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在西飞独身宿舍

2024-01-04 01:48张蓬云
军工文化 2023年10期
关键词:青工宿舍工人

文/张蓬云

“知他人而懂自己”,书才能成为我们成长的“营养”。

那是1960 年,在大西北的飞机工厂。住独身的多数人没有收音机,啥是电视,听说过,但没见过。下班后唯一消磨时光的就是两样:闲聊与看书。

闲聊,多时话不投机。不是情感,而是地域有别。因为,“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天南地北,江河两岸,口音、语言、生活习惯都不一样,说不到一块去。比如,北方人说白面馒头好,江浙人立刻反对,说吃大米饭才是最好的。南甜北咸,唠不到一块。可看书学习,却有共识。于是,班后读书成为风气。

自己有书当然好,可有书的人并不多。飞机工厂的当家人想到了,为职工修建了图书馆,订阅了全国各省的报纸、杂志,各种古今中外图书。图书馆和明亮又宽大的阅览室成了人们最爱的场所。下班先去借本书,再回宿舍,是一条热线。当然,借书读书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刚来的大学生技术员们,喜欢科技图书及外文资料。年长些的师傅得意四大名著,章回小说。然而,也有些视读书“另有用意”的,比如,30 岁就当了副科长的老刘,是假独身。因为工厂刚起步,还没建好家属宿舍,工厂一万多男女职工全住集体宿舍,分一区、二区、三区。有的夫妻要“相会”,就花钱住一天厂三区的招待所。平常日子,他晚上睡不着,就看枕头边上他喜欢的代数、几何。一躺下,借床头灯光,他就开始解析二元一次方程式,X,Y。铅笔头在白纸上划拉着,自得其乐。不一会儿,就犯了困睡着了,这样,他把晚上看书比作催眠曲。

还有个老张,他一年到头只是看一本书《百家姓》。一钻进被窝,双手捧书开始读“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再念8 个字,到了“朱秦尤许,何吕施张”,这个“张”字的音儿还没全吐出来,他基本就入眠了。所以他说看书就是吃安眠药。

我属于真独身,归属还没找对象的团伙,不像假独身们晚上想媳妇,睡不着;也用不着看书帮助催眠入睡。那时我们小青年们都耻笑这些假独身,不珍惜时光。于是,我们得出个宝贵经验:读书学习,贵在年少,贵在未婚时。那些老青年们的精力已经全落在如何安置个小家上,书,对于他们没了什么吸引力,除非工作用得上的。我们真正的独身汉是另有打算的,还想在步入“混沌”二人小世界之前,让自己再开开眼界、长点见识、多点本事、提高点自身素质与修养。为了工作,也为自己。

每天上班8 小时,余下的时间全是自己的,独身时是读书的最佳岁月。那时读闲书也不懂什么艺术水平,只要是好看,有故事,引人入胜就行。开始是茅盾、巴金、老舍的小说盛行,后来又是《红岩》《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雷锋之歌》等应时的书。我记得当时读到一本不算厚的《南行记》,我被书中人物经历所感动,就在地图上找他的行走路线。宿舍里的人知道后,就都抢着看,然后都说是本好书,有机会了,也去天南地北走一走。

只要图书馆有,我们就借来看。什么俄罗斯的普希金、屠格涅夫、高尔基等;法国的巴尔扎克、莫泊桑;德国的歌德、海涅,英国的莎士比亚、夏洛蒂·勃朗特,西班牙的塞万提斯、伊巴涅斯,美国的惠特曼、马克·吐温等。这些名字和著作也进入青年人的交谈中。特别是有些技术员、工艺员们,他们都是大学毕业的,有知识。告诉我们文化低的工人们,读书不能只是看热闹,追求情节。要从中知道那段历史,社会背景。读《静静的顿河》时,一到晚上,老大哥就给我们讲书中主角葛里高利、阿克西妮娅。讲他们的命运、家庭、爱情。给我们没上几年学的人很多启发,明白爱书,读书,懂书三步曲。“知他人而懂自己”,书才能成为我们成长的“营养”。于是,业余时间读书,成了独身宿舍一种风气。老师傅们也喜欢年青人多看书,有时夜班人困了,就说小张小李,讲段故事,念段诗,把工段休息时光搞的挺活跃。时间一长,许多工人身上都透着一股“文”气,老师傅笑说这代青工肯定比他们强。有书读,还有人鼓励,此后许多小青年就在西安的大学,上夜大,读函授,一心让自己“文(读书)武(技术)兼备”。

那时工厂只有厂房、宿舍、食堂,一个图书馆,一片露天电影放映地,四周别的什么也没有。星期日,走二十多里逛逛三原,能买些“火睛”柿子,翻北塬去富平,美美地吃一碗素合菜。但多数时间是在宿舍看书。

工厂的领导一半是老革命,他们经历了风火岁月,朴实亲切,凡是开会,总要说说年青人要多学习呀,多看书呀,有文化才有力量。另一半领导是留洋的,他们不大与职工闲聊,但是他们总指导工会图书馆要多进些图书,科技的、前沿的、国外的多多购买,他们给经费。同时,工会还让图书馆开到晚十点,周日全天开放,笔者当年就当了几年业余图书管理员。另外,在食堂附近还修建了一排小红房,成立了职工业余创作组、美术组、音乐组等,招呼有业余爱好的青工来参加活动,让良好的文化占领思想阵地。每年还邀请剧团来厂演出,如歌剧《江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同时,演出后还召集演员与工人开座谈会,使许多青工受到教育有了艺术细胞。工厂总工程师是留学英国的专家,在一次会上说:“别看一线工人满手油,他们的举止和言谈中还透着一股文气,这样的工人才能造出大飞机。工业发展不仅需要工程师,更需要大批有文化的技术工人。有能讲的,也要有能干的。”说的人心里热乎乎的。以后,空军司令来检查工作,邓小平同志来视察指导。终于,工厂造出了“轰6”大飞机,让国防更加强大。现在“轰6 K”大飞机还在蓝天飞翔,保卫着祖国的安宁。

猜你喜欢
青工宿舍工人
为了不吃预制菜,打工人有多努力
热得快炸了
学校到底是谁的
作品四
一个都跑不掉
调配工人
基层关工人的梦
在青工中唱响雷锋精神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
为青工健康成长尽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