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视域下现当代散文教学策略探微

2023-12-25 06:46江苏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11期
关键词:叠词散文文本

◎江苏/李 馨

散文作品具有题材广泛多样、语言优美凝练、抒发真实情感的特点。在教学时教师要基于散文的文体特点设计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深入挖掘文本中所蕴藏的主题思想,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体会作者表达的深邃情感。

一、对话文本,进行个性解读

(一)对话人物性格,解读复杂人性

散文是一种散而不乱的文体,其中包含着较为丰富深沉的内涵,学生的解读往往不够准确透彻,教师要针对学生阅读散文过程中出现的审美困境,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突破困境,提升学生的解读水平。散文常常具有主题鲜明的特点,学生可以通过解读作品人物性格的方式体会复杂的人性,从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阅读《荷塘月色》一文的,笔者引导学生围绕“我”深入分析,提出问题:“在文章中有一些展现‘我’情感变化的词句,你能找出它们吗,能否悟出其中情感的复杂性?”学生找到了“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等词句,发现“我”的情感一直都在变化。“我”一开始感到内心很烦闷,甚至觉得夜晚的小路十分阴森恐怖。但是在看到荷塘后,又感受到了美,心情好多了。在回到现实生活后,“我”的情感又恢复了烦闷的状态。“你认为作者的情感为何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作者生活的时代有什么特点?特定的时代背景是否会让他产生烦闷之情呢?作者为何会回忆江南的旧俗呢?你能否从中看出“我”的性格特点?”这几个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体会“我”的性格特点,感受复杂的人性。学生总结认为:“‘我’生活在乱世中,想要通过隐居的方式消除烦恼。‘我’有着一颗爱国之心,越是想要静,内心就越是充满烦恼。只有荷塘之美和江南旧俗让‘我’暂时找到精神自由的港湾。”学生解读了文本中人物的复杂人性,体会到作者所展现的精神世界。

不同的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有所不同。学生在阅读《荷塘月色》后常常会有不同的思索和体悟,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说出自己的个性化看法,以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解读作品复杂的人性。

(二)对话环境描写,解读社会意义

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散文时常常将重点放在优美的语言上,有时会忽略文中的环境描写。其实作者常常采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如果学生能深入解读环境描写,就能和作者展开深度对话,从而挖掘隐藏在作品中的社会意义。例如,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中有不少精美的环境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故都的秋有着“深灰色的悲凉”的“秋味”。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这一点思考:“作者为何要写秋的悲凉呢?作者想写的仅仅只是故都的秋景吗,是否蕴含其他社会意义呢?”学生围绕这一点深入探究。首先,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是一个爱国进步人士,他遭到了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搬到了杭州。他过了一段安闲的日子,最后却还是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体会到了故乡的秋味,并写下了此文。”结合上述背景材料,学生诵读课文,感受到蕴藏其中的情感,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者展现了北平秋天的美景,这说明他对于故乡有着深深的爱,但是在描绘物象之后,他却感到了一种伤感。这或许因为秋天本身就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又或许是作者为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未来担忧,所以他才会着重展现秋天的‘清、静、悲凉’。”由此,学生体会到了蕴藏在环境描写中的社会意义。

在阅读环境描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或者为学生介绍特定历史背景,促使学生和作者形成共鸣,体会环境描写中渗透的社会意义,从而更好地挖掘文本的中心思想。

二、品味语言,渗透审美意识

(一)品味叠词,感受明丽之美

叶圣陶先生提出文艺鉴赏要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散文具有语言优美生动的特点,教师要基于文体特点,组织学生鉴赏品味语言,领悟其中渗透的审美情趣。比如,有的作品中运用了一些叠词,看似只是作者随意写下的词汇,但是在诵读时却节奏鲜明,让人感觉其律动美。学生可以结合这些词句进行赏读,体会作品语言的明丽之美。例如,《荷塘月色》一文中运用了很多叠词,教师可让学生先找出这些词,然后诵读,感受叠词带来的音韵美。学生找到了“田田、层层、曲曲折折、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发现这些词让整篇文章具有节奏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分析作者为何要用叠词,看看能否用其他的词语替代。有学生认为“田田”展现了荷叶的密度,而“层层”展现了深度,“曲曲折折”体现了荷塘很广,这些叠词的使用更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荷塘的美。“蓊蓊郁郁”则体现了树木茂盛繁多的状态及夜色的浓重。认为可以用“茂密、多层、曲折、葱郁”等词语来代替上面这些叠词,但是去掉叠词后,就会影响节奏和韵律感,同时,学生也体会到了这些叠词有着很强的感染力,能真实再现出荷塘的美景,给人明丽的感觉。由此学生认识到叠词的使用可以让文章变得更具有节奏美、情韵美、结构美,能很好地体现作者的创作功力。

