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芸跌宕而光彩的人生

2023-12-19 21:37戴经邦
当代作家 2023年10期
关键词:邵阳市工龄知青

1982年10月,一位湘潭女知青冒险上书,请求把下乡知青的农龄改为工龄。此信惊动了当时的领导人胡耀邦,并对这封信作了重要批示。后来,这封改变了知青命运的信被人们称为“知青福音书”。斗胆写这封信的女知青名叫萧芸,在几千万知青的心中,她成了一位英雄和侠客,知青们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她的人生历程颇富传奇色彩。

萧芸上山下乡当知青

1949年9月4日,萧芸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父亲是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系的高材生,后来在常德农校任校长,母亲则是长沙周南女校的才女,解放后在湘潭教书。1957年,萧芸的父亲因敢于说真话被打成“右派”,不久被送去劳教。1965年7月,萧芸报名上山下乡,与89名知青来到湖南湘潭县姜畲镇,组建了湘潭姜畲知青茶场。

1968年12月31日,知青茶场解散,萧芸去了一个别人都不愿去的偏僻山村——湘潭县姜畲乡老虎岩生产队落户。插队时期,萧芸认识了一个叫李开彦的人。他是大队支书的弟弟,比萧芸大两岁,南昌航校毕业后分配在株洲331厂。支书家里想为他找个对象,他们相中了萧芸。萧芸对他的条件还比较满意,同时她也想找个能够保护自己的人。两相情愿,一拍即合。第三次见面时,她与李开彦便到公社领了结婚证,举行了婚礼。

1977年,萧芸在农村生下了一个女儿,她成了一位母亲。原打算就在农村这么度过一辈子,但知青大返城的浪潮将她裹挟返回了城市。她下乡共14年。1979年被安排在株洲市湘江机器厂工作,后来当了幼儿园老师。

她看到知青大多分配在各集体单位,分在国有单位的知青,也只能算全民带集体,仍是集体工。而体现劳动实效的奖金只是全民职工的三分之一。她觉得不公,写了《待遇的不平等就是人格的歧视》的报告到厂里,要求加奖金,与全民职工一视同仁。第二个月,集体职工与全民职工领同样多的奖金。后来的提干,晋升职称等问题都解决了。此事使她在厂里的威信大大提高。职工、老知青、小知青大事小事都来找她。

工作第三年,房子、工资级别的具体问题又出来了,大家要她如法炮制一个报告,然后大家签名就是。但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工龄”,知青只有“农龄”,农龄变工龄,只有党中央的文件才能做得到。后来知青们说:“萧芸,你有见识,文笔也好,你代表我们写一封信,要求把我们下乡的农龄改为工龄。写好信后,我们都签上名,如果闯了祸,你坐了牢,你的孩子由我们大伙照看。”

于是在1982年国庆节的傍晚,她经过深思熟虑,几易其稿,终于写好了这封后来被人们称之为“知青福音书”的信。1982年10月7日她自作主张,冒险直接打报告给各位领导。报告全文如下:

各位领导:

我们都是1964年至1968年下乡、1978年至1979年回城的知识青年。奔赴广阔新天地的热烈场面历历在目,青春热血在胸膛里升腾的情景记忆犹新。在农村,我们日复日、年复年,泥水里滚,汗水里泡,一干就是十多年(最长农龄达15年)。在党的政策召唤下,我们流着热泪回到“娘家”。

作为社会历史的一朵浪花,“上山下乡”成为了过去,并即将被遗忘。但作为我们这些亲历者对自己的不寻常历史却是铭心刻骨的,因为我们把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献给了她,我们并不是什么牺牲品,也不是碌碌无为的庸人,犹如将军回首戎马生涯一样,我们常常回味那不寻常的“蹉跎岁月”,在国家机构几乎瘫痪、生产停顿的动乱时期,我们8000万知青在农村,在边疆,自食其力(不与城里同胞争饭吃,争穿用),身居茅棚(不与城里同胞争房住),荷锄掮担(不与城里同胞争饭碗)。粮棉油里,我们曾经洒下了多少汗水?这对当时国家经济状况的平衡、社会秩序的稳定应当说是有积极作用的。若不如此,国家又会是何模样?这些看不见的、因而不被人重视的贡献,不应当随着历史的推移而被抹杀。

