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环境下历史类微纪录片的共情传播策略研究

2024-01-16 09:02宁薇焦冰洁
今传媒 2024年1期
关键词:集体记忆

宁薇 焦冰洁

摘 要:社交媒体环境下,受众情感的共鸣与认同是历史类微纪录片传播效果提升的关键所在。本研究基于共情传播理论,以央视历史类微纪录片《国家记忆》官方抖音账号为研究对象进行内容分析,梳理总结了其在共情传播方面的策略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形式、调动受众参与热情,丰富内容、满足受众情感需求,积极互动、回应受众情绪等共情传播策略,旨在助推历史类微纪录片讲好历史故事,引导受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形成科学的历史认知与价值共识。

关键词:微纪录片;共情传播;《国家记忆》;集体记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1-0088-04

历史类微纪录片作为一种媒介载体,用影像的形式讲述历史故事,反映历史真相,对于凝聚社会共识,引导大众树立科学的国家观、历史观和价值观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历史类微纪录片的传播带来了机遇,也对其内容生产和呈现形态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利用新型社交媒体的多样化特征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提高历史类微纪录片的感染力和传播力,成为一项亟须解决和完善的重要课题。

但是,微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往往取决于对受众情绪、情感的调动能力。目前,历史类微纪录片大多以历史进程和重大事件为主题内容,倾向于情景再现与宏观叙事,这使得历史类微纪录片在满足公众深层次情感诉求、引发共情共鸣,从而聚拢最大范围的社会共识等方面存在多重现实困境。因此,如何以共情传播帮助公众建构历史想象、触发历史共情、形成历史认同,成为历史类微纪录片创作者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国家记忆》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历史纪录片栏目,以“为国家留史,为民族留记,为人物立传”为宗旨,主要讲述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新中国飞跃史、改革开放进程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引导社会大众和青少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厚植爱国情怀,培养浩然正气。2017年一经开播,首期节目收视率达0.96%,并连续获得2017年、2018年广电总局十佳优秀纪录片栏目称号。2018年6月,《国家记忆》入驻抖音平台,截至2022年10月31日,共发布1520条微纪录片,粉丝数量达到1600万,累积获赞4.4亿,粉丝量位列央视主流媒体节目抖音号首位。2021年,《国家记忆》荣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一等奖。《新闻阅评》评价《国家记忆》:“节目立意深远、历史叙事宏大、板块设计精巧、逻辑行进严密。唤醒了国家记忆,唱响时代主旋律,在舆论上可以起到正能量的助推。”[1]

本研究以《国家记忆》抖音号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评论量在1万条以上的微纪录片(截至2022年10月31日共147条)作为样本视频,进行数据统计与内容分析。试图回答三个问题:1.该抖音号在传播历史类微纪录片时运用了哪些共情策略,产生了怎样的共情效果;2.它的共情传播策略存在哪些问题;3.在社交媒体时代,历史类微纪录片应采取怎样的共情传播策略,以讲好历史故事,提高影响力。

一、《国家记忆》抖音号的共情传播策略

(一)集体记忆唤起情感认同

历史类微纪录片不仅要真实完整地展现历史遗迹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还要通过传受双方的情感交流,潜移默化地引导受众形成科学的历史认知结构,最终与受众群体达成共同认知,引发情感共鸣。但“共情”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基础,越是被传受双方所共同认可的中介物,越容易在传播主体间形成“共享表征”,共情传播也就越顺利[2]。因此,历史类微纪录片的创作者要特别注意传播内容的选择,当内容能够打动人心时,“共情”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据统计,《国家记忆》抖音号发布的微纪录片主题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主要人物类、社会热点类、温情故事类、铭记历史事件类。其中主要人物类数量最多,共66条,其次是铭记历史事件类,共41条。通过选择大多数受众知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传播内容,《国家记忆》抖音号成为了集体记忆的讲述者、唤醒者,继而引发了受众的情感认同。

