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逻辑

2023-12-18 11:31韩振峰
学习与研究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新形态生产力中华

韩振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553页。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崭新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这种文明形态不是从其他文明模板中拷贝过来的,而是建立在悠久中华文明和现实中国国情基础之上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文明观为理论基础而构建起来的。要正确理解和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内涵,就不能不深刻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基础、深刻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社会文明观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文明,是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从社会属性来说,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制度、精神、社会或生态等方面成果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文明都是以一定的形态存在和表现出来的,如历史上存在的不同文化区域、民族、国家等。这些不同的文明形态,既是丰富多彩的、多元的,又是不断与时俱进的。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人类历史是一个从蒙昧时代发展到野蛮时代,再进入文明时代的动态发展过程。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用“文明时代”特指蒙昧时代、野蛮时代之后的发展阶段,指出:“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分工、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先前的整个社会。”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4页。这就是说,工业和艺术的产生、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城市的出现等现象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

马克思主义社会文明观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演变的基本规律,彰显出人类文明形态的生成逻辑与发展趋势。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分析,人类文明形态即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发展根源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是由客观生产方式决定的。生产方式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指的是人们在物质变换过程中,把自然物改造成生活所需物质的能力。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即劳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生产力的提高是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在一种社会制度建立之初,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般来说是相适应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与原来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这时的生产关系就会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必然呼唤对代表现有生产关系的社会经济基础进行变革,使之重新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随着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基础的变更,政治上层建筑和文化上层建筑也会随之发生变革。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构成不同文明形态兴衰交替的内在动因。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着社会形态的基本性质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基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科学揭示了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正是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不同发展阶段和文明形态的。在原始社会,由于人们生活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共同体中,社会生产与分配只能采取简单朴素的形式,与之相适应的也只能是原始的公有制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中出现产品剩余,这就为奴隶主占有奴隶提供了物质基础,于是原始公社逐渐解体,奴隶制文明形态逐步产生。奴隶社会的典型生产方式是奴隶使用笨重石器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劳动,当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到青铜器、铁器等金属工具开始应用于生产时,原有生产关系便成为阻碍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进而导致社会变革,奴隶社会便发展为封建社会。随着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手工工场兴起,商业资本不断转化为工业资本,新兴资产阶级开始利用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封建社会便逐渐发展为资本主义社会。从人类文明发展视角来看,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产生和利用提供了基础和空间,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和向生产力的转化。但是,“如果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并且创造同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世界市场的历史手段,那么,这种生产方式同时也是它的这个历史任务和同它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经常的矛盾”。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9页。“正像以往小生产由于自身的发展而必然造成消灭自身,即剥夺小私有者的条件一样,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自己造成使自己必然走向灭亡的物质条件。”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页。其结果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在自由劳动者的协作的基础上和他们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上来重新建立”。③同上,第138页。资本主义文明绝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本身就决定了其必然被新的更高级的文明形态所取代。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才是真正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高级人类文明形态,共产主义文明彻底消除了资本主义文明的矛盾性和对抗性,消除了私有制,社会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由全体成员共同生产、共同管理、共同分配、共同享有,从而真正实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个全新的文明社会形态,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页。“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6页。马克思主义社会文明观,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文明观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和发展的直接思想来源

中国共产党100 多年的奋斗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历史。2021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改变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那种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屈辱历史,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艰巨任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 年的浴血奋战,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建设崭新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在这一时期,毛泽东曾多次强调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在《新民主主义论》这篇光辉著作中,毛泽东指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③《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曾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④《毛泽东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5页。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明确指出:“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⑤《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党探索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为基本要素的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⑥《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483页。我们党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认识和概括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特点,明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⑦《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正式把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概括形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首次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党的十八大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从而使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推进到了“五位一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将其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互促进、统筹联动,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们党在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文明发展理论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新时代文明观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撑。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先后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在致“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开幕式的贺信中等多个场合提出并强调要坚持和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在2023 年3 月15 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的主旨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强调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①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3 年3 月16日,第2版。“四个共同倡导”是对当代中国文明观的集中表达。新时代的文明观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了崭新的时代内涵和精神特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和发展的精神文化根基

我们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来的,不仅具有深厚的社会实践基础和时代特征,而且还是建立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基础之上的,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2022 年5 月2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②《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人民日报》2022年5月29日,第1版。2023 年6 月2 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再次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①《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第1版。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内涵,必须从源头上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的奠基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民为贵”“保民养民利民富民”“与民同乐”“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理念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强调的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等理念,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强调的共同富裕观奠定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万物尊道而贵德”“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等理念,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强调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观点提供了传统文化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等理念,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提供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等理念,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强调的走和平发展道路观点提供了坚实的传统文化支撑。正因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有这样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所以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比如,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我们要高度重视借鉴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的“天行有常”“动必量力,举必量技”“量力而行”等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思想;在推进政治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借鉴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的“德法共治”“官不私亲,法不遗爱”“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等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的思想;在推进社会建设方面,要有效借鉴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的“民为邦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传统智慧。

总之,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类社会文明观,不仅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中国共产党社会文明观等思想来源,而且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基础的坚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牢固,决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内涵的丰富和底蕴的深厚。

猜你喜欢
新形态生产力中华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新形态西装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激活时装新形态
“走转改”活动在塑造新闻宣传新形态中的作用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