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蚜的识别与防治

2023-12-19 08:20穆常青
蔬菜 2023年11期
关键词:胎生封三体长

穆常青,王 然

(1.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北京 100029;2.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097)

瓜蚜(AphisgossypiiGlover,1877),又名棉蚜、腻虫等,属半翅目(Hemiptera)蚜科(Aphididae),为世界性分布的多食性农业害虫,具有繁衍速度快、适应性强、危害严重等特点。在我国各地(除西藏外)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的蔬菜、烟草、甜菜、棉花等农作物种植区域[1]。

形态特征

瓜蚜存在“多形”现象,在全周期型生活史中,会出现干母、无翅胎生雌蚜、有翅胎生雌蚜、有翅性母蚜、无翅卵生雌蚜、有翅雄蚜、若蚜及卵这几种形态[2]。

干母:从越冬卵中孵化出的成熟个体,体长约为1.6 mm,宽椭圆形,呈棕红色到暗绿色。触角有5节。尾片常有7根毛。

无翅胎生雌蚜:体长为1.5~2.0 mm,体色多样,常见为浅绿色和深绿色,也有白色、黄色[3]。体表有明显的网状结构。触角小于体长的2/3,复眼为暗红色的。尾片有毛。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为1.2~1.9 mm,头部和胸部为黑色,腹部为黄绿色,腹部尖端较暗。翅脉为棕色[3]。体长略长于触角,第3节由5~8个感觉圈组成。翅膀呈透明状,中脉有3个分支。尾片常有6根毛(封三图1)。

有翅性母蚜:当年第1代无翅卵生雌蚜是有翅性母蚜的亲代,体背骨化斑显著。触角第3节的次生感受圈有7~14个,通常为9个;第4节的次生感受圈为0~4个;

无翅卵生雌蚜:体长为1.0~1.5 mm,有5节触角。后腿胫节粗大。尾片常有6根毛。

有翅雄蚜:体长1.28~1.40 mm,体色多样。触角有6节。尾片常有5根毛。

若蚜:颜色多变,从棕褐色到灰色或绿色不等,腹部的末端为深绿色,体色无光泽(封三图2)。共有4个龄期:1龄若蚜有触角4节,2龄和3龄若蚜有触角5节,4龄若蚜有触角6节。若蚜有有翅和无翅之分,有翅若蚜在2龄阶段出现翅芽,后半段呈灰黄色,其他与无翅若蚜相似。若蚜期一般为7 d[3]。

卵:长为0.5~0.7 mm,椭圆形。初产时呈橙黄色,后呈亮黑色(封三图3)。

寄主范围

瓜蚜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小型昆虫,是西甜瓜、蔬菜等园艺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同时也可以侵害许多不同类型的作物。据统计,瓜蚜的寄主范围涵盖了74个科285种植物。瓜蚜有2个寄主类型:越冬寄主和夏季寄主。越冬寄主包括花椒、石榴、芙蓉、夏至草等;夏季寄主包括瓜类(封三图4)、菊科、茄科、棉花等[2]。

危害特点

瓜蚜通过大量聚集并以刺吸式口器在寄主植株叶片背面和嫩尖上吸食液汁(封三图5),导致叶片生长畸形,呈现背面卷曲状,也会导致植株矮小[2]。同时,瓜蚜在吸食汁液的过程中,分泌的唾液内常含有生长刺激素,还会干扰作物的正常代谢[4]。瓜蚜在吸食汁液时,还会排出大量蜜露,诱发霉菌生长,阻碍光合作用,也能吸引蚂蚁和影响天敌的活动。此外,瓜蚜在田间经常与病害混合发生(封三图6),进一步加大了植保工作的难度。

生活习性

当寄主在春季萌芽时,越冬卵孵化成干母。经过2~3代的孤雌生殖,产生有翅胎生雌蚜,随后迁移到新出土的植株幼苗或其他寄主上为害和繁殖,形成有翅胎生和无翅胎生雌蚜。5—6月份是瓜蚜的危害高峰期。10月中下旬时,瓜蚜产生有翅性母返回越冬寄主,产生无翅有性雌蚜和有翅雄蚜并进行交配产卵[5-6]。瓜蚜在华北地区,每年发生超过10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超过20代,并且存在严重的世代重叠现象,主要分为异寄主全周期型、同寄主全周期型和不全周期型。在华南地区,部分瓜蚜可以不经过有性世代而无性生殖,且以越冬常绿植物为食。第2年作物幼苗出土后,这些带翅蚜虫就会迁入田间,为害作物并繁殖[7]。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1)在冬春季节及从播种到出苗的过程中,及时、彻底清除田间内外的杂草并集中处理;(2)在进行疏苗、定植的同时,将有蚜虫的苗拔除并于田外集中销毁;(3)选育抗虫品种。

生物防治:(1)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和七星瓢虫对瓜蚜具有很好的控害效果,释放瓢虫卵卡20 d时,异色瓢虫和七星瓢虫对瓜蚜的防治效果较好,分别达到了63.92%和62.20%[8];(2)球孢白僵菌JEF-544对瓜蚜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5 d内瓜蚜的死亡率超过90%[9]。

物理防治:(1)利用有翅蚜对黄色有较强的趋性,可在田间悬挂黄色诱虫板诱杀有翅蚜;(2)用聚乙烯防虫网覆盖育苗[10];(3)在大棚内应用杀虫灯,也能有效地减少蚜虫的危害。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防控瓜蚜的主要手段,瓜蚜已经对多种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包括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磷酸酯类等,为了减缓抗药性的发展,防治瓜蚜时应注意合理使用不同的杀虫剂并进行轮换。在防治瓜蚜时,可使用1.5%苦参碱可溶剂和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进行防治[11]。此外,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胺以及二者的混剂对瓜蚜表现良好的防治效果,施药7 d后的防治效果均超过83%[12]。

猜你喜欢
胎生封三体长
脖子占体长一半的巨龙——新疆巨龙
封三
封三
史上最长恐龙
外泌体长链非编码RNA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
植物激素在大叶落地生根胎生苗无性繁殖过程中的作用
植物的“胎生”娃
封三
封三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