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发展型资助育人价值意蕴、实践困境与进阶路径

2023-12-26 04:50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5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困难资助

魏 云

(陕西师范大学 党委学生工作部〔武装部、学生处〕,陕西 西安 710119)

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作,是实现社会公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在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资助问题的同时,瞄准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发展型资助已经成为高校资助育人的发展方向。为提升资助育人质量,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引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全新视角审视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期望为高校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提供借鉴。

一、价值意蕴

(一)全过程育人保障高等教育公平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2]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更应突出保障教育公平。当前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但“上得起学”并不是学生资助工作的最终目标。要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拥有与同龄人相对平等的成长与发展资源。这需要建立“入学前—上学—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实践—就业”的全过程资助育人体系,适度延长资助育人线程,前置资助育人工作起点,后移工作终点,着眼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帮助他们“上好学、学好课、就好业、走好路”,这是新时代学生资助所要追求的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也是资助育人的价值所在。发展型资助育人从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向回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延伸,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健康、成长和发展选择提供更多支持,其目的就是弥补经济发展不均衡对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利影响,进而最大限度地保障教育公平。

(二)全方位育人促进受助学生全面发展

推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其作为教育方针和教育实践的理论依据,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根本目标是全方位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全面发展的显著特点即根据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遵循以人为本,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教育引导,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着力实现受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家庭经济背景、个人成长环境和人际交往情况影响,他们在认知水平、学业成绩、心理调适、自信程度等方面普遍较弱[3],单纯依靠“保障型”资助无法解决。发展型资助育人注重在学生培养全过程中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打造从“输血式”向“造血式”、从“扁平化”向“立体化”转变的育人模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各项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三)全员育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开展全员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应契合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所需,充分挖掘丰富的育人要素,将资助育人作为重要抓手。在资助育人工作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把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激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动力。通过学校学生资助工作人员、专职教师、辅导员、学生、家庭成员、社会优秀个人及组织等协同参与,深入开展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致力于培养拥有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质的时代新人。以此回答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发展型资助育人可以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并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二、实践困境

(一)困难学生识别不精准,全方位育人有待完善

科学识别和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实现精准资助的前提和关键,是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发展型资助的前提是保障型资助。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不再要求学生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予以证明,通过学生自愿申请和个人承诺进行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在实际认定过程中还存在部分学生识别不精准的问题。首先,由于学生困难认定需要学生本人提出申请,部分困难学生碍于个人隐私、自尊心强、性格敏感等原因,不愿意提出申请,因为提出申请时会在民主评议和接受广大师生监督时公开个人与家庭等敏感信息;其次,学生困难认定方式主要依据学生填表和个人承诺,难以获得准确信息,且因种种影响实地走访调研受限,缺少可靠的家庭经济数据,不能有效甄别学生信息;最后,面对因疾病、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或者家庭经济好转,不再需要资助学生即可完成学业的情况,无法及时动态认定或从困难生库中剔除,这样导致资助政策无法真正惠及每一名需要帮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二)重物质资助轻育人关怀,全程育人有待加强

《关于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要求,加强和规范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工作,确保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到位。当前各部门和高校合力打好“组合拳”,加大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高校建立了“奖助贷补勤免偿”等资助体系。然而,目前高校推出的特色育人活动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较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将“扶困”与“扶志”和“扶智”相结合层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育人层面缺少精神层面的扶志和思想教育的引领,尤其是缺少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容易使受助学生产生等待别人来资助、坐享其成的心理,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家庭困难,理应获得国家资助,存在“不要白不要”的心理,缺少感恩之心,且对勤工助学活动缺乏热情,这反映出他们的依赖心理严重,自立自强意识缺失。甚至有学生出现谎报家庭真实情况和索要资助金的思想,对国家的资助政策产生曲解。工作中还需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帮助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成才观和奋斗观。

(三)社会助学力量不强,全员育人有待提升

《2022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等各类资助资金占资助资金总额的0.88%。也就是说,只有很少一部分企事业单位或个人捐赠了社会助学资金。不仅捐资额度较少,而且绝大多数捐资设立的社会类奖助学金评选办法中要求评选学生品学兼优,奖助标准要求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受限未能达到评选标准,每学年除了获得国家助学金三四千元外,很难再获得其他社会类助学金。

社会资源作为全员育人的一部分力量,在保障学生上得起学的同时,助力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健康发展。社会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重视不足,还未形成广泛的全员育人格局。除了捐资助学外,先进团体或个人的感人事迹及励志成才故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营养剂”,典型人物可以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引领表率作用,在资助育人方面发挥更大的功效。同时,高校还可以在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榜样引领等方面结合社会力量,激发社会力量参与资助育人工作,构建完备的社会捐助体系。

