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倍长中线模型”应用分析

2023-12-30 15:43刘现强韩爱华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考数学模型

刘现强 韩爱华

[摘 要]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几何模型的增加,使得教学难度和学生的思维深度大大提高。文章阐述初中数学的一个经典几何模型——倍长中线模型,并以北京、四川等地方的数学中考试题为例,解析该模型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与核心素养。首先对该模型进行概述,然后分析解题的思路方法及辅助线的构建,研究模型的拓展延伸与应用。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模型意识和模型观念两大核心素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围绕中线进行模型解题策略研究分析,以增强学生数学几何模型知识的应用,提升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

[关键词]中考数学;倍长中线;模型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6-0007-0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模型观念是初中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对初中学生来说,运用数学几何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要有清晰的认识,需要具备较好的解题思维与解题技巧。数学建模是数学世界与现实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中感知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文章以鲁教版五四学制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1节“认识三角形”中的相关内容为例进行讲解分析,进而研究倍长中线模型(中线加倍法模型)解题策略和解题思路。初中数学学习策略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案例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文章重点分析倍长中线模型并进行拓展应用,达到思维的提升。

一、倍长中线模型

中线:平面内的三角形,任意取一个顶点,这个顶点到对边中点的线段,定义为三角形的一条中线,显然三角形有三条中线。倍长中线模型(中线加倍法模型):沿着某一个方向延长中线,使得被延长的部分线段的长度等于它本身的长度,再连接两个端点。此模型经常用来构造三角形全等(AAS、SAS)以求解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取值范围、长度、数量关系等问题。

一般思路:已知条件中出现三角形一边的中线或与中点有关的线段时,优先运用倍长中线模型来构造全等三角形加以论证说明。利用中点巧作辅助线,通常是把中线延长一倍,然后利用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来解决问题。常用的解决方案如下面四种情况所示:已知,在[△ABC]中,[AD]是[BC]邊上的中线。①如图1所示,延长[AD]到[E],使得[DE=AD],连接[BE];②如图2所示,延长[AD]到[F],使得[DF=AD],连接[CF];③如图3所示,作[CN⊥AD]于点[N],作[BM⊥AD]的延长线于点[M];④如图4所示,在[AB]上取一点[G],连接[GD]并延长到点[H],使得[DH=GD],连接[CH]。上述四种解题思路均可以推导出两个三角形全等。

二、模型应用及分析

倍长中线的应用,需要借助中线的条件,根据题目条件来求解问题。本文探究求解三角形边长取值范围的问题及结合2022年北京市中考数学第27题来分析倍长中线模型的应用。

(一)求模型中的数量关系

[例1](2022年北京中考数学第27题)在[△ABC]中,[∠ACB=90°],[D]为[△ABC]内的一点,连接[BD],[DC],延长 [DC]到点[E],使得[CE=DC]。

(1)如图5所示,延长[BC]到点[F],使得[CF=BC],连接[AF],[EF]。若[AF⊥EF],求证:[BD⊥AF]。

(2)连接[AE],交[BD]的延长线于点[H],连接[CH],依题意补全图6。若[AB²=AE²+BD²],用等式表示线段[CD]与[CH]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解:(1)在[△CDB]和[△CEF]中,

∵[CD=CE],[∠DCB=∠ECF],[CB=CF],

∴△CDB ≌△CEF(SAS),∴[∠BDC=∠FEC],

∴EF∥BD,

∵[AF⊥EF],∴[BD⊥AF]。

(2)补全图形如图7所示,数量关系为[CD=CH]。

理由如下:延长BC到点M,使[CM=CB],连接EM、AM,

∵[∠ACB=90°],[CM=CB],∴AC垂直平分BM,

∵△BAM为等腰三角形,∴[AM=AB],

在△CDB和△CEM中,

∵[CD=CE],[∠DCB=∠ECM],[CB=CM],

∴△CDB ≌△CEM(SAS),∴[EM=BD],

∴[∠BDC=∠MEC],

∵[AB²=AE²+BD²],[AM=AB],[EM=BD],∴[AM²=AE²+EM²],

∴△AEM是直角三角形,[∠AEM=90°],

∵由(1)知 EM∥BD,∴EM∥BH,

∴[∠AEM=∠BHE=90°],

点评:例1考查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涉及三角形全等、平行线相关的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等。第(2)问,考生正确地作辅助线,利用中线模型构造三角形来证明全等是解题的关键。

