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林业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有机融合探究

2024-01-16 18:33何辉
新农民 2023年35期
关键词:造林技术

何辉

摘要:随着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基层林业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有机融合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大量涌现。基于此,简单分析基层林业规划设计意义及常见造林技术,深入探讨基层林业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有机融合策略意义重大,为做好工作特撰写此文,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基层林业;林业规划;造林技术

近年来,基层林业事业发展迅速,林业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也在随之升级。但调研发现,在生产实践中,很多基层林业部门在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融合仍存在不足,将基层林业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有机融合,是更好开展相关工作的保障。

1 基层林业规划设计的意义

1.1 提升林地资源利用率

基層林业规划设计能够将基层的各项林业资源进行盘点和分析,在现有林地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配置,以最大程度上提升林业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保障基层林业资源获得高效合理利用。

1.2 增加林户经济收入

基层林业建设规划和设计能够带动林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提升林业产业及产品的经济效益。林户在种植各类树木时,能够有效提升生态平衡和种植技术,不断增加经济收入。

1.3 促进生态环境平衡

基层林业规划设计能够充分发挥出地域优势特点,将造林等具体位置与居民聚集区科学合理规划设计[1]。有效避免居民可能对林业资源造成的破坏,促进基层林业生态环境平衡。

2 常用基层造林技术

2.1 整地技术

在造林正式开展之前,首先要对造林区进行整地,创造良好的造林环境。整地之前应对土壤表面进行清理,将杂草、碎石及树枝等杂物彻底清除,保障土壤表面的光滑平整。

充分清理后,对土地进行消毒杀菌处理,避免土壤中的有害细菌可能对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正式整地时可以采用翻耕的形式将土地进行深翻,土地的深翻程度可以根据造林地的实际坡度进行判断和确定。对于坡度较大的区域可以适当减少翻土力度,对于坡度较小的平整区域,可以适当增加翻土力度。

为了保障基层造林整地工作的质量,应制定相关的标准规范,对整地过程中的实际进度、整地完成后的整体效果及整体工作人员等方面,进行科学管控。

2.2 种植技术

在整地工作顺利完成后,基层造林工作进入种植环节,应根据基层林业的具体造林需求及所在地区的环境、气候等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种植方法。例如,对于规模较小、种植数量需求多的造林区域,可以采用分植定穴的种植方法。利用挖掘树穴的形式进行分批种植,具有有效降低资源成本投入及种植效果强的优势特点。对于规模较大的种植区域,可以采取播种的形式进行林木种植。播种形式种植能够创造出林木适宜生长的环境,提升林木的存活率,保障林木的生长质量[2]。除了规模外,气候条件是影响林木种植能否顺利开展的常见因素。对于气候较为干燥的基层造林地区,应加强林木的种植深度,确保林木的根系部位能够深入土壤中汲取到充足的水分,保障自身的水分生长需求。

2.3 养护技术

养护技术是基层造林种植后的重要环节,在林木种植后需要做好养护管理,保障林木能够健康顺利生长发育,林木的养护技术主要包括施肥、灌溉及除草等。

施肥时,应根据林木的具体生长阶段及生长特点,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在施加化肥的过程中,严格控制用量,避免肥量过多对林木造成烧灼及枯萎等不良影响,肥量施加过少,导致林木无法获得充足的养分补给,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灌溉时,应及时观察天气状况,在降水量较多时,应适当减少灌溉频率。同时,将林木周边区域多余的水分及时排除,防止水分过量对林木造成涝灾。在林木出现水分短缺及天气炎热时,应增加灌溉用量及次数,满足林木的水分生长需求[3]。

除草时,可以采用喷洒化学药剂进行,根据杂草的具体特性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为了减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可以选择无毒无害的环保型化学药剂除草。

3 林业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有机融合的策略

3.1 合理选择品种

在对基层林业建设及造林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首先对造林品种进行科学合理选择,为后续造林创造良好的基础。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3.1.1 充分考虑地域情况

基层林业资源广泛,各地区的造林需求不同。因此,在选择造林品种时,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基层林区所在的具体地理位置判断最适用的林木品种。影响造林品种选择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气候、光照、土壤、水源、经济及地形等,应根据所在地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例如,在气候条件方面,在我国北部较为寒冷的气候进行种植,应选择耐寒性能强的造林品种,防止林木在后续种植后出现冻伤等情况,影响存活率。在我国南部气候较为温和的基层林业造林种植中,如安徽南陵县等,可以选择适应本地气候的乡土树种作为造林品种。在经济方面,如果所在地经济发展程度不高,可以选择产量高的造林品种进行产业化的种植,提升经济效益,如核桃树及榛子树等经济性能较强的林木品种。经济性种植后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中,能够在收获时获得高产,促进经济收入增加,有效提升经济效益。

