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船(外一篇)

2024-01-11 03:49刘帆
台港文学选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架桥渡河渡船

刘帆

马老四独自坐在船头发呆。

渡口的小卖部门前,大半个树荫下,坐着一群人,这是一伙要过江的人,也是马老四的渡客。

过渡的人,不管知道不知道,大家都习惯喊他“老四”。

马老四有个规矩,不到点不开船。因此,买了票的这伙人,就在岸上树底下拖条板凳歇着。三三两两,也没个队形,惯了,这些渡客,马老四有的闭着眼睛,听声音也能听出来谁是谁。

渡客们肆无忌惮地谈论一个话题,在马老四看来,可能是一种痛。马老四的儿子,指着岸上的一帮人说:“爹,他们在谈论架桥的事,吴乡长上次过江说过,这么宽的江,得有一座桥。”

如果是不知好歹的人,跟马老四说“架桥”的事,或许,马老四会生气。然而,现在说话的是儿子,还有儿媳妇也在船上,虽然儿子的心思并不全在船上,但是马老四心头的气,还是堵得慌。他看了一眼儿子:“是啊,架桥,做不了水上人家,你就上岸,老马家还有几亩薄田,饿不着。”

或许,是担心儿子听不懂,马老四故意抬高了八度声音,冲着青衣江吼道。然后背转身,朝岸上一声吆喝:

“开船啰——”

这马老四,今儿个怎么回事?离开船时间还有半个钟呢!

众人骂骂咧咧,不情愿似的,一个个从树荫底下钻出来,拎着包,挑着担,牵着小孩,乖乖上船。

马老四如今的汽船,虽然比不得电视上海洋里漂浮的豪华游轮,但就在这青衣江,比起马老四之前的木帆船,却也是十分的显摆了。起码在往来两岸的渡客眼里,上下游几十里远近,也就他的船最好了。所以,众渡客都喜欢往他的船扎堆,马老四脸上的笑容,据说从新船抵达青衣江那天起,就明显地挂在脸上。

过江从之前的五角,到一元,再到今天的五元,说老实话,也没见到几个渡客感到不满。

马老四的腰包日渐鼓起来。这条船能够载多少人,往返摆渡多少趟,整条航线全由他说了算。按理说,赚得也差不多了,停渡也可以,毕竟年纪摆在那里,脸被江风吹,日头晒,人黝黑,更显老些。

渡船的航线,是马老四开辟的。不对,航线是马老四家族很久很久以前,在这青衣江上用一条船犁波劈浪开出来的,就是通俗讲的,水上通道。

马老四家族选择青衣江这一段宽阔江面摆渡,是有考量的。青衣江蜿蜒流长,多狭窄江段,这样的地方,往往波涛汹涌,只有这宽阔水面,水路虽然远了点,但是水流平缓,摆渡才比较安全,特别是之前的渡船是木船,为避免狂风骇浪,降低风险,保证人和船的安全,自然是平缓江段适宜。

一年三百多天,马老四的船几乎没有看到停渡的。或许,这也由不得马老四,毕竟,青衣江两岸,走亲、采买的渡客们三三两两地过江,特别是往返的学生伢子,上学没少渡过,哪天停歇过?这使得马老四一家,上岸的机会就很少。采买油盐酱醋茶和肉蛋蔬菜等,小贩们会送到江边来,不甚宽阔的码头,不晓得何时开始繁盛,开墟建市,两岸同出一辙。不同的是,马老四陆上安家的这一头,墟市是农历三、六、九,对岸是二、五、八,两岸物资集散,有所差别,往来互市,才有流通,或许就是这个理。

马老四心中的烦恼,又显然不在两岸的墟日不同。刚才,儿子的话,勾起马老四心中的不快,是因为传言有板有眼,原来计划架桥,桥址是选择在狭窄江段,为的是缩短里程,减少不必要的投资。但是,上个月,乡长从这里过河,在船上说可能在马老四这一处航道建桥,马老四听说后,对桥址就特别敏感。

“架桥”是这么说,却眼见一直没动工。马老四曾质疑这是要断自己的活路。如此有针对性的设想,马老四不是傻子,随时在盘算上岸过日子的时间,那一天真的来临,马老四的劲道也就没有了。

马老四正准备开船,岸上突然传来一句呼声:等一等!

