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谢子长烈士公祭大会纪实

2024-01-20 10:47王今诚
延安文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子长西北局解放日报

王今诚

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为西北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谢子长烈士,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和安葬大会。追悼革命烈士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表达,是斗争的武器。通过追悼革命先烈、领袖人物、党政干部、指战员,中共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民族独立解放的时代使命,深深印在每一位党员干部、指战员、革命群众、爱国人士的心中。正如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死难烈士追悼大会上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对革命从来没有发生过动摇,也只有共产党才能不动摇,彻底地干下去,不怕死多少人,不怕牺牲。”[1] 历史证明,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革命运动没有丝毫停止,革命队伍越来越壮大。

谢子长(1897~1935),原名世元,曾改名德元,号浩如,化名冬阳。陕西省安定县(今陕西省子长市)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陕北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为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根据地发动的第一次“围剿”,在1934年8月27日的激烈战斗中,谢子长不幸胸部中弹,但他仍继续指挥战斗直到胜利。由于伤势恶化,1935年2月21日(农历正月十八),在安定县灯盏湾与世长辞,秘密安葬于阳道峁。193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拨小米40石,在安定县枣树坪村修建谢子长将军墓。陵墓坐北向南,门楣刻“民族英雄”,两侧石刻挽联,右联“民族英雄威震山川”,左联“革命先烈视死如归”;墓西侧立碑一通,上刻毛泽东手书《谢子长事略》。1939年8月22日,举行谢子长迁葬仪式。1942年5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将安定县更名为子长县,以示永久纪念。

1943年,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在子长县祁家湾修建谢子长陵。边区政府拨小米500石,1945年春动工,工程师路继绅、李良海负责施工,全县群众热情参与,1946年1月14日建成。[2] 陵园建大小两门,大门上方竖谢子长浮雕像,园内建有碑亭,陵寝顶部为半圆球状。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任弼时、彭真、贺龙、刘伯承等为谢子长烈士题了词。

1946年1月22日,西北局和边区政府召开子长陵落成典礼筹委会,决定在谢子长逝世11周年之际,举行子长陵落成典礼,召开群众大会隆重公祭谢子长。同时,还编印了《谢子长传略》,以备公祭大会上散发,并通知驻延各机关、部队、学校、群众团体和各分区、县(市)派代表参加公祭大会。另外,边区民众剧团还编排了表现谢子长革命事迹的秧歌剧,准备在公祭大会上表演。1月底至2月初,子长陵落成典礼筹备处在《解放日报》头版连续刊发启事,指出:2月19日(农历正月十八日)为谢子长同志逝世第十一周年纪念,同时举行子长陵落成典礼。兹经西北局和边区政府决定移葬公祭,希各机关、部队、各学校、团体、各界人民、各分区、各县市,届时派代表前往参加。如有挽词挽联花圈(路远的不必送花圈),请于2月14日前送交延安东关专署代收,或于2月17日前送交子长县政府代收。[3]

谢子长公祭大会前夕,边区各界纷纷组织纪念活动。1946年2月9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后勤部举行谢子长纪念座谈会。会上,王世泰、史唯然、阎揆要等人回忆了与谢子长一起战斗的革命历史,表达了深切悼念。[4] 王世泰、杨林、史唯然等人纷纷撰文发表于《解放日报》,以示纪念。2月22日,《解放日报》发表纪念文章《谢子长同志革命事略》。[5] 子长陵还没有正式开放前的半个月,子长县群众就从四面八方自发地来到这里瞻仰革命英烈。

1946年2月17日,谢子长灵柩由枣树坪移至瓦窑堡子长陵。迎灵群众拥满街衢,气氛肃穆。灵堂设于陵园门首,上置谢子长巨幅画像,四壁悬挂挽联,周围放满花圈。李景林、杨林、史唯然、吴岱峰、李景膺、曹力如、李宗贵、薛兰斌、王宝珊等谢子长生前战友,延属、绥德、三边等分区及安塞、延川等县亦派代表,前来致祭。西北局敬献的挽词:一生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6]

2月18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四旅指战员及谢子长亲属祭奠。延川、延长、清涧、横山等地群众,均自发前来致祭,人众之广为瓦窑堡空前。65岁的贺清老汉,从50里外的热寺湾赶来祭奠。他说:“旧社会时咱安定出了老谢,那时的县官就不敢胡日鬼,队伍也不敢乱拉差,他给老百姓办的好事可多哩!”十里铺的小商人贾克梁,腿疼难行,骑着毛驴来祭灵。他说谢子长养伤时,他曾偷偷请医生、买药。他不能跪下叩头,只好拄着手杖默然凝视灵柩。

