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与审计师履职行为

2024-01-06 08:17董延安展嘉宜
会计之友 2024年2期

董延安 展嘉宜

【摘 要】 为健全资本市场体系,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以及审计师在关键审计事项传递信息的作用不容忽视。以我国2018—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关键审计事项文本相似度视角研究了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对审计师履职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会促使审计师积极履职,降低关键审计事项文本相似度,机制分析发现董事高管责任保险通过提高代理成本使审计师积极履职;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审计师行业专长较高、客户重要性较高时,董事高管责任保险更能提高审计师履职积极性。基于此,提出了关于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和审计师的对策建议,并扩展了审计师履职行为的界定,有助于更全面认识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和关键审计事项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 审计师履职行为; 关键审计事项; 文本相似度

【中图分类号】 F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4)02-0019-08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健全资本市场功能。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以下简称董责险)作为一种新型的外部风险管理监督工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话题。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董责险的投保尚未普及,但是近几年投保企业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审计报告中的内容与审计师在被审计单位中的业务决策息息相关,往往能够反映出审计师履职情况。传统审计报告信息含量低,难以满足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的需求。2016年财政部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准则第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公告,要求A+H股上市公司自2017年1月1日起在审计报告中披露关键审计事项,这缓解了审计信息披露不够充分的问题,能更详尽地反映审计师履职行为勤勉度,对健全中国资本市场功能有重大的意义。新审计报告准则赋予了审计师对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责任,对审计师行为产生影响[ 1 ]。此外,關键审计事项是审计师应对风险的有效措施[ 2 ],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审计师“免责”[ 3 ]。已有文献表明董责险对审计费用、审计效率等产生影响,但鲜有研究立足关键审计事项考察董责险对审计师履职行为的影响,这为本文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研究切入点。现有研究对董责险发挥的效应存在两种争议——究竟是基于董责险的“兜底效应”还是“监督效应”审计师会更积极履职,增加关键审计事项信息含量?这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2018—2021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关键审计事项文本相似度的研究视角,实证检验了企业购入董责险对审计师履职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基于“兜底效应”,董责险会提高审计师履职积极性。

本文可能的贡献如下:首先,首次从关键审计事项文本相似度即关键审计事项信息含量的视角,考察了董责险对审计师履职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董责险使审计师履职积极性增强,关键审计事项信息含量更加丰富。其次,丰富了我国董责险的经济后果相关研究,为董责险对审计师行为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最后,本文赋予关键审计事项文本相似度新的含义,拓展了审计师履职行为的界定,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回顾

(一)董责险经济后果影响研究

对董责险的现有研究主要形成了两种对立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董责险对公司治理产生积极的“监督效应”。投保公司引入保险公司作为外部监督机制,并在投保前后和过程中受保险公司的调查和监督,约束管理层投机行为,改善公司治理水平,缓解股东和代理层之间的代理冲突,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 4 ]。在审计方面,保险公司会通过收取更高的保费促使上市公司改善内部控制质量,提升治理水平[ 5 ],进而导致审计费用增加,这是董责险监督激励效应的体现[ 6 ]。另一种观点认为,董责险对公司治理产生消极效应,具有“兜底作用”。董责险加剧两权分离程度,增加代理成本,降低企业的会计稳健性和信息质量[ 7 ]。在审计方面,董责险会提高审计费用。原因在于董责险转移了管理层的风险,加剧了道德风险和代理冲突[ 8-9 ];当上市公司代理冲突比较严重时,固有风险水平更高,审计师会扩大审计范围,添加必要的审计程序以保证审计质量,进而导致审计收费上涨[ 10 ]。

(二)审计师履职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的优劣影响到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和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反映出审计师在工作时所作出的一系列态度及反应,即审计师履职行为。现有研究主要从审计风险、审计师特征、审计费用等方面探究审计师履职行为,本文则从关键审计事项视角探究审计师履职行为。

当审计师感知到审计风险增加时,有足够的动机积极履职,采取相应风险管理策略,如收取较高的审计费用等。审计师特征是影响审计师履职行为的因素,高行业专长的审计师能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11 ]。此外,由于审计师的第三方被动地位,可能导致审计师为了迎合客户而损害独立性[ 12 ],降低履职勤勉度,最终出具虚假审计意见。除了上述因素外,关键审计事项还可以充分记录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的履职细节和职业判断,强化审计责任意识。审计师的职业判断决定了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程度[ 13 ],其信息含量能反映出审计过程质量[ 14 ]。一些学者还探究了关键审计事项文本相似度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关键审计事项横向相似度和纵向相似度的信息增量不同[ 15 ]。上市公司的诉讼风险高会降低纵向关键审计事项文本相似度,代表审计师更积极履职,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16 ];较低的横向关键审计事项文本相似度能够降低公司债券发行定价[ 17 ]。

