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黛云学术年表

2024-01-12 17:22
名作欣赏 2024年1期
关键词:比较文学跨文化文学

1931年—1947年

生于贵阳,1935年进入天主教教会小学善道小学,1939年因抗日战争疏散到贵阳远郊乌当,在家自学;1942年迁花溪,入贵阳女中;1945年考入国立第14中学;1946年转入贵州中学。

1948年

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同年在北大加入党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同盟,1949年参加北京大学剧艺社、民舞社。

1949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

作为北京市学生代表参加布拉格第二届世界学生代表大会,同年在北京解放报发表第一篇书评《生命应该燃烧起火焰而不只是冒烟》。

1951年

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未获批准,同年因诗歌《只要你号召》获北京市和广东省群众文艺创作一等奖,同年到江西吉安专区参加土地改革运动。

1952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毕业论文为《丁玲的浪漫主义》,同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担任王瑶教授的助教及系秘书。

1955年

担任北大校刊主编。

1956年

回中文系为文学专业四年级开设“现代文学史”一年,写《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一个轮廓》,连载于《文艺学习》。

1957年

担任中国共产党中文系教师支部书记,写《五四以前的鲁迅思想》,该文1958年4月发表于《新建设》;同年写《“雷雨”中的人物性格》,未获发表。

1958年

因1957年与中文系年轻同行策划出一文学中级学术刊物,暂名“当代英雄”,开过两次会,被划为“极右派”,开除党籍和公职到门头沟山区监督劳动,养猪种菜。

1961年

回北京大学,在资料室注释古诗。

1962年

担任政治系写作课两年,法律系写作课半年余,1964年因表扬学生反映大跃进实况的文章被勒令停课。

1963年

写《论“伤逝”的思想和艺术》,未获发表。

1965年

到京郊小红门村参加“四清”,接受教育。

1966年

调回北大,重新监督劳动。

1969年

到江西南昌远郊鲤鱼洲走“五七”道路,从事打砖劳动。

1970年

鲤鱼洲成立工农兵学员草棚大学,担任“五同教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改造思想)。

1972年

草棚大学撤回北京,随工农兵学员返回北大中文系。三年内随工农兵学员到《北京日报》、石家庄《河北日报》、大兴天堂河等地实习,边教边学,半工半读。

1976年

被分配担任留学生现代文学教学,朝鲜学员班一年,欧美学员班两年。

1980年

编成《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写成《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1981年在《北大学报》发表。

1981年

在北大中文系开设“茅盾研究”专题课,编译《国外鲁迅研究论集》,并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同年北大比较文学研究会和北大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成立,担任两个机构的秘书长。

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撰写比较文学条目,“比较文学”名目首次出现于《中国大百科全书》。该条目明确提出: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不同于一般文学研究中的比较方法,后者是认识文学现象时所采用的一种途径和办法,前者则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目的、范围,有自己独立的发展历史和独立的研究方法”。条目简述了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作为访问学者赴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进修一年,专修比较文学课程。

1982年

应邀在纽约参加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10届年会,在年会上做“中国文学史教学与比较文学原则”的发言,载入美国比较文学年鉴YearBookofComparativeandGeneralLiterature,同年接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邀请,在该校东亚系担任客座研究员,随后两年从事“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研究项目,并撰写回忆录TotheStorm。

1983年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丛书第一本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4年

回北大中文系開设“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课并陆续开设“比较文学概论”“比较诗学”等课程。

与汤一介先生一起,参加中国文化书院建设,任中国文化书院首批导师,并参与“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班”大型讲授活动,后创办跨文化研究院并任院长。

1985年

由北大分配支援深圳大学兼任该校教授及中文系主任。

“当代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小说”在《小说研究》杂志分6期连载。

在深圳组织有130余人参加的首届比较文学讲习班并出版《比较文学讲演录》。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深圳大学成立,做“中国比较文学的现状与前景”报告,此文后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并译成英文在该刊英文版发表。

当选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989年后,改任会长至今。

组织《深圳大学比较文学丛书》12种,写总序“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提出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应成为世界正在寻求的文学理论综合架构的一部分,任何新文学理论如果不能解释中国丰富的文学现象就不完整。中国文学也特别需要以世界文学为背景,以他种文化为参照系重新认识自己。文章还提出应充分重视少数民族文学、华人文学和东方文学的比较研究。