2月19日11:00,谢子长公祭大会正式举行。到会各地代表、自卫军、驻军及群众约两万余人。会前,散发谢子长传记,群众纷起争阅。礼炮鸣响后,民间吹手和军乐队齐奏哀曲,在哀乐声中献花圈、肴馔、朗读祭文,后开始讲话。由吴岱峰报告《谢子长同志革命事略》,对谢子长的光辉一生作了高度评价与颂扬,他指出:子长同志是西北红军的创造者之一,西北人民领袖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献身革命,为人民解放战争事业不屈不挠奋斗到底,其精神永垂不朽,西北人民对谢子长同志的牺牲,深为哀悼。为了纪念这位人民领袖,边区人民将他的故乡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以示不忘。[7] 李景林代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边区政府讲话,他讲到:“子长同志在西北奔走革命多年,帮助陕甘宁广大人民翻了身。我们今天在此建立这样的陵园,开数万人的纪念大会,我们很觉庆幸,也是子长同志死有重于泰山的象征。”[8]史唯然代表西北局讲话,着重说明了谢子长是人民群众的儿子,他说,谢子长当连长时,士兵打了老百姓,他异常愤激,对该士兵说:“你打老百姓,就是打了我的老子,打了你的老子,打了我,也打了你自己,下次再打老百姓,我有权处罚你这个不孝的儿子。” 说得那个兵伤心地哭了。[9]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代表杨林、延属分区代表曹力如、新四旅旅长张贤约、子长县政府县长李子厚等和士绅杨如震相继讲话。最后,由家属致答词。

公祭结束后,举行安葬仪式。在军乐声中,由史唯然、李景林、杨林、张贤约、吴岱峰、李宗贵、李景膺、曹力如、薛兰斌等扶柩入墓。到会群众肃然起立,几万双眼睛含着眼泪,目送谢子长灵柩下葬,很多人涔然下泪,不忍离去。

谢子长陵墓的左右两侧建有纪念碑亭,题写着碑铭。毛泽东题写:“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蒋介石” 。朱德题写:“谢子长同志,陕北人民领袖,前仆后继”。高岗题写:“陕甘起义,患难相偕,你毕生艰苦奋斗与密切联系群众的革命精神,将永遠留在人间” 。林伯渠题写:“谢子长和刘志丹、高岗等同志创造了这块福地”。[10]

1946年2月28日,《解放日报》发表《子长陵》一文,详细介绍了该陵的修建过程、坐落形制、碑铭题词及群众自发前来纪念吊唁的情况。1947年,国民党军占据瓦窑堡,子长陵被毁。195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拨款修复。

[1] 《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33-434页。

[2] 《子长陵落成,边区各界筹备公祭》,《解放日报》,1946年2月1日第2版。

[3] 《子长陵落成典礼筹备处启事》,《解放日报》,1946年1月29日第1版。

[4] 《联司后勤部集会纪念谢子长同志》,《解放日报》,1946年2月11日第2版。

[5] 《谢子长同志革命事略》,《解放日报》,1946年2月22日第4版。

[6] 《瓦市二万人举行公祭子长同志灵榇移葬》,《解放日报》,1946年2月27日第2版。

[7] 《谢子长同志革命事略》,《解放日报》,1946年2月22日第4版。

[8] 《瓦市二万人举行公祭子长同志灵榇移葬》,《解放日报》,1946年2月27日第2版。

[9] 《瓦市二万人举行公祭子长同志灵榇移葬》,《解放日报》,1946年2月27日第2版。

[10] 程秀山:《子长陵》,《解放日报》,1946年2月28日第4版。

栏目责编:魏建国

猜你喜欢
子长西北局解放日报
林林
新中国成立初期习仲勋主政西北局民族统战工作述略
纪念西北局
解放日报“特稿”:新传播环境下的热点选题深度报道
子长设市,延安初现“一主两副”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干部保健工作述略
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组织架构“柔性再造”——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栏目制为例
抗战时期西北局群众路线实践及启示
——以经济工作为例
子长医改定调“落实政府责任”
议程设置框架下肿瘤防治议题浅析——以《解放日报》、《文汇报》2013-2014年相关报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