叠词的使用体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不仅能让读者结合想象产生画面感,而且还能让其在诵读作品的过程中获得听觉的享受。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句,感受作品典雅明丽之美。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试着阅读其他的散文作品,注意到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词句,体会其魅力。

(二)品味修辞,感受情韵之美

许多精美的散文作品都会运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拟人等,使得散文的语言更为灵动,能让读者体会到其中的情韵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个性化鉴赏中,找出作品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词句,体会词句的感染力,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的能力。例如,《荷塘月色》中有不少修辞手法,教师组织大家参与到互动讨论中,分别找出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说说在文章中的。然后通过开展写作练习的方式加以借鉴利用,思考在散文中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是否能让作品增添情韵美。学生发现《荷塘月色》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作者用“舞女的裙”比喻荷叶舒展开的状态;拟人,作者把荷花比喻成“刚出浴的美人”;排比,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还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如“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等。学生深刻体会到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作品的画面感更强,能形象化地描写事物的形状、色彩、大小、数量、气味等,让描写更生动。最后,学生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看看是否能让作品增添特殊的情韵。在这样一番赏析后,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其在散文中的运用都有较深刻的了解,为自己在写作中恰当运用修辞手法打下基础。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作品中的修辞手法深入赏析,点评课文。学生能自觉地进入深层次的审美感悟,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多姿多彩,在后续阅读其他散文作品时,也会把握住文体特点,在字里行间捕捉美妙的词句,提升语言感受的敏感度。

三、体悟情感,丰富人生体验

(一)以意逆志,体会伟大精神

散文的特点之一是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入选教材的散文大都具有丰富的情感,但是由于学生缺乏作者的生活经历,所以理解不够深刻。教师要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处,咀嚼其中的情感,拓展人生体验。“以意逆志”指的是读者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作品的主旨,用切身体会去感受作者的伟大精神。这种方法能让学生走进作者,深入作品,体会深层次思想情感。

学生阅读《我与地坛》的过程就是和作者的精神世界进行对话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细节描写仔细咀嚼,体会蕴藏在其中的情感。“‘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呢?而此时地坛又给人怎样的感受?”学生认为作者当时的精神状态很不好,而地坛也似乎被人们所抛弃,显得孤零零的,因此体会到“我”和地坛精神相通。“为什么作者说园子荒芜但是并不衰败,这给了作者怎样的启迪?”学生用“以意逆志”的方式,用自己的心思揣摩作者的意图:“园子里有很多草木和鸟虫,它们虽然都很渺小,但都是生命。而作者来到地坛后,看到生命的力量,重新找到了自己精神世界休憩的家园。如果我是作者的话,也会被地坛的生命力感染,认为一切困难都会过去,勇敢站起来。”

作者在创作中,不会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将情感蕴藏在人事物的描写中。在运用“以意逆志”体会作品情感的过程中,学生调动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者形成共鸣,通过文本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感受。

(二)知人论世,培塑价值观念

孟子提出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即要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当时的时代背景,在这个基础上解读作品,才能有深入感悟。教师要指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式品读作品,试着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体会作者的写作状态,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文本情感,更好地体会作品表达的价值观念,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反思,提升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我与地坛》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式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体会作品表达的价值观。学生认识到:“作者当时处于人生的困境,他瘫痪了,但是他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在看到地坛的生命力后,他的价值观得以重塑,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你能否像作者一样重拾信心呢?”学生回答:“我原本一直都认为自己很笨,未来没有希望,但是现在看到作者这样的状态,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那么我又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呢?我也要重新振作起来,以饱满的姿态投入学习和生活中,用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一切挑战。”

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解读作品,学生能更好地领会作者在文本中体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有类似的感触,进而形成更深刻的人生感悟。

在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散文主题鲜明、语言丰富、情感充沛的特点,围绕上述关键点设计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用自己的情感、眼光、体验作品,与作者、作品产生交流、对话,从而提升审美解析的水平。

猜你喜欢
叠词散文文本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用叠词写景
“的”字叠词招聘会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叠词走进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