与carolineWakeman合著的TotheStorm在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同年获美国加州湾区优秀文学奖。

1986年

TotheStorm德文版出版,更名为AlsHundertblumenBluhenSollten(《当百花应该齐放的时候》)。

1987年

参加德国慕尼黑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12届年会,发表论文《关于现实主义的两场论战》。该文1988年发表于《文艺报》,英文版载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12届论文集。

当选为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12届执行局理事。

与杨周翰教授共同主编的第一部《中国比较文学年鉴》出版。

1988年

《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英文版)作为柏克利大学中国研究系列第33种出版。

随杨周翰、王佐良教授赴美参加第二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会议,提交论文《中国小说叙述模式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第一部专著《比较文学原理》出版,并于1995年获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担任主编的《中西比较文学教程》出版。

与王宁合编的《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出版。

1989年

与杨周翰教授共同主编的Literatures,HistoriesandLiteraryHistories—TheProceedingsofthe2ndSino-US.ComparativeLiteratureSymposium出版。

与王宁合编的《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出版,提出文学与自然科学、文学与哲学社会科学、文学与艺术之间的跨学科研究应是比较文学的重要内容。

1990年

出席在贵阳召开的中国第3届比较文学学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发表论文《以特色和独创主动进入世界文化对话》,强调第三世界文化进入世界总体文化对话时,它所面临的是发达世界已经长期构筑完成的一套概念体系,第三世界文化进入世界文化对话时,要达到交往和理解的目的,不能不熟知这套话语,但如果只用这套话语构成的模式来诠释和截取本土文化,大量最具本土特色和独创性的文化就会被摈弃在外,对话也仍然只能是一个调子,而不能达到沟通和交往的目的。因此必须找到一个对话的中介,这个中介可以充分表达双方的特色和独创,并足以突破双方的体系,为双方提供新的立足点来重新观察自己。本文载于第3届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年会论文集《面向世界》,并由《理论与创作》转载。

在《中国比较文学》第1期发表《文学研究的全面更新与比较文学的发展》,提出“全球意识与文化多元相互作用的主潮必然为文学研究带来全面刷新”,比较文学将“促进并加速地区文学以多种途径织入世界文学发展的脉络,从而使两方面都得到发展”,并将在这一过程中找到自身与其他文学研究的结合点而达到新的水平。

在《中国文化》杂志发表《论现代保守主义——重估〈学衡〉》,又在《北京大学学报》发表《文化更新的探索者——陈寅恪》(1991)等数篇文章阐明学衡派“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正确主张。

在《文艺报》发表《世界文化总体对话中的中国形象》,提出应研究外国作品所描述的中国形象,以一种“互为主观”的方法更新对自己的认识。这不仅对中国文化的重构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本文被中国广东的《传统与现代》和加拿大的《文化中国》转载。

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在该校讲学一学期。

1991年

在《读书》杂志组织中外著名学者笔谈“比較的必要、可能和限度”,写《转型时期的新要求》一文参加讨论,提出当前文学理论的主要趋势是:“总结各民族长期积累的经验,从不同角度解决人类在文学方面共同存在的问题”;文学史和文学批评要更多研究“文学性”和文学形式的发展,“研究不同文化体系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不同接受、诠释、误读和使之变形”。

出席在东京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13届年会,发表论文《中国诗学中的镜子隐喻》。1992年该文发表于《文艺研究》,英文载于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13届年会论文集LiteratureandVision。

主编的《欲望与幻象——东方与西方》出版。

1992年

《当代英语世界鲁迅研究》出版。

任香港大学访问教授一学期。

1993年

在突尼斯参加主题为“从不可见到可见”的国际研讨会,发言题为“意义的追寻”,讨论了中国古诗从“不可见”到“可见”的追寻。

在湖南参加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4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中西诗学对话中的话语问题》,该文载入1994年出版的《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并为该书写了《比较文学新视野》(代序),提出比较文学的真义就在于跨学科、跨文化……冲决一切人为的、曾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界限,在各种边缘关系的重叠交合之中,在不同文化的人们的视野融合的基础上,寻求新的起点,创造新的未来。

1994年

出席在加拿大阿尔伯特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14届年会,发表论文《中国诗学语境中的言、象、意》,讨论了中国诗学“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特点。载于1996年出版的《文化:中西对话中的差异于共存》论文集,英文载于1999年出版的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14届年会论文集ComparativeLiteraturenowTheoriesandPractice。

