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人才培养逻辑及实践策略研究

2024-01-16 09:02王首斌
今传媒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路径

王首斌

摘 要:加强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人才培养,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促进民族团结的现实需要,又是民族地区出版业向出版强国迈进的重要支撑,更是加速建设出版强国和文化强国的首要依托。本文对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现实困境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民族出版事业的发展趋势及工作要求,提出了“明确理念—完善路径—创造环境”的多元人才培养路径,旨在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联合等方式,促进民族地区出版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出版强国;出版人才;少数民族文字;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1-0079-09

一、引 言

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了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指出要推动优质公共出版资源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打造少数民族出版理论人才、优秀骨干编辑、优秀校对人才、数字出版人才等,确定了我国编辑队伍建设的价值定位与发展路径[1]。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独具特色,主要体现在文字、语言、风俗习惯、行为特点等方面,这些都可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潜能和动力。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出版工作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而人才队伍的培养是出版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2]。出版是文化的源头和依托,也是文化传承和传播最重要、最基础的载体之一,文化的积累、储存、传播都与出版密切相关[3]。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少数民族文化和语言文字资源数据库建设,有助于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4]。基于此,建设一支堪当新时代重任的编辑队伍,已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出版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出版强国的基础性工程[5],能够推动我国编辑队伍建设走上提质增效的快车道。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既可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从民族视野向国家视野转变,又可以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人才保障[6]。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出版队伍建设在个人、出版单位发展、民族意识培养以及中华文化走出去层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出版人才的培养相对薄弱,经过院校及出版单位系统培养的新闻出版人才较少,也忽略了同质化与民族地区差异性之间的矛盾。本文依据“十四五”时期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思路,旨在为培养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地区文字的出版人才提供理论依据,为民族出版工作输送高质量人才,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出版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二、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少数民族出版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深化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7]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事业作为我国图书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肩负着宣传教化、传承传播等时代重任和崇高使命,必须在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走在前、作表率[8]。《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中遴选的规划项目共1929项,其中,关于少数民族文字出版项目总计136项,基本涵盖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医学、辞书等领域。民族文字图书需要大量精通少数民族语言的编辑进行编辑校对工作,因此,高等院校、出版单位、民族出版事业单位等要重视培养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人才,立足少数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矩阵式传播,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出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少数民族地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是指通过深化出版业改革,释放体制机制的创新活力,调动一切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素,推动出版业的发展。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受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导致部分出版社在出版技術革新等方面动力不足,同时也缺乏进行出版业高质量转型升级所需的必要条件。因此,建设一支精通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并能适应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出版人才队伍,是少数民族地区出版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务。长远来看,少数民族出版业对民族地区经济的增长、人民素质的提高、民族精神的培育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9]。

(三)少数民族地区出版业对建设出版强国和文化强国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与此同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也提出,“要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少数民族地区多处于我国边疆省份,对周边国家传播的战略意义十分明显。边疆省区出版业的蓬勃发展既是对标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落实文化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又是我国从出版大国迈向出版强国的必然逻辑[10]。根据我国在亚洲不同国家的战略发展重点,少数民族地区出版业也应在调研周边国家本土化传播策略的同时,加强对引进和培养国际化专门人才的侧重,带动民族地区出版业在内的各领域焕发出健康活力。出版人才担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少数民族地区出版人才的现代化也是建设现代出版体系的根本保障,是建设出版强国和文化强国的目标和成效证明[11]。因此,出版单位必须主动担当新形势下的使命职责,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着力推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出版工作由大变强,稳步实现出版强国建设目标。

三、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及原因

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出版事业的繁荣,少数民族出版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要。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出版业已基本覆盖了各民族地区,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少数民族出版体系。《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2016—2021年的相关数据显示,近5年来,全国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种类数量基本持平,新版书籍种类平均每年5000种以上。其中,2017年新版书籍种类8866种,为近5年来最多;2020年新版书籍种类5886种,为近10年来最少。此外,再版图书数量比新版图书多,每年的再版图书数量大约为新版图书的1.5倍(如图1所示)。总体来说,2016年以来,无论是新版图书种类还是重印图书种类都有减少的趋势,但是其印数与印张数值依然可观。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53个民族拥有本民族语言,使用28种民族文字出版各类图书。42家民族出版单位中,有37家承担着民族文字的出版任务。此外,出版学的学科地位有所提升。《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发布了第一批少数民族文字出版项目后,相比较于“十三五”时期,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种类逐渐增多,涵盖了少数民族文化、词典、医药、音像制品等,出版物总计136项,占规划书目总比例的7.7%。

