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社区“主战场” 打好分类“持久战”

2023-12-21 20:22北京市海淀区城市管理委员会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主战场厨余海淀区

北京市海淀区城市管理委员会

北京市海淀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习惯养成、体系完善、效能提升”为目标,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不断完善“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城乡统筹”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机制,有效促进了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分类效果明显提升。

一、主要成效

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三年多来,海淀区垃圾分类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感受、自觉程度不断加强。根据海淀区统计局的公众调查,被访居民对垃圾分类满意度不断提高,在历年多次调查中,居民满意度均超过90%,居民认为海淀区垃圾分类工作更加精细化,垃圾桶站设置和投放便利性等方面工作都获得了明显改善。居民正确投放率已经高于80%,正在向着90%的目标迈进。

二是垃圾减量效果明显。2020年以来,全区垃圾减量化趋势明显,其他垃圾量逐年下降。2020—2022年,全区日均垃圾量分别为1894.40吨、1750.85吨、1708.74吨,累计下降了9.8%。人均垃圾产量由2019年的0.88千克/天降低到目前的约0.75千克/天①。截至2022年年底,厨余垃圾分出率稳定在18%以上,生活垃圾总量由实行垃圾分类前的103万吨下降到约90万吨;回收大件垃圾40.7万件,回收低值可回收物4.6万吨。

三是生活垃圾处理资源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工村发电厂实行垃圾分类前后垃圾热值由1700千卡上升到2100千卡,吨垃圾发电量由374千瓦提高到470千瓦;大工村厨余垃圾处理厂2022年生产土壤调理剂1.88万吨、工业粗油脂2040吨,较北京市全面实行垃圾分类之前分别增长了29%和1%;为我区“碳减排、碳中和”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抓好“党建引领”这把关键钥匙,使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有效运转

1.区、街、社区三级党组织上下联动。全面贯彻“党建引领”的工作原则,体现在三个层面:(1)区级部分贯彻党政协同、同步部署的工作举措,调动全区党员干部有效参与垃圾分类,发挥其带头引领作用。(2)各街镇“垃圾分类工作专班”有效促进了分類主体责任落实。(3)社区党建发挥融合作用,打造了社区、物业、居民等多元参与的工作平台,在社区“主战场”践行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理念。

2.典型示范引领实现“点线面”扩展。三年多的垃圾分类实践,实现了“体用”的结合。面对复杂的分类场景,在分类标准的引领下,我区产生了很多具有示范意义的分类典型。在社区动员方面,涌现出了“一个党员带一家,一个支部带一楼”“每户每月认领1小时志愿服务”“民间社团包桶站”“21天习惯打卡”等多种切实可行的动员经验。针对海淀区部队小区多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垃圾分类进军营”活动,累计走访部队营区77处(次),做好分类指导工作。在桶站建设管理方面,中关村街道建立桶站薄弱清单,聚焦桶站建设维护情况,集中火力整治问题点位,打好“歼灭战”。万寿路街道高标准组织驿站建设,积极利用社区的闲散空地,依据园区常住人口数量设计定制各个驿站的外形尺寸、投递口数量,实现驿站的“量身定做”;东升镇发挥辖区科技企业优势,对所辖小区开展桶站智能监管改造,提升了社区监管能力。在垃圾减量方面,甘家口住建部社区、清河怡美家园、安宁华庭等37个小区推进“一袋式”上门回收。通过上门回收方式,实现可回收物的应收尽收,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在非居民单位分类管理方面,贯彻“管行业管垃圾分类”原则,提炼“两桶一不”① “15字工作法”②等简单易懂的工作措施,统筹推进非居住区垃圾分类工作。向驻区高校、中央国家机关及重点机构印发《致广大驻区单位的倡议函》,分批培训,解读政策。区房管局推行垃圾分类“十字工作法”,会同各街镇从“懂、报、建、宣、标、定、导、查、运、记”等10方面25项内容对物业服务企业监督、收集、清运等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指导。

在基层共治的推动下,我区累计创建了204个“党建引领作用好、桶前值守到位、居民满意度高”的市级示范小区(村)。区城市管理委员会、机关事务管理服务中心、房屋管理局、商务局共同推进示范单位创建,按时完成248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41家商务楼宇,1条商业街区的示范创建工作。

