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认同机制研究

2024-01-14 21:15谢霄男
高教学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思政课民族团结

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本质上是一个价值认同的过程,认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形成动力机制、建立导向机制、健全保障机制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认同。形成动力机制,需要以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為思想动力,以认清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为利益动力,以唤起受教育者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为情感动力;建立导向机制,需要以深化理论学习为基石、以增强民族团结为支撑、以构筑精神家园为抓手,建立起相应的研究机制、育人机制以及宣传机制;健全保障机制,需要建设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认同规划设计保障机制、具有协调性与规范性的认同组织管理保障机制、具有多维性与动态性的认同评价反馈优化机制。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思政课;民族团结;认同机制;宣传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1-0188-05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s community 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essentially a process of value recognition, and recogni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s community 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ming a dynamic mechanism, establishing a guiding mechanism, and improving a guarantee mechanism are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s community into the value recogn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onstruct a dynamic mechanism, it is necessary to learn and understand President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forg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the ideological driving force, to recognize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personal destiny and national destiny as the motivation of interest, and to arouse the comm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memory of the educated to establish a guiding mechanism. It is necessary to deepen theoretical study as the cornerstone, strengthen national unity as the support, build a spiritual hom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establish a corresponding research mechanism, education mechanism and publicity mechanism; and improve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pertinent and operable identity planning and design guarantee mechanism, a coordinated and normative identity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guarantee mechanism, and a multi-dimensional and dynamic identity evaluation feedback optimization mechanism.

Keywords: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national unity;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propaganda mechanism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是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思政课是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重要渠道。积极发挥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渠道优势,应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为一体,应充分认识认同在二者相互融通中的作用。构建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内外联动及互促同构的动力机制、引导机制与保障机制,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认同机制。

一  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认同动力机制

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关键是要激发其思想、利益以及情感动力。据此,有必要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认同动力机制。

(一)  以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講话精神为基础提升认同的思想动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系统性工程,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引。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身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新时代大学生,对于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准则、价值取向是什么等种种问题,均能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中找寻到答案。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什么样的理论具有彻底性,他的答案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用了“基”“本”“魂”“主线”等关键词,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极端重要性。其为国家得以统一的基础、民族实现团结的根本、精神力量的灵魂、实现民族复兴的主线。这些用语精准简练、形象生动,为新时代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因此,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可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认同的思想动力。

(二)  以认清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为核心增强认同的利益动力

我国著名文学家巴金认为,每个人应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2]。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个人的生存与群体的生存是息息相关的。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明确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3]。思政是高校的“第一课程”,将大学生立身处世的这些生之法则传授给他们,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华民族共同体内的所有成员,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老师要用心讲好这些大道理,学生也要用心领悟这些大道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关于什么是“新时代”作了精当的介绍,指出其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4]。新时代大学生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当中,民族复兴为新时代大学生个人的发展提供绝佳的环境,与此同时,民族复兴伟业的实现也有赖于新时代大学生群策群力,共同为民族复兴伟业的实现贡献力量。讲清楚“新时代大学生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等大道理,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认同的利益动力。

(三)  以唤起受教育者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为重点增强认同的情感动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并非中华民族和共同体两个概念的简单加和,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命运关乎生死。能将生死系之于对方,绝非朝夕之功,而是奠基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之上。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认同动力机制的一项重点工作,是唤起受教育者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从历史维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对炎黄子孙的身份有着高度认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民族荣誉与民族耻辱,是每一位共同体成员共有的集体记忆。从文化维度来看,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每一位成员的共同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将之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5]。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认同动力机制,除了要重视唤起受教育者共同的历史记忆以外,还不能忽视唤起受教育者共同的文化记忆。时下,有些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甚了了,甚至一知半见,这对于民族身份认同均是极为不利的。我国新时代高校绝不能培养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大学生。而唤起受教育者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对于持守并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中国心、中国情、中国味,进而增强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情感动力是极为重要的。

二  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认同导向机制

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注入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利益动力以及情感动力,有赖于建立起具有合理性的认同导向机制。

