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责任使命 凝聚奋进力量

2024-01-07 20:05
中国学校体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教研员教研体育教师

不负使命担当 推进教研发展

一、明确目标,担当责任使命

近年来,温州市中小学体育教研传承了“研究、指导、服务、管理”的工作理念,以培育富有辨识度的特色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教师和体魄强健的学生为学科使命,明确了“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享受运动的快乐”的目标职责,通过区域联盟教研活动、“百场万人携手”系列活动以及各级名师工作室活动等加以引导与推进,全市体育教师学科素养不断提升。同时,根据温州地域实际和学科特点,适时推出“以赛促学”教学变革行动,使课堂逐年焕发生机,有力落实了现行课程标准,保障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各项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搭建平台,提升教研能力

为帮助体育教师又好又快地理解与实践现行课程标准,针对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的核心素养要求和浙江省提出的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组织小组化、教法学法问题化、教学评价精准化的课堂转型要求,适时提出“三有四化”教学主张,不断多渠道搭建教研平台推进实施。连续4年坚持开展“体育与健康学科关键问题‘线上月讲’活动”“体育与健康‘每月公开课’活动”“温州市中小学体育‘月半谈’线上公益活动”(每月月中举行的研讨活动)等,覆盖了温州的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位教师,解决了体育教师的“工学矛盾”,丰富了教研内涵,拓宽了教研空间。

此外,各类市县联动评审平台也为体育教师打通了上升通道。如,温州市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审活动、温州市体育教师教学技能评审活动、温州市体育与健康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评审活动等,有效促进了学科高质量发展,增强了学科自信,实现了资源共享、教研共富,体育教师专业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凝心聚力 共谱浙江体育教研新篇章

作为新生代的浙江体育教研人,有幸见证了近几年在余立峰老师引领下的浙江省中小学体育教研的发展以及所取得的瞩目成就,深刻体会到了浙江省体育教研在传承中坚守,在创新中发展。

作为地市级体育教研员,我们要牢牢把握好浙江体育教研的总体方向,围绕践行《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及其配套用书这一核心工作,将浙江体育教研提出的观念、主张更好地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并在此过程中,指导与服务好学校和教师,带动一批优秀体育教师获得较好的专业成长。

新时期对育人有了新的要求,指向面向未来、面向人人的全面发展。当前,创新驱动、技术赋能等一系列概念的出现,使得体育教研的形式、途径正在发生着一些变化。同时,体育教研也面临着不少困难与问题。如,部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不强、体育教育教学与评价受诸多外部干扰因素等,体育教研员要积极适应,主动思变。不仅要“同化”,更要“顺应”,顺势、借势而为,在做好常规体育教研工作的基础上,创新教研内容与形式,打造区域特点的体育教研品牌,形成品牌效应。

作为新生代的浙江体育教研人,我们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加强学习,练好“教学”“研究”“调研”“指导”四项基本功;我们要知行合一、教研相长,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工作作风,关注现实所需,着眼问题的有效解决,并积极转化与表达教研成果;我们要聚焦教研转型,提升教研的高度、广度与参与度,做到“真教研”“较真研”“研真教”;我们还要当好“带头大哥”,凝心聚力,将个人与团队相结合、长远发展与近期目标相结合,带动区域内体育教研人“共富”、共成长、共发展。

我们是时代的接棒者,定将顺应历史的潮流,不负使命,以昂扬的姿态、务实的作风,凝心聚力,携手共进,共同开创浙江体育教研更加美好的未来。

化繁为简,教研引领

教研员是教师的专业指导者,同时也是国家、地方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学校课程发展的服务者、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区域教育质量的促进者。教研工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本地区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这些指向直接阐明教研工作的重要和教研员的重要。

“大道至简、以简驭繁、行稳致远”这是杭州前任教研员的寄语。此理道出的“简”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对教研员具备素养的一种希望。所以教研员应先行先学,教研员只有坚持先学一步,才能扩大自己的教育视野,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教育世界中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明确发展方向。

浙江省教研員余立峰“浙江体育教研路”诠释了作为一名教研员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路上的做法——笃实、创新。课程改革改变师生的教育理念,改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改变师生教与学的方法,作为新时代的教研员应做到与时俱进,先学先试,以一种尊重教学规律的态度稳步推进课程改革,不断解决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困惑,为一线体育教师们找到方法并明确方向而努力。

教研员作为教师的先行者,任重道远。

承前启后 跃阶攀高

新要求:认真落实《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丽水市将积极研究和构建适合丽水的“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构建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加强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管理,落实课堂教学转型;提升课间与课外体育活动质量;深化学校体育工作评价,研制学校体育工作奖惩机制,保障学校场地器材设备和经费。

