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通讯设备的安全管理体系设计

2023-12-21 07:26李菁灏
今日自动化 2023年8期
关键词:通讯设备身份验证安全事件

李菁灏

(西北工业大学,陕西西安 710129)

大型通讯设备在日常生活中扮演多种角色,包括提供电话通信、互联网连接、云计算服务和数据存储。在商业领域,其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储和处理着大量敏感的商业信息。同时,在国家安全层面,该设备是国家通信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安全受密切关注。面对不断演变的网络威胁,从恶意软件到高级持续性威胁(APT),以及来自内外部的攻击,大型通讯设备的安全已成为研究重点。

1 大型通讯设备类型

1.1 电信网络设备

电信网络设备是通信领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在连接世界各地的人们、支持电话通信、移动通信、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交换机、路由器、基站、光纤传输设备等各种硬件和软件元素。电信网络设备的任务是将信息从一个地点传输到另一个地点,无论是通过有线还是无线方式。其在通信网络中起到中转、路由和控制数据流的作用,确保信息能够快速、可靠地传递。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电信网络设备的安全至关重要,因为其承载着大量的用户数据和通信流量,会成为潜在的攻击目标。

1.2 云计算中心

云计算中心是当今数字化时代的核心设施,其扮演着存储、计算及数据处理的关键角色,提供了虚拟化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资源等。云计算中心的重要性在商业、科研和个人生活中都有体现。例如,在商业领域,云计算中心为企业提供了弹性计算资源,帮助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企业可将其应用程序托管在云中,无需建立和维护昂贵的物理基础设施,使得企业能够更快速地推出新产品和服务,降低成本,并实现更高的灵活性。

1.3 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是用于存储、管理和处理大规模数据的设施,由一系列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组成,在现代企业和科研机构中至关重要。具体体现在:数据中心是企业内部或专门数据托管服务提供商的核心设备,其用于存储和管理企业的重要数据,包括客户信息、财务数据、产品信息等,这些数据对企业的决策制订和运营至关重要。

2 大型通讯设备的安全需求

2.1 保障设备的可用性

保障设备的可用性涉及确保通信设备随时随地都能正常运行,不受外部或内部威胁的干扰,以保持通信网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①设备的可用性要求防范硬件故障和自然灾害对设备造成的影响。硬件故障可能导致设备的停机,设备的物理安置需要考虑到防灾和防火的要求,以保障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设备的完好性。②设备的可用性还需要考虑恶意攻击的威胁。拒绝服务攻击(DDoS)和恶意软件可能导致设备不可用,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检测和缓解这些攻击。

2.2 保护设备数据的完整性

保护设备数据的完整性即确保设备上存储的数据不受未经授权的修改、篡改或损坏,以维护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①设备的数据完整性要求确保数据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不受损坏。数据可能会因存储介质故障、传输错误或硬件故障而损坏,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冗余存储和数据校验机制,以检测并纠正数据的损坏。②数据完整性还需要保护数据不受恶意篡改。恶意攻击者可能试图修改设备上的配置文件、通信记录或其他重要数据,以实施攻击或隐瞒其活动,因此,需要采取安全措施保护数据的安全及完整性。

2.3 保障设备通信的机密性

保障设备通信的机密性要求通信过程中的敏感信息不被未经授权的个体或实体访问或泄漏。具体体现为:通信设备须确保用户的个人和敏感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得到保护,不会被第3方获取或滥用;通信内容必须保持机密,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或泄漏,即只有合法的通信参与者才能解密和访问通信数据;通信数据的完整性须得到保护,以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未被篡改、损坏或修改;通信设备须采取措施,防止未经授权的个体或实体窃听通信内容,以确保通信的私密性。

2.4 防范潜在的威胁和攻击

防范潜在的威胁和攻击是大型通讯设备安全需求的关键方面,强调了设备必须具备防御和抵御各种潜在威胁和攻击的能力,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安全性。具体体现为:大型通讯设备必须能够识别和分析各种潜在威胁和攻击,包括恶意软件、入侵尝试、拒绝服务攻击等,以及了解其性质和潜在危害;设备须定期评估和管理系统及应用程序的漏洞,以及时修补已知漏洞,以减少攻击者的入侵机会;仅授权用户能访问设备和其关键功能。

3 大型通讯设备安全管理体系设计原则

3.1 风险评估与管理

3.1.1 安全威胁分析

通过安全威胁分析,识别并评估可能对设备安全构成威胁的潜在风险和攻击类型,包括恶意软件、入侵攻击、社会工程学攻击、拒绝服务攻击及物理入侵等,有助于设备管理者全面了解安全环境,制订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以降低潜在威胁对设备和数据的影响。通过安全威胁分析,可为设备的安全防御提供指导,从而确保设备在持续演变的威胁中保持高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1.2 漏洞管理

为有效降低潜在的风险,漏洞管理需要实施一系列策略,以确保设备的安全性:①定期进行自动化漏洞扫描和评估,以识别已知漏洞和潜在的威胁点;②根据漏洞的严重性和影响,建立优先级,确保最关键的漏洞首先得到修补,修补程序应在经过充分测试和验证后部署,以避免引入新的问题;③建立漏洞跟踪系统,以追踪漏洞的状态和解决进度;④通报漏洞给利益相关者,如设备供应商、用户和维护团队,以协助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轻风险。