与叶朗、倪培耕共同主编的《世界诗学大词典》出版。该词典收近3000词条,涵盖中国、印度、阿拉伯、欧美、日本五大文化诗学。1998年获教育部颁发的第2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

《海外中国博士文丛》第一种出版,共出4种。

1995年

TotheStorm日文版在岩波书局出版。

自传《我就是我——这历史属于我自己》在中国台湾出版。

赴澳大利亚麦尔本大学任访问教授一学期。

“独角兽与龙:在寻找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大召开,发言题为“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独角兽与龙》论文集中文版、英文版同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法文新版在法国出版。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参加“90年代的中国文化与社会”国际研讨会,做题为“西方文论在中国”的发言,后选入2001年出版的英文论文集VoicingConcerns:ContemporaryChineseCriticalInquiry。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和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联合组织题为“文化对话与文化误读”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并接待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14届第3次理事会(来自26个国家),发表论文《文化相对主义与“和而不同”原则》,该论文1999年选入《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论文集,英文版1997年载CulturalDialogueandMisreading。

1996年

出席在巴西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执行局理事会,发表演讲“中国比较文学现状”,1997年载入英文版和葡萄牙文版ComparativeLiteratureWorldwide:IssuesandMethods。

在《中国比较文学》发表《比较文学的国际性与民族性》,提出比较文学的非殖民化问题,倡导不同文学间以互补、互识、互用为原则的双向自愿交流,既反对西方中心主义,也反对东方中心主义。该文被1997年出版的香港中文大学《中大人文学报》第1期和《南方文坛》转载。

与陈珏合编的《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出版。

1997年

第一个博士生史成芳毕业,论文《诗学中的时间概念》获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

担任荷兰莱顿大学胡适讲座教授一学期。

出席在荷兰莱顿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15届年会并发表论文《文化差异与文化共存——东亚文学史的一个个案研究》。

与孟华、陈跃红、王宇根一起,因《“比较文学概论”文学教学的新突破》获1997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8年

散文集《透过历史的烟尘》出版。

合编的《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出版。

合编的《欧洲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出版。

主编《跨文化对话》丛刊,第一辑出版,现中文版已出48辑,法文版2辑,由法国尼斯大学出版社出版。

主编《远近丛书》,前四辑中文版出版。现已出12辑,法文版由法国DDB出版12辑,意大利文版由意大利Servitium出版7辑。

出席在西班牙召开的“文化遗产的传递”国际研讨会,发言题为“中国文化遗产传递的三种途径”。

1999年

在香港科技大学讲学一学期。

参加在四川成都召开的第6届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暨国际讨论会,发表论文《21世纪与新人文精神》,提出通过沟通和理解寻求有益于共同生活的基本共识,在这一过程中,比较文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入选2000年出版的《迈向比较文学新阶段》论文集,并为该书作序《迈向新世纪:多元文化时代的比较文学》。

2000年

出席在南非普洛列塔利亚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16届年会并发表论文。

受聘为中国香港学术评审局委员,并于2001年和2003年参加树人大學和珠海大学的评审。

2001年

应邀主持2001年新加坡吴德耀纪念文化讲座。发表中文论文《中国今天的大众文化》,英文论文“PluralityofCulturesintheContextofGlobalizationandANewPerspectiveofComparativeLiterature”。

担任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教授,授课一学期。

从北京大学中文系离休。

2002年

论文集《跨文化之桥》出版。

散文集《绝色霜枫》出版。

参加在南京召开的、以“新世纪初跨文化语境中的比较文学”为题的第7届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暨国际讨论会。提交论文《21世纪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前景》。

受聘为美国ComparativeLiteratureStudies季刊编委。

2003年

《比较文学简明教程》(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出版。

主办“跨文化对话的回顾与前瞻”中法双边会议。

《文化差异与文化共存》一文被译成意大利文,载入意大利出版的《诗学丛书》。

应斯德哥尔摩大学邀请,赴瑞典参加中国哲学讨论会,提交论文《多元文化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中国视野》。

应哈佛大学邀请参加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纪念讨论会。

2004年

主编《20世纪学术文存·比较文学卷》。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出版。

与汤一介合编《同行在未名湖畔的两支小鸟》。

参加在香港召开的第17届国际比较文学年会,提交论文《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中国视野》。