(二)求三角形边长的取值范围

[例2]如图8所示,已知在△ABC中,AD为BC边上的中线,若[AB=3 cm], [AD=4 cm],求边长AC的取值范围。

解:如图9所示,延长AD至点E,使得[DE=AD],连接CE。

∵D为BC的中点,∴[BD=CD]。

∵在△ABD和△ECD中,[BD=CD],[∠ADB=∠EDC],[AD=ED],

∴[△ABD] ≌[△ECD](SAS),∴E[C=AB=3],[ED=AD=4],

∴[AE=AD+ED=8]。

在△ACE中,∵[AE-EC<AC<AE+EC],

∴[8-3<AC<8+3],∴[5 cm<AC<11 cm]。

点评:延长[△ABC]的中线[AD]一倍,使得线段[AD=DE],构造出[△ECD],易于证明[△ABD] ≌[△ECD]。这是倍长中线模型典型的解题思路方法。辅助线添加的目的是加倍延长线段构造全等图形。

变式1:如图8所示,已知在△ABC中,AD为BC边上的中线,若[AB=3 cm],[AC=5 cm],求AD的取值范围。

解:如图9所示,延长AD至点E,使得[DE=AD],连接CE,

∵D为BC的中点,∴[BD=CD]。

∵在△ABD和△ECD中,[BD=CD],[∠ADB=∠EDC],[AD=ED],

∴△ABD ≌△ECD(SAS),∴AB=EC=3。

在△ACE中,∵[AC=5],[AC-EC<AE<AC+EC],

∴[5-3<AE<5+3],∴[5-3<2AD<5+3],

∴[2<2AD<8],∴[1 cm<AD<4 cm]。

点评:变式1相对于例题的变化是,[AC]已知,要求解未知量[AD],解题思路相同,辅助线作法也相同。

变式2:(2017年四川达州中考数学第14题)在△ABC中,[AB=5],[AC=3],AD是△ABC的中线,设AD长为m,则m的取值范围是           。

解:如图10所示,延长AD至点E,使[DE=AD],连接CE,则[AE=2]m,

∵[AD]是△[ABC]的中线,∴[BD=CD]。

在△ADB和△EDC中,

∵[AD=DE],[∠ADB=∠EDC],[BD=CD],

∴△ADB ≌△EDC(SAS),∴[EC=AB=5],

∵在△AEC中,[EC-AC<AE<AC+EC],即[5-3<2m<5+3],∴[1<m<4]。

答案:[1<m<4]。

三、模型拓展延伸

模型意識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模型的拓展应用更多的考查热点趋向于综合与实践、探究与合作等开放性、探究性试题。

拓展1 综合与实践

小明同学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1所示,在[△ABC]中,AC的长度等于5,[AB]的长度等于7,满足[BD=CD],请探究[AD]的长度范围。小明尝试运用 “倍长中线法”来探究推导问题。所谓倍长中线法,就是将三角形的中线延长一倍,以便构造出全等三角形,从而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来处理。思路如下:如图12所示,延长线段[AD]至点[E],满足[DE=AD],显然易于证明出[△BED] [≌][△CAD]。

(1)小明证明△BED ≌△CAD用到的判定定理是                    。(填入你选择的选项字母)

A. SAS B. SSS C. AAS D. ASA

(2) AD的取值范围是      &nbsp;             。

(3)小明还发现:倍长中线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延长中线一倍,完成全等三角形模型的构造。

参考小明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下面问题:如图13所示,在正方形ABCD中,E为AB边的中点,G、F分别为AD、BC边上的点,若[AG=2],[BF=4],[∠GEF=90°],求GF的长。

解:(1)如图12所示,延长AD到点E,使[DE=AD],连接BE,根据对顶角相等,即可利用“SAS”来证明[△BED] ≌[△CAD],得到答案A。

(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BED] [≌][△CAD],所以[BE=AC=5],再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容易得到答案为[1<AD<6]。

(3)如图14所示,延长GE交CB的延长线于点H,连接BH,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ABC=90°]。

∵E为AB边的中点,∴[AE=BE]。

在△EAG和△EBH中,∵[∠A=∠EBH=90°],[AE=BE],[∠AEG=∠BEH],

∴[△EAG] [≌][△EBH](ASA),∴[AG=BH],[EG=EH]。

∵[AG=2],[BF=4],∴[BH=2],∴[FH=BF+BH=4+2=6]。

∵[∠GEF=90°],∴[∠AEG+∠BEF=90°],

∴[∠BEH+∠BEF=∠HEF=90°],∴[FE⊥GH]。

∵[EG=EH],∴FE垂直平分线段GH,

∴GF=FH=6(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点评:本题考查了倍长中线模型,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正方形的性质、垂直平分线的综合运用等相关内容的应用。利用“倍长中线法”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关键所在。