新样态:“教与学”:落实教会、会学基本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与练”:强化体能与技能,在课外活动、大课间、课余训练上实施;“练与赛”:学校体育要有竞赛,要让学生至少在班里的比赛中能够上场,要让每名学生都能参与到竞赛中。

新模式:形成3个“特色”:打造特色学校、形成学校特色、培育特色项目。学习好4个“能”:体能学习、技能学习、学能学习、智能学习。做到5个“坚持”:坚持立德树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坚持全面推进与分别指导相结合;坚持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坚持全员活动与竞赛相协调。

牢记教研使命 永葆教育初心

浙江体育教研人用40年时间为浙江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宝贵的实践经验。嘉兴市体育教师队伍将牢记使命,永葆教育初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与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摆在学校体育面前的重要课题。体育教师应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嘉兴市体育教研员,将认真学习《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的指导下,带领体育教师进一步明确学科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转变学教方式,践行课堂转型,凝练学校体育育人文化,实现以体育人。嘉兴市将基于儿童的立场,注重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扎实开展区域学科教研,以科研的视角创建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典型案例和实践路径,并在区域内推广。

体育教研之路漫漫且修远,虽道阻且长,但行之将至。

薪火相传 聚力前行

四十载浙江体育教研击鼓催征、开拓创新;新老三代体育教研人致知力行、薪火相传。作为新时代的浙江体育教研人,既要传承和发扬老一辈教研人的工作风格与精神,又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与挑战,在继往开来中砥砺前行,顺应未来。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金华市中小学体育教研围绕“境”“劲”“精”“进”的思路扎实推进,践行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体育教研之路。

境,为教师成长创设最有力的环境。创立金华市体育教育教学研修班,组建研修班送教团,设立青年班,从3个层面助力青年教师向青年骨干教师发展,青年骨干教师向精英教师发展,精英教师向学科专家发展;劲,是铆足干劲,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研修班着力塑造“一群人,一件事,一条心”的团队文化,强调聚合力,凝众智,扎实做好、做亮教学与教研。在全面推进和落实浙江省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中,研修班以“中小学田径教学策略研究”为抓手,立足实践、推进教研、深化转型,实现了教学转型、教师成长、科研提升等全方面突破;精,是精准定位,精益求精。在研修班的基础上,分级精心打造课题团队、技能教练团队和送教团队。课题团队引领课题研究,技能教练团队为参加教育教学竞赛的青年教师提供系统培训,送教团队面向全体中小学体育教师开展技能培训和送教活动,目前送教的足迹延伸到了金华的每一个县市及缙云、青田、临海等地区;进,面向未来,进而有为。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体育教师还需不断精进技能,提升学习素养。

研修班将以“着力培养专家型体育教师”为目标,帮助体育教师修炼自己的“心”,养成终身学习习惯,修成独立思考意识,形成跨学科智慧,铸成创新引领能力。

体育教研员既要培养多名学习、科研、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科专家,又要打造一支学习意识强烈、综合素养过硬的教师队伍。

赋能海岛教研 共促体育发展

近年来,在省体育教研员余立峰老师的引领下,浙江省中小学体育教研快速发展,并推动课堂教学“以赛促学”“学、练、评一致”,将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组织小组化、教法学法问题化、教学评价精准化等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舟山市作为海岛城市,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传承和发展了当地的传统体育项目、海洋体育文化元素等,进行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开设。如,体育教研员同武术协会武术传承人、渔民武术传承人、社会各界体育爱好者共同进校园,同师生一起进行具有地方特色的“舟山船拳”“漁民运动会”“抛缆绳”“滩涂赶鸭子”“渔民舞龙舞狮”等的体育课程开发开设。体育教研员还特邀本市高校体育教授、体育名师等参加“让课堂发生改变”的体育课堂教学大型研讨活动,共同探讨舟山市体育教研工作。

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体育教研人,笔者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以体育人更加凸显其重要性,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加强体育与健康学科的顶层设计,不断提升自己理论素养,加强学科指导力,还要把握课堂教学的正确方向,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作为教研员要主动下学校、下教研组、下课堂,指导体育教师撰写大单元计划、备课、磨课、上课、进行课后反思等,为体育教师营造浓厚的学习教研氛围;此外,还要加强体育与健康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方案建设参与,整体推进学科大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落实浙江省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转型思想,以深入课堂“研究”为着眼点,以“服务、指导”为着力点,为体育教师搭建了研训平台、观摩交流平台、评比竞赛平台等,开展了研训“教研训”一体化教研,围绕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地市教研员要有责任和担当,需要加强上下联动,做好学科教研服务,主动落实好国家、省、地市等下发的政策文件,同时与学校沟通交流,做好宣传,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基层调研,进而为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贡献教研力量。

