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学校受资助学生心理健康的诊断分析

2023-12-22 06:33王强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9期

王强

【摘要】本文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对城乡受资助的300多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诊断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乡学校受资助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同地区受资助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以及过敏倾向方面均有明显症状,学习焦虑问题尤为突出,本文据此对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城乡受资助学生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学习焦虑 自责倾向 过敏倾向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5-0014-04

近年来,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效,获得了广泛认可,真正体现了国家的“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的资助理念及原则。当前,资助工作的对象集中在广大农村学校及大中专院校,在市区学校也存在部分资助对象。在国家资助政策不断完善、受资助学生群体相对庞大的背景下,对资助对象尤其是受资助的九年义务教育段少年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

在课题研究初始阶段,笔者对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教育集团五个校区、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中心小学和留凤小学受资助的300多名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诊断研究。本次研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Diagnostic Test,MHT)量表。该量表包括9个分量表(1个效度量表和8个内容量表),共100道题目。其中8个分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8个量表得分相加为MHT总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状态越差,越需要针对所出现的问题做进一步分析和个体辅导。

8个分量表分别对应8个维度,其中:学习焦虑反映的是个体是否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能否安心学习以及如何对待考试成绩;对人焦虑反映个体对自身形象是否过分注意,是否害怕与人交往;孤独倾向反映个体的自我封闭程度,即反映个体的人际交往质量;自责倾向反映个体的归因指向,即是否经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将失败归咎于自己;过敏倾向反映个体的敏感性程度;身体症状反映个体在极度焦虑时,身体是否会出现异常表现;恐怖倾向反映个体对日常事务是否会出现恐怖情绪;冲动倾向反映个体自制力的程度。

依据量表总分,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划分为3个等级:分数在1—55分者为正常;在56—64分之间者,心理状态欠佳或有问题倾向;65分以上的个体,心理问题较严重。

二、研究结果

(一)不同地区受资助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情况

由表1、表2可知,市区受资助学生的MHT总分为(32.93±15.30)分。其中总分在1—55分的有139人,占总数的92.86%;56—64分的有11人,占总数的7.14%。农村受资助学生的MHT总分为(45.36±7.24)分。其中总分在1—55分的有131人,占总数的87.5%;56—64分的有19人,占总数的12.5%。以得分≥8分作为各分量表心理问题检出率筛选标准。

对心理健康分量表具体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的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受资助学生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以及过敏倾向上均有明显症状。其中学习焦虑是受资助学生心理问题最突出的方面,其量表得分水平要高于其他分量表;而在恐怖倾向方面,学生则没有明显表现。对心理健康分量表具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后可以看到:在学习焦虑倾向上,农村受资助学生中有129人呈阳性反应、检出率为85.71%,市区受资助学生中有86人呈阳性反应、检出率为57.14%;在自责倾向方面,农村受资助学生中有118人呈阳性反应、检出率为78.57%,市区受资助学生中有33人呈阳性反应、检出率为21.43%;在过敏倾向上,农村受资助学生中有118人呈阳性反应、检出率为78.57%,市区受资助学生中有33人呈阳性反应、检出率为21.43%。

(二)市区受资助学生和农村受资助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采用獨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地区受资助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得分的差异性(见表3)表明,市区受资助学生和农村受资助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总分(t=-2.748,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得分情况可以看出,市区受资助学生MHT量表总分低于农村受资助学生,表明市区受资助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农村受资助学生。

