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拿走“科幻诺贝尔奖”

2024-01-19 18:23寇大庸
看世界 2023年25期
关键词:王希孟刘慈欣雨果

寇大庸

2023年10月18日,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开幕,人们走过科幻馆的“时空隧道”

时隔7年,中国作家再次获得科幻小说届的至高殊荣“雨果奖”。

10月21日晚,第81届雨果奖获奖名单揭晓,作家海漄凭借作品《时空画师》荣获最佳短中篇小说。

雨果奖被视为“科幻小说界的诺贝尔文学奖”,海漄是继刘慈欣、郝景芳之后第三位获得雨果奖的中国作家。

海漄是谁?这是一个哪怕对科幻迷来说也挺陌生的名字。

网上仅有关于他的零碎消息,1990年生于湖南湘潭,现居深圳,金融工作者,非职业作家,颇为神秘。直至获奖当晚,关注海漄豆瓣的粉丝也不过几百,想在网上阅读他的作品都需要费些周折。

但他的科幻作品早已琳琅地摆在世人面前。从2011年开始,海漄创作了《江之怒》《血灾》《龙骸》《走蛟》《尽化塔》《时空画师》等作品。

海漄身处竞争激烈的金融行业,更像一名典型的“社畜”。

2023年10月21日,海漄发表获奖感言

白天打工,晚上创作

“雨果奖”新贵,其实是金融“打工人”。海漄的职业身份与写作成就之间的反差,让人津津乐道。

抛开成就本身,海漄的故事,让无数年轻人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像大多数人一样,毕业之后,海漄来到深圳,进入金融行业打拼,如今是招商银行深圳分行的一名普通员工。

这是一份极具“现实主义”的工作,每天都要埋头于金钱与绩效的计算之中,一點儿都不酷,甚至和富有浪漫精神、任由想象力驰骋的科幻一点都不搭边。

但往往在这种普通的叙事中,科幻是点亮平凡生活的那一株火焰。海漄从小到大都爱好科幻小说。他小时候经常去新华书店,在那里,《海底两万里》《珊瑚岛上的死光》等科幻作品,让他的思维与想象力穿越了现实的界限。

上初中后,他读到了《科幻世界》杂志,犹如被闪电击中一般,此后对科幻小说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他自称:“从儿时起,故乡的书店就为我搭建了一处曲径通幽的私人花园,而科幻就是其中最美的风景。”

长大之后,他一直将它珍藏于心,成为他应对琐碎生活的“一处曲径通幽的私人花园”。哪怕工作繁忙的工作,只要“睡前翻几页科幻小说,和几位从未见过的朋友聊聊对科学、对科幻的看法,就足以让我放下疲惫,安然入睡了”。海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说道。

科幻小说,成为一名普通人超越自己平凡生活的手段。

和大多数创作者一样,海漄的创作动力也源于自己对科幻小说的爱。海漄的创作之路始于2011年,不过那时候他只是抱着“看多了我也来试试”的想法尝试一下,自己也没太当回事。

直到2016年,他的工作发生变动,自己有机会腾出更多的时间来从事创作,他的创作生涯才算真正稳定下来,此后便兢兢业业,严肃对待。

刘慈欣

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局部

虽然他和刘慈欣一样,都是以非职业创作者的身份出道,但他们的创作处境却截然不同。刘慈欣在电厂的工作并不繁忙,他自己也像一个“老油子”般,时常偷闲进行创作,“把单位里的劣质液晶显示器一歪,别人就不知道你在干吗”。

相较之下,海漄身处竞争激烈的金融行业,更像一名典型的“社畜”,工作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时间。“能够留给我写科幻的时间非常少。经常晚上11点才能到家,这是一种常态。星期六、星期天也经常要加班。”

但是,他身上有着严肃创作者特有的持续创作意识,而他身为金融工作者培养的自律素养也发挥了不少的作用。

尽管工作繁忙,但“我晚上回家以后,把别人可能用来刷手机或者看短视频的时间花到了写作上。在工作中养成的自律和目标感,也帮助了我”。他表示,自己如果定下了创作目标,比如今天要写1000字,那么无论如何都要写足这1000字。

然而,这样挤出来的时间,还是影响到了他的创作产出。由于他每天只能在日常工作、照料小孩的间隙抽空写上一阵,所以他目前只能保持着一年两到三篇中短篇小说的创作速度。

他坦言:“如果对标许多类型小说作者,这个产量是很不合格的,即使放在科幻圈内也是个很低的水准。”

海漄的创作经历,对面临日益增长的社会压力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激励。在得奖之后,他有这样一番自白:“现在我离开了故乡,在大城市做了一个非常平凡但很繁忙的工作,我们要忠于理想,也要面对现实。在日常紧张的工作中,我计算着我的时间、计算着我的收入,但也记得抬头仰望星空。”

以历史入科幻

从2021年《江之怒》开始,海漄陆续创作了《血灾》《龙骸》《走蛟》《尽化塔》等作品,逐步确立了把历史与科幻结合起来的创作风格,借助历史的真实与科幻的不真实,达到一种亦真亦幻的历史想象与科幻写作。

历史视野、科幻灵感与人文关怀,是海漄创作的特色。如《尽化塔》便是一部的极具“海漄风格”的作品。其讲述的是利用VR技术修复大同释迦塔的故事。

《尽化塔》整个故事的科幻色彩并不浓烈,但以木塔为媒介,将历史上的建塔匠人与“未来”的守塔人联系在一起,为故事赋予了厚重感与纵深感。读完这个故事,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建筑艺术凝结的人类精神与智慧,反而容易让人跳出类型的框架,让人忘记了这是一篇科幻小说。

