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见高低 逻辑显力量

2024-01-21 09:51许超阳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物物外物胶卷

许超阳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物物而不物于物”,是哲学家庄子的主要观点之一,意思是人既要能得心应手地利用外物,又要保持不为物役、不为物累的心境。庄子的这一思想也是现代社会中的我们保持平衡与和谐的重要指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指津】

这是一道富有哲学意味的二元思辨型作文题,材料中给了两个核心概念:“物物”和“不物于物”。首先,我们需弄清两个核心概念中“物”的含义。两个概念中,第二个“物”都是名词,即“外物”;第一个“物”都为动词,分别解释为“借助利用外物”和“为外物役使,为物所困”。全句意思为:人既要能得心应手地利用外物,又要保持不为物役、不为物累的心境。这里的外物既可以是钱财、工具等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知识、名利、科技、环境、人脉等抽象的事物。但有些同学会犯这样两个错误:一是直接用某一事物来代替核心概念的“外物”,这在考场作文中是大忌,因为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都无法代替“外物”的内涵;二是只写了其中一个核心概念,没有进行两者思辨。这两种错误可以说都是致命的。

从立意上来说,在写作时,既需要阐述利用外物的必要性,又要强调不为物役的重要性。但应避免因为千篇一律而落入平庸,所以需要深入思考分析两者的辩证关系。“物物”和“不物于物”关系究竟如何?“物物”是我们生存处世的第一步,我们生存于物质的世界,必然离不开借助外物,所以“物物”是必不可少的,这里可以引用荀子、马克思等古今中外思想家的观点来加以论述。“不物于物”是进一步的要求,这里我们应该审视现实社会中一些因沉溺外物而迷失自我、为物所困的事例,深刻认识为物所困的弊端,使论述既有说服力,又不失现实针对性。最后,对二者关系加以揭示和总结:“物物”是基础,“不物于物”是升华,只有借助外物才谈得上不为物所困;“物物”是目的,“不物于物”是出发点,只有具备“不物于物”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借助外物;“不物于物”并非真的无所凭借,而是能自由穿梭于物我之间,享得鱼忘筌、心外无物之乐,能随心所欲地使用外物而又不为物所累,达到物我交融、物我两忘之境。如能这样挖掘“物物”和“不物于物”之间的关系,必能使文章有质的提升。

再说说逻辑层面。“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议论文写作的一般思路,也是基本的逻辑规律。我们在写作本道文题时需要注意的是,在物质世界中,借助外物是客观必要的,而不科学的做法是一味过分地依赖外物,导致为物所困、为物所累的局面,而部分同学可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是割裂地论述了利用外物和不为物役两个方面,导致逻辑不严密。同时,还要深入思考庄子思想,庄子有自然、无为、齐物、天人合一等思想,强调天道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么“物物”是否意味着人就是万物的主宰,要控制外物?答案不言而喻。

另外,可能有人会说,为了立意上的标新立异,能否厚此薄彼否定“物物”而大力肯定“不物于物”?回答是否定的。因为首先这不符庄子的观点,庄子认为这两者是并行不悖的;其次不合题意,题意要求我们对二者进行二元思辨;最后是不切实际,我们生于物质世界,不可能脱离物质而存在。总之,这在逻辑上也是站不住脚的。参考立意有:

1.“物物”而“不物于物”。

2.“物物”是基础,“不物于物”是升华。

3.“不物于物”是出发点,“物物”是目的。

【佳作展示】

佳作1

习于冷,志于冰

◎金心悦

浙江省东阳中学高三(5)班

木心曾说:“我习于冷,志于成冰。”置身于冷的环境中,熟习外物之冷,但并不为之所役,坚持“志于冰”,这一观点与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告诫我们既要利用外物又不能困于物。

“利用外物”包括利用环境、利用工具,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借外物来达到我们想要的目的。但又如王勃所言:“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当自己有了羽翼时,就不应为了云梯“一生匍匐前进,形如虫蚁”,还应做到不为云梯所役,展开羽翼。

能得心应手地利用外物是人应该掌握的一项能力。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动物对环境、工具的利用,多是来源于对祖辈的承袭,而非对当下的思考而产生的结果,而人之为人,就在于人能思考,能根据需要利用外物。有着护士梦的杨淑亭,从贫穷的小山村走进了大学,却因一场车祸高度截瘫。但她的人生之路并未黯淡,八年时间,她利用互联网这个“外物”,从淘宝客服做到了外贸公司总经理,成功了的她还带领村民致富。能得心应手地利用外物是我们的衣帛,只有穿上这件衣帛,我们才能走在温热的现实大地上。

人能利用外物,但人始终只是自己的主人。拿破仑对他的弟弟说过一句话:“我只有一个建议,成为你自己的主人。”人可以发现规律、把握规律、利用规律,但人不能改造规律,因为人不是自然的主人,没办法征服自然。若胆敢去征服自然,日本核污水排放等事件造成的后果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同样地,我们也不能让外物征服我们,不为物役、不为物累才是我们应该追求并达到的心境。莎士比亚的“我荒废了时间,时间便把我也荒废了”,是一个很好的反面例子,即没有利用好外物,最终又被外物所累,便走向了荒废的结局。

