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控制理念应用于骨盆骨折患者27例分析

2024-01-12 05:33周志聪刘倩绫罗效萍
云南医药 2023年6期
关键词:骨盆医护体征

罗 琨,周志聪,刘倩绫,罗效萍,谭 磊,沈 蓝

(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部,云南 蒙自 661100)

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骨折疾病,骨盆骨折是直接或者是间接导致的骨盆壁连续性中断骨折疾病,临床多表现为交通伤、高空坠落伤等,对患者的身心功能造成极大的影响。随着我国临床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国内高能量导致的骨盆骨折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对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条件的改变,人们对健康的预期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为了持续提升临床医护效果,建议临床救治骨盆骨折损伤的医护人员对患者予以科学的医护干预,避免对人体的其他组织器官造成影响。例如开展损伤控制骨折理念为主的医护方式,最终达到理想的院前急救和救治效果[1]。本次研究对收入的患者予以治疗干预,探讨损伤控制骨折理念方式对骨盆骨折患者的干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22年11月收治的骨盆骨折患者5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27例,男性15例,年龄为29.5~74.1岁,平均年龄为(52.08±1.41)岁,女性12例,年龄为31.1~75.3岁,平均年龄为(52.57±2.80)岁。对照组27例,男性13例,年龄为30.8~72.7岁,平均年龄为(51.01±1.34)岁,女性14例,年龄为30.5~73.5岁,平均年龄为(52.38±2.24)岁。纳入标准:(1)患者都确诊为骨盆骨折疾病;(2)入院时候意识清晰,无传染病。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疾病或处于癌症晚期对象;(2)患者和家属对临床的医护指导活动均知晓,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经过医院的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给予患者既往证实有效的医护管理。

研究组在接受传统理念管理基础上,加用骨折损伤理念强化医护管理,方式如下:(1)做好疾病评估工作,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开通绿色通道,及时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心率等指标,明确需要处理的损伤并及时配合医生开展救治活动。医护人员仔细触摸患者的肢端明确患者的周围静脉充盈情况并开放多条通路做好补液、输血等工作,保证液路流动顺畅。医护人员做好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监测等工作,观察患者的身心体征情况,做好休克管理;例如配合医生做好骨盆限动,休克防护和脏器检查等活动;(2)做好生命体征持续监测,患者发生创伤后机体的代谢紊乱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可能诱发炎症刺激问题例如酸中毒、低温、凝血功能异常。此时需要监测患者的身心体征变化予以及时补液、体温维护,酸碱平衡维持等工作;(3)做好手术管理,医护人员监测患者的手术表现情况,做好并发症防护工作,指导患者接受及时的功能锻炼。手术后需要密切观察身心体征情况,结合抗感染治疗等方式观察患者的切口皮肤的表现情况,预防患者出现局部感染等问题。医护人员需要按摩患者的肢体肌肉做好血液循环,加强呼吸道、泌尿道护理等工作,同时也指导做好相关的康复锻炼护理。术后接受相关的生活管理。

1.3 观察指标

(1)患者的总有效率;(2)患者治疗前后焦虑自评分量表(SAS)、抑郁质评分量表(SD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指标)、生活质量量表(SF-36)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3)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2-5]。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组骨盆骨折患者基本信息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基线资料无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作为研究对象,见表1。

表1 2组骨盆骨折患者基本信息对比[n(%)]

2.2 2组骨盆骨折患者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2组骨盆骨折患者总有效率对比[n(%)]

2.3 2组骨盆骨折患者综合满意率对比

观察组的综合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2组骨盆骨折患者综合满意率对比[n(%)]

2.4 2组骨盆骨折患者SAS、SDS、VAS、ESCA指标对比

观察组的SAS、SDS、VAS、ESCA干预前、后指标优于对照组,指标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2组骨盆骨折患者SAS、SDS、VAS、ESCA指标对比分)

2.5 不良反应

2组骨盆骨折患者不良反应对比,见表5。

表5 2组骨盆骨折患者不良反应对比[n(%)]

3 讨论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高速发展,高速公路、高层建筑不断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随之产生的高能量损伤的患者人数也剧增,患者所受到的创伤不再单一,越来越多的复合伤、多发创伤等严重创伤患者被送入医疗机构接受治疗。这些创伤患者因创伤部位多而且严重,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评分高,实行早期全面处理(Early Total Care,ETC)后出现以酸中毒、低体温、凝血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的死亡三联征,导致该类患者抢救成功率和近远期预后极差。随着严重创伤患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的不断深入,Rontondo 等[6]人提出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理念,着重强调死亡三联征患者的诊治,提出进行针对性控制出血、限制性液体复苏、重症监护室监护,待严重创伤患者生理条件好转后再开展二期手术治疗,以避免早期手术治疗的二次打击,造成酸中毒、低体温、凝血功能紊乱等一系列并发症,以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率。DCS 逐渐发展并应用到骨科学领域当中,提出了适合骨科患者的损伤控制骨科学(damage control orthopedics,DCO):其主要策略是对多发伤骨折患者进行早期临时骨折固定,有效止血并液体复苏,ICU 监护治疗,待全身状况允许后进行骨折确定性手术。2015年中国医学界的相关机构也联合推出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急诊处理专家共识,国内的创伤医师也把该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并不断实践[7-9]。

作为临床急诊外科常见的骨折疾病,骨盆骨折对机体的平衡造成极大的影响,患者发病后会合并多方面的创伤刺激,临床治疗难度较大且很多患者具有一定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结合临床的不完全统计来看骨盆骨折的致残率为 1.9%~36.6%,病死率高达5.0%~20.0%。因骨盆骨折疾病临床可能合并血流动力学异常和脏器损伤问题,诱发多发创伤疾病,患者的康复效果不理想[10,11]。为了让患者获得理想的救治,建议在患者疾病康复期间内接受及时的医护指导工作,减少自身的身心刺激[12,13],调节创伤反应水平[14],尽快促进患者康复。对此建议临床结合盆骨骨折的相关骨科损伤控制理论将临床的急救救治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开展治疗活动。第一个阶段是评估患者的疾病帮助患者快速控制出血,做好临时固定和补充血容量等工作[15,16];第二个阶段为纠正创伤后的生理紊乱问题,帮助患者尽快稳定体征[17,18];第三个阶段是做好围手术期管理,指导患者做好相关的功能锻炼指导,进而明确临床护理的工作要点,确保治疗效果[19]。

本次研究对收治的骨盆骨折患者予以基于损伤控制理念的对照干预,观察组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如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体征改善结果更高,分析原因即为创伤控制理论符合严重创伤患者的生理体征特征,能够减少病变风险,促进康复,巩固疗效,故此结果更好。

骨科损伤控制理论应用于骨盆骨折患者,可显著提升院前急救和院内干预的疗效、安全性和患者满意度,改进康复效果,有助于贯彻循证医护,彰显以人为本,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骨盆医护体征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你的翘臀!可能是假的
柔性可穿戴生命体征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6岁儿童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翘臀”腰疼,警惕骨盆前倾
“医护到家”真能“到家”?
老年习惯性便秘的蒙医护理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
一例犬骨盆骨骨折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