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就业导向下高校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

2023-12-18 14:55卢曦韦拉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高质量就业精准化

卢曦 韦拉

【摘要】本文分析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必要性以及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结合新时代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阐述高校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提出构建精准化职业培养模式、筑牢精准化就业指导工作基础、健全精准化就业质量跟踪机制等建议,为毕业生提供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

【关键词】幼师类院校 高质量就业 精准化 就业指导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7-0017-05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校不仅面临着就业形势变化所带来的新挑战,而且面临着毕业生就业观念多元化所带来的新问题。如何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搭建更广阔的就业平台,是众多高校关注的重要问题。为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就业环境,高校必须顺应国家社会经济变化形势,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心从传统的提高“就业率”转向提高“就业质量”,努力构建毕业生高質量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

一、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必要性

从内涵上看,“高质量就业”这一概念既在就业数量维度上包含了“充分就业”的含义,又在就业质量维度上体现了“人岗匹配”的内核。学者许涛(2022)认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核心在于确保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基础上,个体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具有较高的个人工作满意度,能服务于国家和地方建设需要,对社会经济生活有所贡献,且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匹配。由此可见,高质量就业不单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首先,高质量就业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转型期与调整期,国家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行业对人力资源的使用偏好也从低成本的劳动力转向需要更多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毕业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其就业情况与社会各行业产业的转型发展息息相关。只有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毕业生人岗匹配度,才能使更多优秀毕业生投身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当中。

其次,高质量就业是检验高校育人成果的必要手段。为社会输送人才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考量高校育人工作的关键指标。由于人岗匹配度与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紧密相关,而学生的就业质量能很好地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因此,高校不应片面追求高就业率,而应重视学生的就业质量,通过精准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提升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并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优秀学子到校就读。

最后,高质量就业是当代毕业生发展的必然追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受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安置型就业”已难以满足毕业生的个人发展需求,为获得更心仪的就业岗位,部分学生甚至愿意放缓就业步伐或选择进一步学习深造,从而引发了“慢就业”“不就业”等社会问题。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理想,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就业热情,从而有利于解决社会就业问题。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的现实困境

(一)缺乏高水平的职业培养模式

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主要依靠高校所组织的职业生涯教育与专业实习实训,但现有的职业生涯教育普遍存在“形式重于效果”的情况。例如,许多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常以“混专业”“混学院”的大班制教学模式为主,忽视了不同专业或学院在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特殊性,存在课堂教学内容浮于表面等的问题。

此外,高校在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实训时,实习内容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以幼师类院校为例,当前幼师专业学生的实习单位以公办幼儿园为主,学生在实习期间少有机会深入了解民办幼儿园、幼儿托管机构等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和岗位待遇,学生真正就业后容易造成心理上的落差,间接导致学生的就业满意度低、离职率升高等问题。

(二)就业指导工作基础不够牢固

受扩招政策的影响,高校为提高生源规模和质量,长期以来将就业率作为向外展现人才培养成效最直观的指标。尽管近年来大部分高校已在国家的引导下逐步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转向提高就业质量上,但在实际工作中依然有部分高校未解决“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与此同时,许多院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队伍存在队伍力量单薄、执行力不强等问题。

例如,目前院校都设有招生就业办公室,但受人员数量限制,具体的就业指导工作常交由二级学院教师负责;还有许多就业专职教师虽然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国家或地方就业政策,但欠缺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把握不够准确,与毕业生沟通时缺乏交流技巧,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就业指导意见的接纳度较低。

(三)就业质量跟踪机制不够健全

据谷溪等人(2022)的研究统计,毕业生初次就业后的3—6个月是离职的高发期,而毕业生离职后往往会出现再就业动机减弱,或对对口职业认可度降低的情况,最终导致毕业生“慢就业”“懒就业”甚至“不就业”等问题的发生。

分析造成毕业生职后岗位适应不佳的原因,除用人单位方的客观因素,还与毕业生自身心理素质、抗压能力以及对职业的认知等主观因素相关,而这些因素又与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能力培养相关。

目前,很多院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多止步于学生入职阶段,甚少追踪学生的职后适应情况与用人单位的反馈评价。这样的情况下,既无法从心理、法律上给予已入职毕业生必要的支持,也难以结合用人单位的评价结果完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案。

三、高校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

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高校抓住提升就业质量的关键阶段,这就意味着高校过去围绕就业率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方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学生就业的个性化需求。

为应对毕业生就业质量难以提升的现实困境,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探索构建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有效策略(如图1所示)。

目前,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从就业质量形成的关键阶段出发,构建了“三段七环节”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该体系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以就业指导工作为核心、以就业质量跟踪为保障,将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作为工作的首要目标,切实提高毕业生的人岗匹配度和职后适应能力,培养能够适应行业发展与社会变化的高水平幼儿教师。