三、理论推演与研究假设

公司引入董责险会产生两种效应。

一方面,购入董责险后会产生“监督效应”,减少经营风险,审计师降低履职积极性。基于外部监督假说,保险公司为了减少保险赔付责任,提升担保利润,会加强对投保公司的全程监督,督促企业在执业过程中谨慎经营,完善公司治理架构,减少公司运营过程中不必要失误的发生。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认为审计师具有保险职能,当审计失败后,利益相关者要求审计师按照其对审计信息做出错误决策而产生的损失进行相应的赔偿。当公司经营状况见好时,重大错报风险的可能性较少,于审计师而言承担出具错误审计意见的赔付压力较小,这降低了审计师积极履职的“必要性”。此外,企业购买董责险后,保险外部监督机制转移了高管和审计师面临的部分风险[ 18 ]。基于激励效应,上市公司购买董责险减轻了管理层的决策过失压力,转移了高管履职过失的风险赔偿,董事高管更有动机积极履职,企业正向盈余管理程度降低,内部控制程度增加,会计信息质量保证程度增加。审计师和董责险同时作为外部监督机制的替代功能,后者的保险监督作用转移了前者面临的部分风险,审计师会减轻职业谨慎性,对企业状况产生“盲目”的信心。因此,董责险会影响审计师履职行为。具体而言,审计师降低职业谨慎性且缺乏应有的关注,减少工作投入,关键审计事项纵向文本相似度增加,即信息含量降低,总体体现为审计师会减轻其履职勤勉程度。

另一方面,购入董责险后会产生“兜底效应”,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增加,加剧代理冲突[ 19 ],审计师履职积极性提高。当企业购买董责险后,保险监督转移了董事高管因决策失误面临的风险,同时降低了法律惩戒的威慑力以及管理层的自我约束力。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首先,道德风险问题产生,股东和管理层的代理冲突增加。在代理理论框架中,审计师对委托人的控制与代理人的活动进行监督。若代理冲突产生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差,审计失败的可能性变大,由此导致审计师声誉毁损,承担相应的惩罚加重且审计收费降低[ 20 ]。因此,董责险会影响审计师履职行为。具体而言,为避免审计失败导致的声誉损失、降低自身面临的审计风险以及承担赔偿的责任,审计师有较强的动机保持独立性,在与客户沟通关键审计事项时提高职业谨慎性,增加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含量。其次,董事高管会因“兜底效应”增强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和舞弊程度,审计师难以得到真实的企业信息,企业重大错报风险程度增加,审计失败的可能性更大,审计师自身面临的诉讼风险更高。当股东和管理层存在较大的代理冲突时,审计师感知到诉讼风险上升,有更强的动机积极履职,倾向于在审计报告中的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做差异化和个性化的陈述。因此董责险引入后审计师会提高履职积极性,体现在采取更多的应对措施,降低关键审计事项纵向文本相似度使其信息含量增加,以达到为自身辩护和减轻责任的目的。

由此,提出以下竞争性假设:

H1a:基于监督效应,企业购买董责险后,关键审计事项文本相似度增加,即购入董责险降低审计师履职积极性。

H1b:基于兜底效应,企业购买董責险后,关键审计事项文本相似度降低,即购入董责险增加审计师履职积极性。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由于财政部于2016年12月发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第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要求A+H股上市公司从2017年起在审计报告中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因此选取2018—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关键审计事项文本相似度数据来源于WinGo财经文本数据库,通过Python算法对审计报告中关键审计事项的文本计算得出。其他变量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本文对初始样本做如下处理:(1)剔除了保险类和金融类的上市公司;(2)剔除了ST和*ST上市公司;(3)剔除了存在缺失值的上市公司。最终得到12 221条企业—年度样本,并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了1%和99%的缩尾处理。

