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区群众报》对县级融媒体做好民生新闻的启示

2024-01-16 09:02杨倩玉
今传媒 2024年1期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民生新闻

杨倩玉

摘 要:民生新闻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重要桥梁,肩负着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重任。做好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的民生新闻,是县级融媒体得以凝聚人民群众、突破自身困境的关键路径。本文分析了我国近代著名民生新闻报刊———《边区群众报》的办报特点以及县级融媒体发展现状,提出县级融媒体应从更新理念、创新内容、培养人才三方面入手,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生新闻,旨在为县级融媒体做好民生新闻生产提供借鉴。

关键词:《边区群众报》;办报特点;县级融媒体;民生新闻

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1-0031-04

一、引 言

民生新聞是指关注人民群众生活问题的新闻,它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大众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报道群众的日常生活情况。民生内容、人文叙事和大众视角是民生新闻的根本与核心,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卫生、劳动就业、住房条件、居住环境等都是其关注内容[1]。民生新闻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重要桥梁,肩负着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重任,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强调的“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原则,是党和政府引导舆论、凝民心聚民力、促进社会长久稳定发展的有效武器。

媒介融合时代,县级融媒体作为党和政府触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无疑是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媒体。做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联系最紧密的民生新闻,是县级融媒体赢得人民群众认可的关键路径。

纵观我国新闻发展史,《边区群众报》为民生新闻报道提供了很好的范本。《边区群众报》于1940年3月25日在延安创办,先后为陕甘宁边区党委、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机关报,是抗日根据地非常重要的一份报纸。在延安近10年的办报历程中,《边区群众报》擅长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报道新闻,深受陕甘宁边区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喜爱,大家亲切地称它为“咱们的报纸”。毕耕和冯桂萍认为,《边区群众报》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典范[2]。《边区群众报》的受众群体与县级融媒体的受众群体相似度较高,主要针对我国非城市地区的百姓。基于此,本文尝试分析《边区群众报》的办报特点,并从中总结经验,旨在为县级融媒体做好民生新闻提供一些建议。

二、《边区群众报》的办报特点

(一)明确报纸定位,引导群众思想

《边区群众报》基于当地特色和受众特点,确立了清晰的报纸定位和编辑方针,这是《边区群众报》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它能够在宣传方针政策、引导群众思想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

第一,明确定位。20世纪30年代,“文艺大众化”思想由“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提出并完善,大众化运动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逐渐兴盛,这为《边区群众报》的创办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边区群众的文化生活,他指出,边区群众文化程度低、文盲多,应该办一份符合普通大众需求的通俗化报纸。基于此,《边区群众报》在创刊之初就有着非常明确的定位:办一张大众化的报纸,办一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报纸。由于边区群众文化水平不够高,《边区群众报》还提出了“识字少的人能看懂,不识字的人能听懂”的编辑方针。清晰的报刊定位和编辑方针在办报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是《边区群众报》能够成功的首要因素。

第二,引导思想。《边区群众报》办报正值抗日战争期间,社会环境动荡。在此背景下,《边区群众报》积极向边区群众宣传党和边区政府的立场、方针、政策、理念,统一党员干部和边区群众的思想,以此提高群众凝聚力。在宣传方面,树立典型是新闻宣传常用的方法,群众身边鲜活生动的例子更能打动读者、提升宣传效果。《边区群众报》中,典型人物报道和典型经验报道所选取的典型都来自群众,例如,帮困难群众种麦子的陈万俊、刻苦探索并改良农作技巧的吴满有等。在报道负面事件时,《边区群众报》会调整事件报道角度,努力挖掘事件的正面效果。例如,在《李长和没有埋死牲口,害死了庄上七个牲口》的结尾处提醒群众要及时掩埋死去的牲口,避免传染疾病。虽然是负面事件,但该报道借助不同视角,引导人们对事件进行了反思,与当下提倡的“以正面宣传为主”的舆论导向非常契合。

(二)重视群众需求,内容形式丰富

《边区群众报》践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内容和形式充分考虑了群众的需求和喜好,同时又积极向群众传递了党的方针、政策、思想。

第一,内容选择。《边区群众报》内容覆盖面较广,国内外新闻、边区新闻、敌占区新闻以及边区方针政策等都有涉及。该报十分重视新闻的接近性,所选内容大多与边区人民生产生活、当地社会现象和问题相关,使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从而对自己的生活、行为、思想等进行调整。例如,当时陕甘宁边区封建迷信、铺张浪费等问题比较突出,严重阻碍了当地发展,对此,《边区群众报》围绕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铺张提倡节俭、宣扬社会美德等主题发表了多篇文章,向边区的百姓宣传正确价值观,及时纠正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此外,《边区群众报》紧贴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根据延安的地理环境和地域特点,将农业生产生活作为报道重点[3],为群众提供了科学指导,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第二,语言亲民。语言亲民是《边区群众报》的显著特点,首先体现在新闻标题上。《边区群众报》的新闻标题十分简洁,据不完全统计,其农业类报道的标题多以单行实题为主[4]。例如,《收麦碾麦互相帮助赤水各区动手收麦》直接对新闻的事实重点进行了简洁明了的概括,让读者能迅速抓住报道的核心内容。其次是在内容撰写中。《边区群众报》经常用方言宣传党的思想、描述当地群众的生活,例如“娃娃”“大”(读二声,指父亲)、“婆姨”等,这些方言的运用不仅使报道内容鲜活生动,还能让读者倍感亲切,进一步拉近了报纸与读者的距离。最后,《边区群众报》在对新名词、新事物、新政策进行通俗解释时,会联系群众的实际生活,用当地人熟知的例子进行解释;在解读党和边区政府的方针、政策时,会根据读者的接受能力进行灵活处理,或抓住重点改编压缩,或抓住细节详细介绍,从而方便群众理解。

