基于研究性教学的MPA公共政策研究课程思政探索

2023-12-16 04:14朱光喜
教育观察 2023年25期
关键词:公共政策研究性案例

朱光喜,李 暖

(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一、引言

课程思政是与思政课程相对应的形象说法,是指所有的课程都应具有立德树人的作用。[1]MPA(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MPA)的教学内容大多与国家政治和政府治理相关,公共政策研究作为MPA专业的核心课程,更应发挥课程思政的功能。在长期的课程思政实践中,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仍然存在[2],将思政元素拼贴式融入专业课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课程思政效果。研究性教学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实践性,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将课程与思政结合起来。基于此,本文对研究性教学在MPA公共政策研究课程思政中的适用性及其应用途径展开探索。

二、内涵及特点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应试教育难以满足新时代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人才支撑需要,对高等教育的知识生产模式进行重构势在必行。随着“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和“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研究性教学已经成为高校综合改革中不可或缺的指导理念。围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培养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全面推进综合改革,成为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指路标。[3]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指导学生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并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4]研究性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中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5]

(二)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高等教育教学方式可以分为灌输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两大类。[6]与灌输式教学相比,研究性教学以“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根本目标[7],具有自主性、实践性、探索性等特点。

1.自主性

研究性教学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参与。教师除了讲授基础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要发挥指导与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学习主动权。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摆脱“知识被动接受者”的身份,积极参与研究性教学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自行提出研究问题,并独立完成方案制定、资料收集、方法选择、报告撰写等环节[8],在研究过程中吸收并应用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2.实践性

研究性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强调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又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社会生活中的各类现实问题,往往会成为研究性教学中开展课堂讨论与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研究性教学鼓励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吸收并应用所学知识。

3.探索性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探索性的教学方式。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并不是由教师进行“照本宣科”,而是采取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教师以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通过设置一些特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探索新知识。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增强问题意识。

三、适用性分析

MPA属于专业学位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并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式、应用型专门人才。[9]与学术型硕士相比,MPA教学更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研究性教学与MPA培养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公共政策研究作为公共管理学科的重要课程,在我国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和教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研究性教学在MPA公共政策研究课程思政中的适用性主要基于MPA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公共政策研究课程的特点两个方面。

(一)MPA学生的自身特点

1.丰富的实践经验

根据MPA的培养目标和报考条件,目前我国MPA学生普遍是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政府及非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人员。这种在职在岗的学习背景使得MPA学生大多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社会问题较为敏感,能够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理性思考。研究性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日常工作,自主发现研究问题,进而为研究性教学提供教学素材。与自身工作相关的教学素材也更符合MPA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公共管理理论基础较差

MPA学生的本科专业来自各个学科门类,只有少部分MPA学生本科学习的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存在公共管理理论基础较差的问题。由于缺乏公共管理相关理论的指导,MPA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时,往往凭借工作中积累的实践经验,看待问题的角度会受到一定限制。研究性教学能够帮助MPA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公共管理的基础理论,引导学生从公共管理视角系统地分析问题。

MPA学生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更需要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研究性教学能够充分发挥MPA学生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引导学生观察日常工作中体现“中国之治”的实践。同时,研究性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探索性,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中国制度的优越,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因此,MPA学生适合采用研究性教学的方式进行课程思政教育。

(二)公共政策研究课程的特点

不同教材在具体章节的设置上也有所不同,公共政策研究课程的核心知识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导论”“公共政策系统”“公共政策过程”和“公共政策分析”四大板块。其中,“导论”主要概述公共政策的含义、结构与功能,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发展;“公共政策系统”主要包括政策参与主体和政策工具等;“公共政策过程”主要学习政策运行的各逻辑阶段;“公共政策分析”主要概述政策分析的技术和方法。

1.具有显著的课程思政优势

课程思政的实质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对专业教育课程而言,就是要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潜移默化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公共政策研究作为公共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讲授的是公共政策过程和政策分析方法的一般性知识。[10]而公共政策在本质上是国家治理运行的具体形态,其内容具有很强的政治属性。因此,课程思政既是公共政策研究的基本内容,又具有开展课程思政的显著优势。[11]