(一)未雨绸缪:构建精准化职业培养模式

1.建立网格化职业生涯课程体系

职业生涯教育旨在通过开展一系列学习实践和自我探索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懂得挖掘自身潜能,探索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并科学合理地做出职业规划,从而提前明确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与素养,以便在大学期间做足准备,有的放矢地进行专业学习和能力提升。良好的职业生涯教育能够强化大學教育的目标,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意向职业的认知,为后期的求职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提高职业生涯教育的成效,高校应建设由“横向时间轴+纵向专业轴”构成的网格化职业生涯课程体系。一方面,抓住横向时间轴促使职业生涯教育贯穿大学全阶段,保障职业素质培养的全程化;另一方面,结合纵向专业轴,进行因材施教,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体现职业培养的差异化特征。

例如,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构建了全阶段职业生涯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其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属于学校职业生涯教育中的基础类课程,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明确自身职业发展目标,思考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间的联系,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初步形成与自身情况相匹配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属于学校职业生涯教育中的进阶类课程,课程设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通过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发展其职业素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求职面试技巧,了解基础的创业理论知识。在该课程体系下,学校不仅能够第一时间激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而且能够伴随着专业学习的开展,循序渐进地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使专业发展与职业发展道路相融合,从而提高职业生涯的教育成效。

此外,为提高职业生涯教育的针对性,学校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强调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制订不同的授课方案,引导学生深入认知自身专业对口职业的发展方向,主动了解行业发展前景、岗位技能要求、职业上升空间等,以此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就业规划。

例如,在组织音乐专业学生学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教师会介绍音乐教育行业所需要的常用证书,并通过案例讲解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中音乐教师在工作内容、薪资待遇及所需技能方面的差异,引导学生挖掘自己在音乐上的优势,指导学生制订音乐技能学习计划等。

2.保障专业实习实训活动有效开展

专业实习实训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开展实习实训不仅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而且能有效提升岗位适应能力、抗压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急反应能力等,进而提高学生个体与工作岗位间的匹配度,为其未来就业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

为有效开展专业实训实习活动,高校首先要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政沟通,让学生的实习实训有更多选择;其次,高校应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领队,由其及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支持,全力保障学生顺利开展专业实习实训;最后,高校应重视实习实训的评价环节,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深入了解学生的实习实训效果,为后续不断优化专业实习实训工作方案提供参考。

例如,为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到心仪的岗位上实习实训,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深入对口行业开展走访调研,与各类用人单位达成实习协议,使学生的实习实训岗位更加丰富多样。在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时,除公办幼儿园及民办幼儿园,学校还与幼儿托管机构、幼儿教育机构等民营企业开展实习实训合作,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用人单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在组织实习实训时,学校将学生分成若干实习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安排了由“学院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组成的导师队伍,为学生提供生活、学习和实习指导服务。最后,在评估学生的实习实训成果时,学校运用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用人单位评价相结合、客体评价与主体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不断优化专业实习实训工作方案。

(二)固本培元:筑牢精准化就业指导工作基础

1.坚持“以生为本”的就业指导理念

传统的粗放式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围绕高校展开,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整体的就业率;而精准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则将工作视野从高校整体缩小到学生个体,要求高校必须抓准学生的求职需求,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在精准化工作原则下,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必须改变过去“一刀切”的方式,要付出更多时间与精力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

对此,高校应在“以生为本”的思想指导下,构建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一方面,为提高教师的就业指导服务质量,高校应设置合理的就业指标,适当减少教师的任务量,确保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高校应结合求职面试的特点,为学生制订不同的指导方案和差异化的指导内容。

例如,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每个学年都会定期召开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座谈会,了解当前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收集教师工作中的困难的相关数据,不断优化就业指导工作考核标准,在降低教师任务量的同时,将学生所学专业与其就业岗位的对口度、学生就业满意度、学生的就业稳定性等指标纳入考核标准,以此引导教师转变就业指导工作方式。同时,学校改变过去全校统一的“大锅饭”式的就业指导工作服务方式,以学院为单位开展特色化的就业指导活动。如针对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学院学生,就业指导内容集中于提升学生讲课、教案编写等技巧上,帮助学生做好求职面试的准备工作。

2.建设高质高效的就业指导队伍

为解决当下就业指导队伍人数不足、专业水平不高的问题,高校应积极整合现有的师资力量,从多角度入手建设高质量的就业指导队伍。

一方面,高校应积极践行建设“全员育人”的就业指导队伍目标,将专职就业干部、辅导员、班主任、专业带头人和专任教师等纳入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中,扩充就业指导队伍,协同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就业指导服务;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对就业指导队伍的培养,提高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为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例如,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确立了“学业导师+就业导师+创业导师”的三导师责任制,要求教职工和教辅员工都充分参与到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缓解学校就业工作的人才压力。与此同时,学校紧抓就业指导专职干部培训工作,组织专职干部参加就业指导服务专项讲座培训,前往优秀院校学习就业指导工作经验。通过微课、慕课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就业指导服务专业能力,为学校构建精准化就业指导体系打牢基础。在此基础上,学校还以二级学院为单位,组织辅导员、学科教师等人员召开就业指导服务短期培训会,根据往年不同学院的工作情况,总结、分享优秀的就业指导案例和经验,普及最新的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帮助普通教师快速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让毕业生获得精准、优质的就业指导服务。