传承有序求发展 深耕教研见成效

浙江省40多年的体育教研发展历程经验和成果颇多,在董玉泉老师率领下的老一代教研人共同努力和推动下,在余立峰老师的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进一步深化改革中,湖州的体育课堂稳抓稳打,课堂由“双基”转向“三维”,再向“核心素养”转变的进程上发展。进入教研队伍后秉承老一代教研的思路和举措,创新教研活动形式,丰富教研活动内容,在听课与交流、研究与探讨中给予中肯的建议和专业的引领,努力做好湖州体育教师的带路人。

新时期,湖州市将继续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以《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和“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组织小组化、教法学法问题化、教学评价精准化”课堂转型四个要求为落脚点,努力实现由“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丰富并夯实各项教科研活动,强化市级教研层面辐射面,推进区县活动影响力,充分发挥市、区、县各级体育名师、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技能、课堂转型、科研能力等方面促进体育教师全面发展。进一步规范落实各区县、各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逐步推进各区县学生运动能力的检测机制,指导各区县形成学校体育工作呈现新样态,真正为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核心素养的养成保驾护航。

传承融合 勇立潮头

3代体育教研员,4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传承优良的体育教育教学文化,宁波体育教研不断融合国内外先进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宁波辨识度的体育教育教学特色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构建体育教育教学模式:为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宁波市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逐步构建小学体育趣味化、初中体育选项化、高中体育专项化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课堂教学中大力推广传统体育项目,积极引入新兴体育项目丰富体育教育教学内容,致力于“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学校体育品牌建设,让学生都有喜爱的体育项目,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

重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宁波市体育教研工作始终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作为重点,多年来坚持开展全区域的中小学体质健康检测和督查活动,大力推行大课间操,全员运动会等举措,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持续稳定的提升。

全面提高体育教师业务素质:体育教师业务能力是影响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宁波市每2年举行1次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推动区域内体育教师在理论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教学能力持续全面发展。20年来培养了一批教学业务精湛的特级、名师、骨干体育教师队伍,并在全国、省级体育教师基本功、课堂教学、课题论文等评比中屡获佳绩。

传承与发展 落实“四服务”教研体系

浙江体育教研40载,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做到了示范引领。在董玉泉老师和余立峰老师两代省教研员的引领下,坚持系统谋划,做好顶层设计,为基层教研引领方向。台州市有信心在新时期加速前行,实现体育教研的加速度。

新时期台州市中小学体育教研工作在“核心素养”“教会、勤练、常赛”“双减”“双新”等背景下,启动中小学体育教研“五案三力”工程,其中“五案”即台州市中小学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中小学大课间(课后运动)实施方案、中小学运动会(联赛)实施方案、中小学生学习评价实施方案、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教研组建设方案;“三力”即教育力、教学力、学习力。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解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拓宽区域教研渠道,形成师生共同成长的区域环境。

为进一步提高台州市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质量,为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帮助学生实现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四位一体”目标,台州市下一阶段将落实落细服务教育管理决策、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四服务”工作。

新时代区域教研发展的思考与行动

新时代背景下,体育被摆在了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作为新一代教研人,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重点有以下4个方面的思考与行动: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加强顶层设计。从更宏观的视野审视体育教育的意义与内涵,系统构建“教师+学科”高质量双发展的教研体系,坚定走内涵发展之路;二是,强化质量意识,提升教研效能。以提升常态体育课质量为重要目标,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方案建设,重点强化体操与球类教育,系统推进大单元教学,落实浙江省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转型思想,打磨衢州“三味四有”体育课与“五三”课堂教学模式,使更多学生享受优质体育教育;三是,提高理论素养,加强学科指导力。理论素养可以确保方向正确、方法得当、研究有效,教研员主动下场,深度参与读书会、分享周、论坛月、单元指导、课例研修等行动,倡导卷入式、对话式教研,提升学科指导力,营造更浓厚的学习与研究氛围,打造新时期体育教师新形象;四是,加强骨干培养,提升区域影响力。以衢州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研修团队为主,系统推进“十大研修内容”(即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大单元构建、体育学科大概念的提炼与实践、课堂教学转型、运动技能评价、体能理论与教学、学校体育整體改革行动方案、体操行动、教科研能力、优秀体育教师素养),推动一批骨干教师快速成长,并通过骨干打造区域教研共同体,引领更多人发展;加强上下联系,做好教研服务。教研员应主动做好政策研究与政策宣传,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基层调研,加强上下联系,为体育事业发展贡献教研力量。

猜你喜欢
教研员教研体育教师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为教研员“下水”击掌叫好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