(二)主要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审计师履职行为(Similarity),采用关键审计事项文本相似度作为指标。参考黄溶冰和段明利[ 16 ]的研究采用相邻年度关键审计事项的余弦相似度来衡量各公司关键审计事项的纵向文本相似度。

审计师履职行为选取该指标的理由是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内容高度依赖于审计师和客户之间的沟通程度,并且信息含量由Brown和Tucker[ 21 ]使用文本分析方法计算出的文本相似度来衡量,因此该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体现关键审计事项段内容的信息含量,代表了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勤勉尽责的情况。若每年的文本相似度低,则说明审计师每年在该部分做的调整多,企业情况、披露内容变动大,即该部分每年提供的信息增量多,意味着审计师更加积极履职。

2.解释变量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DO)。参照已有文献的做法,本文用虚拟变量DO衡量上市公司是否购买董责险。若上市公司于第t年购买了董责险,或是购买董责险的提议被董事会和股东代表大会投票通过,DO取值为1,否则为0。

3.控制变量

根据相关文献的研究,本文选取公司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企业业绩(ROA)、企业成长性(Growth)、董事人数(Board)、独立董事比例(Indep)、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管理层持股比例(Mshare)、大股东资金占用(Occupy)、股权性质(SOE)、是否由四大事务所审计(Big4)、审计费用年度差额(DauditFee)、审计任期(AuditorTenture)和事务所变更(AuditChange)作为控制变量。主要变量定义如表1。

(三)模型设定

为考察董责险对审计师履职行为的影响,本文构建回归模型(1):

其中,Similarity表示关键审计事项文本相似度,下标i和t分别表示企业和时间,Controls表示一组控制变量,同时模型还控制了年份固定效应(Year)和行业固定效应(Ind)及地区固定效应(Area)。当?琢1显著为正,说明董责险导致关键审计事项文本相似度增加,代表审计师降低履职积极性,H1a成立;当?琢1显著为负,则说明购买董责险导致关键审计事项文本相似度降低,代表审计师更积极履职,H1b成立。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报告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结果显示,董事高管责任保险(DO)的均值为0.111,即样本中董责险的购买率为11.1%,高于以往学者的研究结论,说明董责险的购买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审计师履职行为(Similarity)的最大值为100%,最小值为29.7%,说明审计师在不同公司不同年份之间披露的关键审计事项差异较大。其余控制变量结果与现有研究基本一致。

(二)单变量分析

表3列示了单变量检验结果,本文以企业是否购买董责险分组,比较两类公司的关键审计事项文本相似度,并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未购买董责险组的关键审计事项相似度均值高于购买董责险组,结果在10%的水平上显著。以上结果初步表明,购买董责险的公司降低了关键审计事项文本相似度,即增加了审计师履职积极性,与前文的理论分析基本相同。

(三)回归结果分析

表4列(1)—列(3)分别报告了模型(1)不考虑控制变量和固定效应、仅考虑固定效应以及控制变量和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列(1)DO系数为-0.009,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负,列(2)DO系数为-0.018、列(3)DO系数为-0.012,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关键审计事项文本相似度与董责险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总体而言,表4的结果显著拒绝了H1a,支持了H1b,即公司投保董责险使关键审计事项文本相似度降低,文本信息含量增加,说明董责险促使审计师更积极履职。这意味着董责险的“兜底效应”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审计师为减轻自身可能会承担的责任和惩罚而积极履职。

(四)稳健性检验

1.内生性问题

(1)倾向得分匹配。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缓解内生性问题,结果如表5列(1)—列(3)所示,董责险(DO)系数为负显著性,因此PSM匹配结果与前文保持一致,说明企业购买董责险会提高审计师履职积极性。其中,匹配过程的协变量选择了Size、Lev、ROA、Growth、Board、Indep、Top1、Mshare、Occupy、SOE、Big4和DauditFee。

(2)增加固定效应维度。本文控制了时间固定效应、行业固定效应和地区固定效应,并进一步控制了公司层面固定效应和年份行业交互固定效应,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表5列(4)、列(5)所示,董责险的系数均在5%水平下显著为负。董责险对关键审计事项文本相似度显著为负的结果与主回归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佐证了H1b。

2.其他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检验,限于篇幅表略。

(1)替换被解释变量度量方式。前文的WinGo文本相似度数据使用了Word Embedding神经网络语言模型与TF-IDF相结合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计算方法,现进一步使用TF-IDF文本相似度数据进行稳健性检验。将该数据代入模型(1)进行回归,实证结果表明解释变量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显著为负,支持了本文研究结论的稳健性。