马老四停下来,朝岸上摆手。

岸上的人终于在起航前上了船。

马老四喊儿子开船,自己跑到船尾。

“乡长!”马老四喊道。

“老四啊,我还是喜欢坐这渡船。”

“嗯……乡长啊,我想通了,架桥好,桥通路宽,汽车一溜就过去了……”

乡长好像没听到,径直走到船头:“那年我上学,就是坐着它走上岸的!渡船怎么啦?渡人上岸,好啊!听说你儿子将来要去渡人,做教书先生,那更好啊……”

(原载《小小说月刊》2021年2月上半月刊)

老女桥

从老河头顺流而下三十里的样子,就可以到老女桥。

老河叫好女河,老河头的人都这样叫。船从好女河行至老女桥码头才停泊。老女桥后三里,是宜城的县衙,现在的人只知道某某路、某某道,却全然不知道那时的县城是有护城河的,有的地段凿的是人工河,只有老女桥河段,是天然屏障的护城河。

生活在老女桥的人,不知过了多少代,但老女桥河段一直没有桥。这里也有见惯世面的,尤其是一帮大老爷们,下岳州,到洞庭,一条大河波浪宽,风里来水里去,但就是沒有人想到要在这里修一座桥。

或许是因为水深面宽,架桥难度大,吓倒那些大老爷们吧。硬说是吧,也是,但也不全是。反正事情没做,一千条、一万条理由都可以说。

也有人说是缺钱。这个道理也说得通。在那个年月,每户人家都不容易,能够存下钱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何况社会动荡,能活人就不得了。当然,老女桥也不是没有富商巨贾,但是他们都住在城里,家产、产业也多半是在城里,要他们把钱财撒到一片茫茫碧水的老女桥,有点难,或者说不现实。据说曾有人提过这码子事,但是没人回应,因此,有钱的人不出头,没钱的人更加不敢说话,千年江河东流水,就像山川地貌一样巍然不变,谁能奈何?

不过凡事并非绝对,有心则事成,无心自然是一事无成。

就说这老女桥,起初也不叫这个名,被人叫了这个名并流传至今,是因为这里的人感念一位姑娘。据说很久以前,老女桥河边,有一位李姑娘,她为人和善,聪明勤劳,但不幸的是父母双亡。少时受邻里恩泽,东家饭西家茶,长大后她就常常帮衬别人,不求回报。而且姑娘平日里简朴,不事张扬,应有的礼数却一样不少,因此赢得不少人的好评。

李姑娘心灵手巧,尤其是刺绣功夫了得,来找她的络绎不绝,年深月久,竟然积攒了一大笔银钱。要说模样,李姑娘也是标致的美人,不少人家对她仰慕得很。可就是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姑娘,长到三十岁了,却还没有出嫁。

不是李姑娘不想嫁人,而是遇到提婚,她就有个条件,就是谁在她家门前的大河上架座桥,她就嫁给谁。这可难倒了不少后生,莫说没有这个能力,就是有这个财力,也没有那个技术,因此,姻缘路上,要求得李姑娘的善缘,并非易事。

可能有人就说了,李姑娘你终究是要嫁到别处去的,何必执拗于自家门前的河桥?然而,李姑娘就是一根筋,任凭媒人踩烂门槛也不松口。

其实,李姑娘心里有苦楚和伤痛,只是时间久了,很多人淡忘了她家的事。李姑娘家门前这条又深又宽的河,行人过河都靠摆渡,偏偏她家的亲戚,在对岸老远的老河头,过了渡才有官路到老河头。过渡本就不方便,遇到下雨涨水,波涛浪急,更是无法渡河。李姑娘很小很小的时候是有个弟弟的,不幸的是渡河时溺水亡故,后来父母受到刺激也不久于人世。李姑娘一直想:若是架座桥该多好啊!河上每年都有溺水事件发生,李姑娘揪心,也痛心:要是有座桥多好啊!

于是,她暗暗拿定主意,发誓要修座桥方便众生。

但修桥谈何容易?开出修桥才嫁人的条件,无人应允,眼看自己年龄越来越大,李姑娘的心虽然也急,但是条件还是没有改变。不过,随着时间越来越久,看到借助外力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李姑娘的心思起了改变。她思虑再三,决定把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嫁妆钱拿出来先修桥。为此,她每日里留心過往客商行人,打听修桥的工匠。待一切准备停当,便请来石匠、泥瓦匠,又从山里买来石料,日夜操劳架桥的事情。匠人们听说李姑娘的善举后,更加卖力干活,并想出无数好法子,经过一年多时间,群策群力,终于垒就一座石拱桥。

桥不但建成,而且修得还很阔气。长桥卧波,马上成为了地方一景,县志上都有记载。从此,行人往来少了渡河之苦,溺水死难几乎没有了。当时桥叫渡河桥,李姑娘守着桥,继续做自己的营生。南来北往的人纷纷慕名聚集过来,后来形成集市,叫渡河墟。

李姑娘看到墟市兴旺,很开心,也不嫁,直到魂归天国。李姑娘死后,渡河墟逐渐被老女桥墟的名字取代,而渡河桥则干脆被人喊作“老女桥”。而且,这叫法一直延续至今。

至于老河头的人,下河摆渡到老女桥,都说这是咱老河头的血脉,那高兴劲,别提了。

猜你喜欢
架桥渡河渡船
“以侨架桥”谋发展 “架桥为侨”共成长
预制胶拼架桥法在高速铁路工程中的实践
老杨公公撑渡船
众猴渡河
破釜沉舟
善为『竹筏』巧『渡河』——谈过渡在议论文中的运用
架桥以后
家校携手为孩子铺路架桥
渡船调
四渡河大桥:划过天际的最美“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