公共政策研究课程能够基于本土化理论挖掘大量思政元素。例如,在导论部分,可通过中国特色公共政策构成和价值理论的本土化理论内容,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理念,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政策系统部分,可通过中国特色党政关系、政策主体关系理论、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协商式决策理论的本土化理论内容,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了解人民民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政策过程部分,可通过中国特色公共政策议程设置,帮助学生认知、理解和掌握人民政治参与方式及其优势;通过“共识型”决策理论、“上来下去”决策理论,帮助学生理解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及其优势;通过动员型政策执行理论等本土化理论,帮助学生理解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通过“人民群众满意论”、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评估理论等本土化理论,帮助学生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观;通过政策试点理论、中国特色政策政治周期理论、干部调任、对口支援与政策扩散理论等本土化理论,帮助学生掌握“摸着石头过河”的治理优势、我国政治周期及治理优势、府际关系和干部制度的优势。基于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公共政策分析部分会涉及多个专业领域,但这部分内容仍然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开展思政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作用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11]

2.拥有丰富的课程思政案例素材

公共政策研究课程拥有丰富的教学素材,几乎每个知识点都能在我国政策实践中找到相应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帮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好地领悟“中国智慧”。在导论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当前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公共政策研究课程的意义。以当代中国人口与计划政策为例,该政策经历了鼓励生育政策阶段、政策转变酝酿阶段、确立限制生育政策阶段和逐渐放开计划生育阶段等过程,每个时期的政策变化都有其政治、经济、社会背景方面的原因,学生在了解人口政策发展的同时,还应理解和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以及公共政策研究的内容框架。在公共政策系统部分,教师可以以电动车标准管理政策为例,讲解公共政策的参与者类型及其存在的各种利益关系。在公共政策过程部分,教师可以以我国家庭医生制度为例,讲解我国家庭医生制度从上海的局部试验到全市推广,再到中央对上海家庭医生制度试点的肯定并制定和颁布相关政策法规,要求全国各地学习推广。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家庭医生制度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政策试点的“吸纳—扩散”模式。

四、应用途径

研究性教学在MPA公共政策研究课程思政中的应用可以通过举办专题研讨论坛、组织学生参加案例大赛、教师参与学位论文指导三种途径进行。

(一)举办专题研讨论坛

专题研讨论坛即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定一个研究主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集中探讨,在探讨中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首先,举办专题研讨论坛要先确定合适的研讨主题与举办时间。对公共政策研究课程而言,研讨选取的政策既要贴合课程教学内容,又要确保大部分学生对该政策有一定了解,使学生能够参与专题研讨。论坛的举办时间可以选择在公共政策研究课程各板块的教学前或教学后,以发挥课程导入或者巩固拓展的作用。其次,在研讨论坛举办过程中,学生可以采取小组汇报、组间点评的形式参与研讨。最后,教师需要对研讨内容进行总结与补充,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的显著优势。

以“对口支援政策专题研讨论坛”为例,对口支援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制度实践。尽管MPA学生的具体工作内容与对口支援并不直接相关,但随着对口支援应用场域的扩展,所有公共部门都或多或少地了解对口支援政策。论坛举办时间可以选择在“公共政策过程”教学完成后,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公共政策相关理论,能够从政策过程的不同阶段对对口支援政策进行分析。在分组时,可以采取学生自行组队的方式。各小组在论坛上的分享内容需要包括案例介绍和政策分析两个部分,教师应鼓励学生选取与自身工作岗位或所在地的对口支援实践作为案例,以保证分享的案例能够具备丰富的事实材料。在每个小组汇报结束后,由其余小组的学生进行提问,如果有分别来自支援方和受援方地区或部门的学生,则可以从支援与受援两个角度相互提问。所有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需要进行点评总结,指出各小组在政策分析、理论运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口支援政策专题研讨论坛的举办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对口支援政策的运行机制,从对口支援启动的“政治动员性”特征中认识我国单一制的体制特点和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从对口支援的干部人才援助中认识我国府际关系和干部交流制度的优势。