参加上海第1届世界中国学论坛,提交论文《西方的文化反思与东方转向》。

英文版《比较文学与中国——乐黛云海外讲演录》出版。

法文版lalicorneetledragon(《独角兽与龙》)在巴黎出版。

2005年主编出版《迎接新的文化转型时期》(《跨文化对话》1—16精选论文集,上下册)。

跨文化研究中心与世界文学研究所在北大举办“东西方互动认知”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主题发言:“在反思和沟通的基础上创建另一个全球化”。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8届年会在深圳召开,主题发言:“比较文学的第三阶段”。

在香港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讲《21世纪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的第三阶段》。

“纪念乐黛云教授75寿辰”专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出版。

开始“道始于情”的研究,发表《文学与情——东方与西方》。

参加首尔“东方文化对世界的意义国际讨论会”,发表论文《西方的文化反思与东方转向》。

参加巴黎“国际儒学研究会议”,发表论文《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自觉精神》。

参加悉尼“国际中国哲学会”,发表论文《中国传统文化对化解文化冲突可能作出的贡献》。

2006年

被授予日本关西大学“文化与科学”荣誉博士学位。

为《欧洲梦》中译本写序,并多次发表有关“美国梦、欧洲梦和中国梦”的文章和讲演。

参加神话研究会议,并发表《评苏童的〈碧奴〉》。

参加上海第2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发表《西方的文化反思与东方转向》。

参加澳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发表《中国应建立影响世界的思想体系》。

主编《中学西渐个案丛书》。

主编《跨文化沟通个案丛书》。

主持建立“跨文化交流网”(http://transcultures.org/)。

出版专著《中国知识分子的形与神》。

编写《20世纪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比较文学研究卷》(合著)。

2007年

被聘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招比较文学博士生2名。

编辑出版《中欧跨文化交流历程——为建设一个同中存异、协同合作的世界而努力》。

总结1988至2008年20年间法国人类进步基金会、欧洲跨文化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合作推进跨文化对话的历史经验。

主编《远近丛书》新集5种:天、树、读、童年、对话。由中法两国学者合作,在北京和巴黎以中文和法文同时出版。

为《比较文学简明教程》越南文译本写序。

《21世纪的新人文精神》和《文学:面对重构人类精神世界的重任》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杂志发表。

编辑出版《探索人的生命世界》,与汤一介先生的《哲学与人生》,双双入选“大家文丛”。

2008年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续招比较文学博士研究生2名。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9届年会在北京召开,主题发言:“站在跨文化对话的前沿——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主编《中学西渐个案丛书》第二辑:《美国诗与中国禅》《荣格与中国道家》《伏尔泰与中国文化》《黑塞与中国》。

为《中国比较文学》写专栏“快乐的对话”四篇。

参加上海第3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发表《跨文化对话的紧迫性及其难点》。

《四院·沙滩·未名湖——60年北大生涯》出版。

跨文化研究中心与伦敦开放大学、世界文学所联合召开“跨文化性:英语研究与世界文学在中国”

国际研讨会。

编辑出版《跨文化对话平台丛书》4种:《编年史:中欧跨化对话(1988—2005)》中文版和法文版、《中法文化对话集》和《他者的智慧》。

主编《当代汉学家个案研究丛书》第一辑(包括李约瑟、费正清、本杰明·史华慈、弗朗索瓦·于连、伊文所安、安乐哲等6种)。

主编《中国经典传播个案丛书》总结辑录中国经典在欧美传播和影响的历史及现状。第一辑分别为:《孔子在欧美》《孟子在欧美》《老子在欧美》《庄子在欧美》《文心雕龙在欧美》《沧浪诗话在欧美》6本。

跨文化研究中心与南京大学、欧洲人类进步基金会联合举办“《跨文化对话》创刊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欧洲跨文化研究院、法国文化传媒协会、法国阿尔多瓦大学、巴黎政治学院等高校和文化机构的国际学者,与来自中国文化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以及台湾政治大学、澳门大学等国内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数十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40多名专家共庆《跨文化对话》创刊10周年,并研究今后的发展。

与金丝燕合编并出版《编年史:中欧跨文化对话(1988至2005)——建设一个多样协力的世界》。

2009年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续招比较文学博士研究生1名。

为《中国比较文学》写专栏“快乐的对话”4篇。

《乐黛云散文集》出版。

编写个人论文集《跟踪比较文学学科的复兴之路》。

参加国家汉办主持的“五经翻译座谈会”,发表论文《诗歌的翻译是可能的吗?——以《诗经》的翻译为例》。

“DialogueAmongCivilizations:ComparativeLiteratureinthe21stCentury”,inJournalofCambridgeStudies,Vol.4.No2.June2009.