不为物役,才能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平衡与和谐。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说:“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叶片即是“物”,当它落尽,也就达到了“不为物役”的境界,此时才可见生命的真谛。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胶卷,有一家胶卷公司依靠其优质的胶卷名动一时,可它只会做胶卷,当市面上出现了数码相机、人们不再需要胶卷时,被胶卷所役的它“成也膠卷,败也胶卷”,最终被市场淘汰。

要做到利用外物,又不困于物,首先要有利用外物的能力,否则,做再多也是白搭;其次要有能不困于物的勇气,要有不为物役、不为物累的心境,在生活中保持平衡与和谐。

“在来自外部事物的困扰中保持自由。”古罗马皇帝马克·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如是说。历史只会眷顾奋进者、坚定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让我们习于冷而志于冰,利用外物,而不困于物。

【点评】 全文用木心语“我习于冷,志于成冰”引出,态度鲜明地提出观点,以“习于冷”喻利用适应外物,以“志于冰”喻不物于物,可谓别出心裁;接着是从“物物”和“不物于物”两个方面对观点做进一步阐述;然后从“能得心应手地利用外物是人应该掌握的一项能力”“人不能改造规律”“我们也不能让外物征服我们”“不为物役,才能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平衡与和谐”等几个层面对观点进行有力论述;最后两段对两者关系进行总结。文章结构思路清楚,思维深刻,逻辑严密。在论述了“能得心应手地利用外物是人应该掌握的一项能力”这一分论点后,还能进一步指出“人始终只是自己的主人”,即人不是万物的主宰,人们要利用外物,但并不意味着要控制外物。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思维的深入和严密,可谓真正领悟了庄子道法自然、超脱于物而万物与我同一的思想。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能将理性的思考做出感性的表达,通过旁征博引、类比论证等方式,将道理说得形象而生动。

佳作2

顺物以和,制物以成

◎朱书简

浙江省东阳中学高三(1)班

庄子有云:“物物而不物于物。”每个人都生活在自身與外物、本体与客体的交互中:有人不晓得借助外物,弄巧成拙大败而归;有人为物所役,驰骛于“物”转星移之间,故劳苦倦极,丧失自我。那么,究竟应如何处理与外物的关系,才能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平衡与和谐?

欲处之,必制之,与外物和谐相处,首先应有得心应手利用外物的勇气和胆识。荀子如是泚笔:“制天命而用之。”这朴素的唯物观启发我们“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道理。娄山关易守难攻的天险,倘若被动屈首迎来的将是四面楚歌,是“制山用水”的智慧,化劣势为优势,创造了“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奇迹;江淮天险,是顺流开渠、因利乘便,利用江南水系特点的智慧,开辟了京杭大运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由是观之,根据自身需要,把握事物固有联系,加以巧妙引导组合,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化外物为己用。

然而,一味地追求利用外物,有时难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十个指头按跳蚤”,忽视客观条件,导致大事不成、身心俱疲。

时代呼唤我们以“不为物役、不为物累”的心境笑对外物,以“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态度乐对人生。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斯言不谬。顺应规律才可以能动地利用规律,而保持“不为物累”的心境,应以平衡两者关系为保障。陶令没有“临清流而赋诗”的心境,岂有“乐夫天命复奚疑”之豁达?李白没有“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旷达,又何谈“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狷狂?他们皆顺应外物,坚守本心,方达到免于“心为物役”的境界。

实际上,利用外物与保持“不物于物”的境界,非但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相反却是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的。我们应以“不物于物”的心态合理利用外物,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与物对抗,而是和谐相处,方能“不为物累”,做真正的自己;而“不为物累”的心态可以使人们以更敏锐的眼光、更明智的姿态利用外物,将外部条件转化为内在优势。可以说,保持“不物于物”的境界是“制物用物”的奠基石,而合理利用外物又是保持“不为物役”的助推器。

当代社会,我们应审时度势,保持内外两重的平衡和谐。顺物以和,制物以成,将自己放在处理内外关系的核心位置,又巧妙顺应外物之天性,在和谐共处中达到目标,方能让路走得长、走得远。

【点评】 文章从材料中庄子语“物物而不物于物”引出论题,结合社会现象,提出“究竟应如何处理与外物的关系”的思考;接着从“首先应有得心应手利用外物的勇气和胆识”“一味地追求利用外物”的后果两个层面,论述既要借助外物又不能“为物所累”的中心观点;再通过引用和举例揭示“物物”和“不物于物”的关系,水到渠成地提出两者是“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的关系,“保持‘不物于物的境界是‘制物用物的奠基石,而合理利用外物又是保持‘不为物役的助推器”。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此外,语言的简洁有力,素材的旁征博引,也是本文的一大亮点。遗憾的是,作者在论述“一味地追求利用外物”的后果时,未能结合现实社会弊端做有力的论证,使该部分缺少说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缺少了现实针对性。

猜你喜欢
物物外物胶卷
商业摄影师的胶片情怀
为什么数码相机不用胶卷也能照相
物物交换
“物在吾心,心化外物”——赵开坤谈艺及他人的追忆与评述
外物轻重
Foma与Rollei黑白胶卷试拍
用“物物”进行交换的餐馆
外物轻重
物物交换
锂离子电芯和电池组被外物刺破后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