(二)组织参加案例大赛

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的比赛过程包括调查研究、案例采编及分析辩论等环节,旨在引导MPA学生关注我国公共管理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利用公共政策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MPA学生参加案例大赛能够实现课程思政的课上与课下联动,将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和思政内容有机地融入案例分析,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同时,案例大赛的竞赛机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使学生在案例挖掘与思考的过程中学习领悟我国政策实践中的中国智慧与制度优势。

以深圳“民间河长制”为例,深圳民间河长制是由深圳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创建并推动出台的一项环境政策。《深圳市民间河长管理办法》标志着民间河长正式纳入深圳市河长制湖长制体系。[12]在案例资料收集阶段,学生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文件查阅等方法展开调查研究,形成案例正文部分,描述深圳民间河长制的诞生历程,即绿源协会从开展河污调查、发现河流污染问题到策划民间河长治河新模式,并最终推动深圳“民间河长制”政策落地的过程。在案例理论分析阶段,基于政策过程、机会结构等相关理论,学生应构建分析框架,对社会组织在政策创新过程各阶段面临的机会结构和行动策略选择展开分析,把握社会组织推进环境政策创新的实践逻辑。分析发现,在议程设置阶段,绿源协会通过向政府部门提交污染调查报告、形成环保提案委托给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方式,介入环境政策过程,表达组织利益诉求,以推进相关政策的修正及完善。在方案规划阶段,绿源协会通过与相关部门展开协同调查、参与座谈会等方式,分享“民间河长”试点方案,获得政府部门认可。在方案采纳阶段,绿源协会通过联动政协委员形成《关于建立“民间河长”长效机制的建议》,使政府部门直观地看到民间河长的治理效果,进一步推动环境议题制度化。

通过参加案例大赛,学生能够在分析深圳民间河长制诞生的案例过程中,理解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观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培养MPA学生的“四个自信”,坚定其在工作岗位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与决心。

(三)教师参与学位论文指导

学位论文是MPA教育的重要环节,是MPA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公共政策是MPA学位论文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尤其是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对策。因此,学位论文指导过程需进一步发挥MPA公共政策研究的课程思政功能,使课程思政贯穿论文选题到最终答辩全过程。在选题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紧扣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实践,发现并分析自身工作领域的相关问题,将其转化为研究问题。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公共政策研究课程中的本土化理论,如政策试点、“共识型”决策等理论,讲好中国故事,总结中国智慧。

以“党建引领民族村寨治理的路径及其优化”的学位论文指导为例。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而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因此,该选题既符合专业领域要求,又具有思政意义。同时,教师指导学生选取工作所在地的特色民族村寨作为案例,确保了研究资料的可获取性。在开展调研收集研究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详细了解民族村寨的村级组织治理架构,以及党建引领乡村由发展落后到治理有效的历程。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选取“国家—社会关系”等相关理论,分析党建引领下乡村振兴政策的执行效果,总结乡村治理的实践经验。党建引领民族村寨治理主要通过政党动员和技术动员的形式,实现党和国家力量资源下沉;通过调适民族村级组织结构、议事协调结构和特色经济发展结构,推动正向治理功能有效发挥;通过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利益协调,引领村民走上致富道路,实现产业、乡风、民族团结、法治等各方面提升。教师参与学位论文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五、结语

我国MPA教育旨在培养符合国家发展的应用型管理人才。作为公共部门管理预备人员,MPA学生更需要深入了解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公共政策研究既具有天然的课程思政优势和职责,又拥有大量能够展示“中国智慧”的实践案例。因此,研究性教学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与MPA公共政策研究课程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适配性,学校可通过举办专题研讨论坛、组织学生参加案例大赛、教师参与学位论文指导等途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用公共管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与决心。

猜你喜欢
公共政策研究性案例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城市设计中的公共政策偏好理解行为选择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公共政策不能如此势利
公共政策主导 携手抗击慢病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