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质与心肺疾病相关性的研究概况

2024-01-01 12:12方文文庞剑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治未病

方文文 庞剑

【摘 要】 气虚质作为人群中常见的偏颇体质,与许多心肺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有着密切联系。文章对气虚质与心肺疾病相关性的研究概况予以总结分析,从气虚质的角度,为心肺疾病的“治未病”提供新的思路与途径,丰富体质学说在“治未病”领域中的应用。以期推动气虚质辨识及其在心肺疾病临床应用的发展,高效精准地筛选出气虚质人群,及早开展健康干预,降低罹患心肺疾病的风险。

【关键词】 气虚质;心肺疾病;体病相关;治未病

【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3)23-0050-05

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3.23.zgmzmjyyzz202323011

Overview of Research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Qi Deficiency Constitution and Cardiopulmonary Diseases

FANG Wenwen1 PANG Jian2*

1.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1,China;

2.Air Force Hospital of Northern Theater Command,Shenyang 110041,China

Abstract:As a common biased constitution in the population,qi deficiency constitu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development and prognosis of many cardiopulmonary disease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research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qi deficiency constitution and cardiopulmonary diseas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i deficiency constitution,new ideas and approaches are provided for the “treatment of cardiopulmonary diseases”,and the application of constitution theory in the field of “treatment of cardiopulmonary diseases” is enrich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dentification of qi deficiency constitution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cardiopulmonary diseases,efficiently and accurately screen out people with qi deficiency constitution,and carry out early health intervention to reduce the risk of cardiopulmonary diseases.

Keywords:Qi Deficiency Constitution;Cardiopulmonary Diseases;Correlation Between Constitution and Disease;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气虚质属于最为常见的体质类型之一,位于我国整体人群偏颇体质的前三,占有庞大的基数[1-2],且和心肺疾病的发生、治疗与预后息息相关,而心肺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已经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和社会经济负担[3-4]。心肺两脏位置相邻、生理相关,通过气与血使得心和肺功能相互影响[5],气虚质人群一身之气不足,分布到心肺的脏腑之气也会随之减少,阴阳失衡,心肺脏腑机能衰退,气虚日久,宗气衰少,呼吸功能减弱,同时影响血的生成与运行,心神濡养不足,易患心肺疾病。从气虚质入手防治心肺疾病,可以减少患病风险,现中医体质辨识治未病已经纳入部分省市医保支付范围[6],相对地减轻医疗负担,正确辨识出气虚质,对心肺疾病的预防与诊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文献检索数据库为主,以气虚质、心肺疾病、治未病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对近10年来气虚质与心肺疾病相关性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1 气虚质

1.1 气虚质理论溯源 中医体质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对体质的分类研究最初可追溯到《黄帝内经》,之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体质理论学说中提出“诸家”的概念,对中医临床治疗方面进行了创新,随后众多医家不断提出各家理论,为体质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20世纪70年代,王诗洋等[7]学者对古代文献中与体质相关内容进行了系统归纳、整理和研究,提出中医体质是指独立个体的生命过程中,以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为基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体质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影响着个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以及疾病发展的倾向与预后,正如《灵枢·五变》篇云:“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不同的体质状态所易感的疾病也不同。李东涛[8]认为气虚质是以气的虚弱,机体、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质状态。王琦[9]学者将体质分为九种基本体质类型,分别是平和质、气虚质、气郁质、阳虚质、阴虚質、血瘀质、湿热质、痰湿质和特禀质,认为气虚质是以元气不足为特征,表现为疲乏、气短、自汗的一种偏颇体质类型。在前人不断的发展与探索下,目前气虚质的概念统一参考由王琦教授提出,中华中医药学会核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依据标准制定的体质量表可以作为判定气虚质的标准化工具[10],确立了气虚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体质类型。