(二)宣传氛围实现“立体式”营造,线上线下保持舆论氛围

三年来,我区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宣传,营造参与垃圾分类的环境氛围;组织开展了多轮次的主题宣传活动,举办了“高校垃圾分类短视频”大赛,连续三年开展大件垃圾回收进校园等有特色的活动。2023年以来,继续开展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系列垃圾分类宣传活动。面向居民家庭开展以“厨余变宝家行动 呵护环境向未来”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并招募60个家庭开展了为期21天的厨余垃圾堆肥线上打卡行动,引导居民共同助力厨余垃圾减量;开展“拯救蓝桶行动”短视频征集,号召居民发挥创意、变废为宝,为可回收物减量;在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两周年时,以“关键小事两周年,同心同力续新章”为主题开展线上答题、厨余堆肥、两周年线上成果展等活动,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及工作成果。通过一系列活动,努力实现垃圾减量的目标。

(三)聚焦全链条调整完善,分收运处链条有效运行

在前端桶站布局方面,坚持“服务导向”,落实“四有三选配”的桶站建设标准,抓住“设桶、看桶、管桶”的工作细节。统筹垃圾桶站布局的规范性和群众投放的便利性,把每个规范的桶站打造成居民身边的宣传阵地。目前全区1900余个小区(村)规范设置桶站投放点7600余个,建成分类驿站300余座,社区分类环境得到明显提升。

四分类链条保证各品类垃圾运输规范畅通。目前,围绕可回收物中商品类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我区以街镇为单位布局再生资源回收车,设置规范点位410余处。对可回收物中的大件、低值垃圾及有害垃圾的收集,在全市率先建成了以街镇为单位的回收中转站网络,目前投入运行站点24个,实现了全区覆盖。同时在六里屯选址建设了全区的有害垃圾暂存点,实现了与终端处置单位的运输对接和链条的完整。

建立“桶车对接”直运终端运输模式,全區现有厨余垃圾对接点约2000个,日收运厨余垃圾8000桶,日均厨余垃圾量450吨左右。其他垃圾收运以密闭式清洁站、五路居转运站为支撑,不断提升运行质量。目前区市政集团运行管理的密闭式清洁站共262座,五路居转运能力为1500吨/日,其他垃圾收运量稳定在1700吨左右。

在终端保障上,做好终端能力的布局。以“自处理为主、协同分流为辅”提升处置保障能力。例如,在大工村餐厨厨余垃圾处理厂进行技术改造升级,通过“优化卸料分选线、增设应急处理线、调整垃圾物流、分时段分类型卸料”等多种方式,挖掘现有设施潜力,从而提升厨余垃圾总体处理能力;积极协调市级分流,实现了“其他垃圾分流密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厨余垃圾分流阿苏卫垃圾综合处理厂、南宫垃圾堆肥厂”的分流路径,多渠道保障垃圾妥善处理。

(四)深挖精细化场景,信息化助理管理能力迭代升级

围绕垃圾精细化管理的需求,海淀区借助区域优势,率先将城市大脑创造性地应用于垃圾治理场景,探索实施“城市大脑+垃圾治理”的信息化支撑工程,搭建“一网一库四平台”应用架构,加强从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到智慧化的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有关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突破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管理的信息系统难点。整合垃圾分类系统的人、车、地、事、物等基础数据资源,最大程度地提高政府信息化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垃圾分类数据分析,强化垃圾分类各主体的作业监控、分析、预测和调度。

在用户整合上,充分考虑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区市政集团以及街镇、社区需求,积极实践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垃圾分类全过程管理平台实现与北京垃圾分类监管信息系统的信息互通,为全市一体化的垃圾精细化管理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五)积极开展垃圾清运不及时等突出问题治理

在分类的大环境下,海淀区主动对标更高城市管理标准,以更高标准开展垃圾清运治理。在疫情期间,将管理长度延伸到楼道和户门,做好社区医疗垃圾、重点管控垃圾的清运管理,有效压缩垃圾清运时间,保证了正常分类环境的运行。针对“接诉即办”中的垃圾问题,依托区街两级垃圾分类工作体系,加强了对案件的跟踪、督办、反馈,以及对问题的研判和指导,抓实抓细主体责任的落实,做到了对每件案件分析成因,对于问题反复的,调动房管等行业主管单位予以协调。针对共性问题,发挥区级统筹作用,主动部署,加强提示,努力做到未诉先办、预防为主。

