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退役军人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势、价值与路径

2024-01-06 05:15贺莉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2期
关键词:人才

贺莉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战略[1],国家把对乡村人才的重视程度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人才要素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是当务之急。谁来振兴乡村?已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提到,要鼓励将退役军人培育成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关于促进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退役军人部发〔2021〕48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鼓励和引导退役军人积极投身国家战略。基于此,审视当前我国退役军人嵌入乡村社会的价值和功能,能更好地发挥其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

一、回流退役军人助力乡村振兴的自身优势

激励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各类优秀人才回流是通过人才要素赋能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不同于其他的回流者,退役军人有其自身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制度优势

国家制定退役军人保障体系的根本目的是帮助退役军人实现就业和融入社会。已颁布的《退役军人保障法》是国家为其构建的一道“安全网”,涉及退役安置、教育培训、就业创业等内容。《指导意见》中对退役军人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作出具体部署,包括拓宽就业渠道、强化培育赋能、加强政策支持、优化服务保障等内容。目前退役安置工作趋于城乡一体化,地方政府对农村义务兵也进行了就业安置或推荐,基本上能实现一次性就业。若未能及时就业,其在相关部门登记后可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也可享受教育培训、就业信息、就业咨询、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

(二)组织优势

军队建设以战斗力为唯一的标准。军人群体长期处于强“制度化”环境下,受到与之相应的组织行为规范约束。一切行动听指挥,有令必行。与其他职业相比,他们从事活动的性质和任务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其劳动强度大、风险系数高,纪律条令严明等[2]。据统计,我国现有退役军人6000多万。为保障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国家专门组建了退役军人事务管理部门。退役军人事务部成立后,省、市、县三层级建立了退役军人事务管理部门(退役军人事务厅局),并在乡镇(街道)、社区层面分别建立起退役军人事务中心、退役军人服务站点。

(三)人力资源优势

退役军人本身就是一种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依法退出现役的军人在入伍之前,通过了身体素质检查、思想政治考核等层层严格筛选,其综合素质普遍高于一般的社会成员。经部队的锤炼,具备了“有纪律、讲奉献,敢担当、能吃苦、保证完成使命”等优良品质。选择回流的退役士官和士兵是当前乡村振兴建设的有生力量。这一部分群体中男性占比高,且整体素质远高于现存农村人口。虽服役时间较短,但年龄结构偏小,可塑性强。此外,同甘共苦的“战友情”为其返乡就业创业带来了有利的条件,如直接开展产业合作,间接地提供资金支持、传递有价值的信息、拓展人际关系等。

二、回流退役军人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所在

处于巩固脱贫成果同实施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时期,鼓励和引导优秀的退役军人流向乡村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助于破解乡村人才建设乏力的瓶颈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人才要素始终是制约其全面推进的瓶颈。我国城镇化率从1949年的10.6%提高到2021年的64.72%,人口流动规模逐年加剧。其中涉农人才流失严重,乡村建设后备人才匮乏,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公共服务型人才等。为化解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和吸引外来人才。一是采用培训培育等方式,包括财政补贴、直接提供服务等手段;二是通过各种途径吸引外来人才参与乡村发展[3]。参军经历所塑造的良好政治、道德素质和独特资源优势等,使其更有可能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各类种养能手、专业大户或企业家等。引导其在乡村建设中施展抱负,既能拓宽就业渠道,又能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为基层组织注入活力。

(二)有助于促进人力资源供需的适度平衡

乡村振兴建设为退役军人建功立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场域。当前退役军人安置制度已由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包办城镇籍转业安置转变为政府安置和自主就业等相结合[3]。相关政策的调整挤压了退役士兵原有的生存空间,向乡村流动是较长时期内一种人力资本自然适配的动态平衡。按照现行兵役制度,农村籍士兵退役后要返回原籍。服役满规定年限的,逐月领取退役金。国家把支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与拓展乡村人才振兴渠道相结合,是化解退役军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供需不平衡矛盾的重要举措。社区层面,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骨干成员老龄化、后备力量不足等难题,急需一批懂政治、讲纪律、敢担当、能力过硬的高素质人才。退役军人的优势与之高度匹配,参军经历对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提升有益。

(三)有助于实现再社会化,适应角色的转化

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建设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军人依法退出现役,将会面临一个再社会化的过程。军人群体在军事活动中接纳并吸收军人价值观,而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他们在服役期间掌握的各项技能与市场需求并不匹配,导致其退役后无法迅速适应社会。在认知、心理和行为上延续其军人身份特征[2],“军转民”融合度还不够。助力其嵌入乡村社会,需要市场和社会等主体发挥作用。如借助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培养并充分发掘退役军人的优势,激发其自豪感和荣誉感,使其把军人的核心价值观与乡村人才振兴的内涵深度融合起来。以教育培训赋能退役军人,提高居民对其工作的认可度,逐渐帮助其实现角色在军地场域的转化。

(四)有助于推动军民融合,强化乡村国防动员能力

退役军人投身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于促进新时代军民融合、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具有深远价值。支持退役军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正向作用,有助于增强军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退役军人团队意识强,成就欲高,有责任心和使命感,能为乡村国防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如参与学前教育、义务教务阶段校园安全建设,包括开展军事技能训练和国防知识教育等。通过选派优秀退役军人担任教官和指导员,从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两个方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认真践行“强军”目标,积极开展征兵政策宣传,营造崇军、拥军、爱军的社会氛围,鼓励乡村适龄青年积极参军,建立国防后备人才储备体系,以强化乡村国防动员能力。

三、回流退役军人助力乡村振兴的主要路径

为吸引更多优秀的退役军人流向乡村,国家通过制度性安排和行动式策略等举措促使其参与乡村人才振兴建设。

(一)通过制度性规定引导退役军人流向乡村领域

农村籍和有意愿回流的退役军人是乡村建设的生力军。国家通过公务员考录专项政策、选拔村党组织带头人,宣传奖励、项目奖补、税收减免等方式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退役军人流向乡村,全方位参与基层建设。据统计,全国已有27万余名退役军人担任村(社区)“两委”成员。借鉴脱贫攻坚战中的做法,继续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例如,W2退役后被陕西省Y县县住建局正式录用,所在单位选派驻村干部时他积极踊跃报名,于2021年起在J镇J社区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对具有参军经历的退役军人大力扶持和悉心培育,使之成长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被誉为“养鸡农场主”的90后W1某退役后先是自主就业,而后返乡从事土鸡销售代理工作,并办起了养殖场,已成为当地的产业带头人。

(二)以聘用或聘任形式鼓励退役军人参与乡村建设

《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退役军人从事基层工作。退役军人事务部等3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优秀退役军人到中小学任教的意见》中提到,要结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退役军人毕业生优先到中小学任教。地方政府通过大力整合涉农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和学科资源的优势,采取多元化培养方式来提升退役军人的技能,引导其在涉农领域就业,增加其收入。为开发退役军人的人力资源,在教育援助、创业优惠、货币化补偿、就业免费服务、社会保险转接等方面提供支持。

(三)以“乡土情”为纽带,激发退役军人内生动力源

吸引退役军人回流不仅要构建正式支持体系,还需挖掘非正式的乡土社会关系网络。有了稳定的工作以及社会网络资源的实际支持,他们才能更好地融入乡村。退役军人意愿服务乡村建设,很大程度上源自社会支持与自我情感合成的助推。军人接受和培养出相同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文化认同,从而形成了战友之间的“次强关系”[3]。基于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和退役军人的主观意愿,对退役军人进行涉农职业能力培训,使其适应乡村发展的需要。实践表明,退役军人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人才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毛遂自荐
“三高人才”风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