第三,群众审稿。《边区群众报》的读者主要是陕甘宁边区的人民群众,为了让人民群众能读懂、好理解,《边区群众报》在编校好每期稿件后会召开全社大会集体“审稿”[5]。人民群众读稿后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将不易理解的地方指出来,新闻工作者再根据群众意见对稿件的字、词、句进行反复修改,力求正确又通俗易懂,让群众“一看就明白”。

第四,形式多样。为了提高报纸的可读性、丰富陕甘宁边区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边区群众报》的内容呈现形式大多会结合当地传统民间艺术,在文字表达上力求口语化、接地气。新闻工作者常常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将新思想、新知识等进行改编并融入民歌、民谣、说书、秧歌等地方传统艺术中,让人民群众在娱乐中增长知识。例如,《边区群众报》第四版《大众文艺》版刊登的著名文学作品———《抗日英雄洋铁桶》和短篇小说《乌鸦告状》,均是以连载方式进行刊登,尤其是《抗日英雄洋铁桶》深受群众欢迎[6]。此外,《边区群众报》还有一个固定栏目《大家文艺》,专门刊登谜语、故事、漫画等[7]。这些文艺作品给边区群众的闲暇生活带来了许多欢乐,深受人民喜爱。

(三)培养专业人才,创新传播路径

《边区群众报》在培养优秀新闻人才和扩大信息传播范围方面积极探索,真正做到了新闻工作者应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我国新闻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优秀范本。

第一,培养专业人才。《边区群众报》十分重视新闻人才的培养,在培养模式和教育内容及方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成为当时党报工作者学习新闻业务、探讨新闻理论的“第一站”和启蒙学校,是培养新闻工作者的摇篮[8]。具体而言,《边区群众报》在边区政府和报社领导的指导下,采取边区党委指导分析典型案例、老带新、办业余学校等方式,对新闻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科学文化与边区文化、新闻理论及业务等方面的培训,不仅提升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高度和工作能力,也加深了新闻工作者对当地的了解,从而使新闻工作者更好地理解群众需求,更好地为群众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新闻作品。经过不懈地探索和努力,《边区群众报》为党培养了一批政治立场坚定、思想作风优良、业务能力突出的新闻工作者,也为我国培养优秀新闻人才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

第二,创新传播路径。《边区群众报》创立了大众化传播路径:报纸—通讯员—读报组。首先,在报纸采编工作方面,为了获得真实准确的第一手新闻材料,《边区群众报》的编辑、记者等长期坚持深入基层,了解边区文化习俗,走进边区群众的生活,体验边区群众的日常劳作,倾听他们的呼声。其次,在建设通讯员队伍方面,通讯员承担着发现新闻线索、撰写新闻报道等工作,是新闻工作的关键环节。《边区群众报》发展和培养了许多通讯员,这些通讯员主要是边区各个地方和单位的活跃分子,包括学生、教员和基层干部等十分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员[9],因此,他们的文章更加鲜活、贴近群众。最后,在传播方面,为了降低信息的接收门槛,《边区群众报》在各区、县、学校等地点都组织了读报组,使报纸上的内容,尤其是党的方针政策能够及时传达给不识字的群众。这样的传播路径不仅让《边区群众报》深入到基层,也有效扩大了报纸的受众范圍,拓宽了报纸的传播渠道,对提高边区群众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县级融媒体发展现状

(一)媒体定位不明,传播理念较为落后

当前,部分县级融媒体还停留在“建起来”的层面上,对自身定位不够清晰,存在没有明确编辑方针、运营目标等问题。由于县级融媒体的运作资金大多依赖政府的财政支持,“造血”能力也较弱,加之传播效果评估体系尚未完善,因此,部分媒体的市场竞争意识和服务群众意识不够强,传播理念比较传统,缺乏互联网思维和平台运营经验,难以运用先进技术和理念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导致融媒体平台的传播效果不佳。

(二)优质内容短缺,呈现形式较单一

在内容选题方面,由于县级地区地方较小、新闻资源较少,部分县级融媒体的民生新闻内容存在原创内容少、内容生产力不足、同质化现象较严重等情况,并且,一些记者认为民生新闻就是要报道群众生活中的事情,所以选题大同小异,报道内容缺乏亮点。在呈现形式方面,县级融媒体大多建立了“两微一端一抖”传播矩阵,但是,部分县级融媒体往往一稿多发,没有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生产个性化内容,呈现形式也相对单一,这就造成了平台间内容同质化较为严重等问题。

