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河南省图书馆对殷墟之发掘

2024-01-05 17:51任博韬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中央研究院古物殷墟

任博韬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0)

1 背景

河南省图书馆创办于1909年2月,至今已100余年。中华民国时期,河南省图书馆的事业发展迅速,成立了开封图书馆协会,创办了《河南图书馆馆刊》,积极开展书板(版)整理工作,走在了我国图书馆界的前列。在河南博物馆成立之前,河南省图书馆负责开展河南省文物收藏和管理工作,代行博物馆的职能。1914年,河南省图书馆设立金石陈列室与标本室,存放金石等文物。1923年,新郑百姓李锐在掘井过程中发现了郑公大墓,墓中的精美铜器举世瞩目,经各界知名人士呼吁,这些文物全部存放于河南省图书馆。随后,河南金石编纂处及河南省省长张凤台收藏的墓志,以及登封中岳庙收藏的九柄如意先后被河南省图书馆收藏。20世纪20年代,河南省图书馆的馆藏文物极其丰富,成为全国翘楚,康有为、罗振玉、王国维等国学大师纷纷到访参观或讨要资料研学。相关统计结果显示,截至1929年年底,河南省图书馆共收藏旧铜器93件、汉唐墓志573方[1]。1931年1月,河南省图书馆根据河南省政府的相关要求,将所藏青铜器、墓志石刻、古陶器等文物移交给河南博物馆,并撤销了金石陈列室。1927年,河南博物馆成立,河南省图书馆馆长何日章参与了成立筹备工作。1928年,河南博物馆更名为河南民族博物院,何日章兼任副院长。1929年,河南民族博物院院长陈维新离职,何日章兼任院长,1930年将“河南民族博物院”名称恢复为“河南博物馆”。1929年10月,河南省政府命何日章组织发掘队对安阳殷墟进行发掘。1930年3月,河南省图书馆再次对殷墟进行发掘,开启了河南省现代考古的序幕。

2 河南省图书馆对安阳殷墟的发掘

清末,安阳小屯村发现了带有文字符号的龟甲兽骨,经鉴定为商代遗物,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由于私挖盗掘现象猖獗,发掘出的龟甲兽骨流失严重。1928年10月,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派编辑员董作宾前往安阳调查并试掘,但不久便停工。1929年3月至5月,史语所派李济开展第二次发掘工作,后因战事紧张而停止。两次发掘所得龟甲及其他文物部分运往北平(北京)。对于流失及被运往北平的甲骨,河南省社会各界反映强烈。时任河南省图书馆馆长的何日章认为,河南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发掘出的古物应保存在河南省省会开封市。河南省政府随即向“中央研究院”发函,与对方协商发掘器物的保管存放事宜,并要求何日章组织发掘队自行发掘。1929年10月至1930年4月,河南省图书馆及河南民族博物院分两次对安阳殷墟进行发掘,出土有字龟甲2,673片、有字牛骨983片。为更好地展示和研究这些龟甲兽骨,1929年11月,经河南省教育厅同意,河南省图书馆编拓殷墟龟骨文字委员会成立,何日章、关百益、许敬参、田玉芝为初期成员。河南省图书馆的殷墟发掘工作对于河南省的考古工作具有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3 河南省图书馆与史语所的争执

1929年10月,在何日章组织发掘队前往安阳殷墟进行发掘时,史语所正在进行第三次发掘,何日章在得知史语所将发掘古物悄悄运出河南省时与史语所产生了争执,并将此情况报告给河南省政府。当时的《河南教育日报》刊载了相关报道:“安阳地蕴,龟骨最多,去年“中央研究院”特派董作宾来省会同省府派员张锡晋前往开掘。时河南省图书馆馆长何日章以若以河南地方文明之表率,而移置于他方,未免不安,特呈请省府将掘得器物,仍留在开封保存。省府据文函致“中央研究院”,旋准函复,许予酌量办理,双方俱存,并请令饬何日章会同董君遵照办理。何馆长当与董特派员商决暂在安阳中学存放,不谓近据安阳中学校长张尚德报告,谓彼等竟将掘出器物,潜运出省,并“中央研究院”特派员仍拟于本期十月赴安(阳)继续开掘,何馆长因“中央研究院”不顾信义,违反协定,又且剋期赴安继行开掘,乃复呈请省府,一面向“中央研究院”据理交涉,一面设法自行开掘。省府当经发交教育厅查核具覆,再行察夺。”[2]河南省教育厅调查后向河南省政府报告,并拟以下三条办法:一是准予河南省图书馆暨河南民族博物院自动发掘,陈列开封,公开研究。二是“中央研究院”不遵照函商协定,谢绝“中央研究院”前来发掘。三是饬令安阳县长协助河南省图书馆暨河南民族博物院发掘,并禁止别人发掘[3]。

