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蔗区2023年糖料蔗生产情况调查分析

2024-01-09 05:35吴延勇吴建明李梅霞邓宇驰周忠凤赖振光
广西糖业 2023年5期
关键词:植蔗桂糖蔗区

黄 青,吴延勇,吴建明,李梅霞,邓宇驰,周忠凤,黄 杏,赖振光*

(1.龙州县农业机械技工学校,广西 崇左 532400;2.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广西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广西甘蔗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 南宁 530007;3.龙州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广西 崇左 532400)

0 引言

甘蔗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糖业生产基地,甘蔗种植面积、产蔗量及产糖量均居全国第一位[1-3]。南宁是广西主要蔗区之一,甘蔗种植面积和产糖量位居广西第三,蔗糖业是南宁市的优势产业,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蔗糖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是增加蔗农收益、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为全面了解广西南宁蔗区最新糖料蔗苗期生产情况,广西壮族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公室和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该蔗区的种植面积、植期、品种结构及甘蔗苗情等进行了调研和评估,以期为预测和评估2023年南宁蔗区整体生产形势提供参考。

1 调查时间、地点与方法

于2023年5月30日—6月1日开展调查工作。调查地点包括南宁市武鸣区、横州市和宾阳县3个主产蔗区(表1)。共调查59个样本区,其中新植蔗20个,宿根蔗39个。

表1 南宁市3个主产蔗区的具体调查地点

采用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面上调查包括查看资料和听取各蔗区糖业发展办公室及制糖企业关于2023年甘蔗苗情、品种种植结构等的介绍,重点了解目前制约蔗区发展的瓶颈问题、机械化生产情况及旱情对甘蔗生长的影响,种植面积、品种结构等统计数据由相关糖业主管部门和制糖企业提供。数据收集包括南宁市及调查的3个蔗区的甘蔗种植面积、植期、不同品种种植面积、出苗情况等。实地调查分析3个蔗区具有代表性蔗地的苗情,包括甘蔗株高、出苗数、枯心苗率(螟害率)和黑穗病株率等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广西南宁蔗区糖料蔗种植面积

据初步统计(表2),南宁蔗区2023年甘蔗种植面积较2022年略有增加,总面积为12.01万hm2,比2022年增加1.06万hm2,增幅为9.68%;其中调查的3个蔗区中,武鸣区和横州市的种植面积(1.69万和1.54万hm2)比2022年分别减少0.03万和0.21万hm2,减幅分别为1.74%和12.00%,宾阳县种植面积(1.89万hm2)与2022年持平。从植期来看(表3),武鸣区、横州市和宾阳县的新植蔗种植面积占比分别为45.56%、37.66%和41.80%,3个蔗区的新植蔗平均占比为41.67%,高于南宁市新植蔗平均占比35.47%,也较正常年景(新植蔗占比30%~40%)处于较高水平。说明3个主产蔗区蔗农新种植甘蔗的意向较积极,可能与广西出台的甘蔗种植、机械作业管护等补贴政策有一定关系。

表2 南宁市3个主产蔗区及全市的糖料蔗种植面积

表3 南宁市3个主产蔗区及全市不同植期糖料蔗面积

2.2 广西南宁蔗区糖料蔗的品种结构

由表4可知,南宁市调查的3个主要蔗区,按种植面积统计,武鸣区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为桂糖44号和桂柳05136,2个品种合计占比为81.07%,其次为桂糖49 号和桂糖55 号,占比分别为9.47%和5.92%;横州市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为桂柳05136,占比68.18%,其次为桂糖42号,占比11.04%,桂糖44号和桂柳07150的种植面积分别为0.10万和0.09万hm2,较2022年有所增加(2022年均为0.03万hm2);宾阳县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为桂柳05136和桂糖44号,2个品种合计占比为62.43%,其次为桂糖42号,占比13.76%,粤糖00236占比7.94%。总体来看,3个蔗区的主栽品种从之前的相对多样化转变为以桂糖44号、桂柳05136和桂糖42号为主,桂糖55号、桂糖49号等也有一定的种植面积。

2.3 广西南宁蔗区糖料蔗总体苗情

根据调查结果(表5),南宁市调查的3个蔗区,2023年新植蔗和宿根蔗平均苗数分别为8.536万和9.398万株/hm2,分别比2022年减少3.265万和1.152万株/hm2,但仍处于较高水平,有足够的苗数,其中横州市新植蔗苗数最多,为9.353万株/hm2,宾阳县宿根蔗苗数最多,为10.998万株/hm2;2023年新植蔗和宿根蔗的平均株高分别为27.4和50.0 cm,分别比2022年矮7.8和7.6 cm,其中新植蔗株高最高的为横州市,宿根蔗株高最高的为宾阳县;2023年新植蔗和宿根蔗的平均枯心苗率分别为1.78%和6.12%,分别比2022年高0.48%和1.20%(绝对值);2023年新植蔗和宿根蔗黑穗病株率分别为0.25%和2.90%,分别比2022年低0.35%和6.37%(绝对值),宿根蔗发病率大幅降低,枯心苗率和黑穗病株率均表现为宿根蔗高于新植蔗。综上可知,2023年总体苗情不如2022年,苗数减幅较大,株高也较矮,枯心苗率高(尤其是宿根),但黑穗病株率较2022年有所降低。