1.2 气虚质的形成因素 气虚质是先天禀赋与多种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先天禀赋确定了体质的“基调”,多种后天因素则影响体质的发育与定型。先天禀赋指子代出生前在母体所禀受的一切,《灵枢·天年》曰:“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父精母血是孕育胎儿的基础,气血相和,才可以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体。《幼科发挥》云:“胎弱者,禀受于气之不足也。子于父母,一体而分,如受肺之气为皮毛,肺气不足,则皮脆薄怯寒,毛发不生;受心之气为血脉,心气不足,则血不华色,面无光彩。”假若父母是气虚质,来源于父母的先天精气不足,则子代易出现先天禀赋之气不足的气虚质,肺气、心气不足,皮肤腠理疏松无华,易感外邪。刘卓勋等[11]认为父母的体质、种族、婚龄、胎教等先天因素都可以影响小儿体质的形成,现代研究[12]从基因组学角度阐释先天因素,发现气虚质主要在ATP、GTP结合基因和MHC Protein结合基因上有特异性的表达。后天因素可包括饮食、年龄、性别等因素,《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言“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偏食酸味之物,会使得肝气偏盛,木旺乘脾土,进而导致脾胃腐熟失常,后天之气生成不足,日久渐成气虚质;不同的年龄也影响着气虚质的形成。对小儿来说,《灵枢·逆顺肥瘦》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初生时肺、脾、肾发育尚不完善,气的生成不足,容易成为气虚质。对中老年人来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中年后人体之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衰减,形成气虚质;贾丽燕等[13]通过潜在类别分析发现20~30岁职业人群中气虚质与缺乏运动型行为生活方式的关联性较强,长期缺乏运动,容易导致机体气血不畅,进而形成气虚质;索艳风等[14]研究得出不同性别人群的气虚体质得分影响因素具有不同特点,进行气虚质调节时应注意性别加以区分。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各种后天因素的持续影响使得气的生成与输布出现障碍,从而形成气虚质。

2 气虚质与心肺疾病

2.1 气虚质与肺系疾病 《素问·评热病论》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虚质人群表现出气虚的生理状态,气的防御作用低下,卫气无法护卫肌表,肺又为娇脏,若不及时调养顾护,可能会进一步形成病理性气虚质,影响肺的呼吸功能,患上肺系疾病。

邓金钗等[15]通过观察174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发现气虚质在各年龄与各病程中均占有较高比例,位居支气管哮喘易感体质前三位,反映出了正气在哮喘发病中的重要性,气虚则肺失宣降,引起各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津液输布障碍,停留在肺中凝聚成痰,成为哮喘发作的“夙根”。气虚质是哮喘的内因,对于哮喘缓解期中医药具有其优势,可在日常未发作期进行体质调节,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人群中气虚质的比例也比较高[16]。陈伟涛等[17]观察416例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结果显示气虚质占比最大(32.9%),为慢阻肺稳定期患者最常见的体质类型,气虚质人群正气较虚,容易受外邪侵袭,迁延日久,肺气胀满而不能正常地敛降,发为肺胀(慢阻肺),将慢阻肺治疗与“辨体论治”有机结合,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存质量。作为目前发病率与死亡率增长最快的原发性肺癌也与气虚质密切相关,崔庆丽等[18]运用临床研究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医体质分型,表明气虚质是NSCLC患者常见的体质类型,人数多,占比大,与脾虚痰湿证、气阴两虚证显著相关,且EGFR基因突变率最低。研究提示肺癌属于虚损性疾病,气虚质决定人体對肺癌的易感性以及相应的中医证型,可从基因角度揭示肺癌中气虚质人群的患病机理,同时深入研究相应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中西结合诊疗思路。气虚质为许多肺系疾病的常见体质类型,在众多慢性肺系疾病中,中医药治疗正逐渐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将西医与中医的辨体相结合,为慢性肺系疾病寻求更多的治疗突破口。

2.2 气虚质与心系疾病 《本草述钩元·山草部》中记载:“盖肺阴下降于心胃,即气之所以化血者……肺因司气,而气者血之帅,即肺气下降入心,俾离中之坎下归于胃,变化精微,而为血。”肺主气,心主血,心肺以气血为物质基础相互联系,肺朝百脉,辅心行血于周身。气能生血、行血与摄血,“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当气的升降功能失调,对血的统率作用也会随之下降,继而出现血虚、血瘀以及血不归经等症状。