“SomeCharacteristicsofChineseCultureanditspossibleContributiontotheWorld”,inChineseCultureandGlobalization:HistoryandChallengesfor21stCentury,editedbyTorbjornLoden,StockholmUniversity.

2010年

2月,《四院·沙滩·未名湖》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重版再印。

9月10日,樂黛云教授做了题为“文学:面对重构人类精神世界的重任”的“鲁迅人文讲座”的首场演讲。“鲁迅人文讲座”与“胡适人文讲座”是中文系高水平学术演讲的“双子星座”。百年系庆之际,北大中文系设立了此高端讲座。

9月,《多元之美》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1年

4月,《乐在其中——乐黛云教授八十华诞弟子贺寿文集》(陈跃红、张辉、张沛编)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4月16日,出席在天津举办的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导高层论坛时表示,华人流散文学中母语与非母语文学的比较研究已引起世界性关注,正在成为文学欣赏和文学研究的热点。

4月27日,赴贵阳参加“全国名家看贵州”采风活动启动仪式暨贵州日报《27°黔地标》文化周刊创刊活动,为贵州文化大讲堂首次开讲“中国文化面向新世界”。

6月,《跟踪比较文学学科的复兴之路》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9月16日,与汤一介先生向北京大学捐赠图书仪式在图书馆展览厅举行。此次,汤先生、乐先生向北京大学捐赠了毕生收藏的珍贵图书典籍和文献资料。

12月13日,与汤一介先生在古朴典雅的北大朗润园致福轩教室,为北大国际(BiMBA)学员和校友们带来了一场关于“北大文化的精神”的人文学术讲座,受到北大国际(BiMBA)师生的热烈欢迎。

2012年

月,《逝水与流光》由长春出版社出版。

1月,《清溪水,慢慢流》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5月31日晚上,由《文史参考》杂志社、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在北京大学理科教学楼208举办文化讲座,乐先生做了“关于中国文化面向世界的几点思考”的重要讲演,凤凰网文化频道现场录播。

8月,《长天依旧是沙鸥》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8月,《跨越文化边界》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8月,《漫游书海》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8月,《得失穷通任评说》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2013年

因汤一介先生生病,活动空缺。

2014年

6月,《比较文学原理新编(第二版)》(乐黛云等著)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8月,《燕南园往事》(与汤一介、汤双、汤丹合著)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2015年

3月,《涅槃与再生:在多元重构中复兴》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4月25日(以及2015年7月6日,2016年1月29日),乐先生主持并出席第二讲、第三讲,第九讲会心公益读书会,带领嘉宾参与讨论《浮生六记》之美,讲述散文之美,《瓦尔登湖》随想,阅读古今中外文化经典,感悟生命与自然之美,领略时代的风云变迁。

6月,《多元文化中的中国思想》由中华书局出版。

9月9号,出席法国大儒汪德迈先生主讲的讲题为“汤一介——二十一世纪儒学研究的复兴者”的北京大学第一届“一介学术讲座”,此次活动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儒学研究院、《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办。

10月14日,接受《儒风大家》编辑部副主编采访,并刊发出专题访谈《对话乐黛云先生:融化新知,安身立命》。

10月,《乐黛云散文集》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11月1日,出席了在北京涵芬楼艺术馆举行的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书院与商务印书馆主办的“中国境界——汤胜天山水画展”。用“气韵生动”开启,进行了一场生动有趣的对谈,以文学研究与跨文化的视野畅谈对于中国艺术发展的见解与看法。

11月22日上午,出席由译林出版社、国家图书馆主办的《汤一介散文集》《乐黛云散文集》新书发布会。乐先生及高校专家学者与现场读者一起畅谈生活和文学的变迁、读书与写作的温情,以及那些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北大往事。

11月24日,汤一介遗稿《我们三代人》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首次出版,乐先生亲自作序。全书以三个部分分别叙述了作者的祖父、父亲,以及作者自己的身世经历、人物关系、学术著述等内容,用42万赤诚文字生动而深刻地展现出汤氏一门三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百年社会动荡变迁中的政治命运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学术的传承守望。