三、进阶路径

(一)精准识别困难学生,筑牢资助育人根基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当前高校的学生资助对象已由绝对困难为主、困难程度分明的状况,转变为相对困难居多、困难特征差异化的状况[4]。因此,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识别和精准认定需要资助工作人员全方位了解学生,做到精准资助和全方位资助。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高校学生资助管理部门要借助有关教育、民政、乡村振兴和残联的部门的数据,协同共享,同时发挥校内招生办、团委、教务、学工、学院和餐厅、超市、宿舍园区等部门的信息联动作用,利用学生日常消费和学习生活数据,实现对资助对象经济情况的“精准画像”,分析研判资助对象的家庭经济情况,动态调整困难认定等级,做到精准资助。同时,对于监测到存在学业困难、心理障碍或情感问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及时开展定向帮扶,做到全方位资助。组织寒暑假进行实地家访或向当地政府函调学生家庭情况,核实学生信息的真实性,杜绝骗取资助行为,在工作中保护好学生的个人隐私。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要避免对数据的绝对依赖,将“键对键”和“面对面”相结合,发挥好辅导员、班主任的谈心谈话作用,加强人文关怀,增进信任与理解,为发展型资助育人筑牢根基。

(二)融合资助育人资源,凝聚全员育人力量

全员育人是发展型资助育人的重要保障。高校应该打造以资助工作队伍为主、校内外育人资源通力合作、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新格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是开展学生资助工作,落实资助育人政策的主要力量。教育部明确要求各高校配备学生资助专职工作人员。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之一是组织评选各类奖学金、助学金。指导学生办理助学贷款。组织学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做好学生困难帮扶工作。高校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和辅导员要定期组织开展学生资助业务培训,提升资助队伍的执行力,科学有效贯彻发展型资助育人政策。“全员育人”理念必然要求融合校内外各类育人资源,校内资源包括专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等所有教职员工,校外资源包括家庭和社会成员。在课程思政中加入资助育人内容,使学生深刻感受党和国家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所做的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在勤工助学中培育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而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校联动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同时,学校也可从社会优秀群体中聘请兼职辅导员,如“时代楷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社会公认的代表性人物,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党的政策和方针,深入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牢固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高校也要主动与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交流,争取更多的社会捐赠资源,设立奖助学金,开展资助育人文化交流活动。

(三)健全资助育人体系,铺好全过程育人路

全过程育人是高校“三全育人”的纵向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协同规律表明,诸要素在时空上越连续、越一致,思想政治教育越有效[5]。高校全过程资助育人就是要素协同规律的体现,因此完善全过程资助育人体系机制是提升发展型资助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全过程育人包括学生受助的前中后三个阶段。首先,在学生入校受助前加强政策宣传,如国家信用助学贷款和绿色通道等资助政策,缓解学生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入校后及时开展新生适应性讲座,采用专任教师、管理人员和朋辈励志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受助,疏导负面情绪,塑造学生自立自强人格。其次,学生在校求学期间,随着知识体系的完善和人生定位的清晰,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和情况,坚持受助学生的阶段性需求和人才培养规律相统一。再次,受助学生毕业后的发展状况反映了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工作成效,因此,高校可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档案,定期了解受助毕业生的发展情况,根据反馈不断完善现行资助与体系。同时,充分挖掘优秀校友典型事迹,为在校生树立学习榜样,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更好地服务资助育人。

(四)丰富资助育人内容,织密全方位育人网

全方位育人是高校“三全育人”横向维度,从人才培养角度回答了“育什么样的人”,又从思想政治教育场域角度回答了“育人空间问题”[6]。全方位育人既要实现受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要综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两种空间场域。

加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育,在资助过程中融入德育元素,加强红色主题教育,不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智育建设,发挥榜样引领和朋辈指导作用,使受助学生坚定用知识改变命运的理想信念;加强美育建设,通过课外游学、参观实践、动手实践等途径,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加强体育建设,通过搭建成长训练营课程平台,让学生感受体育锻炼的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加强劳动教育,发扬受助思源育人理念,鼓励学生感恩回馈,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同时将勤工助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既发挥劳动育人的作用,也能缓解受助学生的生活困难。另外,在全方位育人场域建设方面。首先,加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作用。尽管学生资助工作作用于课后,但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等育人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授课内容,资助育人内容可以作为第一课堂的生动素材,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可在资助育人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其次,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互补。当代学生是“网络一代”,吃穿住用行依赖网络,所以高校资助育人也要占领网络阵地,利用网络新媒体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和励志乐观的学生典型事迹或设计资助卡通IP形象,创新网络文化资助育人产品,传播育人主旋律,繁荣校园资助育人文化,切实增强发展型资助育人实效。

在新时代,面对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高校要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把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价值意蕴,破解实践困境,遵循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要求,做到精准识别困难学生,融合资助育人资源,健全资助育人体系,丰富资助育人内容,注重受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困难资助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