3.开展精益求精的就业指导活动

为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活动的有效性,高校应因地制宜地从学校的培养特色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首先,为精准提升学生的就业技能,学校每年都会定期举办“宏志助航计划”就业能力培训会,培训涵盖“就业心态准备”“确立目标、搜集信息”“建立网络、制订计划”“求职技能提升”等10个主题的内容,全方位帮助毕业生厘清自身职业发展思路,明晰自身求职的优势与劣势,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升求职面试技能,增强学生的求职信心。

其次,为精准管理就业信息,学校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在就业指导服务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工作,加强对“就业宝”系统、“24365智慧就业招聘平台”等就业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搭建“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的就业信息管理平台。

最后,為精准帮扶困难学生群体,学校建立了重点群体帮扶机制,遵循“重点关注、重点指导、重点推荐、重点服务”的原则,与困难学生组成“一对一”帮扶小组,并建立帮扶工作台账,为学生提供“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的就业指导服务,并对有就业意愿的困难学生提供个体咨询、技能培训、岗位推荐、就业补贴等帮扶措施,帮助困难学生清除就业道路上的障碍。

(三)双管齐下:健全精准化就业质量跟踪机制

1.加强学生职后适应追踪工作

毕业生入职后对岗位工作任务的适应情况和就职满意度能够直接反映学校的就业质量。若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良好,喜欢当下的工作氛围,认可用人单位所提供的福利薪资待遇,认为该职业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其就业稳定性就会提升,就业质量也随之升高。反之,若毕业生难以适应岗位工作,或不满意当下的工作内容,就会导致离职率上升、就业质量下降。基于此,高校有必要对毕业生的职后适应情况进行追踪,充分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引导学生顺利转换社会角色,为学生解决各类职场问题提供建议,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稳定性,帮助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例如,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要求各毕业班辅导员在学生入职后的6个月内继续做好毕业班班级QQ群、微信群等管理工作,主要调查毕业生的职后适应情况;对部分职后适应不良的学生,教师要及时与其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其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答疑解惑。在此期间,学生可继续从学校获得心理、法律、就业等方面的援助。如当学生因不适应岗位工作环境而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时,可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预约校内心理医生或心理教师,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在他们的指导下舒缓心理压力;当学生遭遇用人单位拖欠薪资、不缴纳“五险一金”等违反劳动合同的问题时,也可咨询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在就业指导中心的帮助下进一步寻求专业的法律援助。最后,学校鼓励工作地点相近、岗位相似的毕业生组成生活互助群、职业新人群等团体,工作之余在线上或线下进行交流,如分享职场经验、疏解生活烦恼等,以此帮助学生获得朋辈支持的精神力量。

2.做好用人单位评价数据收集工作

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评价数据,能够帮助高校不断优化自身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完善毕业生职前培训体系,使其更好地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提升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效果。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通过走访调查、问卷调研等方式了解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工作评价,从而不断优化调整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内容。

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学校每年都会面向合作用人单位开展阶段性调研工作,全面了解不同学院、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表现,综合分析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寻找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效手段;与此同时,学校组织就业专职干部前往用人单位进行走访调研,与毕业生所在公司或单位的领导、同事进行交流等,切实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与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为后续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供依据。如2021年学校在用人单位调查评价结果中,关于“毕业生职业素养尚需提升之处”的问题上,各用人单位所给出的答案集中于“提升工作责任心”“加强工作主动性”“增强团队协作能力”这几点内容上。学校根据以上意见,在2022年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对学生适当增加了工作责任心的培养内容,通过心理团体辅导、集中培训、主题讲座等方式帮助毕业生改变“躺平”的心态,争做一名积极进取的职场新人。

推动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确保社会稳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应革新就业指导观念、强化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和优化就业指导方式等,精准服务学生的求职面试过程;通过加强学生职后适应追踪和整理用人单位评价等,以精准追踪学校的就业指导成果,最终实现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许涛.共同富裕与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社会分层结构变迁的审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12).

[2]黄洁.高校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内涵、价值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13).

[3]苏喜军,尚发成.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精准化实施路径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

[4]苏欣.基于精准就业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信息化路径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2(8).

猜你喜欢
高质量就业精准化
有效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路径研究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探究活动的几点思考
高质量就业统计指标权重的确定及实证分析
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精准化科学化水平之我见
构建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思考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化研究
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我国公租房政策的福利分配和福利输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