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区受资助学生在自责倾向(t=-4.554,p<0.05)和过敏倾向(t=-4.439,p<0.05)分量表的得分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农村受资助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市区受助学生。但市区受资助学生和农村受资助学生在学习焦虑等其他6个分量表中的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三、结果分析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在个人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作用。每个人在生长过程中,都普遍体验生物、生理、社会事件的发展顺序,并按照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第一阶段为婴儿期(0—2岁),婴儿在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2—4岁)。此阶段的儿童主要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第三阶段为学前期(4—7岁),此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第四阶段为学龄期(7—12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学龄期的孩子依赖的重心已由家庭转移到学校、教室、少年组织等社会机构方面。第五阶段为青春期(12—18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为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第六阶段为成年早期(18—25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第七阶段为成年中期(25—50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第八阶段为成年晚期(50岁直至死亡),此阶段的发展任务为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此次参与调查的学生属于第四阶段,他们不仅受到父母的影响,而且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影响。

(一)学习焦虑倾向普遍突出

不同地区受资助的学生在学习焦虑倾向方面阳性检出率都是最高的,而从结果分析看,两者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处于此阶段的学生勤奋学习,避免落后于同伴,但不可避免地会体验到失败情绪。如果儿童在学习上不断取得成绩,在其他活动中也经常受到成人的奖励,就会产生成就感;如果在学业上屡遭失败,在日常生活中又常遭受批评,就容易形成自卑感。

由于大部分受资助的学生更看重自身的成绩,他们往往将成绩视为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准,因而这一类学生对学习会拥有过高的期望。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倒U型曲线,当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对行为反而会产生阻碍作用。过于紧张的学习压力、学习焦虑以及不甘示弱的心理等,容易导致烦躁、抑郁、失落和焦虑等负面情绪(杨冠英,2013)。

除了自身因素外,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当父母期望过高或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学生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时,会导致负面情绪累加,使学生自信心不足,从而加深学习焦虑的程度;家庭氛围不和谐也是导致学生学习焦虑程度更大的原因之一,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导致学生放纵自我,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性情更加暴躁。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对分数过分重视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这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进而出现焦虑的负面情绪(黄健华,2020)。

(二)自责倾向存在显著差异

自责倾向的基础是对失去他人的爱的不安。该阶段的学生对父母、教师、同伴的关爱、陪伴有着较高的渴望,他们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因而当父母、教师等对学生有着过分严厉的行为时,学生容易形成自责倾向。从结果分析可以看到,市区受资助学生的自责倾向和农村受资助学生的自责倾向存在显著性差异。农村学校由于地理位置、设施和教育资源等的局限性,承受较大心理压力的学生无法及时获取更多的资源丰富自身生活,调理自身情绪。加上农村地区的学生受到的关注与关爱的机会比市区学生所受到的要少,因而更容易对自我产生怀疑,更容易出现自卑心理,进而影响自身心理健康。

(三)过敏倾向差异较大

在生活中缺乏陪伴的孩子,容易出现过敏倾向。从结果分析可以看到,市区受资助学生的过敏倾向和农村受资助学生的过敏倾向存在显著性差异。由于农村地区的一些家庭承受较大的生活压力,往往容易忽视对孩子的陪伴,导致孩子在日常生活知识、技巧及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不足,可能会使得孩子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未能找到平等交往的方式,从而采取小心翼翼的方式去寻求与他人保持交往。

四、解决策略

(一)增强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作为社会资源的一种,能够帮助个体从社会或他人处获得相应的支持和帮助,从而解决自身面临的矛盾或困境。以往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充分、明显感受到社会支持或善于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个体,其心理问题较少,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缓解学生的学习焦虑、过敏倾向以及自责倾向,学校、家庭、社会的支持是关键。教师、家长应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让学生充分理解、感受所获得的支持,积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全面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引导学生运用积极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指的是当个体面对不同的应激源时所采取的具体应对策略。策略选择的不同,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也不同。选择以积极方式应对困境的个体,其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采取消极应对策略的个体。因此,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归因、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学会进行正确的成败归因,适当地进行归因训练,让学生对自己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动机,降低在学习、自责、过敏方面的心理压力,培养心理调节能力,形成积极的应对方式,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以往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即各量表及总分越低,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好(杨美荣,等,2017)。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断。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尽可能地给予孩子更多的锻炼和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孩子树立自信心和锻炼积极面对困难的意志,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李培培,2014)。学校应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以新颖、有趣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通过正强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使学生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教会学生心理调节方法

