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灵宪》辑本考述

2023-12-25 03:02闫顺
今古文创 2023年46期

【摘要】《灵宪》是一部总结宇宙起源的著作,作者为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张衡。《灵宪》早佚,今存佚文若干。明代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清代王谟的《汉唐地理书钞》本、清代洪颐煊《经典集林》本、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本以及严可均《全后汉文》本,大多从古注、类书等不同文献中钩沉补缺。兹试图比较五种辑本的优劣,以期为后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灵宪》;辑本;考述;思想渊源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6-003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6.009

基金项目:本文为云南师范大学2023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瞿昙悉达《开元占经》引书研究”(项目编号:YJSJJ23-B59)。

张衡是汉代著名的数学家、文学家、天文学家,著有《算罔论》《二京赋》《归田赋》《灵宪》《浑仪图注》等著作。其中天文著作《灵宪》系统地总结了前人关于宇宙生成和演化的思想,并较全面地总结汉代对天文的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1]《灵宪》文本早已亡佚,如今《灵宪》佚文大多从《后汉书》刘昭注本中析出,经考察该书现存五家辑本,分别从各种古注、类书中钩沉。目前对《灵宪》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角度,其一总结《灵宪》描述的天文学成就。[2]其二从自然辩证法角度分析《灵宪》对宇宙发展的认识以及体现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3]其三从文化角度分析《灵宪》中记载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借此管窥两汉时期社会伦理意识与价值取向。[4]兹试图比较该书各家辑本优劣,以期为后来者提供参证之用。

《灵宪》其书已佚,今存佚文若干。检索《中国古佚书辑本目录解题》,其载“《灵宪》(汉)张衡撰,《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张河间集》;《灵宪》一卷,(清)王谟辑,《重订汉唐地理书钞》;《灵宪》一卷,(清)洪颐煊辑,《问经堂丛书·经典集林》;《灵宪》一卷,(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子编天文类》;《灵宪》(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卷五十五。[7]”今查五种辑本均在,其中以洪本为最优,兹分别予以考察。

一、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张溥(1602—1641),字天如,江苏太仓人,生于万历三十年,卒于崇祯十四年。崇祯四年进士。张溥有《诗经注疏大全合纂》34卷,《春秋三书》32卷,《历代史论二编》10卷,《汉魏六朝百三家集》100卷。所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对后世影响最大。[8]

关于张溥的辑佚,四库馆臣指出“溥以张氏书为根柢,而取冯氏、梅氏书中其人著作稍多者,排比而附益之,以成是集。卷帙既繁,不免务得贪多,失于限断,编录亦往往无法考证。[9]”也就是说,张溥以张燮《七十二家集》为基础,又取冯惟讷《古诗纪》和梅鼎祚《历代文纪》中作品较多的作家,从《艺文类聚》等书中辑拾一些佚文,辑成《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然该集卷数众多,编录无法考证。与最优本洪氏《经典集林》相较,张本存在一些缺陷。其一,张本全文未标明出处且无考释,缺乏严谨性。从全文看,张本直接抄录前人辑本,未加注明来源,因而无法作考证补证之用,为后学检验此佚文带来麻烦。其二,相比洪本,张本辑佚内容不全。如“八极之维”前脱“昆仑东南有赤县之州,风雨有时,寒暑有节。苟非此土,南则多暑,北则多寒,东则多阴,故圣王不处焉。[10]”又如“水则含景”条下缺“故宣明于昼,纳明于夜,如有瑕必露其匿,人君者仰则焉。[11]”但张本亦有其优势一面,四库馆臣评价其“州分部居,以文隶人,以人隶代,使唐以前作者遗篇,一一略见其梗概,虽因人成事,不可谓之无功也。[9]”作为一部整体上摘抄前人遗作的总集,张本保存《灵宪》的全文,虽然来源不明,但相较各家辑本而言,不失为一种窥见《灵宪》全貌的方法。总而言之,张本虽来源不清,但依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王谟《汉唐地理书钞》本

王谟(1731—1817),字仁圃,一字汝麋,江西金溪人。乾隆四十三年进士。从事辑佚考订工作,编辑成《江右考古录》8卷,《豫章十代文献略》50卷,《增订汉魏丛书》《汉唐地理书钞》《汉魏遗书钞》等。而《汉唐地理书钞》在清人的辑佚中最具特色,也是王谟的精华所在。[8]151