围绕桶站值守的问题,组织各街镇严格落实物业、社区主体责任,提高桶站值守率。督促物业单位严格按照每天早7点至9点、晚6点至8点安排人员值守,杜绝迟到早退现象。薄弱清单机制做到全覆盖。组织各街镇、社区摸排,建立重点关注居民清单(薄弱清单),开展“精准敲门行动”,加大“入户回访”,通过“红黑榜”、积分奖励等措施,促进居民自主分类习惯养成,对个人不分类行为形成刚性约束。

(六)用好考核指挥棒,促优势补短板

三年来,海淀区垃圾分类坚持标准化、系统化治理。紧盯市级考核体系及行业标准,研究制定海淀区日常检查考核办法,多轮次修订考核细节。例如,针对一定时期的值守薄弱问题,制定了《海淀区桶前值守工作方案》,实行值守率低小区销账机制,销账成绩计入各街镇当月区级考核成绩。同时,将区级垃圾分类检查问题台账包括分类设施建设、管理,不同分类主体垃圾分类情况共计12本问题台账印发给街镇,根据问题类型制定了销账期和复查期,督促街镇开展自查工作,查找薄弱环节,立行立改,并举一反三,形成长效机制,切实促进居民分类习惯的养成。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在坚持中巩固并提高,当前垃圾分类工作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期”,但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持续推动居民习惯养成上,还存在短板。在达到90%的目标上,还需要针对部分群体加大工作力度,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分类队伍中来。

二是桶站设施的“微”环境需要提升。从实践看,部分小区桶站布局不合理、桶站日常维护不到位,垃圾满冒,清运不及时问题不同程度存在,需要推进“微”治理手段发挥作用。

三是垃圾管理仍需向精细化、制度化推进。例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规范管理、非居民厨余垃圾收运全覆盖、推进精细化标准化作业等方面面临挑战。

四是垃圾分类日常执法监管基层考核仍需提升。各相关执法部门在履行检查职责上、执法的覆盖范围和执法量上、针对不同主体的执法上,强制性、警示性作用未能充分体现。对基层的考核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指标,更好地促进问题的整改。

四、下一步重点工作

继续以“钉钉子”精神扎实做好垃圾分类“关键小事”,努力开创海淀区垃圾分类工作新局面。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督促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引导物业企业履职尽责,适当开展对物业企业的补贴奖励,缓解物业成本压力。继续加强“条块衔接”,重点推进大院大所垃圾分类。坚持正面引导和反面曝光相结合,利用好“倒逼”机制,开展城管执法进社区,加大问题曝光力度,加大对个人执法警示力度。

二是坚持建管一致,提升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补齐设施短板,强化行业日常管理和行业监管,以“垃圾清运不及时”专项行动为牵引,努力实现桶站运行规范、管理台账健全、垃圾清运及时,进而实现各品类垃圾管理的制度化。

三是开展精准宣传,促进分类习惯养成。聚焦“巩固提升、深化拓展”主线,全区启动新一轮宣传动员工作,开展多渠道、多轮次、多形式宣传,做到“入户辅导”。开展桶前值守和社区执法工作,促进居民分类习惯养成。

四是进一步深化各品类垃圾的深化和精细化管理。垃圾分类的关键在于链条的深化和细化,我们将进一步深耕垃圾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在厨余垃圾管理、再生资源回收、有害垃圾收集等方面不断进行制度性和标准化的提升,补齐各类工作短板。

(责任编辑:严陈玲)

①人均垃圾量根据当年度日均垃圾量除以当年度常住人口数据计算。

猜你喜欢
主战场厨余海淀区
厨房里的芽芽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第十六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五一”节前警示教育大会
厨余垃圾特性及预分选处理技术
厨余垃圾变废为宝 有机肥市场方兴未艾
海淀区科技主题公园建设与思考
“亮剑”脱贫主战场的人大力量
北京市海淀区西颐小学
不同厨余垃圾发酵效果比较
健康扶贫,贫困农村是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