李涛[19]调查了535例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发现气虚质是高危人群的主要中医体质,相对其他体质来说,气虚质可能会面临更多心血管损伤的风险。国外学者统计了1990年至2015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并估计心血管负担值,提倡全球各国应当加大心血管疾病检测力度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20],而气虚质与心血管疾病的高相关性则提示了中医体质在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中的重要性。朱丽德孜·赛尔克等[21]分析总结近10年来冠心病体质类型分布的相关研究文献,发现气虚质是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最常见的体质类型之一。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气虚质人群可因正气不足而逐渐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从而表现出胸部憋闷、疼痛等症状,可以采取补气、活血等中医疗法,因人制宜,有利于冠心病的预防,延长冠心病的稳定期[22]。高血压则是心血管疾病重要危险因素[23],曾逸笛等[24]利用Meta分析高血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气虚质是高血压的易感体质,气虚使得津液输布障碍,痰瘀互相搏结、气机逆乱,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基层医疗中可以针对气虚质进行调治,减少发生心系疾病的风险。除此之外,失眠也属于心系疾病,气虚质是失眠的危险因素[25-26],其气血化生出现障碍,心血生成不足,心神无法得到正常的濡养而导致失眠,从气虚质治疗失眠可以相对地减少对西药的依赖及副作用,同时良好的睡眠可以为心脏提供更好的休息,维护心脏正常的生理功能。气虚质人群可因肺气虚进而影响心主血的功能间接形成心系疾病,也可因心气虚而影响心的功能导致心系疾病,而无论通过哪种方式,正确且精准地辨识出心系疾病患者的体质是根本。减轻慢性心系疾病的卫生负担,提高慢性心系疾病的预防水平,体质辨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2.3 气虚质与心肺疾病的相关性 气的盛衰可以直接影响脏腑生理特性的偏颇和形体特征的差异,气虚质是以气的虚弱为主要特征,若正气无法抵御邪气,邪气则容易侵袭人体并使其患病。气虚质的疾病谱较为广泛,与心肺疾病具有一定的关联性[27],心与肺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在于气与血[28],当气血出现异常,心肺的功能也会随之改变。《素问·通评虚实论》云“气虚者,肺虚也。”人身之气可分为先天元气与后天宗气,气虚质人群一身之气不足,在后天主责于脾肺,脾气虚,其化生的营卫之气随之衰减,营气生成的血液减少,心肺得不到足够的濡养会造成其生理机能减退,人体内正气不充盛,腠理疏松,卫气防御外敌能力下降,邪气更易侵袭肌表,邪正相争且正气不足,易患心肺疾病;肺气虚,影响肺的宣发肃降,一身之气生成不足,津液输布障碍,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可产生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留心肺则易感心肺疾病。樊西倩等[29]分析研究气虚质人群脉诊信息的时域、频域特征参数,结果显示气虚质与平和质人群存在生理差异,提示气虚质人群心肺功能有相对下降的可能性;林毅鹏等[30]分析中年人心肺耐力与体质类型的相关性,发现气虚质中年人更容易出现心肺功能偏低。故气虚质易患上心肺疾病一方面是因为正气虚,不敌邪气而致心肺受到侵袭,另一方面是气虚质人群心肺功能相对地偏低,内外受敌,邪气稽留于心肺,出现病理表现。气虚质通过气与血中心环节与心肺疾病紧密相连,心肺疾病的“治未病”应积极关注重点人群,“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3 气虚质的调治