但是,相对于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而言,少数民族文字出版项目的出版数量相对不足,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有待加强,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院校培养需求与出版社需求不一致,以及新形势、新媒体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技术冲突等方面。

(一)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人才培养现状

1.院校培养模式未有效契合社会需求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21)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共有88所高校开设了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28所高校开设了出版硕士专业,27所高校已开设与出版相关的硕士研究生方向或专业,10所高校依托一级学科博士点设立了出版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点。由此可见,出版教育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从专业设置来看,当前依然还有20多所高校是在“新闻学”“传播学”等专业基础上开设的“编辑出版学”“文献编辑与数字出版”“出版文化与新媒体实务”等专业,虽然其出版专业已经发展为一级学科,但是专业名称不统一、专业设置不够明确等因素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出版学的地位。笔者依据全国高等院校本科招生和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为基础数据,获取了2014-2021年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设出版相关专业的情况,发现仅有14所院校设置了编辑出版学或数字出版专业(如表1所示)。随后通过访谈调研,发现只有云南民族大学于2004年设立了出版专业硕士点,招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方向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面向少数民族出版题材策划采编、双语翻译、发行、文化创意等工作的“编辑出版+民族语文”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开设了“编辑出版学”课程,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学”并行。其他院校出版相关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编辑能力和新媒体运用能力为主,将出版学作为新闻传播的二级学科进行授课,与少数民族相关的语言文字教学相对不足。

从出版学科角度来看,学术成果往往能够显示一个领域的发展水平。笔者通过CNKI数据库,整理了自1982-2022年发表在国内权威期刊中涉及民族出版人才培养的研究文献,共131篇,并绘制了研究机构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3所示)。

从研究机构来看,我国关于少数民族出版人才发展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中央级出版社和大学研究机构之中;地方出版单位以新疆、云南等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为主,发文量有一定的差距;研究机构大多单独发文,未形成合力。

从研究的聚合度来看,关于少数民族出版人才的培养多从少数民族文字对出版事业的重要性出发进行探讨,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挑战”“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市场策略”“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业的改革方式以及人才培养方式”“少数民族文字的翻译策略”等方面,未涉及我国少数民族出版行业的需求、从业人数、行业现状等方面的具体调研,对于如何提升民族出版人才的数字化编校和策划能力的探讨相对不足。此外,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学界对少数民族出版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培养机制的研究却不够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2.人才培养理念与出版单位用人需求偏差

本文调研了我國少数民族出版企业对于人才招聘的要求,从表2来看,2021年以来,我国涉及少数民族文字的出版单位招聘的编辑多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专业的毕业生,直接招聘编辑专业毕业生的情况很少;从数量上来看,少数民族聚居省区的出版单位招聘人数仍然很少。由此可见,编辑出版人才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较少。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语言教育较少涉及编辑技巧的培训,而出版行业的继续教育大都属于出版体系内的职业培训,出版社少数民族文字编辑岗位的招聘要求大多明确提出要具有2年以上出版岗位工作经验或具有中级以上出版职业资格证书。

现实发展中,编辑出版学与开设院校的其他优势学科存在一定的脱节,使得申请专业时预设的培养优势缺乏创新点,导致编辑出版学教育专业性不强,存在同质化现象。未能将高等院校培养出的大量毕业生有效地输送至民文出版产业,是目前编辑出版学教育改革存在的首要问题。这不符合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多秉承“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的发展理念,难以培养该专业学生具有除“编辑力”之外的其他竞争力。

