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研究

2023-12-19 21:27李芳容李娇娇
成才之路 2023年33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庭教育高校

李芳容 李娇娇

摘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中,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文章分析大学生常见的不良心理问题,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积极心理价值,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途径是通过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活动,构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环境,发挥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关键词: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课程;大学生;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3-0033-0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课程,能够更好地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本文针对大学生在挫折承受、学习、人际交往、恋爱、情绪、人生理想六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等途径推进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以更好地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1.挫折承受问题

大学生刚从高中步入大学校园,他们热切地渴望参加各种类型的校园活动,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的价值和自信。然而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部分大学生对于挫折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还有部分大学生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采取不正当的途径,使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远,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习问题

首先,部分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着动机不强的问题。这些大学生往往会逃课,没有任何目标。其次,部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些学生几乎天天待在图书馆,但是学习成绩提升慢,就是因为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再次,部分大学生存在学习动机过强的问题。这些大学生迫切地追求第一,不是第一就极力否定自己。还有个别学生会抱着侥幸的心理,通过作弊的方式来获得高分,最终付出惨痛的代价。最后,部分大学生存在着学习态度不端正的问题。一些教师经常会看到,有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做“低头一族”,不愿意学习知识。

3.人际交往问题

首先,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步入大学后,他们中的一些人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很难与周围的群体建立良性的互动。例如,大学生在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方面会面临着各种冲突,尤其以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最为明显。部分大学生在遇到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时,只考虑自身需求而忽视对方的需求,很少去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往往采取调换宿舍的方式来逃避,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其人际关系问题。

其次,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着自卑心理。特别是贫困家庭出身的大学生,一方面他们对父母有着深深的内疚心理,另一方面他们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做兼职以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再加上进入大学后,个别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攀比心理,并且吃穿用度的品质又低于其他同学,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心理。

再次,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着恐惧心理。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沟通,但是也有少部分群体不愿意走出互联网世界进行人际交往,这其中就包括一些大学生。例如,个别大学生恐惧与他人交往,经常沉浸在网络世界中,甚至影响了自身的学习。

最后,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着忌妒心理。当身边的同学学业成绩比自己优秀时,大学生如果不能克服忌妒心理,一方面会使自己产生痛苦,另一方面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攻击”。这类忌妒心理一般都较为隐蔽,常常带有一种破坏性。

4.恋爱问题

部分大学生由于心理偏激、心理抗挫折能力差,在恋爱过程中会出现单相思、失恋等问题,甚至会走上轻生的道路[1]。大学生爱的能力的缺乏,轻则影响自己的学业以及幸福感,重则产生极端事件,令人扼腕叹息。

5.情绪问题

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着焦虑、抑郁、冷漠、愤怒等不良情绪。例如,部分大学生对评奖评优以及入党等过度关注,一旦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就陷入严重的自我否定的境地,情绪十分不稳定。还有部分大学生遇事不从自身找问题,往往将结果归结于外界的不公平,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偏差。焦虑的反面是冷漠,当部分大学生对很多事情都漠不关心的时候,就会产生冷漠的情绪。比如,他的舍友生病了,他可能不会去关心。抑郁也是大学生群里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情绪,部分大学生会因为抑郁而对生活中的事物失去兴趣,回避与人交往,甚至产生自杀的倾向。

6.人生理想问题

“躺平”一词成为部分大学生的口头禅,这也从侧面说明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问题。当部分大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和担当,认为很多事情都与自己无关,就是其人生理想出现了问题。还有部分大学生功利心较重,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忽视自身的社會责任。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面对挫折的智慧

从古至今,凡成大事者,必经磨难,他们面对挫折的精神非常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汉代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一段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为也。”宋代苏轼四次被贬,但意志未消沉,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簑烟雨任平生”脍炙人口,凸显他即使身处逆境,仍能够保持乐观的精神。这些都告诉人们,人生经历苦难是正常的,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大学生只有积极面对挫折与困难,才能历练出不一样的自己。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积极学习的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有关学习方面的思想。例如《论语·学而》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指出学习是一件能够让人获得快乐的事情。因此,当代大学生要摆正学习心态,使自己学到的知识成为终身的本领。

关于学习方法,大学生能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中有所收获。《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师襄子教孔子进行曲谱练习。孔子记住曲谱后,反复地进行练习。当师襄子问孔子为什么不进行新曲的学习,孔子回答他只是熟悉了乐曲,但是没有掌握技法。过了一段时间后,当孔子掌握熟练的技法后,师襄子催他学习新曲,孔子说他并没有领悟其中的情感。再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看到孔子非常沉浸地抚琴,终于明白作曲者的境界,不由得十分佩服。这个故事告诉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反复练习,不断提升技法,才能领悟意蕴。

关于学习动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智慧值得大学生学习。《庄子·天运》有云:“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这是说当人追求财富、显达、权势,就不会舍弃利禄、名誉、权势,而这些都会让人感到痛苦。因此,当代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不完全只为了获得物质利益,还要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老子《道德经》中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告诉当代大学生为人要质朴,不要私心太重,欲望太多。当大学生保持纯洁的本性时,就能够静下心来学习。《旧唐书·魏徵传》也有关于学习的思想:“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部分大学生目光短浅、功利心强,只有当他们更多地潜心于学习的时候,才会增强忧患意识,把眼光放得更长远。

