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森林康养基地客群时空行为特征∗

2024-01-16 09:23钱万惠胡熙滢陈星澄胡柔璇
中国城市林业 2023年6期
关键词:康养数量基地

钱万惠 胡熙滢 陈星澄 胡柔璇 罗 皓 赵 庆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森林培育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520

随着健康中国、 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 森林康养作为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服务价值实现的一种新业态, 有巨大的发展优势和潜力[1-2]。 为向社会大众提供优质的森林康养产品, 广东于2018 年正式启动森林康养基地(下文统称“康养基地” ) 申报与认定工作,并提出在“十四五” 期间建设100 个国家级、 省级森林康养基地。

国外对康养基地的研究多集中于康养基地对居民身心健康研究[3], 尤其是通过对特定人群、特定疾病开展实证医学或访谈研究[4-6], 也有学者围绕森林康养活动进行调查与评价[7-8]。 国内相关研究主要从康养基地规划设计与建设评价、康养基地产品和康养市场需求3 方面开展。 规划设计主要围绕森林资源利用、 基地营造、 森林浴场、 康养步道等进行探讨[9-12], 而对康养客群出行规律与偏好的研究不多[13], 对森林康养市场需求的掌握不深。 相关研究多采用调查问卷法、 观察法, 只能从主观认识层面获取人们对康养基地、康养活动的需求偏好[14-15], 未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康养客群实际参与康养活动的规律与偏好; 仅有少量研究借助大数据、 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 对康养客群体验结果进行分析[16]。

POI 是具有地理位置信息的开源点状数据,有信息数据量大、 时空准确性高、 适用范围广、时效性强等特点[17], 可在ArcGIS 等平台进行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 广泛应用于城乡空间规划;一些学者也开始借助用户POI 数据在景区吸引力、 居民时空行为等方面开展研究[18-19]。 本研究借助用户出行大数据(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 POI 数据, 梳理康养客群时空分布规律与行为特征, 通过栅格化、 网格化统计和空间分布可视化[20-21]归纳现阶段广东省森林康养客群的时空行为特征, 为研究森林客群偏好与需求提供新方法, 同时为森林康养基地的高质量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广东省首批10 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为研究对象, 并将康养基地划分为小规模(面积≤500 hm2)、 中等规模(500<面积≤1 000 hm2)、大规模(面积>1 000 hm2) 3 类, 这些康养基地的森林覆盖率为61.43%~98.40% (表1)。

表1 广东省首批10 个森林康养基地概况

1.2 数据收集与整理

利用数据采集工具“八爪鱼” 在网站“六只脚” “两步路” 获取2019—2021 年康养客群UGC数据, 提取带地理坐标照片或评论的POI 数据。选取POI 数量≥5 个的出行记录, 删除位置不符、历程过短过长等无效或重复数据, 最终确定有效出行记录184 条, 6150 个POI; 对POI 照片或评论按疗养型、 运动型、 游乐型、 文化型、 食宿型和其他进行归类[22]。

1.3 季节性强度指数与季节变动指数

对POI 随时间变化的分析分别采用季节性强度指数R和季节变动指数S进行计算[23], 公式如下:

式(1) 中,Xi为各月康养客群POI 占全年的比重。R值越接近于零, 各月POI 分布越均匀;R值越大, 各月POI 分布越不均匀, 淡旺季现象则越明显。

式(2) 中:Si为某月的季节变动指数;xji为某年某月的指标值;tji为连续多年各月总平均值;j为年度序数;n为年度。

1.4 ArcGIS 空间分析

10 个康养基地涉及5 市7 县, 为从整体上分析人们的出行规律与偏好, 本研究建立500 m×500 m 的统计单元, 对POI 数量进行栅格化、 网格化统计, 分析POI 与地理分布的关联性, 探讨康养客群和康养基地森林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关图表数据分析和图表制作借助ArcGIS10.6.1、Microsoft Excel 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康养客群总量与POI 数量变化特征

从图1 可以看出, 2019—2021 年, 广东省首批康养基地接待康养客群数量累计达468.09 万人次, 呈先降后升的趋势。 其中, 珠三角5 个基地康养客群数量为302.03 万人次, 占64.52%; 粤北5 个基地康养客群数量为166.06 万人次, 占35.48%。 珠三角地区高于粤北地区。 从单位面积接待康养客群数量角度分析, 3 年间珠三角康养基地每公顷接待143.48 人次/年, 粤北康养基地则达到每公顷284.08 人次/年, 是珠三角地区的1.98 倍。