(一)  以深化理论学习为基石,建立研究机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源源不断地被注入思想动力、利益动力以及情感动力,谁来注入以及怎样注入,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维度理解谁来注入的问题。从狭义上来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所发生的时空场域因在校园内部,因此施教主体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从广义的维度上来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所发生的时空场域是在学校内部,但融入工作并不止于校园范围内。除了学校以外,家庭、社会等多个场域,均是融入工作得以延展的重要处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谁来做好融入工作的主体,就不能仅仅限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还涉及高校专业课教师、相关高校教育管理者、朋辈、家长以及社会人员等。本研究是从狭义的角度理解融入工作的,因此施教主体限定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指出“思政课教师的首要岗位职责是讲好思政课”[6]。高校思政课履行好首要的岗位职责,自身要以一种研究型的态度、以一种常学常新的精神,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重要论述。为此,各高校有必要建立起相应的研究机制,比如设立相关课题、创设理论研究小组、组建理论研究协会等,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师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进而教育好学生。

(二)  以增强民族团结为支撑,建立育人机制

高校思政课教师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石。如此,才能把准价值引领的方向,把道理讲通透,打造具有生命活力的思政课堂。在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自己头脑的基础上,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以夯实民族大团结思想基础为导向,高效利用第一课堂,精准对接并积极回应新时代大学生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困惑与理论需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沿着新时代大学生释疑解惑的认知路径展开教学,以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上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师“供给侧”与新时代大学生“需求侧”的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要顺利成长成才,就像幼苗需要精心培育,该培土时就要培土,该浇水时就要浇水,该施肥时就要施肥,该打药时就要打药,该整枝时就要整枝。[7]”高校思政课教师以增强民族团结为导向开展融入工作,对新时代大学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培土”“浇水”“施肥”“打药”“整枝”,除了重视第一课堂以外,还应借助自媒体开辟第二课堂[8]。自媒体信息的传播对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为此,有必要建立相应的育人机制。除了种好第一课堂责任田以外,还应积极借助互联网开辟第二课堂,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牢正确的价值观念,如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大家庭各成员荣辱与共,在为民族大家庭作贡献的同时绽放人生光彩等。

(三)  以构筑精神家园为抓手,建立宣传机制

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认同导向机制,除了要基于施教者的角度建立研究机制,以及基于受教者的角度建立育人机制以外,还应以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为抓手,建立相应的宣传机制,以营造良好的融入氛围。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认同导向的宣传机制,应高度重视校刊校报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曾就传统媒体中的报纸做过这样的评价,其“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9]。校刊校报校园广播扮演着引领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喉舌的角色,开辟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共有精神家园专栏、专门频道,建立起常态化的宣传机制,是增进新时代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有效途径。此外,为新时代大学生营造良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氛围,还应结合其接受信息的多元化特点,在微信、微博、校园公众号等社交网络平台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促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入人心[10]。以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抓手,建立具有长效性的宣传机制,在宣传内容上应体现出多样性与丰富性,诸如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都可以成为宣传的着力点;在宣传方式上也应体现出灵活性与差异性,诸如结合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年級阶段的大学生,制定既有共通性又有差异性的宣传策略,从而既做到有教无类,又做到因材施教。

三  健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认同保障机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认同机制需要多方位的基础保证方可有序运转并取得实效。通过不断健全认同的设计保障、组织保障以及条件保障等举措,对于健全中华民族共同体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认同保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  建设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认同规划设计保障机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认同机制的建设重在规划设计。检验规划设计工作是否具有合理性的重要标准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认同是否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从针对性的角度来看,建立以深化理论学习为基石的研究机制、以支撑民族团结为基石的育人机制、以构筑精神家园为抓手的宣传机制,目标指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围绕这一目标指向开展工作。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讲话中指出,“只要是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就要多做,并且要做深做细做实;只要是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事情坚决不做。[11]”将建设融入工作认同机制做深做细做实,同样要以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做好融入工作的准绳,也即融入工作要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规划设计中华民族共同体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研究保障机制、育人保障机制、宣传保障机制,均应做好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双一流”高校、普通本科高校、职业技术类高校的教师,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成果上,在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领悟能力上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办学层次的高校,教师也存在学科背景的不同,如人文社科类、理工类、体育艺术类等,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成果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领悟能力也是不同的。为此,应该制订与学科特点相契合,与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相吻合的规划设计方案。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结合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人数、授课的时空场域、可以调动的教学资源及能采取的教学形式等多重要素筹划设计融入工作,确保价值认同具有可行性并取得实效。为健全融入工作的认同规划设计保障机制,保证机制的建设具有可操作性,各教研室或教学团队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大纲,细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与步骤,修改完善相应的教学方案。各教研组或教学团队将教学方案交由院级以及校级教学委员会审定,建成融入工作的方案库。规划设计好中华民族共同体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宣传保障机制,需要投入必要的人力与物力资源,避免仅仅在口头上重视而在实际行动上无所作为。