1.回顾刻骨铭心的历史事件,打造共享情感空间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是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国家记忆》抖音号通过回顾刻骨铭心的历史事件,用鲜活的历史调动受众内心的情感,使受众在共同享有的情感空间中表达个人的喜、怒、哀、乐。例如,2020年9月4日,该抖音号发布了视频“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锄奸部部长余光文回家看到妻儿惨状,当场昏厥……”,通过采访他的女儿余泽军,讲述日军的暴行以及我国人民的坚毅勇敢,收获点赞量525.8万、评论量43.4万、转发量6.1万,评论区出现大量“致敬”“勿忘国耻”“悲痛”等关键词。苦难的过往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经历,历史亲历者、见证者及其家属、后代的口述,消弭了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情感距离,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和丰富了对历史的记忆,并且或显性、或隐性地将对人物的共情延展为对历史的共情。《国家记忆》抖音号常以故事化的微末叙事和可感的个体体验打造共享情感空间,带领受众以开放、平等的视角感知历史,最终勾连起受众情感层面的理解與认同。

2.讲述家喻户晓的人物故事,引发情感共鸣

除了历史事件外,人物也是历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记忆》抖音号充分挖掘历史人物资源,通过讲述令人尊敬的历史人物故事,引发受众的观看兴趣,激发受众情感共鸣。例如,2019年3月3日,该抖音号发布了视频“为了拿下大庆油田,他用生命践行誓言。”通过历史珍贵影像展现了“铁人”王进喜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井喷的场景,获得点赞量232.9万,评论区点赞量第一的留言这样说:“老一辈人为祖国的建设真的很拼!”网友在下方纷纷回复“是的!”“没错”。朴素的话语表达了网友对老一辈的敬佩之情,这也为主流媒体进行共情传播提供了思路:由于主人公在现实时空的缺席,历史类微纪录片一般较难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但如果历史类微纪录片主人公得到了受众的尊重、喜欢与认可,这种情感认同极易引发受众的共鸣,并在互动共情中顺利完成情感价值引导和教育。

(二)视听结合激发情感表达

1.再现历史画面,强化情绪体验

科技的进步与运用不仅使珍贵的历史影像焕发出新的光彩,也为纪录片的真实表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国家记忆》抖音号运用4K修复技术,发布珍贵的历史影像,给受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在147条样本视频中,黑白画面呈现的有70条,彩色画面呈现的有77条,其中含有历史珍贵影像的视频有78条。色彩画面在传播中承担着迎合主题、渲染氛围的任务,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黑白画面朴实含蓄、肃穆冷隽,让受众可以更专注、直观地了解拍摄者通过画面所讲述的故事,凸显了纪实感。传播者选择特定场面的真实再现,让受众在真切的影像画面中强化了情绪体验。

例如,2019年1月4日,该抖音号发布了关于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的视频,将周恩来总理在晚宴上讲话的内容、出席晚宴的中美重要历史人物和晚宴的会场规模剪辑在一起,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争取和平与发展的艰难,以及周恩来总理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形象。有网友评论道:“看见您,不知不觉就流泪了”“那时候争取来的和平是多么珍贵”。

历史影像的修复重现使历史场景直接刺激受众的感官,增强了传播内容的真实感和可信度。受眾在观看时能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也会本能地调动自身现实经验以及认知想象对历史类微纪录片进行影像语言符号“解码”,获取创作者的“编码”意图,从而构建共通的情感空间。

2.微纪录片配乐,触发情绪感染

声音的巧妙配合也能使微纪录片触发受众情绪。在147条样本视频的声音类别中,音乐有69条,采访人物原音有37条,视频原音有31条,解说旁白有10条。恰当的音乐不仅不会干扰受众观看画面,还会帮助受众根据画面进行联想,继而触发情绪感染。例如,2019年9月25日发布的视频讲述了在1998年抗洪抢险救援中,原广州军区某集团军战士李向群多次奔赴灾区抗洪抢险,在他壮烈牺牲后,“李向群连”官兵接续传承“李向群精神”,继续奋勇向前的动人故事。该视频的配乐基调先是紧张压抑,然后是低沉悲痛,最后是坚定昂扬。音乐的变化和受众的情感交相呼应,受众被李向群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染,为他的牺牲而心痛,也因“李向群连”而振奋鼓舞,评论区里的受众纷纷留言,积极分享自己对1998年洪灾的回忆。