3.少数民族地区出版业转型升级有待提升

我国与周边国家接壤省区出版的图书分别使用蒙古、朝鲜、柯尔克孜、藏、彝、壮、维吾尔、俄罗斯、哈萨克、傣、佤等28种民族文字,内容涉及我国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医学等各个领域,与周边国家具有共通性。笔者通过对几家海外合作出版社进行访谈发现,在面对快速转型的世界出版变革大环境下,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出版业在响应国家出版“走出去”的实践中,存在输出产品和版权质量不高的问题,或因编辑和翻译人才以及海外发行渠道等原因,导致输出形式流于表面,并未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具体表现为:1.各出版社之间人才、市场、信息等资源竞争较为激烈,未有效发挥区域协同作用;2.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外文图书存在标题缺乏吸引力、图书价格较高、营销手段与国外受众阅读习惯不够契合等问题。比如,部分出版企业在向周边国家输出外文图书前未深入调研目的地国家的语言文化市场和受众习惯,只是将输出作品外包给翻译公司,导致产品本土化程度不足,难以融入当地主流图书市场并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少數民族文字出版人才培养亟待提高的原因探析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复杂性。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制约,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化圈,其文化传统、民族习俗和社会结构,导致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的范围和人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既加大了人才培养难度,又增加了开发成本。少数民族出版社的编辑大多是熟练运用民族语言和汉语言的双语人才,由于编辑工作任务较重且人手有限,且部分少数民族出版社的出版业务较为单一,其变革的主动性不够,导致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其次,少数民族文字读物的受众规模相对狭小。我国少数民族文字读物的受众规模相对较小,能够盈利的也比较少,大多依靠政策、资金的扶持。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离不开技术和资金的支持,经济效益的客观缺失导致出版单位主动性较差,使得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人才培养难度和成本较高。

最后,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人才培养未被正式纳入编辑出版学框架内。当前,我国大力扶持并推动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工作,也设置了国家出版基金民文类、民文出版等多个专项资金,但是部分少数民族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民族文字培养仍基本处于开始状态。

四、完善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明确理念———将精湛的业务素质培养与强烈的责任使命意识有机结合

明确理念,就是回答培养什么样的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人才的问题。在迈向出版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出版单位及高等院校在培养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人才时,不仅要坚定政治方向,不断强化使命意识,还要熟悉我国国情,及时了解少数民族的相关政策,不断提高精准把握政策的能力。

1.把握正确政治方向,重视政治教育

高校不仅要提高自身政治站位,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管理、课堂教学、校园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打造常态化、持续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机制与制度体系,不断强化学生的“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民族大团结的思想基础[12]。此外,高校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政治教育,确保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

2.深入了解我国国情和少数民族文化

民族众多、文化多元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重要优势。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经过千年的积淀,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明,都是我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把握好这一教育原则的前提下,地方高校应将更多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课程融入出版专业的实践课中。高校二级学院可以在教授出版专业课程之余,利用“学分制”“双学位制”等措施,鼓励学生学习少数民族政策、少数民族文化等相应课程,培养熟悉我国国情并通晓少数民族文化的具有职业特色的少数民族出版人才。

3.精通出版业务,具有国际传播视野

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了解本民族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将跨学科知识以及出版相关知识的传授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要注重建构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并融入国际化以及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及时改进传统的教育方法,进一步充实多元文化知识结构所需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重视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可以采用布置阅读书目的方式加强学生汉语、民族文化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术表达能力;二是注重语言课的学习,进一步促进学生的高效交流。

此外,高校还可以与国外相关专业的大学进行联合办学,即采用以“2+2”“3+1”为主的学习计划和模式,国内和国外学习时间分别是2~3年和1~2年。近年来,学生教师国际访学交流、学历教育合作、课程教学合作、科研合作、学术交流互访、国际留学生培养、学生出国留学升学等活动,已成为出版专业教育的日常教学工作。因此,高校少数民族出版人才对外合作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开放实验室和产学研基地等方式,不断吸引人才。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出版社不仅要积极拓展新的渠道,持续加强国际合作,在不同维度下实现国际学术交流,提升专业教育的整体水平,还要在国际化视野下不断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为民族文化出版国际化持续输送专业人才。

(二)完善路径———将民族院校学科建设与地方出版单位合作有机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院校通过不断开展学科发展、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产学融合、国际合作,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不断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出版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促进了我国出版专业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13]。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民族院校与地方出版集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后备人才的培养以及营造优质的人才培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民族院校学科建设与地方出版单位合作有机结合,主要有以下两种培养模式。

1.产学研合作培养

产学研合作培养是实践教学最行之有效的路径[14]。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专业的教育必须与出版产业紧密合作,积极尝试并探索出适合校企双方特点的多种合作方式与机制,比如联合办学、合作交流、建立实践基地等,尤其是要充分利用业内专家、选题策划、出版项目等产业资源,通过灵活的方式将其巧妙地融入实际教学环节中,真正实现产学合作培养少数民族出版人才的教育目标。

比如,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出版”专业学位硕士,设置了出版理论与实践、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国际出版(其中包含小语种翻译课程)等课程,这种课程布局有助于复合型出版人才的培养。此外,部分高校编辑出版学、数字出版专业通过设计包含语言文字文化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和综合素质类课程等多个课程组模块,并围绕厚基础、宽口径、多技能等方向培养出版人才的培养方案,也是很好的范例。

