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恩阳古镇公共空间特征及保护策略研究

2023-12-28 10:40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安徽建筑 2023年12期
关键词:正街街巷古镇

罗 芹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1 引言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我国的宝贵遗产,被誉为中国民间的活宝藏,一直受到政府与学界的高度重视。2003 年10 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并授牌了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共包括十个镇,这代表着我国正式从制度层面建立了对于古镇的保护机制[1]。截止目前,我国共公布7 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其中名镇共312 个。恩阳古镇于2008 年被选入我国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古镇内部古建筑、空间格局保存相对完好。但随着居民生活方式、商业模式等的改变,现阶段,恩阳古镇中存在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公共空间活力不足、空间特色丢失等问题。公共空间更新既是维系古镇历史文脉的关键,又是开展旅游服务的前提[2]。因此针对此类问题,笔者通过对恩阳古镇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恩阳古镇的公共空间特征,梳理古镇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恩阳古镇公共空间保护与优化策略。

2 恩阳古镇基本概况

2.1 区位分析

恩阳古镇核心面积0.5km2,隶属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处成都、重庆、西安三角中心,距巴中市中心城区约8km,1h 通达广元、汉中、达州、南充,3h 通达成都、重庆、西安,与恩阳机场和汉巴南高铁恩阳站相邻。

2.2 历史文化

古镇恩阳历史悠久,古称“义阳”,在新石器时代便已有人类生活、生产。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历经时代变迁,朝代更迭,发展至今。明清时期,由于便利的水运条件,商业一度繁荣,被称为“小上海”;上世纪30 年代,红四方面军在恩阳建立县苏维埃各类行政机构,如恩阳财政委员会、革命法庭等,红军文化在此繁荣发展;近代以来,古镇由鼎盛走向衰落,但近年来,古镇发展旅游业,弘扬古镇文化,逐渐恢复活力。

2.3 民俗文化

赶集:恩阳场素有逢单数日赶场的习俗,每逢赶场之日,古镇人流量大,各类商家纷纷聚集于此,商铺临街而设,主要售卖食物、手工产品、农业用品等,种类繁多。

喝茶:恩阳人最常见的娱乐活动便是约好友在码头的茶馆里喝茶。有着浓厚古镇气息的老茶馆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古镇有几十家茶馆,人们在古镇茶馆里“摆龙门阵”,是消息共享之地,也是休闲娱乐之处。

3 公共空间特征分析

公共空间是村民交流、交往的社交空间,也是传统文化主要的物质承载空间。与村民私人建筑的室内空间不同,其是集体活动、仪式活动、商业活动等行为产生的主要场所。根据公共空间形态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点、线、面状公共空间。恩阳古镇部分公共空间现状如图1所示。

图1 恩阳古镇部分公共空间现状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自绘)

3.1 点状公共空间

恩阳古镇中的节点公共空间类型多样,功能和构成要素不同,但面积都较小,分散在古镇内,点与点之间通过各个街巷连接起来。古镇内的点状公共空间包括古码头、万寿宫、禹王宫、三圣宫、古榕树、街道交叉口等。

3.2 线状公共空间

古镇线状公共空间主要为街巷空间。恩阳古镇东侧为恩阳河、支子河,西侧被魁字湾一街、文昌阁路、恩阳大桥包围,整体形态类似不规则三角形。恩阳古镇号称“三街十八巷”,实际上街巷有30 多条,其街巷、巷道为弯曲形状,由正街、古蜀道文化街、半边街这三条主要街道形成环状的主要路网,全长约800m,均由青石板铺就而成。三条主街顺应地势呈环线相接,承担了古镇内主要的交通功能和商业功能。数条小巷道与三条主街相连,构成了恩阳古镇完整的街巷体系,也是古镇主要的线状公共空间。

3.3 面状公共空间

恩阳古镇核心面积较小,因此其面状公共空间不多且面积较小。经调研发现,古镇最突出的面状公共空间是两处广场,第一个广场位于古镇东北处,是游客中心的游客进入古镇的第一个集散广场,第二个广场在古镇东南处,形状呈方正矩形。

3.4 古镇公共空间格局

村落的公共空间格局是村落中公共空间所形成的空间结构,是村落公共空间分布和构成的重要体现,可以更清晰地展示传统村落的空间特点和联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村落的生活形态和社会秩序[3]。恩阳古镇的公共空间由点状、线状、面状公共空间共同构成,形成“三轴两面多散点”的公共空间格局(如图2)。