(三)把握时间节点,促进情感聚集

1.用温情凸显人物真情

《国家记忆》抖音号发布的微纪录片不局限于表现人物特定的形象,而是通过深入日常,以平视的视角看待历史人物,并结合特定纪念日用温情的画面和话语凸显历史人物质朴丰实的情感,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例如,2019年8月8日,该抖音号发布了“周恩来邓颖超结婚94周年纪念,纸短情长,爱情如此就是最好的样子。”通过文字和照片讲述了周总理和夫人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获得点赞量125.3万,评论区点赞量第一的留言这样说:“一个是文武双全、精忠报国,建不世之业;一个是秀外慧中、相濡以沫,立百代贤名。”并且出现了大量“羡慕”“美好”“爱情”等关键词。该视频用温情温暖人心,塑造了真实而亲切的历史人物,也拉近了受众和历史人物的心理距离与情感距离。

2.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纪念

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重要节日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是了解时代的重要路径。《国家记忆》抖音号通过影像呈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不仅唤醒了受众的历史记忆、激发了个体记忆,更不断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效聚集、激发了受众的情感能量。例如,2018年10月1日,该抖音号发布了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微纪录片,获得点赞量217.8万,热评写道:“百年奇耻一朝雪,重整河山不等闲,先辈遗愿怎敢忘,荣华富贵待来生”“给我爷爷看这个视频,他还是热泪盈眶。”网友们不仅在评论区分享了自己的想法与情感,还通过回复、点赞等方式促进评论区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传播、聚集与强化。在社交媒体传播场域中,情绪越激烈,用户分享的诉求就越高。这些在特定日期发布的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微纪录片,能够提高受众对历史的认知与体悟,更能促使受众在共情中自发地进行二次传播,最终推动受众形成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二、《国家记忆》抖音号共情传播面临的困境

“在媒体与舆论的互激过程中,如果媒体不能将共情传播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将会导致量度失衡。”[3]微纪录片某个主题发布之初肯定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也容易引发受众的情感激荡和强烈共情,但同类主题反复出现,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受众集体情感沉溺和情感疲劳,最终造成受众情感透支与情感淡漠。《国家记忆》抖音号在共情应用与量度把控中,也存在一定的困境。

(一)主题同质化导致情感表达相对单一

经过内容分析发现,《国家记忆》抖音号的微纪录片虽然涉及不同的主题类别,但内容或多或少存在同质化现象。样本视频中主要人物类的微纪录片共66条,大多关于历代国家领导人或民族英雄,其中毛主席10条、周总理10条、钱学森6条,较少涉及基层工作人员等其他对国家奋斗史有重要贡献的人;铭记历史类微纪录片共41条,多和抗日战争相关;社会热点类共19条,多与阅兵、仪仗队训练等关联;温情故事类共21条,大多展现毛主席、周总理的相关工作、公务场景等。对于这些经常出现的主题,微纪录片的呈现角度也比较相似,比如,对于民族英雄多呈现他们危难时刻坚毅勇敢的一面,但对他们不为人知的日常生活展现较少。

相似而同质化的内容会让网友习以为常,继而消耗网友的情感表达热情。本研究通过分析评论区网友的感情基调,统计后发现,表达致敬类评论占比为28.6%,自豪骄傲类评论占比为22.4%,其它感情基调占比较少,这种相对单一的感情基调导致该抖音号在调动受众多元性情感方面的效果比较有限。

(二)互动不足或会引发情感疏离

社交媒体时代,要增强用户黏性、提高共情传播效果,必须与受众建立平等的传播关系,积极主动进行互动。但笔者观察发现,《国家记忆》抖音号较少回复网友评论,与网友缺乏交流互动。此外,在《国家记忆》抖音号发布的1520条微纪录片中,只有147条的评论量在1万条以上,占比为9.7%。由此可见,如果官方疏于回应受众评论,则容易引发受众的情感疏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受众情感疲劳,甚至不再参与互动。