3.2 身份验证与访问控制

3.2.1 身份验证机制

这一机制旨在确保只有合法的用户或设备可访问关键资源,从而降低未经授权访问的风险。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多因素身份验证。即用户或设备需要提供两个或多个独立的身份验证因素才能获得访问权限,例如密码结合生物识别、令牌或智能卡,该方法提供了额外的安全层,增加了身份验证的复杂性,使入侵者更难以入侵。

(2)实施强密码策略。包括要求用户创建复杂的、难以猜测的密码,并定期更改密码。此外,密码应在存储和传输时采用安全的加密方式,以避免被窃听或盗用。

(3)用户帐户锁定策略。在多次失败的登录尝试后,自动锁定用户帐户,以防止暴力破解攻击。此外,监控和日志记录也是身份验证机制的一部分。设备管理者应监控登录活动,检测异常登录尝试,以及记录登录事件,以便后续的审计和调查。

(4)定期审查和更新身份验证。随着威胁环境的演变,策略需要根据新的威胁和技术演进进行调整,以保持最佳的安全性。

3.2.2 访问控制策略

访问控制目标是确保只有合法的用户或设备可访问设备上的敏感资源和数据,以减少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潜在威胁。为实现这一目标,关键策略是基于最小权限原则的访问控制,即每个用户或设备只能获得执行其工作所需的最低权限级别,而不是完整的系统权限。这种做法有助于限制潜在攻击者的能力,即使他们能够获得某个帐户的访问权限,也无法执行对整个系统的广泛攻击。这种策略不仅降低了潜在威胁,还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3.3 数据加密

3.3.1 数据分类与加密需求

数据分类与加密涉及将数据根据其敏感程度和重要性进行分类,并根据分类确定必要的加密措施,以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数据应根据其敏感性分为不同的级别,如公开数据、内部数据、敏感数据等,不同级别的数据需要不同级别的保护。例如,敏感数据如用户隐私信息、财务数据等需要最高级别的加密,而公开数据则可以不加密。根据数据分类,需要制订明确的加密需求,包括确定哪些数据需要加密,加密的方式和强度,以及在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如何保持机密性。例如,可采用端到端加密来保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同时在数据存储时使用强加密算法。数据分类和加密还应包括密钥管理。密钥管理是确保加密和解密过程的关键环节,必须以安全、可管理的方式存储和管理密钥,以防止密钥泄漏。

3.3.2 数据加密方法

常用的数据加密方法包括:①对称加密,即使用相同的密钥加密和解密数据;②非对称加密,即使用一对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③混合加密,结合了对称和非对称加密的优点;④端到端加密可确保数据在传输中保持加密状态,只有接收方能够解密数据,即使中间的通信渠道受到攻击也无法获取明文数据。如何选择适当的数据加密算法,如AES、RSA 或ECC,取决于数据的敏感性和性能需求。此外,密钥管理也是关键,应确保密钥的生成、存储、传输、轮换和销毁按照安全的最佳实践进行,而硬件加密模块(HSM)提供了更高级别的密钥安全性,通常用于保护最敏感的数据。

3.4 安全监控与响应

3.4.1 安全事件监测

安全事件监测旨在实时监视设备的运行状态及可能的安全威胁和异常活动。通过持续监测,设备管理者能够快速识别和应对潜在风险,从而保障设备的安全性。安全事件监测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实时流量分析、系统日志记录、异常行为检测等。

(1)实时流量分析通过监控网络流量来检测异常行为,例如大规模数据传输、未经授权的访问或异常的数据流向。

(2)系统日志记录设备的活动,包括登录尝试、系统事件和应用程序活动,以便后续的审计和分析。

(3)异常行为检测利用机器学习和规则引擎来识别不寻常的活动模式,表明可能的安全威胁。

3.4.2 安全事件响应计划

安全事件响应旨在为设备管理者提供明确的指导,以有效、迅速地应对各种安全事件和威胁,最大程度地减少潜在的损害。该计划的关键要素包括明确定义不同类型安全事件的分类和级别,明确指定响应团队成员的角色和职责,制订详尽的响应流程和步骤,建立与外部合作伙伴和当局的沟通策略,以及进行定期的测试和演练。这一综合性计划的目标是确保设备管理团队能够在安全事件发生时高效、有序地应对,降低潜在威胁对设备的风险和影响,维护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 结束语

在大型通讯设备的安全管理体系设计中,强调了风险评估与管理、身份验证与访问控制、数据加密、安全监控和响应等关键原则。这些原则为保障设备的可用性、数据完整性、通信机密性及应对威胁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通讯设备将面临更多复杂的安全挑战。因此,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安全管理体系,采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来提前预测和应对威胁,以应对未来的安全挑战。

猜你喜欢
通讯设备身份验证安全事件
2020年度区块链领域安全事件达555起
影响电子通讯设备可靠性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对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研究
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设计技术探析
电子通讯设备的接地技术
食品安全事件的价格冲击效应
Endogenous neurotrophin-3 promotes neuronal sprouting from dorsal root ganglia
2013卡巴斯基三大安全事件
英国:公布食品安全事件年度报告
身份验证中基于主动外观模型的手形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