(2)剔除更换事务所的样本。尹蘅和李丽青[ 15 ]发现本年度上市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会导致相似度降低。为了排除事务所更换的干扰,本文剔除了更换事务所的样本,对未更换事务所的样本重新进行回归,DO系数依然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得出的结论是稳健的。

(3)筛选非国有样本。本文通过调整研究样本的方式,聚焦非国有企业购买董责险和审计师履职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回归结果表明在该样本中企业购入董责险与审计师履职行为的积极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本文的核心发现保持一致。

(4)事务所特征因素。本文选取十大事务所和非十大事务所进行分组回归,回归结果表明十大事务所和非十大事务所的DO系数均在10%的水平显著为负,说明无论由大型事务所还是非大型事务所进行审计,董责险会增加审计师积极履职程度,提高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含量,结论依然稳健。

六、进一步分析

(一)基于代理成本的机制分析

企业引入董责险可能会引发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诱发和加剧道德风险,恶化代理冲突。当客户代理问题严重时,审计师为规避自身的风险会实施更多的审计程序,增加审计工作量,因此体现为审计师履职积极性增加。对此,本文检验代理成本的中介效应机制,采用三步回归法构建中介模型(2)—模型(4)。

其中,AC为上市公司代理成本,包括第一类代理成本AC1和第二类代理成本AC2。本文借鉴袁蓉丽等[ 8 ]的研究,将经营费用率高于年度—行业中位数的,定义为该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第一类代理成本,即AC1取值为1,反之为0。将大股东占款比例高于年度—行业中位数的,定义为该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第二类代理成本,即AC2取值为1,反之为0。

作用机制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表6列(1)—列(3)和列(4)—列(6)分別报告了两类代理成本的三步法中介模型(2)—(4)的回归结果。从列(1)—列(3)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企业购买董责险和第一类代理成本在1%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购买董责险的上市公司代理成本更高。在加入第一类代理成本这一中介变量后,第一类代理成本与关键审计事项相似度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表明代理成本增加会降低关键审计事项的相似度,且AC1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与列(1)和列(2)DO的系数乘积同号,说明第一类代理成本发挥了中介效应。即企业购买董责险,加剧了代理冲突,增加了代理成本,进而提高了审计师履职的积极性,丰富了审计报告中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含量。而从列(4)—列(6)中可以看出,第二类代理成本不具有中介效应。上述研究说明董责险发挥了“兜底效应”。可能的原因在于企业购买董责险,通过转移管理层的经营风险使其机会主义行为增多,加剧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降低了审计师对企业财务报告的信任程度,在关键审计事项段增加信息含量,总体履职积极性增强。因此,第一类代理成本可能是影响董责险增加审计师履职积极性的一条路径。

(二)基于审计师特征的异质性分析

1.审计师行业专长的异质性分析

由于不同的审计师提供信息的能力有异,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往往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具体而言,高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具有更强的风险意识和更丰富的审计经验,较容易发现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基于“兜底效应”,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为降低自身面临的赔偿风险,会增加审计师履职积极性。本文借鉴刘文军等[ 22 ]的研究采用行业市场份额法衡量审计师行业专长,将审计师行业专长公式定义为:

MSASQRTik表示审计师i在行业k中的市场份额, ∑J j=1 表示审计师i在特定行业k的客户资产总额的平方根之和,∑I i=1∑J j=1 表示行业k中所有公司资产总额的平方根之和,并根据审计师行业专长—年度中位数,将样本企业划分为高低两组进行检验。表7列(1)、列(2)汇报了审计师行业专长的分组检验回归结果。与低审计师行业专长组相比,在高审计师行业专长组中主效应显著,说明行业经验让审计师更为审慎,关键审计事项内容更详实。与之相比,经验不足的审计师不易察觉董责险造成的风险,因此对董责险不够敏感。