12月,《何处是归程》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2016年

1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文集《师道师说:乐黛云卷》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3月1日,第2届“会林文化奖”在北京举行颁奖典礼,与美国夏威夷大学安乐哲教授一起应邀出席并共同获得这个奖项。“会林文化奖”以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先生的名字命名,每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一次,是面向国际的高端学院奖,旨在表彰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外人士。

6月,《山野·命运·人生》由海天出版社出版。

8月1日,應邀出席新星出版社在北京涵芬楼书店举办的《民国老试卷》出版座谈会,乐先生回忆了自己的人生“高考”。当时她报考了北京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立中央政治大学”等五个大学,结果全部考中,最后选择了北京大学。因为“我父亲是中学英文教师,所以我很喜欢外国文学,想要考北京大学的外语系”,结果,又因作文《小雨》受到沈从文先生的赏识,因而听从先生的建议,进了北京大学中文系。

8月24日,上海书展最后一天,85岁的乐先生亮相书展,她以“汤氏一门三代知识分子的传承和守望”为题,解读丈夫汤一介的遗作《我们三代人》。

汤先生与乐先生被称为“未名湖畔学界双璧”,《我们三代人》经乐先生等整理审定后首次出版。

9月,《天际月长明》由海天出版社出版。

9月,《跨文化方法论初探》由中国大百科出版社出版。

11月7日,应邀参加首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做了主题报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是诚”。

2017年

因海南回来休养,活动项空缺。

其间曾接受《人民日报》、搜狐等多家媒体采访。

3月,《跨文化之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8月,《面对世界的对话者:乐黛云传》(季进著)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8年

1月5日,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在自媒体——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人物”频道发表访谈《乐黛云:革故鼎新心在野,转识成智觉有情》。

2月3日,接受《文艺报》记者专访,发表访谈《乐黛云:建立属于我们的文化自信》。

截至2月,共主编中、法合办《跨文化对话》学术集刊36期(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等组织编辑,上海文化出版社、江苏凤凰出版社、北京三联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出版)。

2019年

1月,与杨浩一起于上海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汤先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4月24日,获首届“法兰西学院汪德迈中国学奖”,以表彰乐先生和汤一介先生共同为中国文化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

7月,上海图书馆编,乐黛云、梁钦宁、叶小沫等著《家教的力量——中国文化世家的家风家训》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9月,《乐黛云讲比较》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2020年

10月,《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10月,由乐黛云任主编,胡士颖、潘静如任执行主编的《学衡》(第一辑)出版。

《中国文化面向世界的应当是什么?——从世界文明史上最大规模的共同抗疫说起》发表于《文明》2020年第5期。

2021年

1月,《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2021年3月26日,《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新书发布会暨学术人生分享会在北京大学博雅酒店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发表了精彩演讲,一起品读和感受乐先生的学术之光、思想之光和生命之光。

2021年5月9日,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和而不同,多元之美——乐黛云教授《九十年沧桑》研读会”在人文学苑1号楼108会议室举行。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出席并致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多位专家学者分享了阅读感悟。研读会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张辉教授主持。

6月,《南方人物周刊》推出封面人物及文章《乐黛云:搭桥者与铸魂人》。

9月,张沛编辑的《乐黛云学术叙录》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9月,张辉、刘耘华主编的《乐以成之——乐黛云先生九十华诞贺寿文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传记文学》2021年第3期推出专题专刊“乐黛云的学术乐章”。

10月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吾家吾国》栏目播出由王宁主持采访的“我有国士,天下无双(五):奇女子,乐黛云”。

2022年

7月,留學北大公号推出留学北大70周年纪念文章《乐黛云:把美好的中国文学带到世界各地》。

12月,ChineseThoughtinaMulti-culturalWorld: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ComparativeLiteratureandbeyond由Routledge出版社出版。

2023年

11月,乐黛云《人生由我:做勇敢和浪漫的自己》、汤一介《人生的智慧:顺乎自然,热爱生活》,以及汤一介、乐黛云的《汤一介乐黛云:给大家的国文课》(戴锦华作序《写在前面》)系列作品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启动《乐黛云文集》十卷本,预计2024年出版。

猜你喜欢
比较文学跨文化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法国和美国比较文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探析
我与文学三十年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变异学——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突破
走向世界文学阶段的比较文学:主持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