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区碳账户构建在低碳社区建设中的意义

2023-12-21 03:16牛亚楠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账户居民社区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加剧,绿色发展和节能减排得到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体现了主动担当的大国责任。同时,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上述目标的实现意味着将完成目前为止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实施必将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关系到每个人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共同践行。

一、开展低碳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常住人口持续增加。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2年年末我国城镇化率已到达65.2%。随着城镇化发展,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用能方式越发多样,与居民生活相关领域的碳排放不断增加。我国目前居民生活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达到全国总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0%以上,而且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继续提高,这个比例还将持续提升。

由此可见,在居民生活相关领域开展减碳行动,特别是在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运行管理基本单元的城市社区开展低碳社区建设,对我国“双碳”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居民生活方式和用能行为对全社会整体碳排放有着重要影响,该领域的减碳潜力不容忽视;另一方面,“双碳”战略作为国家战略,需要全社会群策群力,面向广大居民开展诸如垃圾分类、节水节能等减碳行动,可以更好地促进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营造节约为荣的良好氛围,为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国内外低碳社区建设的现状及国内需重点关注的工作

(一)国内外低碳社区建设现状

低碳社区的发展起源于欧洲,英国、德国等欧洲发达国家在低碳社区建设领域已经积累了较多经验,并形成了一定的发展模式。国外低碳社区建设实践中,开发社区新型能源系统是一个主要研究方向。例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供应社区的能源需求,采用分布式能源系统和智能电网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贝丁顿社区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以达到化石能源零消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研究聚焦绿色交通、社区布局优化等领域,通过改进公共交通系统,鼓励步行和骑行,或通过城市规划及社区布局优化达到低碳目的。

我国低碳社区发展较晚,早期一些城市以社区地下管线绿色改造和社区老旧管网改造等为支撑开展低碳社区建设。2014年起,我国启动低碳社区试点创建工作,在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社区建立试点,其中以城市既有社区为主,其间大量试点社区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低碳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加强可再生能源利用,进行社区能源系统改造,加大社区绿植覆盖等,为建设低碳社区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唐山湾生态城注重能源利用的多元化和清洁化,大力发展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目标是使可再生能源以及工业余热利用率达到95%以上。潍坊市玉龙湾社区采用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并且采用地源热泵供暖,可以满足住户用水用热需求,同时做到环保、节约能源。哈尔滨市辰能溪树庭院社区内采取植物复层式的栽植方式,自然式水体驳岸结合绿化廊道,塑造复层式滨水生态,社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8.9%,形成社区生物固碳体系。

(二)我国低碳社区建设领域需重点关注的工作

根据对国内外低碳社区建设现状研究,我国在低碳社区建设领域可以从以下方面重点发力,加强开展相关工作。

1.更多关注居民需求。低碳社区建设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合理的手段和机制,降低居民在生活中的碳排放强度。目前,国内部分低碳社区建设实践以推进垃圾分类为重点,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工作中未能充分了解居民自身需求,未能形成工作激励机制,工作推进“见物不见人”,最终导致工作实施难以持续,居民也没有从低碳社区建设中培养出低碳行为。

2.充分结合社区特点。社区是整个社区居民的集合,不同的社区在居民的年龄与家庭结构、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工作特点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由此带来的是不同社区的居民生活习惯和需求有所不同。例如,城市回迁房小区老年人比例相对较高,而城市新建小区中青年新市民占比较大,二者在生活习惯与需求方面截然不同。因此,在低碳社区建设工作中充分了解社区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低碳社区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尝试建立社区碳排放统计与考核管理标准。目前,大部分开展低碳社区建设实践的案例中,未建立社区碳排放统计和考核标准。为了更好地鼓励引导居民实施低碳行为,养成低碳习惯,应结合社区特点与实际需求,尝试建立低碳社区建设的量化与考核标准。

三、碳账户简介

为了更好地助力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探索新时代背景下開展低碳社区建设的新模式,作者在进行低碳社区建设实践中引入碳账户理念,取得了一定积极进展。

碳账户是用来记录企业或个人碳减排数据的数字化账户,类似于银行账户,通过量化计算,将账户主体的减碳行为进行记录,同时通过构建权益兑现体系,使得用户的减碳行为能够兑现为一定权益。碳账户的运行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数据收集、减碳量核算、权益兑现等环节,确保账户使用人每一次绿色低碳行为都可记录、都有价值。

碳账户本质上是一套量化,鼓励、引导账户主体进行减碳行为的管理机制,具有长期时效性、可比性和可兑换性等特点(表1)。

表1 碳账户特点汇总

早在二十世纪末,个人碳排放津贴和可交易能源配额等个人碳交易相关概念就已经被提出。国外对个人碳账户的探索较早,2004年,有英国国会议员提出引进家庭碳排放交易机制。近年来,国内一些政府和企业也初步试水碳账户,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国内碳账户应用场景往往只针对用户、储户、市民等大规模人群,在社区层面推行碳居民账户的实践较少。

