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3 长期主义研究院

2024-01-17 03:59
女友 2024年1期
关键词:主义者主义事情

“长期主义”随着亚马逊的成功,逐渐被很多人奉为信条,先是有人说“高手都是长期主义者”,后来很多著名企管专家也都强调“长期主义”的价值。但浮躁社会和追求即时快乐的心理,让不少人拒绝“延迟满足”,也不想在历经沧桑中寻求个人价值。“长期主义”在年轻人中过时了吗?不同的人对“长期主义”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和一些小伙伴聊了聊,或许他们的观点能让你对“长期主义”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很多专家都说,在工作时保持一个长期创业的心态,才能永远有创造性、有危机感。我不光心态如此,在行动上也这么做了。从热爱的摩托车入手做改装行业,如今已经趋于稳定。长期创业的行为,让我一直保持着居安思危的思维,逼迫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去创造、去发现新的商机,过程很累,但也确实感觉到自己在各方面的进步,精力也处在一个高度旺盛的状态,同龄人身上那种“想躺平”的精气神在我身上根本不存在。

——@小黑 29岁 创业者

我坚持得最久的一件事是阅读,即便脱离了考试、走到了工作岗位,也一直坚持看书。我保持着购买纸质书的习惯,在碎片化的网络时代,深度阅读可以增加人的耐心,在文字的世界里保持自己的思辨能力。阅读让我从内心深处沉淀下来,对内对外都更加专注,尤其是不会被短视频轰炸洗脑,也不会成为一个随波逐流的观点复述者,这可能也是我想要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海底 27岁 医疗器械研发者

我的长期主义很微小,就是在工作中坚持带饭。刚毕业的时候工资低,在已经缩减购物的前提下,日子依旧过得紧紧巴巴,于是决定从“吃”的方面省钱。我远离各种外卖、预制菜和速冻食品,学会在菜市场比价、去超市抢打折菜,虽然省下来的不是大钱,但是多少给了我生活的安全感。带饭强行磨炼了我的意志、提高了我独立生活的能力,我从父母眼里的“小朋友”变成在异地独当一面的“大人”,就是从“喂饱自己”开始的,这让我觉得很骄傲。

——@陀螺 23岁 奢侈品PR

我觉得自己算是“长期主义消费者”,具体表现在长期使用一件物品上。我认为品质好的东西是可以使用很久的,比如衣服只要材质考究、款式经典,就可以穿很多年,哪怕贵一点也值得入手。所以在我的世界里没有买“平替”这件事。

我在购物之前会想清楚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避免购入功能重复的物品,不随意添置,当然也不随意抛弃,买的东西都是能满足我需求且可以长期使用的。长期主义之于我,可以打破某些消费主义制造的幻觉,让我明白真正的幸福不是拥有某些昂贵时髦的物品,而是来源于和世间万物的长期、深度连接。

——@阿牛 37岁 外贸销售

我觉得很多人和我一样,只能称作“阶段性长期主义者”,因为普通人除了吃饭睡觉,坚持其他事情其实都是靠意志,并且有难度。我曾坚持健身三年,那三年里,我当然可以称为长期主义者。后来因为各种状况中断了健身,这个时候我还能算是一个长期主义者吗?我想不是了。人的惰性出乎意料强大,放弃一个长期的好习惯几乎在几天内就能做到,所以我更愿意将那三年的经历称为阶段性健身。像我这样坚持一段时间放弃,或者换一个方向再长期进行的人不在少数,所以,我们應该是阶段性长期主义者。

——@麦麦 25岁 策划

我和朋友曾讨论,一辈子太长了,我们坚持多久才能算“长期主义者”?我觉得评价机制不要那么苛刻,把一件事情坚持一年以上,在我看来就算是长期主义者。长期主义的重要核心或者说持续坚持做一件事的前提,是自己的内心感受幸福愉快,这点很重要。我身边有朋友会为了减肥去运动、节食,虽然也坚持了很久,但我并不认为他是个长期主义者,因为控制饮食让他精神上很痛苦,运动又让他身体很痛苦,这种迫不得已的坚持并不能算长期主义,有一天他的目标体重达到了,一定会放弃坚持。所以,真正的长期主义一定要以热爱,或者内心因为做这个事情感到开心为前提。