“编辑出版学+专业”能够适应不同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需要,并根据各自所处的地域、学校特色、优势专业、学生特长等现实状况进行差异化培养[15]。“十四五”期间,国家相关部门在援助民族地区出版的过程中,不断注入文化产业合作,指派发达省份出版人才尤其是数字化出版人才到民族地区进行帮扶,通过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发民族出版资源,协助开展民族出版数字化平台建设和融合发展工作,整合并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从而确保各环节、各领域资源配置的合理化。高校要发挥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在人才培养上紧跟行业发展和行业动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为出版行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供保障。

2.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体作用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因此,教师应根据当下的出版业形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匹配新形势下出版业发展的需求。高校应聘请少数民族地区出版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和学者,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出版业的发展态势,不断更新学生所学课程体系以及相关知识结构,充分融合不同学科,培养具有跨学科的“一专多能”型出版人才。

比如,云南宣传、教育等相关部门与云南民族大学出版专业的学生采用联合方式,共同打造了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读物,比如,《云南印象》《梦幻腾冲》和《丽水金沙》等经典民族文化读物以及《泼水节》《火把节》等文化风情读物。又如,云南民族大学借助独特的地缘优势,为出版专业学生开设了云南特色民族文化课程,并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解傣、傈僳、摩梭和佤族等民族文化;同时,邀请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参与到相关的教学环节中,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提升了出版专业能力并拓宽了视野。

(三)创造环境———将优化教师队伍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1.优化教师队伍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多尝试“跨界”联合培养,优化教学资源,建立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与出版产业界合作,有计划、持续性地邀请业界专家进校园,聘请专家担任兼职导师,并与“学院派”进行相互补充,从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此外,还要加大高校出版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力度,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比如,通过选送年轻教师去出版企业挂职锻炼,或者出国学习进修,拓宽教师获取国际出版教育经验的渠道,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2.丰富校园文化

对民族院校而言,不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实际上是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促进跨文化学习和交际能力的有效提升。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国际新闻传播方面与文化遗产相关的知识讲座,并向学生介绍《共饮一江水———澜湄合作简明知识读本》《手绘澜湄》(中英文版)等读本[16],不断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在提高学生出版领域知识储备的同时,促进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

五、结 语

本文立足于时代背景,分析了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及原因,并提出少数民族地区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专业知识与责任意识、政治意识与国际视野以及民族文化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三大原则,又要注重利用将精湛的业务素质培养和强烈的责任使命意识、民族院校学科建设和地方出版集团合作以及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和建设校园文化有机结合的方式,探究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现实路径。出版专业教育只有借助新时代的科技力量,将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产业融合,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文化传播者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 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J].中国出版,2022(3).

[2] 刘向东.新时代编辑出版人才培养路径[J].编辑学刊,2022(4):20-24.

[3] 郭晓勇.文化强国背景下编辑的核心素养与培养路径[J].出版广角,2022(2):55-58.

[4] 桂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建设资源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3):12-17.

[5] 张恰.“十四五”时期编辑队伍建设的价值定位与路径选择[J].中国编辑,2022(3):20-25.

[6] 范军,李晓晔.新中国新闻出版业70年[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 庄红权,胡超.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理念、制度与实践[J].出版广角,2022(5):23-28.

[9] 陈丽君,李军.发展民族地区出版业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2,30(5):1-6.

[10] 方卿.新时代出版业发展的新要求、新目标、新任务与新举措———对《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的几点认知[J].出版科学,2022,30(2):5-12.

[11] 李军,段京池.我国民族出版发展模式探究[J].科技与出版,2022,331(7):116-122.

[12] 王琪.出版領域语言文字问题治理对策分析———基于《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的解析[J].科技与出版,2022,329(5):154-160.

[13] 崔晓琰.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发展研究[D].拉萨:西藏大学,2021.

[14] 刘劲荣,张劲夫,何根源.高校民汉双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云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语言规划学研究,2019(1):28-31.

[15] 郭瑞佳,亢姿爽.“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科联合差异化人才培养实践探索———以云南民族大学编辑出版学教育改革为例[J].现代出版,2018(6):68-71.

[16] 邹悦悦,徐梓涵.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以云南出版集团为例[J].中国编辑,2021(6):48-51+60.

[责任编辑:李婷]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路径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浅析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幼儿教学趣味的培养初探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