表5 南宁市3个主产蔗区的糖料蔗苗情

3 讨论

3.1 南宁蔗区甘蔗种植面积稳中有升

调查分析2023年南宁蔗区甘蔗种植情况,宾阳县种植面积与2022年基本持平,武鸣区和横州市的种植面积较2022年有所减少,但南宁市总面积较2022年有所增加,增幅为9.68%。分析其原因,武鸣区和横州市种植面积减少可能与甘蔗生产成本高有较大关系,土地租金、农资、人工等其他费用逐年上涨,造成种蔗收益相对较低;此外,其他经济作物(甜玉米、香蕉、瓜果疏菜)的竞争等因素也是造成甘蔗种植面积减少的重要原因。但总体来看,南宁市种植甘蔗的积极性仍较高,尤其是部分种植大户、农村合作社等适度规模经营,管护措施适宜,收益稳定,起到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得益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的良种新植补贴和购销订单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保障了蔗农的权益和效益,增强了蔗农种蔗信心,因此南宁市整体的甘蔗种植总面积稳中有升。

3.2 总体苗情不佳,但生产形势可观

与2022年相比,2023年南宁蔗区总体苗情稍差,苗数减幅较大,但仍有足够的苗数;株高降低;枯心苗率升高,尤其是宿根蔗螟害严重,严重影响甘蔗生产;黑穗病株率有所降低,整体处于较低水平。整体来看,蔗区病虫害发生不严重,黑穗病发生率低,若后期加强病虫害管理,还可保证足够的苗数。此外,大部分蔗区在2023年均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旱情,干旱导致新植蔗出苗差、断垄多,甚至有些需重新翻种;但也有部分蔗区受干旱影响较小,苗情同比正常。总的来说,蔗区生产形势尚可观,若后期雨水充足仍有希望实现丰产。

3.3 机械化收获水平低,甘蔗生产成本高

甘蔗生产成本普遍较高已成为制约广西甘蔗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4,5]。据此次调查,南宁市各蔗区目前机耕、培土等环节已普遍采用机械化,但机械种植、机械喷药的比例仍不高,尤其是机械化收获水平较低(低于5%),且基本无分步机收。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机械收获含杂率和损失率较高,会对宿根蔗发株等造成影响,因此蔗农和制糖企业的接受度均较低;此外,丘陵、山地等蔗地不利于收割机作业,造成蔗区机械收获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4 建议

4.1 继续加强甘蔗新品种的选育及推广

甘蔗新品种是蔗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重要保障,不断选育、推广应用甘蔗优良新品种可增加制糖企业和蔗农的收益、提高甘蔗产业竞争力[6,7]。近年来,桂糖42号和桂柳05136已取代新台糖22号成为广西蔗区的主栽品种,桂糖44号等新品种也有较好的推广势头,良种的应用让蔗农和制糖企业均获得更多收益,推动了广西甘蔗产业的稳步发展。针对桂糖42号和桂柳05136,可加大其健康脱毒组培苗的推广应用[8,9];加强高抗黑穗病优良新品种(如桂糖44号[10]、桂糖55号等)的推广力度,做好高产高效栽培示范及宣传培训工作,加快新品种的应用。由于甘蔗育种工作周期长,工作量大,相关部门应提供持续稳定的科研经费和政策支持。

4.2 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控

生产中应加强宿根甘蔗的螟虫防治工作,根据实际效果反馈,按照虫情测报进行施药的蔗田一般受螟虫危害较小,一年喷杀2次效果较好,还可结合赤眼蜂防治螟虫等生物防治技术,综合防控以提升效果。甘蔗黑穗病是目前危害性最严重的甘蔗主要病害之一,发生严重时可使甘蔗减产达30%,还会影响翌年宿根蔗的生长,严重威胁甘蔗生产和蔗糖业的健康发展[11,12]。2023年南宁蔗区黑穗病发生率虽较低,但仍应继续加强防控,选育和推广应用抗病品种,结合拔除病株、药剂防治等科学手段,减少蔗区病原菌连年积累,逐步减少黑穗病的发生为害。

4.3 进一步推进甘蔗收获机械化

我国甘蔗生产正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生产成本与海外主要生产国相比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机械化程度低,尤其是收获机械化程度极低是甘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实现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特别是机械收获的大范围推广应用是提高我国当前蔗糖竞争力的关键[13]。而适应机械碾压甘蔗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应用是甘蔗机械化收获能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关键。此外,还应研发和推广先进、适用的甘蔗收获机械,以及推动制糖企业压榨设备的改造,并研究和示范推广农机农艺配套栽培技术,切实解决目前机械收获存在的不利影响,加快推进甘蔗收获机械化,以促进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植蔗桂糖蔗区
不同桂糖品种第三年宿根蔗产量和糖分的性状表现
甘蔗新品种(系)宿根比较试验结果分析
15个不同桂糖品种一新二宿甘蔗产量和糖分的性状表现
广西蔗区农药废包装回收处理的现状、成效及展望
广播节目介绍
秋植蔗生产技术
甘蔗新品种桂糖31号在河池蔗区种植密度试验
2016年崇左、百色蔗区糖料蔗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冬植蔗的栽培管理
推行秋植甘蔗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