——@霍老师 37岁 财务总监

我以前以为自己是长期主义者,因为我有点“恋旧癖”,对每个常用的物品都很有感情,也舍不得扔。比如有一把梳子从高中一直用到大学,结果最近它断了,我为这把旧梳子难过了两天,宿舍同学都很不理解。我这种强迫性收集和保存物品的行为,也让家里充斥着大量无用的物品。后来发现,恋旧根本不是长期主义,丢掉旧物也不等于背弃了过去或者一段感情,慢慢地我也学会了断舍离,去感受当下。

——@星星 25岁 研究生

我不是不喜欢坚持“长期主义”,而是不喜欢被“主义”这个词束缚住。现在大家都在强调个性,谁都不愿意和别人是相同的。很多人坚持一件没有什么收益的事情,大部分是因为热爱,或者说这样的行为是一种喜欢的生活方式。比如我很喜欢买花,想让家里看起来更温馨,如果给这个行为贴上一个“长期主义”的标签,我觉得是给我套上了一个“必须坚持”的束缚,如果有一天我不买花了,别人会不会觉得我变了呢?所以我拒绝被称为“某某主义”。

——@MAX 33岁 策划

有关“长期主义”,我看了很多大家的分享,最大的感覺是要现在努力“种地”,然后几年后才能收获“果子”。对于很多忙碌且辛苦的年轻人来说,期待未来不确定的结果、享受迟来的“满足”,其实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我觉得及时行乐和延迟满足实际并不冲突,当下的快乐也并不总以牺牲长远的幸福为代价,“长期主义”和“享乐主义”或许可以良好融合。

如果说人的内推力来源是快乐,而及时行乐和长期坚持都能给我带来快乐,那么两者并行就完全不矛盾。难过的时候吃一顿舍不得吃的大餐,把攒了很久的钱用在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上,谁说享受当下的快乐不会成为我们重新出发的动力呢?

——@阿海 29岁 IT人员

我身边很多年轻人其实不喜欢“长期主义”这个提法,这个词听起来就给大家一种“苦行僧”的感觉,好像回到了学生时代那种天天睁眼闭眼都是学习,目标高度明确且强驱动地去做一件事,这太痛苦了。或许长期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是“反人性”的,必须克服惰性、走出舒适区,但人到一定年龄后就会寻求安全感,尤其是当体力和精力下降时,会考虑投入一件事的付出和产出比,这也是很多人不喜欢“长期主义”的原因吧。

还有,“长期主义”虽然是不断地去坚持做一件事,但我认为“选择”大于“坚持”,坚持固然可贵,但更重要的不是坚持本身,而是我们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在不适合自己的道路上坚持就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

——@夏夏 40岁 宝妈

我觉得违背人性的东西不会坚持长久,人还是要选择做让自己快乐坚持的事情。就像我减肥,节奏拉得太紧凑,追求短时间掉秤,必然会在瘦下来以后反弹。所以我长期坚持减肥,但阶段性偷懒,比如体重每下降三四斤,我就休息两天或者放纵一顿,这样我才有坚持下去的动力,效果也挺好。人有时候难免需要世俗的、可以立即满足的快乐作为慰藉,所以不必过于苛责和压抑自己的欲望,只要正视自己的需求,长期主义也挺快乐的。

——@玉米 26岁 小学老师

我很享受“长期主义”,所有的工作内容,都会有一个或远或近的规划。我的长远目标是成立自己的游戏公司,以此为内驱,就能很愉悦地执行工作计划。我非常认同《内在动机》这本书里说的“内在动机才是创造、责任、健康行为以及持久改变的核心所在”,因为人们真正做某些事情、成为某种人,可比完成一次愉快的体验、一次满足的消费,要让人愉悦、期待得多。