图1 2019—2021 年珠三角、 粤北地区康养基地游客量及POI 数量

POI 方面(图1), 3 年间珠三角地区的POI数量为4167 个, 占67.76%; 粤北地区的POI 数量为1978 个, 占比32.24%。 POI 数量与实际到访康养基地客群数量分布基本一致。 从单位面积游客POI 密度角度分析, 珠三角康养基地的POI为每年0.20 个/ hm2, 粤北则达到0.34 个/hm2,是珠三角地区的1.71 倍。

对到访的康养客群数量进行分析(图2) 发现, 广州马骝山、 肇庆竹海大观、 河源古树和河源弘顺4 个康养基地接待人数持续上升, 广州石门、 惠州梁化、 韶关帽子峰和梅州南寿峰4 个接待人数呈“V” 型先降后升趋势, 剩余2 个则逐年下降。 POI 方面, 除河源古树康养基地没有爬取到POI 外, 3 年间POI 总量占实际到访康养客群总量的1.31‰, 前3 分别为惠州安墩水美(3.11‰)、 肇庆竹海大观(2.67‰) 和河源弘顺(2.00‰); 变化趋势不同步(图2)。

图2 2019—2021 年首批康养基地游客量及兴趣点数量

2.2 康养客群兴趣点时间分布特征

2.2.1 兴趣点数量随年份、 月份变化特征

由表2 可知, 2019—2021 年的季节性强度指数均远大于1, 说明兴趣点在年内变化幅度较大。其中, 2020 年变化幅度最大, 达到9.66; 2021 年则回落至与2019 年相接近的水平。

表2 2019—2021 年首批森林康养基地各月兴趣点数量占全年比重与季节性强度指数(R)

季节变动指数处于前5 的分别为11、 12、 1、9、 4 月(表3), 反映出康养客群多选择在元旦、五一、 国庆假期出行。 从区域看, 3 年间珠三角康养基地的兴趣点季节变动指数比粤北地区较平稳, 粤北康养基地的兴趣点季节变动指数变化较大, 在11 月达到峰值(图3A)。 从基地规模看,康养基地兴趣点季节变动指数稳定性为大规模>中等规模>小规模(图3B)。

图3 2019—2021 年首批康养基地兴趣点季节变动指数(S)

表3 2019—2021 年首批森林康养基地兴趣点季节变动指数(S)

2.2.2 兴趣点数量随季节变化特征

康养基地的淡旺季现象突出(图4), 兴趣点数量占比由高至低分别为秋季、 冬季、 春季和夏季, 分别有兴趣点2 295 个(37.32%)、 1 988 个(31.79%)、 1 178 个(19.15%) 和772 个(11.74%)。春季为康养旺季的有广州石门和河源弘顺。 夏季各康养基地的游客兴趣点数量整体均处于较低水平。 秋季为康养旺季的有惠州安墩水美、韶关帽子峰、 梅州南寿峰及梅州瑞山。 冬季为康养旺季的基地有惠州梁化和肇庆竹海大观。此外, 单个季节中, 兴趣点数量大于500 个的有春季广州石门、 冬季惠州梁化、 秋季梅州南寿峰和瑞山, 其特色分别为石门花海、 梁化梅花和丰富的南药植物。

图4 2019—2021 年首批康养基地兴趣点随季节分布特征

2.2.3 兴趣点日内变化特征

对兴趣点生成时间进行统计(图5) 发现,单日内游客出行时间在11 ∶00 和16 ∶00 出现高峰。 兴趣点形成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8 ∶00—18 ∶00, 占全日的97.69%, 其中8 ∶00—12 ∶00时段的兴趣点占56.96%。 说明康养客群更倾向于上午开展活动, 尤其在9 ∶00—11 ∶00, 人们更愿意记录活动时的感受。

图5 2019—2021 年首批康养基地兴趣点日内变化特征

2.2.4 康养客群停留时长特征

图6 显示, 康养客群停留时长平均为4.96 h,大部分人群会在康养基地停留为0 ~ 8 h, 占88.04%, 其中停留2 ~ 4 h 的人群最多, 占38.04%, 说明现阶段康养客群出行仍以半日活动为主, 深度参与康养活动的人群不多。 从季节角度分析, 平均停留时长春季>秋季>冬季>夏季,时长分别为5.41、 5.34、 4.70、 4.34 h。 此外,珠三角、 粤北地区的平均停留时长分别为4.91、5.09 h; 大、 中、 小规模的平均停留时长分别为5.08、 5.43 和3.35 h。 说明地区差异对人们在康养基地停留意愿影响不大, 但小规模基地却制约了人们长时间停留的意愿。