图2 恩阳古镇公共空间格局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三轴”主要指正街、半边街和古蜀道文化街,其承担了古镇最重要的交通功能。除此之外,三条线型公共空间还分别承担了不同的功能。正街是古镇古街之一,街道宽度在4~5m,地势中间高两端低,街道总长度约为300m,两侧建筑层高1~3 层。正街是红色遗迹、红军标语分布的主要街道,是外地游客参观、打卡的主要街道之一,主要承担古镇红色文化的展示、红军精神的宣传教育作用。半边街位于古镇西南方向,整个街道顺应山地布置,坡度较为平缓,街道宽度在3~4m,总长度约为60m,街道内部多为1~3 层木建筑,整条街道以商业功能为主,主要售卖当地特色美食,如红糖糍粑、麻花等,其商铺都是本地居民经营。古蜀道文化街毗邻恩阳河,其一侧为木建筑,一侧为开放空间。街道地势较为平缓,呈南北走向,宽度在4~10m,全长约200m。建筑均为1~2层木建筑,内设茶馆,有少量零售商业,其主要功能为休闲散步、喝茶。

本文针对多源异构档案检索时无法充分利用档案之间关联信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档案信息关联分析模型,通过提取档案对象的特征信息之间的关联关系,对档案信息进行关联分析。实验表明,本文方法在档案检索的查全率方面有较大提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两面”主要指位于古蜀道文化街两端的两个广场。广场1 位于古镇东北方,是游客自游客中心到达古镇经过的第一个广场,平面呈不规则矩形,周围有文创集市、万寿宫。广场2 位于古镇东南角,平面为方正矩形,但其内部要素相较于广场1 更多,有两颗古树、茶馆、戏台,是古镇居民夜晚活动的主要场地之一。

“多散点”指古镇内面积较小但具有标志意义的区域。主要包括三条主要街道的交叉口,如半边街与正街、半边街与禹王宫街、古蜀道文化街与正街的交叉口等,此外,还有一些极具文化意义的单体建筑、会馆等,如万寿宫、禹王宫等。散点多是外地游客聚集游览、打卡拍照之地。

4 公共空间现状问题与优化策略

4.1 公共空间现存问题

4.1.1 缺乏公共服务设施

通过实地观察、发放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收集古镇人群对古镇公共空间的认知度与满意度。在被采访者中,有85%的人认为古镇缺少垃圾桶、照明设施、座椅、卫生间等基础设施。笔者对古镇主要公共空间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实地调研后,数据见表1。

表1 恩阳古镇公共空间公共服务设施详表

通过表1 数据可知,恩阳古镇内部的照明、座椅、垃圾桶数量较少,不足以满足古镇人群对夜间安全、中途休憩等的需求。同时,古镇仅设置两处公共卫生间且都布置于古镇的东北处,不能满足古镇其他区域人群对公共卫生间的需求。

4.1.2 街道公共空间辨识度低

恩阳古镇街巷空间多以狭长街巷为主,街巷格局保留较为完整,但中正街、半边街两侧建筑形式类似,相似度较高,对于外地游客而言,空间识别性较低,未能通过街巷空间的微观设计来突出各街巷的主要特色,提高街巷空间的感知度。此外,三条街道的功能较为单一,其中只有半边街以及正街的一部分有饭店,不能满足外地游客对一日三餐的需求。

4.1.3 街巷空间的利用低

恩阳古镇有“三街十八巷”的称谓,但经过调研,发现现阶段古镇除了三条主要的街道之外,其余街巷的利用率很低,如老场街的街巷开阔、房屋整齐,但现阶段其主要作为居民的生活建筑。此外,在老场街西北向端头有曾作为川陕省模范学校旧址的红色建筑,但现在未充分保护利用,是一处空地,很少有游客经过此街道进行游览参观,其中的红色遗迹也未能发挥其展示作用。

4.1.4 缺少面状公共空间

经调研,古镇内主要有两处大型的广场,均沿恩阳河布置,使得古镇西北侧缺少面积较大的面状公共空间。而经过实地观察,在恩阳古镇赶集日,古镇西北侧人流聚集,主要用于农民售卖各类农产品,需要一个较大的活动空间。同时,通过观察古镇现有的两个广场,发现东北侧的广场利用率低,居民在此处的停留时间短,主要体现的是交通功能,大块面积被浪费。

