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宝卷文献集成·江苏无锡卷》疑难字词例释

2023-12-28 03:11方勇岸龚元华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宝卷抄本香山

方勇岸,龚元华

(广西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宝卷起源于宋元时期,到清康熙年间经历了从佛教宝卷到教派宝卷再到民间宝卷的发展过程。民间教派在康熙以后受到了官府的打压,故而宝卷逐渐转向民间。《中国民间宝卷文献集成·江苏无锡卷》(以下简称《集成》)由车锡伦主编,钱铁民担任分册主编,其中收录的宝卷属于环太湖流域以苏州为中心的民间宣卷和宝卷的一个分支。无锡的民间宝卷在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当地宣卷人把原先活跃于乡野民间的宣卷活动带到了都市之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无锡地区的宣卷活动也慢慢恢复。因宝卷的宣卷为民间活动,文本多以手抄本的形式呈现,受抄写者文化水平、书写习惯和宝卷流行地区的方言、习俗等影响,宝卷中保留了大量俗字和俗语词。这些俗字和俗语词成为疑难字词,它们的存在对宝卷文献在文学、社会学、宗教学等方面的研究造成阻碍,破除这些障碍,将对民间宝卷文献的研究大有裨益。下面就对其中的十例疑难字词进行考释。

一、扛阔

《集成》林钰棠记旧抄本《香山宝卷》:“镇掌山河棋一局,百年世事一梦中。朝朝扛阔呼万岁,阎王相请莫知闻。”[1]10

按:“扛阔”一词令人费解,清刻本《重刻观世音菩萨本行经简集》卷上有异文作“扛閧”[2]31,“阔”与“閧”为方言声转。近代汉语中有“閧”写做“阔”的,清光绪上海世界繁华报馆本《官场现形记》卷十四:“明知道地面上一个土匪都没有,乐得阔他一阔出个十成队,叫人家看着热闹。”[3]404这里“一阔”当作“一閧”,“閧”又是“哄”的俗写,故“一閧”也作“一哄”,即“一拥、一窝蜂”,现代汉语中的成语“一哄而散”中的“一哄”取的也是此义。

“扛哄”又作“打哄”,“扛”与“打”为近义语素替换,近代汉语中有大量“打哄”表示喧争或吵闹的例子:

(1)明容与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卷六十六:“只见合子内吹笙箫动鼓,板掀云闹,社子弟们闹闹穰穰都在楼上打閧赏灯。”[7]2182“打閧”与“闹闹穰穰”对应,用以形容弟子在佳节到来之际都在欢乐地玩闹赏灯,发出热闹的声响。

(2)明容与堂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玉合记》卷上:“绮罗深处,绮罗深处,约翩翩拂袖,招一群儿闹咳齐打哄。”[8]32“打哄”与“咳齐”连用,用以表示孩子们吵闹玩耍的情形。

(3)明末刊本《咏怀堂新编十错认春灯谜记》卷上:“神福牲礼快贡快贡些儿,刀兵不动不动拿,去上司销批限,免得精皮吃痛吃痛大家齐打閧。”[9]130此处“打閧”用来形容民众被官兵抽打时哀嚎连连的场景。

综上所述,“扛阔”因声转作“扛閧”,而“扛閧”可写作“扛哄”,“扛哄”又可近义语素替换作“打哄”,表示喧争和吵闹,“打哄”一词在近代汉语中较为常见。

二、扦根抖

清钞本《忠节宝卷》甲种:“公子道:‘岳父在上,小婿见有礼。’乃朝奉白衣人,公子拜下朝奉,一个扳扦根抖跌下来了。”[10]58

按:“扦根抖”即“扦跟抖”,吴语称“翻跟斗”作“扦跟抖”。“扦”是个方俗记音字,在吴方言中,“扦”有“倒下”的意思,符合翻跟斗的动作姿态。清乾隆宝仁堂本《说呼全传》卷六:“那晓这和尚跟上枱来,被月娥一个只飞脚踢将来,那和尚就一个筋斗扦下枱去。”[11]310此处和尚跟上台去,又被一踢得翻下台,故“扦下枱去”应作“翻下台去”讲。明清民间宝卷中多有“扦跟抖”的用例:

(1)《集成》林钰棠记旧抄本《香山宝卷》:“也有长老悬梁挂,也有少者魄丧神。老者僧尼扦跟抖,年轻僧尼失三魂。”[1]141此处用“扦跟抖”形容寺庙中的老年僧尼逃跑时因慌乱而翻倒的情形。

因“扦”为方俗记音字,故“扦跟抖”一词无固定的书写形式,除了上述两种书写形式外还有:

(3)旧抄本《妙英宝卷》:“猿猴树上迁跟抖,獐猫丽兔满山奔。”[13]79此处语意与例(2)相同,仅是书写形式的不同。

(4)旧抄本《家烓财宝卷》:“老鸦热得跹跟斗,蚊子飞来叮背心。百岁老人未径过,起九天气汗直淋。”[14]73此处用“跹跟斗”形容老鸦因天热而躁动难耐的情形,表现夏天的酷热。

(5)旧抄本《一枝兰宝卷》:“谁知两只手正要唱下去,一个番千跟抖,家人连忙扶起。”[15]57此例用“千跟抖”描绘文中人物莫思唱歌越发激动,导致站不稳而摔倒的情形。

翻跟头作为一个动作,在记录方俗音的时候选用与动作相关的“扌”旁,翻跟头又与足相关,故又可作“足”旁。以上“扦根抖”的多个用例,方言中有多种形体来形容“翻跟斗”,可见近代汉语中词汇形态的多样性和不固定性。

四、忒忒能

《集成》清末徐寿贞藏抄本《增福延寿百岁古卷》:“春兰听说略宽心,回报夫人有说成。状元吩咐安心话,到觉心头忒忒能。回房便对夫人说,泡茶伏侍状元身。”[1]1230

按:“忒忒能”即“心扑通直跳”,与近代汉语中的象声词“忒忒”含义相同,用以形容心脏或肌肉的异常跳动。此例中的“状元”因碗被摔碎,心中不禁泛起不祥之感,故而心头狂跳。白维国《近代汉语词典》“忒忒能”条义为“过分,明显”[4]2107,文中显然与这两个义项均无涉。“忒”或俗作“”,《说文·心部》:“,失常也”[18],分析语境,“忒忒能”表示心律失常可以说得通,也即“扑通直跳”的意思。吴连生《吴方言词典》释“忒忒能”为“担惊受怕,心中不踏实貌”[19]214,实际为引申义,担惊受怕、心中不安时心跳会不自觉地加快。民间宝卷文献中还有用一些“忒忒能”的用例表示心脏扑通直跳:

(1)明成化七年永顺堂刊本《新编说唱包龙图公案断歪乌盆传》:“心中欢喜,忙排好酒管待潘成,来日天晓一齐同去,唱:‘潘成走到他家内,只觉心头忒忒能。单身独自无相伴,只恐他人恶心。’”[20]38文中潘成饮酒并单独留宿在薛大家,唯恐薛大害了他的性命,故心头扑通直跳。

(2)旧抄本《百花台宝卷》:“尚书莫桂千金女,他的名字叫瑶琴。宰盛听说吃一呆,唬得心中忒忒能。”[21]60此处用“忒忒能”形容文中人物盛宰对莫家千金小姐一见钟情的感觉。

近代汉语中另有表示翅膀扇动的象声词“忒楞”,或作“忒楞楞”,用来形容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能”和“楞”都是动词的词尾,无实际含义。民国三十年刊孤本元明杂剧本《降桑椹蔡顺奉母》:“把那锅盖一揭揭开那鹅忒楞楞就飞的去了。”[22]3此处用“忒楞楞”形容鹅扑腾发出的响动。一些方言,如西南官话中湖南、四川、重庆等地的方言,鼻音和边音声母相互混淆,造成了声母“l”“n”不分的情况,如将“南京”说成“蓝鲸”、将“河南”说成“荷兰”,故在当地的方言中“能”或读作“楞”,“忒忒能”即“忒楞楞”,用以形容物体直跳及其发出的声响。