而此次获得“雨果奖”的《时空画师》,创作于2022年,则被海漄视为自己科幻创作的阶段性小结,是自己“在想象力与历史传奇中平衡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时空画师》的原型,是中国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的创作者王希孟。在历史上,王希孟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和诸多谜团,对他的记载仅限于北宋宰相蔡京在《千里江山图》中的题跋中的寥寥数语:“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在世人对《千里江山图》的惊鸿一瞥之后,王希孟这个人就仿佛消失一般,历史上再无痕迹。再次出现,已是清代宋荦在《西陂类稿》中提到他“进得一图身便死”。

《科幻世界》杂志

《时空画师》创造了无英文译本、全凭中文作品获奖的历史。

王希孟扑朔迷离的人生经历,引起了海漄的好奇心。在接受《新京报》的采访时,他回溯了自己的创作动机:“这位名为‘希孟的天才少年,何德何能竟得于书画一途自号‘天下一人的宋徽宗亲自指点?他又师承何处,未及弱冠便有如此功力?我隐隐发现希孟的人生好似一个木偶,每个关键节点背后都隐隐透出权相蔡京的身影。希孟、宋徽宗、蔡京他们三人有怎样的纠葛,希孟陨落的真相是不是就隐藏其中?”

而《千里江山图》中描绘的许多景物,都在现实中有其原型,自幼深居宮院高墙之内的王希孟,如何能够知晓这些景物的样貌?这个问题促使海漄在这个故事中使用了“高维空间”这个科幻灵感。

在《时空画师》里,主人公赵希孟是一个可以在高维空间进行时空穿梭的人。而他之所以能够画出《千里江山图》里的景物,正是因为自己可以通过冥想抽离肉身,前往各地饱览风物,而他的“进得一图身便死”,也是因为看到了几十年后北宋被金灭亡的未来,向宋徽宗进献《千里饿殍图》以示警告的结果。

很多人批评《时空画师》的科幻元素太“软”,仅一个高维空间的时空穿梭,而且还是被前人用烂的创意。

但科幻的“软硬”或许并不是海漄关心的重点,通过高维空间这个科幻点子,海漄讲述了一段颇具说服力的“赵希孟”小传。联系到北宋灭亡的历史,读罢不禁使人恍惚,如果宋徽宗听取了“赵希孟”的进言,重视金朝这个敌人,历史走向是否会有什么不一样。

根本上来说,科幻对于海漄来说,最重要的是提供了叙事的自由度。以历史入科幻,借科幻抒发人文精神,才是海漄核心的创作意图。

他自言道,创作历史科幻就是“创造一个个恍若纪录片般真实、历史般厚重,但又天马行空的幻想世界,用其中角色的挣扎和反抗来体现人类的勇气”。“某种意义上,历史科幻不是为了寻找一块新异域去探险,而是从这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中,重拾那些可以打动我们、打动全人类的东西。它是过去的,但面对的却是未来。”

电视剧《三体》剧照

中国科幻本土化

本届雨果奖评选委员会负责人戴夫·迈卡蒂表示,海漄的《时空画师》创造了无英文译本、全凭中文作品获奖的历史。

这的确是此前难以想象的事情。2016年郝景芳凭借 《北京折叠》获奖时,当时的舆论普遍认为,中国科幻小说要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翻译起到的作用很大。郝景芳自己也认为,“小说的翻译与被接受程度紧密相关”。

而在7年后,海漄能够凭借中文作品获奖,称得上是里程碑式的一步。仅从三部雨果奖的得奖作品而论,也能看出科幻小说界对中国科幻小说的了解正变得愈发精细、深入。

如果说,2015年刘慈欣的获奖,被认为是“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提升至世界水平”,那么此次海漄获奖,意味着中国科幻已经能够持续地产出有影响力的作品。从刘慈欣到海漄,同样反映了中国科幻小说创作在主题、类型的迭代。

在刘慈欣的获奖激起了新一轮的中国科幻热潮之后,国内的科幻文化土壤变得愈发深厚,《2021科幻网文新趋势报告》里提到了一组数据,2020年从事科幻网文的创作者相比2016年增长了189%,仅在阅文平台的创作者就有51.5万人。

影视作品对科幻小说的频频改编,也令科幻小说找到了产业化的途径,具备了造血机制,同时还能通向更广大的受众。

同时,我国科幻小说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如果说刘慈欣的《三体》呈现出了格局宏大的“行星意识”,凭借总领人类文明的壮阔气魄以及层出不穷的科幻点子,征服了广大读者。

那么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则首次将视线转向中国本土,借由“科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描绘出现实的复杂深度。

此番海漄以中国历史人物为题材得奖,则是一个新的标志。《时空画师》虽是科幻小说,但核心是对中国“士人精神”的阐发与抒怀,能够以这种切口更小,情感表达也更为细腻、本土化的作品得奖,本身就反映了科幻小说界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与理解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对于整个中国科幻界而言,海漄的作品能够得到雨果奖的肯定,最大的意义在于激发创作者的创作自信: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本土化科幻小说不是敝帚自珍的小众读物,而是有机会走向世界级的舞台。

特约编辑姜雯 吴擎 jw@nfcmag.com

猜你喜欢
王希孟刘慈欣雨果
刘慈欣素描头像
王希孟与《千里江山图》
雨果剃发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高考状元vs高分低能
雨果剃发
千里江山图
雨果的“谎言”
回到王希孟作画的历史现场《千里江山图》卷辨析
刘慈欣:如果有可能,我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