3.1.2 顾及生态系统平衡

选择造林品种时,应对树木品种生态方面的作用功效有所了解,并做好规划设计。避免树种在选择后,与所在地生态环境不匹配,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环境破坏,对林木的正常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3.1.3 做好调研工作

为了保障造林品种能够合理选择,并在选择后能够充分适应基层林业造林环境,可以在正式选择造林品种之前,深入基层森林内部进行实地勘查。对需要进行种植的林业区域进行仔细观察,利用专业仪器对种植区域的土壤进行检测,根据检测出的土壤含水率、土质特点及土壤肥力等方面的土壤性能指标,判断出与土壤各项性能相匹配的造林品种。

3.1.4 积累经验,做好优良品种收集及保存

在合理选择造林品种的过程中,应做好优良品种的收集及保存方面的规划设计,对优良造林品种的植株等部位进行采集及归类储存,并进行合理的研发及使用。在种植的林木品种出现种植后长时间无法充分适应环境及存活率低等情况时,可以将储存的优良林木品种进行重新种植。有效解决林木在种植后的各类异常问题,为后续造林的顺利进行及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3.2 注重林地多元化

在基层造林工作中,应充分考虑林木品种的多元化,可以选用多种不同类型的林木品种进行混交栽植,促进森林内部物种多样性的发展,以便生态环境及系统更加平衡。

3.2.1 林木搭配

进行多种不同类型林木种植时,应充分考虑到各类林木的具体性能特点,禁止将性能不相符的林木随意搭配种植,避免林木之间生长过程中出现互相干扰生长需求的情况,影响各林木的正常生长。

3.2.2 生态平衡

在多元化造林过程中,除了不同林木自身的互相干擾因素,还应规划设计森林内部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相关林业资源之间的生态性,不同林木在种植后应注重保持森林各类生物之间能量转换的平衡性,使各生物之间能够在安全稳定的状态下进行高效的生态循环。

3.2.3 规划种植时间

基层造林的多元化种植工作中,应对具体的种植时间进行充分规划设计。在造林初期阶段,如果未能选择出各方面性能相匹配的不同林木品种,避免盲目种植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可以首先进行单一林木品种的选择种植,在种植一段时间后,根据所栽种林木的具体特点,合理选择其他类型的林木进行多元化种植。注重基层整体林业系统的多样性,混合种植不同品种的林木。

3.2.4 种植比例及位置规划

在多元化造林的过程中,混合林木品种的具体种植位置,可以根据林木的生长需求进行判断。例如,在林木的众多生长需求中,光照需求是关键组成部分。在混交栽植中可以根据林木的不同光照需求分布种植位置。对于光照需求高的林木品种应种植于整体结构的上层区域,以便光线强烈时上层林木能够获得充分照射。对于光照需求少的喜阴林木品种,在种植时应规划设计在中下层等光线较弱的区域,避免种植层面过高,导致喜阴林木在长时间的阳光直射下影响正常生长。如果林木品种对光照的需求量没有突出的倾向,在规划设计具体位置时,可以将林木种植在任意位置,在上层及中下层均可以进行种植[4]。合理利用光照进行不同类型林木种植位置的规划设计,能够使光照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特点,有效利用自身光能促进林木营养物质成本的累积。确保林木能够充分汲取到各类营养物质,促进根系及枝叶等部分发育。从而做到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利用自然环境中的资源,促进基层林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形成。

3.3 优化树种结构

在基层造林中,除了对造林的多元化进行规划设计,还应对林木品种的整体种植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确保不同类型的林木品种能够在整体结构中合理分布,保障各林木均获得良好的生长。

3.3.1 上下分层结构

树种结构可以采用上下分层的结构进行优化,复层化的树种结构在林木的混合种植过程中,要求整体树种结构保持一致性。不同类型的树种在种植时各方面的自然性能应达到相互统一,为复层化树种结构的建立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3.3.2 复层化树种结构

在建立之前应首先进行测验,选择管理方式相同的林木作为测验对象,在试验过程中注重对林木的具体生长情况,及可能存在的病虫害进行仔细观察。整体测验通常持续较长的时间,在一段时间后,可以根据测验及观察结果,选择符合标准要求的林木建立复层化联系。对于暂时无法达成建立联系的标准的林木,不可停止测验,应继续加大测验及观察力度。再次经过一段时间的测验及观察后,对于生长发育状况良好的林木,可以判定为达到建立联系标准,对于仍不达标的林木样本应不予采用终止测验。