(三)专业人才缺乏,素质良莠不齐

部分县级融媒体未建立专门的人才管理机制,导致一些青年新闻工作者为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前景选择前往省、市级融媒体。此外,传统县级媒体的工作人员大多资历较深、年龄较大,但是对融媒体的了解不够深入,接受新理念、新技术的能力也较弱,这就导致县级融媒体的民生新闻工作者的素质良莠不齐,创新乏力。近年来,部分县级融媒体虽然也从专业高校招揽了一批青年新闻工作者,但他们大多缺乏在乡村生产、生活的经验,不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很难抓住当地百姓生活中的新闻点,难以采写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民生新闻。

四、《边区群众报》对县级融媒体做好民生新闻的启示

(一)明确媒体定位,更新传播理念

县级融媒体要做好民生新闻,首先要明确自身定位和目标,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结合当地的社会环境、受众特点、文化特色等,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树立明确的目标。其次,县级融媒体要尽快转变传统媒体时代“我说你听”的传播理念,培养互联网思维和服务意识,重视人民群众的兴趣爱好,真正做到关心人民群众。

(二)创新传播内容,丰富呈现形式

要做好民生新闻,县级融媒体必须坚持“内容为王”。记者也要增强自己的脑力、眼力、笔力、脚力,深入到百姓生活中去发现新闻、采集新闻,了解百姓的想法、需求,真正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讲好本地故事。

具体而言,新闻选题可以参考当地的重点问题、重点任务,通过新闻推动当地社会发展。例如,抓“重点”的同时也要做到“全面”,要为百姓提供衣食住行、医疗教育、节气耕种等方面的信息,做有温度的民生新闻。在新闻写作中,可以使用方言,字、词、句尽量简洁通俗,用当地群众熟悉的方式解释新名词、新事物等,降低群众的阅读门槛,扩大受众范围。在呈现形式上,可以结合当地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传递内容,提升新闻的趣味性和接近性。同时,编辑人员要熟悉各个平台的特点,利用好传播矩阵,丰富内容的呈现形式,更加生动地展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此外,还要构建畅通的反馈渠道,鼓励群众提出意见,再根据群众的反馈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改进。

(三)改进用人制度,建设人才队伍

媒体的竞争,关键在于人才。第一,县级融媒体要完善人才引进模式,通过多渠道发布招聘信息、与当地高校建立合作等方式引进优秀人才,加速民生新闻生产理念的转变,创新传播方式。第二,人才不光要引进来,还得留得住,这就要求县级融媒体要根据自身情况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比如,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和发展方案,在工作中充分挖掘员工潜力,给予其更大的发挥空间,提升他们的工作成就感和幸福感。第三,县级融媒体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首先是思想政治方面的培养。县级融媒体单位要定期组织新闻工作者学习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等,以便新闻工作者更准确地通过民生新闻宣传党的思想,引导舆论走向。其次,可以邀请资深记者、当地的基层干部或表达能力较好的群众,通过定期举办讲座和基层考察实践的方式,让新闻工作者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这样写出的民生新闻才能更加生动鲜活。最后,县级融媒体可以对当地的教师、工人、居民等开展新闻知识与业务知识的培训,鼓励他们提供新闻线索,加强媒体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五、结 语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在办报理念、内容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边区群众报》为现代民生新闻报道提供了丰富且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县级融媒体作为最贴近人民群众的媒体,要不断创新报道理念、内容、形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身边的故事,反映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从而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参考文献:

[1] 赵浚.加强民生新闻报道更好地发出地方声音[J].传媒论坛,2019,2(15):78+80.

[2] 毕耕,冯桂萍.《边区群众报》:践行“群众路线”的典范[J].中国出版,2015(19):73-75.

[3] 崔旭阳.延安时期的《边区群众报》与现实启示的研究[J].党史博采(理论),2017(1):21-22.

[4] 郭小良,房瑞阁.延安《边区群众报》对农报道标题特点浅析[J].中国报业,2013(6):28-30

[5] 郭小良,潘博.从社会新闻报道看延安《边区群众报》编辑方针[J].新闻界,2013(23):77-80.

[6] 王兆屹.论《边区群众报》新闻报道的大众化特色[J].新闻知识,2016(9):65-68.

[7] 羅莹.《边区群众报》:大众化报纸的实践者[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3):49-52.

[8] 张? ?.延安时期《边区群众报》人才培养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20.

[9] 田颂云.延安时期《边区群众报》的群众化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8):1-3.

[责任编辑:李慕荷]

猜你喜欢
县级融媒体民生新闻
新时代关于县级融媒体建设的问题思考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不仅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
加强全媒体建设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县级融媒体推动乡村振兴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关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几点思考
县级融媒体广播新闻报道转变思路分析
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
探究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的发展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