拓展2 探究与实践

【问题提出】在某次小组研讨的过程中,遇到下面的问题:如图15所示,在△ABC中,已知AC长为3,AB长为5。请写出中线AD的取值范围并推导出过程。小明与同学研讨发现解决思路:延长AD至点E,满足DE等于AD,连接BE后(也可以看作△ACD绕点D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得到△EBD),线段AB、AC和[AE=2AD]转化在同一个△ABE中,由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得到[2<AE<8],所以[1<AD<4]。

【方法思路】当已知中出现线段的中点及三角形的中线,添加辅助线,把一条过中点的线段延長一倍,构造两个三角形全等,便于转化已知与结论,这种作辅助线的方法称为“中线加倍”法。

【解决问题】如图16所示,在△ABC中,D是边BC的中点,点E在边AB上,过点D作[DE⊥DF],交边AC于点F,连接EF。

(1)证明:EF < CF + BE。

(2)假如∠A等于90°,求线段EF、CF和BE三者之间的等量关系式。

(3)如图17所示,在△ABC中,[∠ABC=90°],D为边AC的中点,点E和点F分别在边AB、BC上,M为线段EF的中点。若[AE=2],[CF=5],则DM的长为              。

【思路分析】(1)如图18所示,延长ED到点G,使得[DG=ED],连接GF、GC,根据SAS证得[△DBE] ≌[△DCG],可得结论。

(2)如图18所示,延长ED到点G,使得[ED=DG],连接GF、GC,由(1)得△DBE ≌[△DCG],则[EF=FG],[BE=CG],[∠B=∠BCG],即[∠GCA=90°],利用勾股定理解题即可。

解:(1)如图18所示,延长ED到点G,使得[DG=ED],连接GF、GC,

∵[DF⊥DE],∴FD垂直平分EG,∴[EF=FG],

∵D是BC的中点,∴[BD=CD],

又∵[∠BDE=∠GDC],[ED=EF],∴[△DBE] ≌[△DCG],

∴[BE=CG],

在△CFG中,∵[CG+CF>GF],[GF=EF]∴[BE+CF>EF]。

(2)如图18所示,延长ED到点G,使得[DG=ED],连接GF、GC,

∵[∠A=90°],∴[∠B+∠ACB=90°],

由(1)得△DBE ≌△DCG,[EF=FG],

∴[BE=CG],[∠B=∠BCG],

∴[∠GCA=∠BCG+∠ACB=90°],

在Rt△CFG中,∵[GC²+CF²=GF²],

∴[BE²+CF²=EF²]。

(3)如图19所示,连接ED,并延长ED到点G,使得[DG=ED],连接GF、GC,

∵[∠ABC=90°],∴[∠A+∠ACB=90°]。

同理可得△DAE ≌△DCG,

∴[CG=AE=2],[∠A=∠ACG],∴[∠GCB=∠BCA+∠ACG=90°],

点评:此题应用了全等三角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直角的判定,勾股定理的运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义及性质定理等知识,可构造全等三角形,并用类比的方法解决。

四、结语与建议

在初中阶段,分别从演绎证明、运动变化规律、量化分析三个方面来研究图形的基本性质和图形间的相互关系。演绎证明、运动变化、量化分析相当于研究基本图形的三个不同角度,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织。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和渗透模型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技巧和能力,逐步形成模式化的几何概念、模型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多做模型策略方面的引导,增强学生的深度思维,减少学生对于公式、概念等的机械记忆,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师应淡化“纯文字描述”及数学概念性的知识点,加强解题技巧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答、自我反问、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学习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光明,李健,侯晓娟.初中生数学学习策略常模的建立及其应用案例:以天津市为例[J].数学通报,2020(2):4-9,15.

[3] 奚雯燕.如何利用中点巧作辅助线[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6):127,129.

[4] 陈莉红,曹经富. 2021年中考“图形的性质”专题命题分析[J].中国数学教育,2022(增刊1):68-78,96.

猜你喜欢
中考数学模型
适用于BDS-3 PPP的随机模型
p150Glued在帕金森病模型中的表达及分布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重尾非线性自回归模型自加权M-估计的渐近分布
中考数学学生答题时间合理分配
浅析如何提高中考数学第二轮复习的效率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浅谈中考数学复习策略
中考数学高效复习的分析和探究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与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