——@阿布 28岁 游戏开发者

通过圆桌派的讨论,我们发现,当代年轻人无法贯彻长期主义的“大敌”就是难以战胜的惰性,以及并不是发自内心喜欢地去做某件事。2024年开年,相信很多小伙伴又会立下花式长期宏愿,我们推荐了一些坚持的方法,或许能让你跳出执行一阵子就不了了之的怪圈,活出人生的掌控感。

许多不接受“长期主义”的人,归根结底是拒绝“延迟满足”,想追求即时享乐。“延迟满足”是心理学上的概念,出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的著名实验。研究员发给孩子们一颗棉花糖,告知如果可以忍到20分钟后再吃,就可以得到第二颗糖。根据后来的追踪显示,得到第二颗糖的孩子,在成绩、社交、认知等方面都表现得更优秀。

“延迟满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是违背我们天性的,但它克服人性弱点,是为了得到更多的自由。想要做到接受“延迟满足”,我们不需要一味地压制自己的本性,可以通过一些心理学上的方法“练习”。

抖音创始人张一鸣曾说:“如果一件事情你觉得很好,不妨再往后延迟一下,这会让你提高标准,同时留了缓冲。”因此,我们设立的目标必须是能让自己跃跃欲试的,是自己能力之上的目标。虽然大家总说不要“好高骛远”,但过低目标反而会让人漫不经心,降低完成率。

延迟满足不等于“不满足”,更像是“理性的满足”。为了能长久坚持地做一件事,我们必须给自己一点中途的小奖励,如同减肥中设置的“大餐日”,有“补给站”,长期坚持的可能性才更大。

那些说“总有一天会完成”的人大概率是没有下文的,因此设定“死线”,是为了从后往前倒推,把任务分解成一个一个的时间节点,这样才是靠谱的执行方式。

学会了方法,如果你还没有确定的长期目标,不妨来看看这些在生活中可以坚持的微小长期主义吧!

1.选择一个符合自己体能的运动并坚持下去,如快走、慢跑、跳操、瑜伽、冥想等;

2.坚持以清醒的态度择友,选择在灵魂层面与自己相合的人作为长期交往的朋友,不要以经济利益为前提定交往目标;

3.即使不能去旅行,也要保持观察世界动态的长期习惯;

4.保持好奇心和爱心,尝试学习一项新技能;

5.坚持在家烹饪,主动承担家务,真心爱上家庭琐碎生活;

6.坚持晚上11点前上床睡觉;

7.保持对自己和他人微笑。

老话说“坚持就是胜利”,但大家咬牙坚持之余,也给“长期主义”蒙上了一层“苦行僧”的面具,但凡要坚持的东西,仿佛都是要吃苦的——这也是世人都说长期主义好,却应者寥寥的原因。“长期主义”不只是风口概念,而是一条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的道路。追求长期价值的实现,需要有理性、清醒的认识,并建立合理的执行框架。

希望本期有关“长期主义”的讨论,可以让大家明白:长期坚持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坚持也并不仅限于学习和工作这样的大事,它同样可以落实在生活小习惯、小爱好上。只要能在长期主义中找到乐趣,循环往复地坚持,就能带来胜利。最后,送给大家《延迟满足》的作者沃尔特·米歇尔的话:“人类虽然有着享乐的天性,但我们完全能够通过改变思维方式、调动精神力量来帮助自己掌控生活、实现人生的意义。”

愿新年的我们,都能在选择的生活方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哲学,以及更新更好的自己。

猜你喜欢
主义者主义事情
忌肉主义者
张小斐:一个长期主义者的梦想
新写意主义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张小龙:真正厉害的人,都是极简主义者
近光灯主义
好人主义者做不了好人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把事情写具体
冬日 新碰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