关于学习态度,古人的许多观点值得大学生学习。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说明孔子有着终身学习的思想。因此,当代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并保持终身学习的思想。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关于人际关系的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换位思考的思想。《论语·颜渊》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强调,当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以礼相待,能够减少人际间的摩擦。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换位思考,有更多的理解才能建立和谐的关系。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00后”,童年有父母的陪伴,少年有老师的教导,没有受到过大的挫折和磨难,这也养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有时会存在不尊重他人的想法和建议,导致同学关系、宿舍关系紧张[2]。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换位思考思想,可以开阔大学生的心胸,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克己复礼”的思想。互联网时代,人与人的交往更加虚拟化,而“克己复礼”能通过“礼”的方式增加人们现实中的交往频率。如在亲朋好友的重大人生时刻,大学生可通过“礼”的方式,与他人面对面进行沟通,从而加深彼此间的情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调适忌妒心理的思想。《论语·述而》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大学生面对比自己优秀的人,不应采用忌妒的方式,而应采用虚心学习的方式。这时,大学生就会发现,自己成长得非常快。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关于恋爱的思想

《国风·卫风·木瓜》中的“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告诉人们在爱情中要互敬互爱,并强调了爱情的专一性。《国风·卫风·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告诉人们不能过度沉溺于爱情中而不辨是非。古人的这种爱情观,是值得现代大学生学习的。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关于心理调适的思想

心理健康的人,应是能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人[3]。《论语·学而》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告诉大学生即使被他人伤害也要保持平静的心态,用通俗的话讲就是面对外界的事物要做到波澜不惊。《中庸》中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告诉大学生要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事物,并在待人接物中保持这种心态。大学生只要适度合理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减少外界对自己的刺激,就能达到“和”的地步。中庸思想强调凡事不过度,如果过度,就是自负。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告诉大学生不能因为外界的事物而影响自己的情绪,要将重心放在自己内心的修炼上。大学生要时刻以积极的心态去面临挑战,并积极调适心理,以达到“和”的境界。

6.传统文化中关于实现人生理想的思想

一个人,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已”这句话告诉大学生,只有放宽视野,定高目标,才能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果。“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告诉大学生,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造福天下百姓。因此,大学生要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精神,树立好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而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当大学生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发展融为一体的时候,才能真正彰显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1.通过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特定的模式,放在不一样的文化背景下不一定适用。而教师在心理课堂上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中国人的思维特性。虽然心理学起源于西方,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因此,高校要通过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促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一是可以采取课前引入小故事的方式,二是可以用视频的方式,三是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元素分章节、分项目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章节中[4]。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課程的趣味性、创新性。

2.創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活动

高校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活动,发挥好实践的作用,让大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并用理论来指导实践。首先,要依托每年的“5·25”心理健康日举办各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心理活动,如“以书为伴,治愈心灵”活动,让大学生从传统的典籍中获得更多的能量。其次,要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如清明节、七夕节等举办相关的活动,让大学生缅怀先烈、理性恋爱。再次,要经常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一系列的实践过程,既让大学生获得了实践经验,又让大学生完善了人格。

3.构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环境

高校要在校文化宣传栏上体现传统文化的元素,并利用校园公众号、微博等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建筑等也能体现传统文化的精髓,高校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比如在食堂,可以利用电视等播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图书馆,可以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阅览室,并举办相关的比赛如诵读经典等。这样,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能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促进自身的成长。

4.发挥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生出现的许多心理问题,往往和家庭环境有一定的关联性。即使大学生学习了心理健康知识,有了改变的诉求,但是一旦进入家庭环境中,还是会让他们陷入无助的境地。因此,家庭教育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家长多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并给予精神上的支持,让其有强大的后盾,没有负担地前行。

5.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心理健康教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主体,他们的授课能力会影响到这门课的整体效果。因此,高校要重点对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每学期,高校可组织教师团队根据教学计划,结合知识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等按照模块恰当地融入教学内容中。高校还要让教师团队通过教学探讨、教学观摩、集中备课、教学竞赛等多种方式,精准有效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中国格局、中国力量、中国担当的内容和故事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给予大学生正向的引导和鼓励,进而达到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完善大学生人格的目标[5]。

总之,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探索中国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使大学生不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能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使他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认同感,进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高晓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探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2,20(06):18-21.

[2]张澜,吴卓燕.儒家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1,23(06):100-103.

[3]佐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01): 33-37.

[4]郭凯娟.传统文化视阈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思考[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25(01):58-62.

[5]姚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3):69-71.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College Mental Health Curriculum

Li Fangrong, Li Jiaojiao

(Guangzhou Huashang College,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1300, China)

Abstract: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university mental health courses is beneficial for cultivating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ommon negativ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explores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value contained i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way to integrat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university mental health courses i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rough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practice activities, and build a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 that permeate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play the role of family education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literacy of mental health teachers.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psychological health courses; college students; homeeducation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庭教育高校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