在争执发生后,“中央研究院”派史语所所长傅斯年于南京寻找与河南省教育厅厅长李敬斋熟悉之人,并从中说和。1929年11月21日,傅斯年到开封与河南省政府、河南省教育厅协商,拜访了河南学界名流,并在各学校的讲演中讲述考古的重要性、发掘方法,以及考古学与古器物学的区别。经与河南学界的充分沟通,“中央研究院”于11月29日致函河南省政府。同时,何日章代表河南发掘安阳甲骨委员会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五项条件:一是依照“中央研究院”养电,将安阳发掘古物陈列至省垣博物院。二是将去冬今春“中央研究院”运送北平之安阳古物,于最短时间内运至开封妥为保存。三是在开封设立古物古迹研究所,此项组织由专业委员会及河南考古学会河南中山大学史地学系合组之。四是河南发掘古物委员会如需相当人才时,由双方商酌礼聘。五是在上四项未商定之前,遵照韩主席感日电令,双方掘则同掘,停则同停,惟“中央研究院”委员主张安阳古物就地保存,并设立研究所,开封可派二人参加[4]。河南省政府为此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决定派政府委员张伯英、张幼山、李静斋会同傅斯年协商解决此事。12月28日,河南省政府发函回复“中央研究院”,指定河南省政府委员张鸿烈、张钫、李敬斋会同傅斯年妥善协商解决相关事宜[5]。

河南省政府在与“中央研究院”协商后,提出了解决安阳殷墟发掘问题的办法,即由河南省选派一至三名学者,参与“中央研究院”对安阳殷墟的发掘工作;发掘出的古物要造册登记,并报送河南省教育厅查询;“中央研究院”所掘古物要移运其他地方,须函知河南省教育厅;殷墟古物发掘研究告一段落后,要在省垣开封陈展;全部发掘工作完成后,“中央研究院”与河南省政府协商最终陈列办法[6]。此次争执起于发掘古物的归属问题,该问题的妥善解决得益于河南省有关部门、个人与“中央研究院”的共同努力,尤其得益于河南学界名流李敏修、宋旭生、冯芝生、傅佩青等人的周旋和协调。

4 殷墟发掘的作用和意义

4.1 开启河南省现代考古的序幕

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与我国考古学家袁复礼一道,对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进行发掘,仰韶后称为“仰韶文化遗址”,开启了中国现代考古的序幕。1923年,新郑郑公大墓被发现并挖掘,但并不能称之为“现代考古”。1929年10月、1930年3月至4月,河南省图书馆及河南民族博物院组织发掘队对殷墟的发掘,开启了河南省现代考古的序幕。

4.2 增强人们对考古的认知

何日章积极举办演讲,宣传考古及殷墟发掘的重要性,利用图书馆和博物馆平台对发掘出的古物进行展示。在与“中央研究院”发生争执后,当时的《河南教育日报》《河南民报》《大公报》等媒体纷纷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尤其是《大公报》以《发掘殷墟甲骨文》为题对该事件进行了连续报道,加深了人们对殷墟及考古的认识。“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到开封进行游说,到各学校演讲,并在报章发表《本所发掘安阳殷墟之经过》一文,与李济撰写的《现代考古学与殷墟发掘》、董作宾撰写的《甲骨文研究的扩大》共同增强了人们对殷墟和考古发掘的认知。

4.3 推动了殷墟研究的进程

河南省图书馆专门成立了编拓殷墟龟骨文字委员会,负责殷墟出土龟甲兽骨及古物的整理、保存、编拓及研究,关百益参与了此项工作,在他任河南博物馆馆长一职后,继续开展对殷墟甲骨的研究,编拓了《殷墟文字存真》一书,推动了学界对甲骨文的研究进程。许敬参是最早参加编拓殷墟龟骨文字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后任河南博物馆研究员,编纂出版了《殷墟文字存真第一、二集考释》,撰写了《契文卜王释例》等学术文章。为解决殷墟发掘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河南省政府与“中央研究院”协商,成立了古迹研究会,组织开展了对河南省浚县、辉县、渑池、南阳等地的考古发掘工作,推动了河南省考古事业的发展。

4.4 促进考古人才的成长

河南省图书馆及河南民族博物院对殷墟的发掘工作掀起了河南学界对中原文化研究的热潮,涌现了一批田野发掘、文物保护、博物馆展览人才,推动了河南省文博事业的发展。根据相关资料及研究,河南省图书馆为河南省现代考古的发起者、组织者、实施者,何日章为河南现代考古第一人。

5 出土甲骨的存放状况

1931年1月,河南省图书馆根据省政府令,将发掘出的甲骨以及郑公大墓出土的青铜器、藏石、登封如意等文物交与河南博物馆收藏。1937年,河南博物馆为使所藏文物免遭日寇破坏,挑选甲骨及重要文物装箱运至武汉,随着武汉形势的不断紧张,这些甲骨及重要文物被转移至重庆。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将被转移至重庆的大部分文物及甲骨运至台湾。1956年,台北历史博物馆成立,其将河南运台古物保存委员会保管的这部分甲骨及文物借展至今。

猜你喜欢
中央研究院古物殷墟
试析朱家骅对中央研究院的贡献
民国时期北平古物陈列所的陈列展览
开创学术的自主空间:蔡元培与史语所
“中华第一古物”:故宫石鼓
殷墟随葬乐器补议
遥望殷墟——音乐考古与商代史
古物(七绝)
殷墟
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设立教育研究所的动议、结果及其原因探析
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设立教育研究所的动议、结果及其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