体质的理论与实践为健康维护和疾病预防提供了新的途径[31],体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为改善体质的偏颇和防病治病提供了可能。气虚质的调治溯其根源,应当以调补正气为本,辅之艾灸、药物、饮食、运动等手段,以此纠正体质的偏颇。对于气虚质人群来说,气虚是心肺疾病发病的重要原因[32],以补气为本,针对具体证候,标本兼治,两手齐抓心肺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从根本上减轻心肺疾病负担。《医学入门》云:“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艾灸可以通过不同的穴位改善气虚质人群的元气不足[33],常选取气海、足三里、关元等腧穴补气。杨恒等[34]运用雷火灸治疗气虚型肺癌化疗病人的疲乏与不寐,调节气血,有效地缓解了其症状。气虚质调体要抓住气血两个主要矛盾,主药可选择黄芪等补气升阳,配以山药、大枣等平补气血[35]。杨春昆等[36]发现补气药可以减轻心室重构,通过增强气的固摄作用来治疗心系疾病。组药成方,通过方剂更好发挥中药的补气作用。孙静等 [37]发现气虚质人群尿液代谢产物在益气复元膏方的干预下有显著改变,气虚的症状也有所改善;毕建璐等[38]基于血浆代谢物研究发现补中益气丸可以改善气虚质的能量代谢,改变血流状态,从物质角度进行补气调血;陈聪等[39]观察玉屏风颗粒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运用玉屏风颗粒可显著减少反复感冒次数,改善气虚质,通过增强肺气来加强体表的顾护作用。《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提出药物治疗时可以搭配食物补气,多食粳米、小米、麦芽等补气之品,饮食有节,同时注意疾病的忌口,如《灵枢·五味论》言“心病禁咸”,过咸可消心气,提示心系疾病患者应注意把控日常食盐摄入量[40]。缺乏运动同样会影响气虚质的形成,“久卧伤气”,正确且持久的导引功法可以有效降低气虚质得分[41],做一些舒缓的運动,如八段锦、太极等,剧烈运动会出大汗从而伤心液,劳逸结合,注重休息,良好的睡眠能养心神,神驭气,气摄血,气血环形周身,生生不息。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香疗改善气虚质,利用合适的剂型,进行外涂、熏香或焚香[42]。注重日常的饮食与起居,逐渐转化为平和质,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4 小结与展望

气虚是气虚质人群患心肺疾病的病机之本,肺以气为体,气虚影响肺的脏腑功能,肌表不固易感外邪,肺气机能减退,通过心血的中介作用,心的脏腑功能随之减弱,出现血虚、血瘀等症状。气虚质人群的气血易出现功能性失常,患上心肺疾病。而气虚质与心肺疾病相关性的研究仍然存在几个问题:一是气虚质的判定标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二是气虚质与心肺疾病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有待深入;三是气虚质调治的临床应用较少,缺乏全面的推广。相关性研究应当多学科交互合作,加快气虚质的动物模型构建和基础实验研究,统筹微观与宏观,使得研究更具客观性与科学性。将“辨体”与“辨病”有机结合,牢牢掌握“治未病”的抓手,打造“中国式”精准医学体系,实现早发现、早预防和早治疗,为提高人类健康生活水平贡献中医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琦,朱燕波.中国一般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基于全国9省市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1):7-12.

[2]白明华,王济,郑燕飞,等.基于108015例样本数据的中国人群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征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3(6):498-507.

[3]安继仁,杨新栎,宋纪显,等.半夏厚朴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3,29(5):236-245.

[4]刘洋,梁群,李鹤然,等.子午流注理论在心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2,56(11):53-57.

[5]刘玉金,贾振华.心肺相关源流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6):741-743,753.

[6]王琦.从三个关键科学问题论中医体质学的进展及展望——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第十九次学术年会讲话[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4(12):1061-1066.

[7]王诗洋,王志宏,尚晓玲.中西方体质理论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22,33(11):2729-2731.

[8]李东涛.论气虚体质的特征[J].山东中医杂志,1998(9):5-7.

[9]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26.

[10]白明华,李倩茹,李竹青,等.中医体质量表的国内外研究概述[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10):5993-5996.

[11]刘卓勋,黄斌,郑燕霞,等.中国儿童中医体质分类辨识研究现状及展望[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12):2182-2187.

[12]郭文茜,姚海强.多组学视域下的中医体质学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2):581-585.

[13]贾丽燕,朱燕波,张千,等.基于潜在类别分析研究20~30岁职业人群行为生活方式与中医体质的关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4):2083-2088.

[14]索艳风,朱燕波,鹿佳,等.中医气虚体质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分析——基于22332例一般人群数据[J].天津中医药,2017,34(1):22-25.

[15]邓金钗,郑小伟,陈圣华,等.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中医体质的分布特点[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3):945-947.