(二)  建设具有协调性与规范性的认同组织管理保障机制

不断激发新时代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动力、利益动力与情感动力,建立完善有效的研究机制、育人机制、宣传机制,需要不断健全兼具协调性与规范性的认同组织管理保障机制。各思政课教学单位目前已经建立起相应的教学管理系统,但专门涉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工作的组织管理机制还较为薄弱,导致融入工作在开展上尚存在动力不足、机制运转尚不够有效等问题。为切实提升融入工作的质量,有必要从学校层面做好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工作。具体可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工作指导小组,负责融入工作的长期规划和宏观指导。与此同时,还可由高校思政课教学单位具体指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工作的开展情况,由教研室或教学团队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融入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督导。在融入工作上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认同,各层级密切配合、各环节有机衔接[12],势将能够不断强化认同组织管理保障机制的协调性与规范性。

(三)  建设具有多维性与动态性的认同评价反馈优化机制

评价中华民族共同体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认同效果,是进一步优化融入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促进融入工作规范化发展的关键步骤,是进一步推动融入工作向前发展的重要参考。建设认同评价反馈优化机制应该是多维而不是单维的,应该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比如说,针对施教者,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是三个不同的评价层次。有没有学习,是一个评价层次。学习了以后有没有领会,又是一个评价层次。领会了以后,有没有在课程上融入是另外的一个层次。对不同的层次采用同一化的标准是不科学的。人的思想是不断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受教者的思想发展同样如此。为此,认同评价反馈优化机制的构建应该呈现动态性的特征。针对受教者,应该从认知、情感、行动等多个维度评价融入工作的成效,而不应仅仅针对单一的维度进行片面化的评价与反馈。受教者与施教者的思想发展,同样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为此,融入工作绝不是一劳永逸的,而应时时跟进认同情况并及时进行优化。无论是针对施教者还是受教者,评价反馈的时空场域均不应仅局限于第一课程,还应涵盖第二课堂;不应局限于实体空间,还应涵盖虚拟的网络空间等。与多维性、动态性的认同评价反馈相对应的优化策略,是建设与之相匹配的评价反馈奖励机制。对在融入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的施教者与受教者予以必要的物质或精神奖励,有助于激发其参与热情,增强其获得感。

四  结束语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认同机制,是一项兼具长期性与艰巨性的大工程。称其具有长期性,是因为认同机制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久久为功、绵绵用力;言其具有艰巨性,是因为认为机制的构建需要直面诸多现实难题,其中既有主观认识上不到位,也有客观条件受局限。我们有必要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认同机制上升到战略高度,致力于开展这场持久战与攻坚战。本研究尝试形成中华民族共同體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认同动力机制、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认同导向机制、健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认同保障机制,正是为打赢这场持久战与攻坚战做出的有益尝试。坚信伴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认同机制的有效构建,华夏儿女定能更为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合力为民族复兴伟业的实现争得新的时代荣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2] 陈建华.思想道德修养[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151.

[3]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统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4-26.

[4]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5.

[5] 陈锡喜.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26.

[6] 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13):7-11.

[7]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4.

[8] 姜利寒,庞国伟,龙柯.高校第二课堂建设[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9:4.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15-116.

[10] 邹诗鹏.从国家民族及其认同建构看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建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1):25-34.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EB/OL].https://politics.gmw.cn/2022-03/30/content_35622382.htm.

[12] 麻国庆.公共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J].西北民族研究,2022(1):5-14.

基金项目:2021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机制研究”(2021GXSZ100);2021年东莞理工学院“十四五规划”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研究阐释《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专项课题’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与弘扬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2021SK03)

作者简介:谢霄男(1987-),男,汉族,内蒙古赤峰人,法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执政党建设基本理论。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思政课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之歌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创民族团结和谐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