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共享理念下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

2024-01-08 13:25许若斐陈昊凡刘成智
大众文艺 2023年23期
关键词:立方体城中村调研

许若斐 陈昊凡 刘成智

(盐城工学院,江苏盐城 224001)

社区公共空间的建设一直以来是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也是政府管理下的民生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方针同样适用于社区的建设,也应当落实到社区的建设中[1]。城中村是城市发展道路上的必然产物,它不仅仅是建筑形式的存在,也是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表现。

城中村在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对比下显得有些拖沓。土地的利用率不高,居民生活相配套的公共设施、绿地、道路广场相对贫乏,使得居民在城中村没有公共活动和交流的场所,居民的物理需求和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同时村中还存在少数违章建筑,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本课题从小空间出发,结合居民的需求完善城中村公共空间设计。

一、研究概述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随着社会发展,城中村也在渐渐变化。但是仅有的改造不再能满足当下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针对城中村公共空间的研究和设计要切实关注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首先对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其次对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幸福感有重要意义;然后对实现“先富带动后富”有着巩固作用(富裕不仅仅是金钱,而是上升到精神的富裕);最后城市发展实现同行(同时发展),人与人也要实现同行。

本课题主要运用了文献查阅法与实地调研法。首先收集国内外的相关的案例,再进行分类比较,选出优秀经典的案例,然后根据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调研,总结问题,分析问题,最后提出最优的解决方案完成设计。

本次课题研究的范围是上海市闵行区塘湾村附近某社区,毗邻元江路和莲花南路,靠近地铁15号线,周围不远处有大学城及商业城。但是通过现场调研,发现塘湾村与周围环境关系疏远,仅能满足居民日常的居住功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居民的生活质量不高。

研究对象主要是:塘湾村居民。通过研究分析居民的生活习惯来进行本次的方案设计。

二、设计思路与方案陈述

(一)设计定位分析

了解居民的切实需求,像生活习惯、身份层次、消费水平、家庭组成等等,只有了解这些基本信息才会有一个符合实际的设计,居民才会乐意地参与进来。

通过现场调研和当地居委会了解情况来看(如图1),该社区居住人口分析数据为:在年龄分布上该社区30-60岁这个年龄段的居多,老年人口较少,据了解大部分老年人口都为本地人,都有自己的房子;人口分类方面90%的为外来人口,10%的本地人口;工作性质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大部分多为普通工人;由于大多数居住人口是普通工人,有比较稳定工作和休息状态,在社区中大多数居民都是符合早8晚6每周5-6天的工作状态;城中村居民大多数是中年人和外来人口,加上工作层次、收入水平等因素,可以知道居民的消费能力太高[3]。结合现场调研和数据分析,在后面的设计方案中要满足大多数居民的生活状态、精神层次和适应能力等各方面因素。

图1 调研结果图 来源:自绘

(二)空间分析

本次设计分成三个点,穿插在城中村。通过道路交通分析(如图2)来看,该城中村的交通情况是很便利的,临近公交地铁以及主干道[4]。通过该区域的建筑功能分布能看出人群的活动轨迹和集中区域,例如:学校附近是该区域早7-8点和晚4-6人群集中最密集的地方,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

图2 设计点位分析图 来源:自绘

分析上图,将设计的三个点分别放置(如图2 图中①、②、③点)。第一个放在靠近学校的次要道路上,针对人群: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功能:提供学生课后学习玩耍以及家长休闲放松的空间。第二个点是城中村中心附近,一条断头路的尽头,针对人群;当地居民(多为外来人口),功能:提供共享厨房和餐厅,解决居民平常请客就餐空间不够的烦恼;第三个点是临近河边的丁字路口出,针对人群:女性居民,功能:提供女性居民健身以及学习交流空间;第二、第三个点设在村子中心区域,从图中可以看到两点的辐射范围广,能满足大多数居民。第一个点是相对偏离中心的位置,能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从而达到学习和放松的目的。