2.客户重要性的异质性分析

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含量依赖于审计师和治理层的沟通,尤其是该内容的选择性披露依赖于审计师专业判断。客户重要性是审计师独立性的体现之一,客户重要性越高,审计师独立性越弱,为了维持相应酬劳,倾向于对该客户投入更多的审计资源。本文进一步考察了客户重要性在董责险和审计师履职行为之间的作用。借鉴王艳艳等[ 20 ]的研究,根据审计客户在审计费用的占比确定重要性指标,并根据该指标的中位数将样本分为高低两组进行回归。表7列(3)、列(4)表明客户重要性较低的分组DO系数为负,不显著。相反,客户重要性较高组DO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客户重要性较高时,审计师对客户的重视程度更高,事关职业声誉,购买董责险使审计师敏锐察觉到企业风险,审计师更加积极履职,披露更详实的关键审计事项内容。

七、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2018—2021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企业投保董责险后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含量增加,说明审计师履职积极性增加。通过机制分析发现审计师履职行为的积极性增加是因为上市公司购买董责险支持了董责险的“兜底效应”,导致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代理成本增加,审计师感知到董责险带来的风险,更加积极履职以实现“免责”。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董责险对审计师履职行为的促进作用在审计师具有较高行业专长、客户重要性较高时更为显著。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得到以下启示:首先,政府应全面监察和完善董责险的交易市场和法律法规,健全董责险的治理机制,以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积极效用。其次,保险公司应持续监督企业管理层的行为,全面合理制定合同条款,避免高管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等不良现象滋生,减少可能承担的赔偿风险。最后,本文从关键审计事项角度考虑审计师履职行为,审计师和事务所应积极顺应新审计报告改革制度,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围绕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特点撰写更多个性化的内容,避免单一化、样板化表述,提高执业胜任能力,保证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质量和沟通价值,促进经济市场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涂建明,刘慧中,李宛,等.审计报告改革的中国经验:基于审计延迟的视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23,427(3):80-94.

[2] 罗宏,白雨凡,李秋函.高管减持与审计师应对:基于关键审计事项的证据[J].财务研究,2022(2):81-91.

[3] 黄亮华,汤晓燕.关键审计事项:审计师的“免责声明”——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差异化[J].财经研究,2021,47(2):139-153.

[4] 凌士显,白锐锋.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与公司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经验数据的实证检验[J].商业研究,2017(10):78-86.

[5] YUAN R,SUN J,CAO F.Directors' and officers' liability insurance and stock price crash risk[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16,37:173-192.

[6] 凌士显.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与审计费用增加:监督、激励还是纵容——基于中国A股经验数据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20,35(1):51-60.

[7] 张横峰,熊怡璐.董事高管责任保险、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会计稳健性[J].科学决策,2021(12):55-69.

[8] 袁蓉丽,李瑞敬,李百兴.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与审计费用[J].审计研究,2018(2):55-63.

[9] 张月玲,赵晓静,唐正.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J].会计之友,2022(7):121-127.

[10] 邢立全,陈汉文.产品市场竞争、竞争地位与审计收费:基于代理成本与经营风險的双重考量[J].审计研究,2013(3):50-58.

[11] 周楷唐,李英,吴联生.行业专长与审计生产效率[J].会计研究,2020(9):105-119.

[12] 于亚洁,郭世奇,王春燕.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与审计意见购买[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22,19(3):40-50.

[13] 陈丽红,易冰心,殷旻昊,等.行业专家审计师会充分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吗?[J].会计研究,2021(2):164-175.

[14] 吴秋生,卫晓明,江雅婧.审计结果质量与关键审计事项差异度[J].审计与经济研究,2022,37(3):19-29.

[15] 尹蘅,李丽青.关键审计事项具有持续信息增量吗:基于93家A+H股上市公司的分析[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9,16(5):23-31.

[16] 黄溶冰,段明利.公司诉讼风险与关键审计事项文本相似度[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22,19(5):12-22.

[17] 宋建波,冯晓晴.关键审计事项信息含量与公司债券发行定价:基于文本相似度视角[J].会计研究,2022(3):174-191.

[18] 阮青松,刘梦莎,魏效坤,等.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与债券信用利差:基于风险冲击视角[J].金融经济学研究,2022,37(4):65-79.

[19] 李姝,韩阳.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与企业经营绩效[J].会计之友,2021(14):8-14.

[20] 王艳艳,许锐,王成龙,等.关键审计事项段能够提高审计报告的沟通价值吗?[J].会计研究,2018(6):86-93.

[21] BROWN S V,TUCKER J W.Large-sample evidence on firms'year-over-year MD&A modificat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1,49(2):309-346.

[22] 刘文军,米莉,傅倞轩.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来自财务舞弊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0(1):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