4.2 古镇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4.2.1 保持古镇原真性,延续文化脉络

在传统村镇的更新改造中,需要了解传统村镇旧空间序列,运用合理的规划布局使传统村镇的空间形态得到良好的延续与发展[4]。因此,对恩阳古镇公共空间的优化要在古镇原有的空间格局、街巷机理、建筑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保持古镇的原真性,使得文化脉络通过建筑与空间展现出来并传承下去。因此,对古镇公共空间优化的前提是对其进行保护,在不破坏其整体风貌、不干涉居民生活方式的条件下对公共空间进行小尺度、微观的优化,以满足现代居民与游客的需求。

4.2.2 优化公共空间功能,增强街巷空间活力

针对三条主要街道特色不足、功能单一的问题,可依据不同类型、不同功能、不同资源优势对各公共空间进行小尺度的优化。

首先是正街,其应该突出红色遗迹、红军精神,因此,正街内的商业可售卖一些关于红军的文创产品。此外,突出街道内的红军标语,设置相应的解说牌,解释历史背景。而对于街道两侧部分空白的墙壁,可做一些关于红军历史的手绘黑板报,增强整条街道的趣味性。其次是半边街,其作为现在古镇特色美食街,食品同质化严重,并未能突出当地特色,因此,可进行产品置换,通过各类型当地美食吸引游客。最后是茶馆文化最突出的古蜀道文化街,其是茶馆的聚集地,长约200m 的街道,大部分都设置了茶馆座椅,但实际调研发现,有一部分茶馆很少有人光顾,其摆放的座椅造成了街道空间的浪费,因此,可在此类区域内更换功能,如零售、文创、茶文化展示馆、古蜀道展示馆等,充分利用临水的街道空间。

对于生活性街道,如古镇内的老场街、姜市街、鸡神楼街等,这些街道内无商业布置,主要是古镇内部居民的生活、交往性空间,是真正能体现古镇生活的区域。因此,对于此类生活性空间,应主要根据居民自身的需求进行优化,如对照明设施的优化、檐下交往空间的提升、街巷空间的布景优化等。在最大程度保护古镇居民生活空间原真性的同时,通过细节的优化,提升生活性街巷的活力。

4.2.3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古镇便利程度

改善基础设施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留住作为文化承载主体的古镇居民[5]。基于表1 中对古镇各类公共空间中公共服务设施的调查情况可知,古镇在路灯、垃圾桶、休息座椅、卫生间等的安排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需要优化河边小路、生活性街巷的照明设施,增加禹王宫街、姜市街等居民生活街道的照明设施数量,为居民夜晚出行、回归提供便利;对于河边小路,现设置有12 盏路灯,每隔12m 一盏,需要提高灯光亮度,增加夜晚散步的安全性;而垃圾桶在半边街、正街、河边小路较为缺乏,应增加这三条线型公共空间垃圾桶的数量;休憩座椅主要设置在街道较长且坡度较大的部分,因此,可在正街、河边小路安排一些小型座椅;公共卫生间在古镇北侧无设置,因此,可在古镇北侧区域选择一处地方设置公共卫生间。通过补齐古镇公共服务设施类型,使各个区域都有相应的服务设施,提高古镇游客与本地居民生活的便利程度。

4.2.4 尊重古镇人群需求,合理空间布局

人是空间的使用者,是空间的主体,研究发现,我国众多历史文化古镇几乎都存在现状建筑空间品质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6]。因此,现阶段对古镇公共空间的更新优化具有要同时满足现代人居需求和历史传承需求的二重性[7]。在对古镇进行公共空间的优化时,应该在兼顾古镇居民的利益与实际需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外地游客对空间的需求。基于不同人群对空间需求的不同而对恩阳古镇进行空间优化。首先,应该保证恩阳古镇内部居民的生活性空间不被破坏;其次,三条主要街道、两处广场、滨水小道是古镇居民与游客共享度最大的公共空间,也是商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度最大的区域,而古镇北侧是古镇周边人群在赶集日聚集的区域,因此,应该在此区域内布置一个广场,方便农户售卖与人流集聚。

5 结语

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古镇旅游业的发展,公共空间的使用主体与主体的行为习惯发生了改变,要求公共空间需要做出相应的优化以满足人群的需求。本文梳理古镇公共空间类型与格局、分析古镇公共空间现存问题,在保证古镇原真性、延续古镇文化脉络的同时,通过优化公共空间功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合理安排空间布局等措施,保留和发扬古镇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同时对古镇公共空间进行保护与优化,提高空间品质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进而促进恩阳古镇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正街街巷古镇
校园穿新衣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将英烈记心间
边走边唱
古镇之旅
雨中的街巷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老城区街巷整治后评价工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