3.3.3 实践操作

可以通过人工的形式采用复层化方法进行树种结构优化,基层林业规划设计人员需要首先对不同类型的林木进行统计分析,对各林木的具体性能特点进行充分了解掌握。根据统计出的基本信息对林木的高度、根部长度及枝叶所占面积等项数值进行分析计算,通过计算工作人员能够对林木的种植密度进行估算,以便采用复层化形式树种结构时,能够合理分配不同类型林木的具体位置,将各林木的种植间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林木之间产生互相干扰,提升基层造林空间资源的利用率,确保树种结构优化的合理性及可行性。此外,在复层化树种结构正式建立后,为了保障不同类型的树种之间能够在互不干扰的情况下,顺利进行生长发育,可以定期对复层化结构进行定期跟踪调查。观察林木是否充分适应周边环境,是否能够与相邻林木的生长相契合,并将相关调查信息进行记录。以便在复层化树种结构出现异常问题时,能够根据调查信息,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调整。确保调整后的复层化形式,能够有效优化整体的树种结构,各类型林木能够顺利进行生长发育。

3.4 合理设计造林密度

在基层林业造林工作中,林木之间的距离是影响正常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对造林密度进行规划设计,确保将造林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基层林业造林密度的具体大小可以从自然因素及经济因素等方面进行判断。

3.4.1 自然因素

可以通过林木自身的自然性能进行规划设计,而对于具有特殊用途的林木如防护林等,通常与其他普通类型的林木相比造林密度较大。从林木的自然生长速度方面进行判断时,通常情况下慢生林的造林密度会比生长较快、成熟快的速生林造林密度大。在自然因素中的气候条件方面,气候较为干旱区域的基层造林工作,与气候条件适宜区域的造林相比,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造林密度。避免自然资源在干旱环境下过度消耗,在长时间作用下容易出现资源短缺的情况,林木的正常生长需求无法获得保障。对于水源、光照、气候及土壤肥力等方面均适宜林木生长的地区,应适当减少造林密度。避免林木生长速度较快,导致资源出现损耗过度或浪费情况,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在地形方面,如果选择在田地等地形条件下进行造林,应适当增大造林密度。确保空气能够在间隔较大的林木群中保持顺畅流通,使林木能够在良好的空气环境中顺利生长。

3.4.2 经济因素

在规划设计时,应注重适当加大造林密度,避免造林密度过小导致林木产量少,对经济效益造成不良影响。基层林业造林规划设计人员,可以根据所在地区林木市场的价格等具体需求,结合林木运输过程必须消耗的资金成本,对造林密度进行仔细判断。适当增加造林密度,提升林业及相关产品的经济收入。为了保障经济效益。可以在基层造林工作正式开展之前的树种选择时,采用经济性较强的林木品种建设专门的经济林[5]。在建设之前对所在基层的经济情况进行仔细调查了解,通常反复进行试验等调查形式,选择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基层区域进行经济林的建设种植。确保经济林在后续成熟后,能够迅速在当地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经济林在造林密度方面应采用适当减少密度的方法,使林木获取到的养分更加充足,在短时间内迅速生长,满足基层林业造林的经济性要求。

4 结语

综上所述,基层林业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有机融合,直接影响基层林业的发展质量。必须聚焦土地资源、农户收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基层林业规划设计意义,结合相关的常见基层林业造林技术,采取相关的有机融合策略,保障基层林业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挺.林业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相关研究[J].中国林业产业,2022(7):76-77.

[2] 王桂英.林业规划设计要点及造林技术措施探究[J].广东蚕业,2022,56(2):106-108.

[3] 宁亭显.造林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应用[J].广东蚕业,2021,55(9):109-110.

[4] 王博宇,肖兴北.新时期林业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探究[J].农业灾害研究,2021,11(8):184-185.

[5] 林武明.基于林业规划设计要点及造林技术建议的实践分析[J].新农业,2021(6):63-64.

猜你喜欢
造林技术
有关营林防病措施的研究
半干旱地区中的侧柏造林技术有效运用分析
提高干旱区造林成活率的理论与实践
繁昌县沿江滩地杨树造林技术
针叶树容器育苗造林技术研究
红豆杉育苗及造林技术
油松容器育苗与造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