1.针对学习焦虑的具体方法

学生自身方面,主要可采取以下三种方法。(1)坚持锻炼:锻炼能够改善情绪,缓解紧张和焦虑。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方式,帮助自身缓解焦虑恐惧的情绪,提高抵抗焦虑症状敏感性的能力。(2)正念冥想:正念指意識对当前身心状态的专注。正念冥想练习能够帮助中小学生获得放松和平静,降低学生的焦虑,提高抵抗压力和消极情绪的能力。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免受干扰的环境,采用舒服的坐、卧姿势,根据冥想音乐中的指导语进行训练。(3)腹式呼吸训练:腹式呼吸训练即有意识地延长吸、呼气时间,以腹式呼吸为主进行慢的、深的、有规律的呼吸训练,实现自我调节。腹式呼吸能有效改善个体的焦虑、抑郁情绪。训练步骤:采取舒适的坐姿,把一只手放在腹部肚脐处,放松全身,吸气时,最大限度地向外扩张腹部,使腹部鼓起,胸部保持不动;呼气时,腹部自然凹进,最大限度地向内收缩腹部,把所有废气从肺部呼出去。循环往复,保持每一次呼吸的节奏一致,细心体会腹部的一起一落。规律地重复以上练习步骤,进行10分钟的练习。

此外,学校应帮助学生学会理智分析对学习的适应程度,家庭、学校携手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率的学习策略,并给自身设定可以达到的目标。家长应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并加强自身各方面的修养,关注孩子的成绩但不要过分强调成绩,避免给孩子带来焦虑。

2.针对自责倾向的具体方法

学生自身方面,主要可采取以下两种方法。(1)5WHY法:从问题本身出发,通过“剥洋葱”的办法把问题一层一层剖开,不断追问为什么,直至最终找到引起问题的根本原因。(2)调节认知过程:通过调节自身的认知过程,把认识的事物合理化,辩证地看待问题,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察视角,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对问题进行合理归因,缓解自责压力,保持良好心态。(3)学会转念:对自己产生的消极信念进行识别,记录下自身的消极想法,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使消极信念可视化,并不断询问自己是何时产生消极想法的,写下能够推翻这些消极想法的论据,提升自尊自信水平。

此外,学校首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在学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地投入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活动中,克服自卑心理。其次,指导学生对自身存在的依赖心理有初步认识,引导其在生活中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并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同时,农村受资助学生的父母应该掌握相应的沟通技巧,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减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孤独感。

3.针对过敏倾向的具体方法

学生自身方面,主要可采取以下两种方法。(1)保持积极心态,日常学会自我鼓励,对自己强化积极的心理暗示,培养自信心,不为一些小事而烦恼。(2)加强情绪锻炼,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學会保持冷静的思考和稳定的情绪,遇到事情能够冷静、客观地分析和判断,学会接纳自身的不完美,对自身的优缺点进行客观剖析。

此外,针对农村受资助学生,教师应帮助其培养自我效能感。相关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因素,当个体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一活动时,会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帮助其克服困难,保持心理健康状态。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寻求支持和帮助:学生可以通过与朋友、家人交流和分享自身的情感体验,或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参加支持小组等得到外界的支持,从而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情感,学会管理情绪的方法,克服敏感情绪。

城乡受资助学生受家庭、社会及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是城乡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对其进行研究并探寻解决策略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不是学校单方面能够做好的,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形成合力,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先进的观念与方法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董灿华,沈雪芬.浙江中部地区农村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5(8):680-681.

[2]冯秋景,赵笑梅.小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5):123-128.

[3]郭梦婷.小学生数学学习焦虑与学习动机现状及改进措施[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1.

[4]黄健华.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20(3):91-93.

[5]李培培.3—6年级小学生自我概念发展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