图6 2019—2021 年首批森林康养基地康养客群停留时长特征

2.3 康养客群兴趣点空间分布特征

2.3.1 兴趣点整体空间分布特征

由表4 可知: 肇庆竹海大观、 广州石门、 惠州梁化的兴趣点到访率较高, 网格到访率在40%以上; 韶关帽子峰、 梅州南寿峰、 河源弘顺兴趣点到访率中等, 在30%~40%。 这说明大部分基地的园区内可达性较好, 设置的康养步道、 康养场所基本能满足人们休闲游憩、 健身疗养、 亲近自然等需求。 提取各康养基地兴趣点数量排名前3 的网格, 发现森林景观、 水文景观最具吸引力,人文景观次之; 而肇庆竹海大观的3 个到访率最高的网格康养类型与特色内容均不一样, 说明其空间规划得当, 值得借鉴。

表4 2019—2021 年首批森林康养基地兴趣点网格统计

将兴趣点数量进行空间连接统计(图7) 表明, 除广州石门的兴趣点分布相对均匀外, 其他基地多呈“一核多点” 式分布。 虽然主要景点或产品吸引力强, 但兴趣点分布不均, 反映了景点或康养场所数量偏少、 分布不均等不足。 此外,各康养基地外部也散布着兴趣点, 说明康养基地与周边乡镇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图7 2019—2021 年首批森林康养基地兴趣点整体空间分布特征

2.3.2 兴趣点空间分布随季节变化特征

将兴趣点按季节进行空间连接统计(图8)表明, 除广州石门、 肇庆竹海大观外, 整体上康养基地的淡旺季现象突出。 春季康养客群兴趣点多集中于具有特色森林景观的区域, 如广州石门花海; 夏季兴趣点整体分布较少; 秋冬季自然景观季相变化显现, 气候舒适度提高, 兴趣点多集中于季相景观丰富或具有特色康养活动的康养基地, 如广州石门红叶、 韶关帽子峰银杏、 惠州梁化梅花和惠州安墩水美温泉、 梅州南寿峰药浴等,表明人们偏好色彩变化丰富的视觉型康养活动,也乐于参加如温泉药浴等特色疗养型康养活动。此外, 在秋季, 梅州南寿峰和瑞山的兴趣点分布处于高位, 这得益于秋季花开果熟, 许多青少年到基地开展植物认知等文化型活动。

图8 2019—2021 年首批森林康养基地不同季节兴趣点空间分布特征

2.4 康养客群活动类型与偏好

对兴趣点照片或评价进行归类(表5)发现,目前康养客群偏爱以观光为主的游乐型康养活动(37.60%)、以森林漫步、骑行为主的运动型康养活动(27.40%)和以科普教育、文化体验为主的文化型康养活动(25.12%)。 其中,广州石门、惠州梁化、肇庆竹海大观、韶关帽子峰以游乐型、运动型康养活动见长,广州马骝山、梅州南寿峰和瑞山则依托丰富的南药植物和中医药文化,吸引人们参与文化型康养活动。 食宿型和疗养型康养活动参与度不高。

表5 兴趣点所属康养活动类型%

3 讨论

3.1 康养基地淡旺季现象明显的重要因素

节假日、 特色森林景观和气候舒适度是造成康养基地淡旺季现象明显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中,在元旦、 五一、 国庆假期生成的兴趣点数量较多,与陆利军[24]发现的森林旅游网络信息流与节假日存在很强的规律性具有相似性。 从季节角度分析,兴趣点数量在秋季、 冬季处于全年高位, 可能与秋冬季广东的森林季相景观变化丰富, 如秋叶红枫、 银杏叶黄、 梅花盛开等有关, 这与宋启等[25]发现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季节变化会影响人们出行意愿的结论相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 广东康养基地夏季的兴趣点数量处于全年低位, 与陈玮娴等[26]、 曹斯蔚[27]在其他省份的类似研究有差异,推测是受广东夏季高温高湿[28], 森林“避暑” 功能有限的影响。 刘俊等[29]发现, 日最高温处于18~28 ℃、 相对湿度处于50%~80%时, 户外活动气候舒适度较好, 超出该范围则会带来负面影响,合理解释了广东康养客群夏季出行意愿低的原因。