[16]LIANG X,WANG Q,JIANG Z,et al.Clinical research link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types with diseases:a literature review of 1639 observational studies[J].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20,40(4):690-702.

[17]陈伟涛,张红,苏连华,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医体质特点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医临床,2018,25(2):7-10.

[18]崔庆丽,胡彦辉,马东阳,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医体质证型与EGFR基因的相关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7,28(6):1516-1518.

[19]李涛.535例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13):1934-1937.

[20]ROTH G A,JOHNSON C,ABAJOBIR A,et al.Global,regional,and national burden ofcardiovascular diseases for 10 causes,1990 to 2015[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17,70(1):1-25.

[21]朱丽德孜·赛尔克,杨果,刘思远,等.冠心病中医体质类型-客观化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22,17(1):142-146.

[22]张亚静,毛静远.体质学说在冠心病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4):496-498.

[23]尉敏琦,余峰,诸光花,等.808例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状况与相关因素分析[J].中医杂志,2016,57(3):228-232.

[24]曾逸笛,梁昊,简维雄,等.高血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荟萃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9,21(8):1731-1737.

[25]王晓秋,吴文忠,刘成勇,等.基于中医体质失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40(3):304-308.

[26]姚飞翔,王平,刘礼剑.广西地区177例失眠患者的中医体质状态研究及睡眠质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23(9):3003-3013.

[27]罗辉,李玲孺,王琦.气虚质与疾病的相关性:基于332项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天津中医药,2019,36(7):625-630.

[28]董国菊.基于“心肺相关”探讨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的“心肺同治”[J/OL].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4[2023-10-1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787.R.20220426.1452.002.html.

[29]樊西倩,安二匣,宋诗博,等.基于主成分分析和LS/Lasso回归的气虚质人群脉诊信息特征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16):21-25.

[30]林毅鹏,宋国新,黄守清.阳虚质和气虚质中年人更易出现心肺耐力水平偏低[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6):33-35.

[31]LI L,YAO H,WANG J,et al.The Role of Chinese Medicine in Health Maintenance and Disease Prevention:Application of Constitution Theory[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2019,47(3):495-506.

[32]姜鑫,庞立健,吕晓东,等.调气思维论治肺系疾病[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25(1):175-178.

[33]欧阳夏荔,段浩茹,金琪,等.浅谈“辨体施灸”[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1):523-526.

[34]楊恒,卢幻真,张妹宁,等.雷火灸对气虚证肺癌化疗病人疲乏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21,35(5):892-896.

[35]薛利媛,倪诚.气虚体质调体主药主方辨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3):857-859.

[36]杨春昆,李军.基于“气主固摄”理论探讨补气药减轻心室重构的生物学基础[J].陕西中医,2022,43(12):1816-1818.

[37]孙静,丘俊鑫,张晓天.益气复元膏方干预气虚质人群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22,33(2):262-267.

[38]毕建璐,严美花,陈洁瑜,等.补中益气丸干预健康气虚质人群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4,39(8):1124-1127.

[39]陈聪,王琦,苏泽琦,等.玉屏风颗粒调理气虚体质反复感冒患者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24(5):182-187.

[40]邓晨阳,毛竹青,王雪臣,等.李庆海从“气-痰-瘀”论治冠状动脉斑块临证经验[J].中医杂志,2021,62(3):213-216.

[41]徐善达,孔令军,朱清广,等.导引功法预防气虚质人群向慢性疲劳综合征转化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12):6042-6045.

[42]宋鑫,张彦维,蒋力生.基于体质学说的中医香疗治未病思想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10):6112-6114.

(收稿日期:2023-03-02 编辑:陶希睿)

作者简介:方文文(1998—),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类疾病。E-mail:869208912@qq.com

通信作者:庞剑(1971—),女,汉族,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呼吸内科疾病。E-mail:fww869208912@163.com

猜你喜欢
治未病
“治未病”思想在结直肠癌防治中的作用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初建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治未病”理念在老年病诊治中的应用体会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运用健康促进策略,推进“治未病”工程长宁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
基于“治未病”思想的中医药膳养生探讨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古有“治未病”,今有“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