王本有19条佚文,王本较张本在征引来源上更胜一筹,标注文献来源。如第二条:“同色浑沌不分”下注御览作坤屯不分音浑沌。查《太平御览》果如其所述,确为“坤屯”,再如第三条“斯谓庞鸿”下注类聚作庞洪,查《艺文类聚》,确如所记。又如第十六条后载“《后汉书·天文志》注”,意为佚文从《后汉书》注抄录而来,有明确文献来源。以上是其优势一面,然王本亦有其不足之处。首先,从条目引用来看,全文注释不明确,均未记载引书卷数,不易核查。如第一条“太素之前,幽清元静,寂寞冥然……自无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井气。[12]”其后注“御览作体”但并未说明何字作体,且引书卷数未知。抑又,王本有区别所有辑本的三条佚文,即在《灵宪》全文后补充三条佚文。如“昆仑东南有赤县之州……故圣王不处焉”后记类聚;“中州含灵外制八辅”后记《初学记》;“张衡字平子……陇西人皆服其妙。”后注白帖引《续汉书》,按范书本传以地动仪为阳嘉元年造。疑似王谟在辑佚时将古注、类书中有关《灵宪》的佚文记录,但三条佚文均无具体卷数,仅有书名,在考证时带来麻烦。其次,相较其他辑本而言,王本《灵宪》有漏辑现象。如“昔在先王,将步天路,用之灵轨……因兹以生心。”诸多辑本均有此句,而王本漏辑。最后,王本辑佚引书较少,且所引文献校勘失当,对内容增补的详细记载有失实现象。譬如第十二条“则轩辕下一星与苍龙白虎朱雀元武园兽为五矣。[12]39”注则轩辕下十九字从书钞补录。核查《北堂书钞》,并无此内容,为《文献通考》卷二百七十九象纬考中对《灵宪》记载,王本误记。总而言之,王本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相较张本直接抄录佚文,王本从古注、类书中搜集更多佚文,雖有疏漏之处,但于后学有考证、补证之用。

三、洪颐煊《经典集林》本

洪颐煊(1765—1833,一作1837),字旌贤,号筠轩,浙江临海人。洪颐煊学贯经史百家,尤精于训诂,著有《礼经宫室答问》2卷,《孔子三朝记》8卷,《管子义证》8卷等。平生所辑古佚书总名曰《经典集林》,凡30种33卷,在清代私家辑佚中仍占有突出地位。[8]173洪氏《经典集林》被编入《续修四库全书》一二零零册,辑有《灵宪》佚文凡四十七条。

洪氏辑本相较于前两家更胜一筹。首先,取材来源更广泛,包括各种古注、类书、史籍。具体而言,如第四条引《开元占经》《太平御览》、第六条引《艺文类聚》、第十三条引《北堂书钞》、第二十三条引《广韵》、第三十二条引《史记·天官书》等8种文献资料,体现其搜集材料之广。其次,体例规范,辑文精善。相比张本、王本,洪本做大量细致的校对工作,洪本中有复见不同古书者,将古书与卷数一并列出,以备读者核查。如第二十一条曰:“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下按《北堂书钞》一百五十,圈首作匿首。經查,确实作匿首。又如第二十六条曰:“故天日宣明于昼,纳明于夜。如有瑕必露其匿人君者仰则焉。”后案天日宣明以下从《北堂书钞》一百四十九、《开元占经》五补,既标注引书名称,又有卷数,可谓考证细致。

洪氏《灵宪》辑本亦有其不足之处。首先从条目看,洪本有误收之嫌,如第十四条:“通而度之,则是浑也。将覆其数,用重差钩股,悬天之景,薄地之仪,皆移千里而差一寸。”后案《开元占经》三,寸下有一分。查《开元占经》卷三,并无“一分”,疑为作者误辑。又如第十七条:“天以顺动,不失其中,则四时顺至,寒暑不减。”后案《开元占经》减,一本作忒。查《开元占经》各版本,均无论及。其次,洪本存有模糊不清的按语。如第三十五条“实司王命四布于方各七。”后有案“二字从《史记·天官书》正义补”所补二字无说明,又如第四十三条:“日与月共配合也,捏提荧惑。”后案《开元占经》一本下有填星二字,翻检《开元占经》并无洪氏所说有填星二字。可见,洪本在辑佚时有考证不精当的问题,缺乏严谨性。洪本还有校勘乙倒现象。第十七条曰:“地致其静,承候施明。”而《后汉书》注卷二十天文志为“承施候明”,《开元占经》卷一亦为“承施候明”,由此可知洪本出现乙倒错误。总而言之,相较其他辑本,洪本在辑佚方面有独到之处,不仅在文献来源辑佚考证方面胜过张本与王本,而且对于恢复文献的原貌起到一定作用,相较而言,洪本为最佳辑本。

四、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马国翰(1794—1857),字词溪,号竹吾,山东历城南欢庄人。著述有《玉函山房全集》凡12种40卷,另有《目耕帖》31卷,《目耕帖续刻》2卷,《玉函山房藏书籍录》25卷,《红藕花轩泉品》8卷等,尤以《玉函山房辑佚书》显名后世。[8]159今传《玉函山房辑佚书》有清刻本5种,其中以光绪十年楚南书局刊本、光绪十五年绣江李氏刊本较为完整。据学者统计,马氏部分辑佚成果由前人辑本增补而成,同时书前有序记录其辑佚经过。今考察《玉函山房辑佚书》子编天文类,其录《灵宪》一卷,题张衡撰,无序言与说明,辑佚凡十四条。