四、社区居民碳账户的应用实践

居民低碳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实现低碳社区建设目标的关键。碳账户的构建可以有效增加居民持续进行低碳行为的驱动力,为居民培养低碳生活方式提供积极引导。同时,碳账户的构建还可以抵消居民低碳行为的成本,包括精力投入、经济投入等,并丰富低碳行为的收益,使居民在获得废物再利用收益和节能经济收益的同时,获得碳账户权益兑现收益、荣誉性奖励(社区层面或者更高层面)和养成绿色低碳生活习惯带来的心理满足。

(一)社区居民碳账户的构建

在北京市某社区开展的以碳账户为基础的低碳社区建设工作中,社区居民碳账户的构建过程与要点如下。

1.研究社区特点及居民需求。通过对社区的深入调研,摸清社区特点,明确居民需求。在低碳社区建设的全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实现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制定低碳社区建设总思路,绘制工作实施路线图。

2.定制社区减碳行为清单。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定制社区减碳行为清单。在清单定制过程中,充分体现政府与社区基层管理机构在低碳社区建设方面的引导性。例如,根据社区需要,将居民参与能源调研列为减碳行为清单中的一项,鼓励居民积极参与能源调研工作,为社区开展水电气热系统绿色升级和社区老旧管网改造积累足量数据,为相关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3.建立减碳量记录与核算体系。对每一个申请开设碳账户的社区居民发放唯一的账户号码,并建立社区居民减碳行为数据库,对社区碳账户持有人的减碳行为进行记录。同时,根据减碳行为清单,建立减碳量核算体系,对居民减碳行为进行量化处理后,计入居民碳账户。

4.建立碳账户权益兑换体系。充分适应社区特点,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健全碳账户权益兑换体系。通过对社区居民需求的深入挖掘,针对不同目标人群特点与不同关切,提供多种类型的碳账户权益兑换选择,形成符合社区需要、具有充分吸引力的碳账户权益兑换体系。

5.加强宣传,鼓励居民积极参与。通过社区内宣传与推介活动,鼓励居民积极申请开设碳账户,引导居民通过日常减碳行为积累减碳积分,兑换相应权益,激发居民减碳热情,促进碳账户的推广和使用,最终使居民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图1)。通过对社区居民减碳量的记录,可以实现对低碳社区建设中减碳量的量化与统计,为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管理标准奠定基础。

圖1 某社区居民碳账户量化减碳量展示示意图

(二)建立社区碳账户后低碳社区建设模式分析

通过前期实践研究发现,社区碳账户的构建显著促进并优化了低碳社区建设模式。

1.在社区碳账户建立前,较为成熟的低碳社区建设模式(以下简称“传统低碳社区建设模式”)如图2所示。该模式下,虽然初步建立了低碳社区3P(People、Private、Public)运行模式,共同推动低碳社区建设系统运行,但在工作系统结构方面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居民对实施垃圾分类等绿色低碳行为接受度不高,低碳理念宣传推广效果不显著。一方面,由于缺少与居民收益的直接联系,社区开展垃圾分类等工作难以获得居民支持。另一方面,无论是社区居委会或是企业均难以找到长效激励居民开展低碳社区建设的抓手,低碳社区建设效果差强人意,难以持续。二是居民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充分发挥。居民作为低碳社区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仅仅处于信息接收者和活动参与者的角色,未能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也有无法有效提出自身在低碳社区建设方面的需求。三是社区基层组织的引导性与推动力难以全面体现。社区基层组织作为低碳社区建设的引导者与推进实施者,推进工作以宣传教育为主,工具手段不多,特别是在进行垃圾分类或老旧管网改造等低碳社区建设工作中,因容易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如采用过分强制性手段推进工作,反而容易引起居民抵触,不利于工作开展。

图2 传统低碳社区建设模式

2.在社区碳账户建立后,依托社区碳账户平台,社区基层组织、居民与企业的联系更加顺畅,三方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充分交互,形成了低碳社区建设合力,显著优化了传统低碳社区建设模式,其优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变管为治,实现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依托社区碳账户的构建,在低碳社区建设过程中建立了社区居委会、社区上级主管部门、企业和社区居民协同治理机制。社区基层组织服务性更加凸显;社区上级主管部门政策引导性作用更加突出;居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加充分;企业的技术专长和社会责任也得以更加有效地发挥,形成了社区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二是形成了社区居民低碳行为的正向激励体系,畅通了居民、社区基层组织和企业的联系沟通渠道。一方面实现了对居民低碳行为的持续激励。通过权益兑换体系,居民的低碳行为转化为碳账户的碳积分后,可获取相应物质或精神奖励,碳账户内积分越多,可兑换的奖励越多;另一方面,社区可以定期发布不同层级的减碳排行榜,激励社区内的减碳先进个人、家庭、楼宇或片区,通过居民间的熟人社会带动作用,营造低碳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有效引导居民行为和习惯的改善与重塑,助力居民绿色低碳行为养成,实现低碳社区建设的持续推进。三是实现了低碳政策的积极引导。根据社区上级主管部门对低碳政策的指导与解读,社区基层组织可结合社区特点与工作需要鼓励典型低碳行为,实现国家及地方各种低碳政策的落实落地。同时,社区基层组织可将居民反馈汇总提炼为社区低碳政策实施建议,为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政策调整与优化提供基层视角。四是构建了低碳社区建设可量化的考核体系。社区碳账户的构建,有助于建立、健全社区碳排放基础统计体系和考核方法,为未来实现以社区为基本单位的碳交易打下基础(图3)。