令人费解的是,在城里,复员军人的军龄算工龄,家属、闲散劳力转正前的合同期、临时期算工龄,而作为有组织、有号召、有计划的上山下乡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下乡知识青年的“农龄”却被一笔勾销了,这点我们无法理解,也不能忍受。

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最后回城的我们,这些知青,几乎都是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干在农村的老实人,中国有句俗语:“不使老实人吃亏”。我们希望,国家在调整低工资、制订工资改革制度的时候,能考虑到我们的客观情况和实际困难,能在国家财政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我们的经济地位,使我们能和全国人民一道富起来,不至于永居“第三世界”。更重要的是,要使“下乡吃大亏”论无立足之地。我们真诚地希望,我们微弱的呼声能唤回国家領导传送的“福音”。

此致

崇高的敬意

湖南省部分老知青

执笔人:株洲市湘江机器厂南华幼儿园萧芸

1982.10.7.

信的落款本是“湖南省湘潭株洲部分老知青”,但当时人们担心因此而惹祸上身,萧芸干脆就由自己冒一回险,她把信的落款改为“湖南省部分老知青”,加上“执笔人:株洲市湘江机器厂南华幼儿园萧芸”。这个报告她写了三份。第一份寄给了《中国青年报》报社总编,知青现象是中国青年运动,《中国青年报》为知青传达心声也是义不容辞的。第二份寄给了国家计划委员会,因为增加工龄,意会财政支出的扩大。

写好这封信后,萧芸又做了三件事:一是请三天假回了一趟老家,帮父母打了2000斤煤饼;二是把自己的毛衣毛裤拆了,又添了几斤毛线,给女儿织了几件毛衣;三是找丈夫坦言,如果出事了,让他马上提出离婚,以免受到株连。萧芸已经为这封信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命运,就这样戏剧性地一再地被改变。信虽然已经写好,但寄给谁呢?萧芸想到了从湘江机器厂调到湖南人民出版社《美育》杂志社当编辑部主任的潘运告。

此后,这第三封信便开始了它独特的旅程。潘运告接到信后,遂转交湖南人民出版社有关领导,出版社党委在此信上附了呈辞,加盖了鲜红的印章,此信遂被转到湖南省公安厅。当时正好湖南省有一批急件,派专人坐飞机到北京请领导批示,于是这封信又加盖了湖南省委的大印,成了落实政策“六年两千件”中的一件。报告寄出后就是她的受难岁月,她以为在劫难逃。直到第二年夏天,信访办主任告诉她,报告到了中央,没事了。

1983年元旦刚过,南华幼儿园园长突然通知萧芸到厂信访办去一趟。一进门,信访办主任就问: “你给省里写过信吗?”

“嗯。”萧芸点头。

“写的都是啥内容?”

“要求把下乡知青的农龄算入工龄中。”

信访办主任仔细打量了一下萧芸,僵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你真有两下子,省委办公厅来了电话,让我们信访办转告你,胡对知青待遇作了批示,国家有关部门正着手调查解决知青的工龄问题。”

听到这里,萧芸的一颗心总算落了地。1988年6月,中央365号文件明确规定:知青在下放农村劳动期间的农龄一律算作工龄。

此举不仅改写了全国知青的命运,更为重要的是,全国几千万知青在广阔天地摸爬滚打的青春岁月由此得到了一种肯定!全国知青都应感谢这位不计个人得失,斗胆给全国知青代言而让知青们获得同等待遇的恩人。

萧芸在幼儿园的时候,一刻也没有闲着。她的文学水平开始显现,她在几个杂志上发表了50多篇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和其他文章。其中,《卖蕨菜的小女孩》被列入高中语文教材。