马氏《灵宪》辑本的优点。其一,相较张本,马国翰记录众多文献对《灵宪》的记载,包括书名及卷数等信息,且考证精审。譬如第六条“皆移千里而差一寸。”后注《太平御览》卷二引云天有九位,自地至天一亿万六千二百五十里,悬天之晷,薄地之仪,皆千里而差一寸。查《太平御览》,确有此论述,可见马氏来源真实可信。第七条注出《太平御览》卷八完善“水精为汉”的含义,第九条“姮娥奔月”条下引《太平御览》卷四中对姮娥的记载,加深对此条的理解。又如洪本“地致其静,承候施明。”中存在乙倒现象,马本作“承施候明”,与《后汉书》《开元占经》记载相同。凡引书处,核查原文,除第八条与第十四条,其余均无误辑,可见马氏辑佚之精审,尽量做到完美。其二,马国翰在辑佚时试图衔接不同版本之间内容,且标注佚文整体引用情况。如第五条下记“御览卷一引太素之前至此”。又如第十三条下记“御览卷七引星者体生于地四句下接中外之官至理诸。”对《太平御览》征引《灵宪》佚文做出说明,给予后学考证、补证之用。

从缺点来看,相比洪本,马氏《灵宪》文献来源较为单一。仅有《太平御览》《后汉书》注以及未加说明的《左传正义》。其二,部分佚文注释不完整,且有误题现象。譬如“在星星微,月过则食。”条注出“春秋桓三年,正义引云当日之冲光,常不合,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在月则月食。”经查出自《左传正义》,又如第一条标注“御览无厥外句”、第二条标注“御览作茎”、第三条标注“御览无道根也四字,自作由”、第四条标注“御览作坤屯音浑沌”等,均未著名卷数。佚文末尾载《后汉书·天文志》章怀太子注,《后汉书》原文为“臣昭以张衡天文之妙,冠绝一代。所著《灵宪》《浑仪》,略具辰耀之本,今写载以备其理焉。[13]”经考,马本所记缺乏严谨性,然而瑕不掩瑜,从学术价值来看,马本优于张本王本。

五、严可均《全后汉文》本

严可均(1762—1843),字景文,号铁桥,浙江乌程人,是嘉、道间有名的校勘学、考据学、金石学、辑佚学家。著有《说文校义》15卷,《平津馆金石粹编》24卷、《续编》4卷、《三编》1卷等。严可均辑佚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辑佚书近50种。[8]155今传《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以中华书局1958年本较为完备,据学者研究严氏所辑之文大部从文献中拾得,文有小传,文中有案语考作者、文之时代以及纠正错误,于文末注明出处来源。今考察其《全后汉文》卷五十五张衡作品集,无任何序言。

严氏《灵宪》辑本的首要特征,在于文末标注所引文献。虽征引文献种类繁多,但并未指出具体位置,无从考察,只能与其他辑本比较研究。文末文献如《续汉书·天文志上》注、《开元占经》一,又五,又六十四。《左传序正义》、又桓三年正义、《史记·天官书》正义等。关于鉴定辑佚书优劣的标准,梁启超指出,首先,佚文出自何书,必须注明。其次,既辑一书,则必求备。再次,既须求备,又须求真。最后,原书篇第有可整理者,极力整理,杂乱者劣。[14]严氏辑本将引用文献放在文末,略显杂乱,对考证带来一定困难。比较而言,严氏《灵宪》辑本明显存在一些缺陷。其一,缺少佚文的来源。如“滓当作涬”“右当作左”均出现在原文正上方,并未标注引文来源,可以看出严本存在不严谨性。其次,严本誊录洪本引用文献,且无校语。从文献名称看,严本将洪本所用文献均排列在文末。据《中国古佚书辑本目录解题》“严可均所辑与洪辑文同,盖即袭洪本而删去校语耳。其余诸本皆不能出洪、马之外。[7]382”抑又,从佚文内容看,严本与洪本大致相同,可确认严本主要从洪本而来。总之,严本在辑佚时主要抄录洪本,因而整体学术价值有限。

总之,以上五种《灵宪》辑本均有各自的不足。张氏、严氏所辑既未标明出处,亦无考释,既不完备,亦不精全;马氏所辑引书单一,王氏有失辑现象,洪氏辑本考证精密,但亦有误收、文字乙倒现象。令人欣喜的是,虽然诸家辑本各有优劣,但是从辑佚时代看,后出转精,洪本、马本优于前人辑本。

参考文献:

[1]徐振韜主编.中国古代天文学词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37.

[2]卢苏.《灵宪》的天文学成就述论[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03):102-106.

[3]童鹰.试论《灵宪》的朴素自然辩证法思想[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03):64-68.

[4]张宛艳.张衡《灵宪》中的文化观——以“嫦娥奔月”的母题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4,(12):139-142.

[5]孙文青.张衡年谱[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76.

[6](唐)魏徵等撰.隋书·点校本二十四史精装版(第2册卷13至21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1:504.

[7]孙启治,陈建华.中国古佚书辑本目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381.

[8]曹书杰.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25.

[9](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0:1723.

[10](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761.

[11](唐)瞿昙悉达撰.开元占经(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30.

[12](清)王谟辑.汉唐地理书钞[M].北京:中华书局, 1961:38.

[13](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点校本二十四史精装版(第11册卷1至18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2:3215.

[14]梁启超著,张圣洁校点.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社,2004:295.

作者简介:

闫顺,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21级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