“忒忒能”又可作“忒忒”,明崇祯尚友堂刻本《二刻拍案惊奇》卷九:“那边素梅也自心里忒忒地,一似小儿放纸炮,又爱又怕。”[23]543此处的素梅想要赴约却又不敢赴约,故而心中扑通直跳,后文的“一似小儿放纸炮,又爱又怕”[23]543可以印证。又如明笔耕山房刊本《新撰醋葫芦小说》卷一:“劝他不转,免不得也发了宇宙洪的念头,胸中早有几个小鹿儿忒忒的撞个不住。”[24]196此处形容文中人物都氏发誓后,想要丈夫回心转意,故而心中狂跳。如今一些地区的方言,如南宁白话,仍用“跳愣愣”来形容活蹦乱跳。

综上所述,“忒忒能”一词来源于方言拟声词,用以形容物体不停地跳动,其在不同方言中又有不同的写法,有作“忒忒”“忒楞”或“忒楞楞”。

五、着楔

《集成》林钰棠记旧抄本《香山宝卷》:“眼中着楔谁当得,火内生冰道者知。”[1]70

按:“着楔”意为“把楔形物插入或捶打到物体里面”,“楔”即“楔子”,上平厚下扁锐的木块,用以填塞榫眼空隙,使之固定。《卍续藏经》一百一十五册《宗门拈古汇集》卷一:“城山洽云:瞿昙起模画样,妙吉看孔着楔。虽云虎啸龙吟,究来总欠剿绝,且作么生得剿绝,咄。”“看孔着楔”和上一句的“起模画样”对仗工整,都用以形容画师或工匠技艺高超。但在近代汉语中,“着楔”通常不用其本义,而是进行了词义的引申,宋刻本《五灯会元》卷第二十:“又曰:‘诸方为人抽钉拔楔,解黏去缚,我这里为人添钉着楔、加绳加缚了,送向深潭里待他自去理会。’”[25]748“添钉”与“着楔”意思相近,都是用来形容给人添乱带来麻烦。《香山宝卷》的例句也是用了“着楔”的引申义,眼中被打上了楔子有谁能知道,与后半句“火内生冰”相对应,都是比喻自己陷入了困难但旁人难以知晓的情况。

六、蜂狂

《集成》林钰棠记旧抄本《香山宝卷》:“妙庄皇帝拍案高声便骂曰:‘蜂狂的精灵说出无端话得无理。’”[1]54下文有:“我和你三人受这等荣华富贵,更欲縻生,恰不是你自作出来今日,受苦自家知蜂狂的子,见甚么鬼。好好回宫,免教父母忧虑。”[1]79同书下文还有:“姊姊招亲如尊便,休管蜂狂下贱人。”[1]81

按:近代汉语中有短语“蜂狂蝶乱”,表示男女放荡淫秽的行为。在古籍文献中,“蜂狂”一词的出现,最早可循证至唐代“蝶醉蜂狂”,一直到明清民间宝卷文献中仍有相关用例,如:

(1)民国六年刊本《孝女宝卷·仙姑传》卷二:“骄奢的、淫佚的多者,蜂狂心狂的就不能虚心求教。”[26]172此句用 “蜂狂”形容人们沉沦于欲望,导致无法虚心求教的浮躁状态。进而又可引申出精神亢奋甚至失去理智的状态。

(2)民国本《孽海花》第十四卷:“自从那天承你的提醒,又受你的看护,我顿然把盲目或蜂狂的自杀断了念。”[27]558

(3)旧刻本《坤元经》:“有妄投旁门邪教而害人者;有不知魔而蜂狂者。”[28]10

在第(2)(3)例中,“蜂狂”均用以形容人失去理智,进而做出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的举动。从最初形容男女淫乱的行为,到同现代汉语中的“疯狂”一样形容失去理智的荒唐行为,可见“蜂狂”一词的表示疯癫的程度是逐渐加深的,适用范围也逐渐宽泛。

七、布容

《集成》林钰棠记旧抄本《香山宝卷》:“金盆沐浴号东宫,文武朝臣齐声奏。国无太子宿何因。三清上帝无分晓,玉叶金枝不布容。”[1]30

按:“布容”一词难解,实际应作“无不怖容”讲,“怖”字简省“忄”旁为“布”,“怖容”一词形容恐慌惊愕的神色,结合下文所述“皇帝大朝面无正色,文武群臣战战兢兢,合朝跪劝”,可证“布容”即为“怖容”。近代汉语中多有用“怖容”形容人面对极度恐惧的状态:

(1)清影宋钞本《夷坚支志·夷坚支景》卷第八:“赵曰:‘汝辈既在室中,何必如是?’自为揭之,乃枯骨耳,赵略无怖容,连批其颊。”[29]574此例用“畧无怖容”形容文中赵德麟在看到尸体时候的沉着冷静和从容应对。

(2)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凌忠介集》卷六:“丙子五月遘疾危笃,弥留之际,亲属环守床次,悲泪相向,夫人了无怖容,呼女婢掖起更衣,念佛数声而逝。”[30]74此处用“了无怖容”表现夫人临终之际,面对死亡的一心向禅与泰然自若。

因俗写“忄”旁与“亻”旁不别,“怖容”或写作“佈容”,如明钞本《新编翰苑新书》卷四十一:“眼看举子之踏槐,兴动少年之折桂,立万蚁之阵,略无布容,捧一鹗之书。”[31]4158这里用“略无布容”表现少年举子面对大场面时的意气风发。

八、支菜直菓

《集成》林钰棠记旧抄本《香山宝卷》:“运水搬柴、淘米择菜、洗碗荡盏、支菜直菓、烧香换水、打扫铺陈、插花挂彩、鸣钟击鼓、接待云水,诸般尽是你一身自办。”[1]122

按:“支菜直菓”即“购买供应蔬菜水果”,明清俗文献中有双音节词“支直”的用例,如明富春堂刊本《新刻出像音注点板徐孝克孝义祝发记》下卷:“你岂不闻鲍永出妻,嫌非大过;孟姑留媍,号为知礼。你有一季禄米在官,闲时不去支直,待米价腾贵却把媳媍去换。”[32]79此处的“支直”表示“支取”,与《香山宝卷》的语例略有不同。“直”同“值”,近代汉语有双音节词“支值”,意为“供给;供应”[4]2664,如明崇祯元年刊本《警世阴阳梦》卷六:“役火者们都加了司礼,监官一概赐了蟒衣玉带,出京时骚扰驿递,供应支值烦苦,勒掯索诈无穷。”[33]345此处的“驿递”要负责给“役火者”们出京返回沿路提供物资,但是“役火者”索要的银两物资颇多,驿站就是支出供应物资给过往官员的。

联系《香山宝卷》例句上下文,该句由结构相同的四字短语组成,其他短语基本是两个动宾词语联合而成的短语,故“支”与“直”也当为动词,可证其“供给;供应”之意。

(1)旧抄本《佛妖斗法宝卷》:“上台令牌棘掴响,驾雾腾云上帝闻。”[34]65

(2)旧抄本《南瓜卷》:“皂快就拿南瓜捧上案台,县官正要取刀。只见南瓜棘掴一响迸开两片,抛出一位小女,生淂面清目秀缥致非凡。”[12]13

以上二则“棘掴”后均接“响”,可知“棘掴”确是形容声音响动的。今无锡方言会讲“听见棘掴”或是“那边有棘掴”。上海话中也有用“叽叽咕咕”表示“不断地小声说话”[35]1204。“棘掴”表示响动为收录方言语料的字典辞书所失收的书写形式。

《集成》民国殷祖培抄本《香山卷妙偈文》:“此刻监斩官、刽子手唬得目定口呆,只看见三公主头顶心里个。毫光变作紫云飞,刀剑开人不知。只道此番头落地,谁知自在笑迷迷。”[1]415

(1)清刻本《目莲三世宝卷》:“把手狱门的鬼使不放目连进去,被狱里一众孤魂出来阻不住,见势不谐也,只得跟子逃生走到阳间托生而去。”[36]96

(2)清刊本《云钟雁三闹太平庄全传》第二回:“那些门官家将平日知道相爷仝钟爷相好,时时来往惯了的相爷在家并不通报。钟佩到门下轿直入书房,无人阻。”[37]67

猜你喜欢
宝卷抄本香山
陇原“寻宝”
——河西宝卷整理的回顾与反思
北京香山
游香山
清末民国文益书局石印宝卷始末*
《香山宝卷》在越南的传播及流变
香山峰会的新期待
南京图书馆藏珍贵宝卷掠影
香山二老
关于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
《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所收录抄本年代上限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