图3 构建社区碳账户后的低碳社区建设模式

(三)社区碳账户工作开展的必要保障

1.注重政策引导。充分发挥相关政府部门和社区上级主管部门在低碳社区建设中的政策引导者作用,为低碳社区建设过程把稳方向舵,加强对国家政策解读与落地的实施指导。同时,结合低碳社区建设,加强对居民的低碳政策宣传,让低碳政策深入民心。

2.广泛利用资源。参与低碳社区建设的企业本身具有的技术资源往往是相关政府部门、社区基层组织无法提供的。在低碳社区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利用企业所拥有的技术资源、经济资源和物质资源,充分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有效助力低碳社区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3.加强社区组织管理,充分调动居民积极性。社区组织管理成效是低碳社区建设的重要保障。在低碳社区建设过程中,社区基层组织需要具备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

五、结论

针对社区开展居民碳账户的构建工作有效抵消了居民低碳行为成本,丰富了低碳行为收益,增加了推进居民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的驱动力,为居民培养低碳生活方式提供了积极引导。社区碳账户的构建显著促进并优化了低碳社区建设模式,实现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建立了以社区碳账户为基础的低碳社区建设机制;形成了社区居民低碳行为的正向激励体系;畅通了居民、社区基层组织和企业的联系沟通渠道;实现了低碳政策在低碳社区建设过程中的落实落地,使得构建低碳社区建设可量化考核体系成为可能。社区碳账户的构建是“双碳”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有益尝试,在社区层面构建居民碳账户,可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居民获益的工作机制,成为推动新时代城市管理和社区治理高质量发展的有益工具。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GUAN Y, SHAN Y, HUANG Q, et al. Assessment to China's recent emission pattern shifts[J].Earth's Future,2021,9.

[3]SHAN Y,HUANG Q,GUAN D,et al.China CO2 emission accounts 2016–2017[J].Sci Data 7,2020,54.

[4]陈凯芳,朱隆斌.英国低碳社区挑战项目的经验及借鉴意义[J].现代城市研究,2013(12):37-41.

[5]JIANG X J, GUO Z J. Foreign low carbon community planning comparative analysis[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1,233-235+1897.

[6]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社区及其实践[J].城市问题,2008,159(10):91-95.

[7]尹利欣,張铭远.国外生态社区营造策略解析——以德国弗莱堡沃邦社区、丹麦太阳风社区为例[J].城市住宅,2020,27(5):24-26.

[8]BROADDUS A. Tale of two ecosuburbs in Freiburg, Germany: Encouraging transit and bicycle use by restricting parking provision[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2010,2187:114-122.

[9]鞠鹏艳.创新规划设计手段引导北京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以北京长辛店低碳社区规划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2011(2):55-58.

[10]刘琪,李子凌.武汉百步亭低碳社区调查比较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1):17-19.

[11]田灵江.我国既有居住建筑改造现状与发展[J].住宅科技,2018,38(4):1-5.

[12]吕霞,叶青,赵强,等.绿色建筑实施对策及发展机制研究——以曹妃甸新区·唐山湾生态城为例[J].建筑学报,2014,11(S1):130-133.

[13]宋娟.关于绿色低碳社区的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2.

[14]王唯一.低碳社区的现状及其发展——以辰能·溪树庭院景观建设为例[J].江西农业,2017,125(23):84+108.

[15]FLEMING D.Tradable Quotas: setting limits to carbon emissions[M]. Newbury:Elm Farm Research Centre,1997.

[16]MILIBAND D. Environment, food and rural affairs: house of commons debate 14 December 2006[M].London:Hansard,2006.

[17]牛亚楠,庞建伟,连亚荣,等.创建社区居民个人碳账户的相关探索[J].低碳世界,2023,13(5):34-36.

(责任编辑:张秋辰)

猜你喜欢
账户居民社区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石器时代的居民
3D打印社区
如何切换Windows 10本地账户与微软账户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外汇账户相关业务
父亲的股票账户
你睡得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