后来,被提升为幼儿园园长的萧芸,做出了离开幼儿园开始自己创业的大胆决定。1999年,萧芸50岁,她凭优美的文笔进了《合肥日报》副刊部做了一名专刊编辑,同时主持一档“心灵航线”栏目,开办不到三年,挽救了不少心理失衡想自杀的年轻人,让很多身染恶习的青少年迷途知返。大家口碑相传,她的热线在合肥名声鹊起。她下班后,通过网络与电话,为开通热线的青少年提供服务,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后来,她被许多媒体平台聘用负责编辑工作,包括一个名为“精神路线”的专栏。通过这个专栏,萧芸帮助许多问题青少年健康成长。在此期间,她还遇到了她的身为警察的第二任丈夫叶小平,丈夫非常支持她的工作。2002年年底,她正式开通青少年成长公益帮助热线。孩子们在循循善诱的引导下解决了心理困惑和身上的坏毛病。她的公益行为很快得到市民的赞扬和社会的认可,经媒体报道,慕名求她找她寻求帮助的人越来越多。

这些年来,萧芸执着地从事着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的工作,并且写出了多本关于心理成长与矫正的专著。她以“心灵航线”的热线版面为营盘,主持了全球第一个网络夏令营“火把2004写作夏令营”,大获成功,不但把青少年成长引领拉进了因特网,也让她善于引领青春期少年的理念逐渐被社会认可。他们在长沙定居并设立“宁馨工作室”从事青少年成长护航教肓工作。

至2005年退休,她的热线开办了六年,让不少年轻人度过心理危机。她夫妇拿出准备买房的40万元钱,走进全国100座城市,举办讲座,向中小学学生家长,介绍科学的家教理念和方法。有几位好心的朋友问她,你们这样做图个啥?萧芸答道:“我们这样做啥也不图,只为无悔人生。”2005年12月,她夫妇正式启动了“成长110百城义行”行动,驾车风雨兼程30万公里,利用四年多时间,实现了自己的计划,走完150座城市,完成139场公益讲座后,义举还在继续,他们要奔走全国各地。他们找到了人生的快乐和生命的价值。

2006年,萧芸撰写的《不是孩子的错——为中国少年成长辩护》一书经由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公开发行之后,被媒体评为“2006年十大家庭教育图书”,此书被视为新时期开创“关注青少年成长状态”先河之著作。也成为全国家庭教育革新的基调。2015年,萧芸的书信体《知青福音书》信函,被选为高等教育写作教程的范文。

2016年,被媒体誉为“大陆成长之母”。

2017年12月,荣获“中国家庭教育公益百佳,萧芸是载入中国知青运动史册的公众人物,实现了她光彩的人生价值。

作者简介:戴经邦,湖南省邵阳市政协文史研究员,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邵阳知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知青网邵阳栏目版主。1945年出生,1964年下放邵阳市共青团园艺场,第二次安置绥宁白玉公社傅家湾大队,担任小学民办教师、校长,1974年7月落实政策返迁邵阳市江北公社园艺场,1979年返城。返城后至1982年返聘为邵阳市江北二化工厂业务主管,1983年至1989年任邵阳市服装鞋帽公司经理,1993至1995年任深圳康发科技有限公司业务经理,1996年至1997年任邵阳市粤港家俱厂厂长。从1999年开始,从事知青纪实文学的创作和编辑工作。主编《深沉的回眸——邵阳知青回忆录之三》,與他人合作主编《湖南知青纪念文集》、《中国知青纪念文集》,2018年发表《岁月留痕》第一部《知青诗集》荣获首届“中国知青作家杯”征文大赛二等奖;2020年发表《岁月留痕》第二部《知青名人录》,第三部《知青回忆录》。《知青回忆录》中10万字的《深沉的回眸》荣获第二届“中国知青作家杯”征文纪实文学类一等奖。作品散见在《上海知青》《中国知青通讯》《广阔的天地》等杂志和《永远的知青》、《回望》、《乡痕》《回望青山》等书籍。

猜你喜欢
邵阳市工龄知青
雪之韵
春天
那些和工龄有关的事儿
你的工龄和这些福利有关
难忘知青岁月
这七种情况,不在岗也能算工龄
院子里的枇杷树
知青伟大的一代青年
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访邵阳市隆回县第一中学高一学生刘安根
难忘的知青往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