从鸟瞰图上看三个点就像针灸一样插在城中村不同地方,但是这个“针灸”却能由点到面刺激整个城中村的经络。

(三)设计可行性论证

小立方体形态贯穿了整个设计,综合考虑了空间的合理性与安全性以及建筑与建筑的联系、空间与空间的联系、人与空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功能分区上进行合理划分,巧妙地运用灯光营造环境[5]。通过调研分析人群,了解人群的生活习惯,本次设计的三个点都是人群乐意去集中交流的地方,而且通过走访了解到人们的需求,以上三个点不仅能满足居民的物理需求,一定层面上能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

三、设计语言与表现

(一)空间形态及布局

本次设计运用的元素是一个立方体。通过立方体和不同元素结合,形成不同功能空间,例如木格栅,木格栅不同的安装也会产生不同的空间效果,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不同的光影效果[6]。这样的形式是灵活的、多样的。空间能满足不同主题活动有效展开,例如主题活动,季节性文化活动等等。通过小立方体的组合演变,产生意想不到的弹性空间效果,灵活多变,以应对城中村中不同的地理环境,通过塘湾村这个小点辐射全国更多的城中村。

(二)具体方案表现

第一个点:憧憬。它由小立方体组合形成的小型景观空间和小立方体室内空间组成(如图3),景观空间种植不同花草和药性植物(像薄荷、藿香、郁金香等),能帮助人们缓解疲惫[7],室内空间有不同形式的家具,例如象棋桌,书桌等,它们能满足居民孩子的课后学习、玩耍,也适合部分学生放学后“暂存”,还可以是成年人放松身心,疗愈心灵的绝佳场所,在陪护孩子的不经意间释放了自己的压力。它可以根据不同场景灵活组合,也能伸缩自如方便的调节面积大小,还能在疫情常态化下做到有效的分隔。

图3 剖分析图及效果图 来源:自绘

第二个点:团圆。它是由立方体围绕圆的轨迹演变得来(如图4),建筑外部和顶面用木格栅装饰,使之融入城中村的建筑群当中,木格栅给人温暖的感觉。内部空间是共享厨房以及配套餐厅,还包括食材专卖店、休闲空间。建筑内部八个空间2个食材选购区、3个厨房和3个配套餐厅,内部装饰主要以实用为主,高窗和玻璃移门都给室内提供了很好的采光,厨房和餐厅间留有休闲区和绿植区,移步换景,给人意想不到的感觉[8]。

图4 剖面图及效果图 来源:自绘

共享厨房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预约,费用约为20元一次或者在此购菜消费达标即可免除费用,在管理方面由居委会和居民共同管理,共享共治[9]。共享厨房不仅是提供了吃饭的空间,也是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交流方式。根据现场调研情况85%的居民很期待,并且很愿意去尝试一下。

第三个点:从容。它是由小立方体堆叠演变而来的,形似“L”,围绕着一棵大树,是两层建筑。一层开放为开发的空间围绕大树,像公园里的凉亭,大家在这里可以畅谈,拉家常;二层是健身和阅读空间,健身区域分为器械健身区和瑜伽区。器械区较少,但能满足基本功能;瑜伽区域是主要空间,它用竹制格栅分隔,保证隐私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丝禅意和静谧,阅读区有长条桌供人们交流学习,休息区有沙发提供休息,在这里他们可以健身,瑜伽,阅读和学习。建筑外观方面设有框架艺术装置,用的白色塑钢材料和有色玻璃,白天醒目有趣,夜晚配合LED灯带也能提供户外的良好照明。据调研城中村中85%以上的女性教育水平都在高中以下[10]。在新时代也要继续学习,去尝试新鲜的、健康的运动。所有人都应该对新鲜事物抱有好奇心,都要坚持终身学习。

四、结语

城中村公共空间的设计是多样多元的,它包含了建筑、景观、室内、规划等各个学科的相互交融[11]。协同共享设计更像一个系统设计,在面对新的需求、消费,新的生活方式迫切要求我们重新思考设计的具体内容,不仅在物理层面,更多的是精神文化层面。

猜你喜欢
立方体城中村调研
叠出一个立方体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图形前线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立方体星交会对接和空间飞行演示
折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