三、历史类微纪录片共情传播的优化策略

历史类微纪录片承载着传承历史、凝聚共识的重要使命,但因為时空距离,部分受众难免有陌生感、距离感。只有融合一系列优势元素并积极创新,才能让历史类微纪录片兼具感性共鸣与理性共情,从而以良好的“共情力”带来超强“传播力”,帮助受众更深刻地了解历史。

(一)创新形式,调动受众参与热情

人对信息的接收具有“趋新”“好奇”的特点,新奇的事物更容易激发受众的兴趣,因此,历史类微纪录片的创作者要注重应用新技术创新微纪录片的拍摄方式,积极探索媒体融合的路径,坚持思想、艺术和技术相结合,提高作品的品质,优化传播效果[4]。比如,可以采用三维虚拟场景、全息影像等技术丰富纪录片的素材,增强纪录片的真实性,为受众营造出震撼的沉浸式体验氛围,也可以通过剪辑、包装避免叙事的枯燥性。

(二)创作内容贴近生活,满足受众情感需求

社交媒体环境下,牢牢把握住受众的情感脉搏和情感需求,才能培养、增强用户黏性,通过强化连结而收获稳定的流量[5]。因此,历史类微纪录片要避免使用宏大叙事的常规视角,尽量贴近受众的真实生活,利用创新方式进行微观叙事。比如,可以将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与受众日常生活相联系,力求故事讲述真实、可信、有温度,让受众产生历史就在眼前、人物就在身边的感觉,心理距离越近,越容易产生共情。此外,对故事架构也要创新性处理,同一个主题不要重复出现,避免让受众沉浸在同一种情绪中,并且要有效挖掘历史的深层“意味”,展现历史人物的不同侧面,从而讲好历史故事。

(三)增强互动,积极回应受众情绪

评论、转发或点赞是受众情绪、情感的有效输出方式,能推动受众参与到历史故事的传播过程中,增强受众对历史的参与感、体验感和获得感。互动是共情传播的延续和强化,不仅能使受众更好地理解与认同传播内容,还能促进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对话,让受众感到被重视,加深对媒体的情感认同,从而更加信任媒体,愿意接受媒体的思想观点和价值倾向。这种认可是传受双方的情感桥梁,能够使传受双方情感更为紧密,更好地实现共情传播。因此,历史类微纪录片进驻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后,相关运营人员要特别注意增加与网友的必要互动,满足网友的互动需求,优化共情传播的效果,比如,可以创新互动仪式,在评论区设置符合主题的问答环节或征集活动。此外,官方也可以适当地参与评论区的互动,对能够起到共情传播作用的评论进行回复。

四、结 语

共情是人类根源于基因的一种天赋。社交媒体时代,众多新闻实践已经充分表明,合适的共情传播媒介与内容能够引导传受双方从认知共识走向情感共鸣,显著提升传播效果。历史类微纪录片承担着见证历史真相、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唯有以共情传播为“讲述历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才能以更加生动自然的方式讲好历史故事,从而引导受众特别是青年受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形成科学的历史认知与价值共识。

参考文献:

[1] 国家记忆·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新闻专栏参评作品推荐表(专栏)[EB/OL].http://www.zgjx.cn/2021-10/26/c_1310267414.htm,2021-10-26.

[2] 于涓,李奕萱.主流媒体融合转型中的共情传播实践[J].青年记者,2022,730(14):77-79.

[3] 刘立成,李新龙,姜帆.电视新闻传播效果的共情传播检视[J].新闻前哨2022(18):14-16.

[4] 秦煦.广电总局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推动新时代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繁荣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6):4-8.

[5] 王传宝,王一鸣.正能量引领大流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要求[J].全媒体探索,2022(9):8-11.

[责任编辑:武典]

猜你喜欢
集体记忆
新媒体环境下祭礼仪式的转型与国家共同体建构
外白渡桥——一座城市的百年记忆
七十九平方米的记忆构建
高校档案在构建“集体记忆”中的实践与思考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
“网红”微博广告研究
古装电视剧与大学生的集体记忆
新闻社群的“情怀”策略建构
20世纪70年代台湾留美学生的政治文化
大屠杀记忆与创伤书写:“第二代”叙事与以色列人的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