3.2 康养基地空间喜爱度的影响因素

特色森林景观和特色康养活动是影响康养基地空间喜爱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本研究中康养基地兴趣点空间分布呈“一核多点”, 其中“一核”主要分布在具有季相变化的森林景观、 水文景观丰富的区域, 其次在人文景观或康养活动有特色的区域; “多核” 则主要分布在森林景观优美的区域或文化场馆, 说明现阶段人们更注重视觉享受, 与于国斌等[30]总结的康养旅游消费者更注重自然生态带来的养生疗效和视觉上的舒适感结果相似。 此外, 高丹丹等[31]发现森林康养的体验活动和疗愈功效对人们选择到访康养基地的影响最大, 今后可在“多点” 区域提升康养功能、 特色和品质, 从而增加吸引力。

3.3 康养客群活动类型与偏好的影响因素

康养产品类型数量不足、 品质不高是现阶段影响康养客群开展活动的影响因素。 目前, 广东康养客群偏爱游乐型、 运动型和文化型康养活动(90.12%), 与传统森林生态旅游差异不大, 与隋新玉等[13]总结的森林旅游者以短途观光为主等特征相符。 食宿型和疗养型康养活动参与度低(3.19%), 与朱舒欣等[22]基于问卷调查法, 人们也乐于参与食宿活动 (26.59%) 和疗养活动(14.41%) 存在较大差距, 反映出目前康养基地的食宿服务、 疗养活动未能达到社会大众期望,康养基地下一步的建设应更加注重完善疗养型活动和产品的开发。

本研究所采用的康养客群UGC 大数据, 其优势在于比传统访谈、 问卷等方法更客观高效, 能够反映人们行为活动与偏好, 但收集到的数据多来自于手机端数据共享能力较好的中青年群体,今后可邀请不同年龄尤其是老人和儿童佩戴定位手环参与研究[32-33], 拓展收集更多康养基地、 各类网络平台长期数据, 结合语义分析等方法刻画康养客群形象[18], 更准确地掌握不同层次人群需求偏好, 从而指导康养基地的高质量建设。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借助栅格化、 网格化统计与空间分布可视化方法的优势, 本研究得出广东首批森林康养基地康养客群时空行为特征与出行偏好如下: 1) 时间维度上, 康养基地淡旺季现象明显; 全年呈“秋冬旺、 春夏淡” 特征, 受森林季相景观变化影响, 秋、 冬季的季节变动指数处于全年高位。康养客群以半日活动为主, 基地规模偏小会影响人们停留意愿。 2) 空间维度上, 康养基地兴趣点总体呈“一核多点” 分布特征, 目前仅有广州石门、 肇庆竹海大观四季兴趣点分布均匀, 其他基地兴趣点主要集中在某一季节, 如春季、 秋季或冬季。 3) 康养活动偏好方面, 广东康养客群目前更偏爱游乐型、 运动型和文化型康养活动,食宿型和疗养型康养活动参与度较低。

4.2 建议

1) 破解季节性困境、 提高森林资源利用效率。 围绕森林环境微气候调控开展研究, 逐步提高康养环境舒适性, 依托舒适的微气候环境和良好的空气质量、 植物精气等促进森林疗愈功效,吸引人们更多地参与森林康养。

2) 注重空间优化、 营造特色森林景观。 巩固现有森林资源优势, 在不同的功能分区因地制宜营造主题林、 保健林和体验场所等, 系统建设康养步道, 通过丰富步道类型、 增加步道长度等措施, 提供更有特色的森林体验环境和更多样化的康养保健场所。

3) 聚焦品质建设、 丰富森林康养产品与活动。 充分利用康养基地资源禀赋, 开发多元化的康养产品及活动, 着力提供高品质的疗养与食宿服务, 积极将周边村镇的康养资源和地方特色融入基地建设, 组织公益活动提高社会大众对森林康养认知度, 扩大吸引力与受众面, 真正将森林资源转化为“健康福利”。

猜你喜欢
康养数量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统一数量再比较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我的基地我的连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头发的数量
森林康养地试点,可以先粗后细
我国博物馆数量达451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