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

2024-01-22 11:17荆彦婷
当代农村财经 2024年1期
关键词:推进路径

荆彦婷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现阶段乡村发展建设重要目标。本文分析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鄉村”的具体内涵,并详细探讨了当前和美乡村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根据现存问题从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强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提升乡村治理五方面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和美乡村 宜居宜业 推进路径

在全面启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党中央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大政策创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仅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步骤,还是在以往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为适应新的发展阶段所作出的全新部署,代表着政策的延续、实践的持续和理论的创新,是三农领域最新的理论成果、政策成果。

(一)产业结构单一落后,资源挖掘不足

传统农村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其产业结构的单一和相对滞后。它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农业种植和养殖,这种独立于其他产业的经济模式使农村地区的收入来源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农产品加工领域也存在问题,一些农村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相对不发达,农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导致乡村产业难以获得足够的盈利支持可持续发展。此外,乡村地区的服务业也未发展充分,旅游和物流等服务业发展不足,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也未能为乡村经济的增长提供足够的助力。这使得农村地区的经济多样性受到了限制,导致了经济的单一性和脆弱性。在挖掘区域资源、形成特色品牌方面,很多地区没有充分挖掘本地的地域资源潜力,一些地区甚至陷入了“先发展,后治理”的陷阱,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不可逆转的影响。不仅不利于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冲击。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居环境落后

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治人居环境虽然取得了卓越成果,但部分地区仍然面临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居环境落后的问题。部分乡村存在水利灌溉和机械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某些地区缺乏有效的节水灌溉设施、农田机耕道路建设不充分。人居环境方面,我国乡村普遍存在清洁能源利用率相对较低的问题。此外,由于资源有限和基础设施的不足,部分地区的农村居民往往面临着生活垃圾处理困难以及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垃圾分类、转运和处理率较低,污水处理、利用和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少数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出现了“用而不管”的问题,维护和管理工作亟待改善。

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乡村地区建设也存在不足。互联网覆盖率有限,导致农村地区的信息获取和交流受限。信息化水平较低,农村地区缺乏必要的信息化设备和技术,妨碍了农业生产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数据共享存在挑战,因为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困难,制约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公共服务不便,社会事业滞后

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滞后,是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差距的重要表现。一是农村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学质量往往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导致农村学生的教育机会和发展机会受到限制。二是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农村地区的医疗设施和医疗技术普遍落后于城市,农民的医疗服务水平和健康保障程度相对较低。三是农村养老问题突出。农村的养老设施和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保障程度也相对较低。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平,也制约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因此,解决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滞后的问题,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是因为长期以来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不公平的资源分配制度,导致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存在差异化和二元化现象。农民仍未能普遍享受与城市相同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化程度需要提高。此外,农村之间的公共服务供给也存在不均衡现象。项目制供给作为农村公共服务资源的主要手段,在普惠性项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特惠性项目通常不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容易导致对某些具有独特优势的农村地区提供更多项目资金,而忽视其他普通农村地区的支持,导致村庄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和未来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建设的关键方向

(四)陈规陋习仍存,文化活动贫乏

传统乡土文化中的美德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一些不良陈规陋俗,如攀比炫富和铺张浪费等现象逐渐抬头。部分乡村文化设施简陋,文化活动贫乏,用于支持文化活动的资金短缺。一些乡村地区面临文化设施不足的问题,包括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文化配套设施的匮乏。尽管在某些地方已经建立了这些设施,但往往难以充分发挥它们的实际功能。文化设施配套、利用不足为农民的文化生活和教育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局限。因此,亟需加强先进文化的建设,尤其是在当前农村已经演变成“半熟人社会”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积极推动移风易俗,培养法治文化,建立规则意识。这将有助于改善农村的文化环境,提高村民的道德素质,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乡村治理效率不足,村民治理主动性差

部分群众在参与乡村治理方面表现出了较低的积极性,这一现象可以归因于多种复杂因素。一是很多村民的生活根深蒂固地扎根于村庄,他们可能认为乡村治理与他们关系不大。这种观念使得他们对参与公共事务缺乏主动性,对乡村治理的目的和益处理解不足,因此在参与方面表现出相对低的积极性。二是村民积极性低下也与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有关。一些农村地区面临人才外流的问题,这导致了治理效能不尽如人意。村民代表大会可能存在虚置的情况,治理机制可能存在缺陷。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持续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有所发展,但仍然存在薄弱的问题。集体经济与乡村治理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妥善处理村支部、村委会、村支书、村长等治理主体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解决当前治理主体之间激励不相容的问题,是确保乡村发展不会陷入恶性循环的关键。只有通过共同发展集体经济和改善乡村治理,才能实现乡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治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调整产业结构布局,探索乡村共富机制

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乡村地理位置特色、自然资源禀赋、乡村文化底蕴等为依托,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并充分考虑区域的生态特征和资源禀赋,推动生态友好型产业的培育,如有机农业、生态旅游等,以确保产业活动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二是注重产业布局,促进产业产村融合。以培育县域经济为抓手,结合县、乡镇、村行政区特点,统筹规划乡村产业格局,打造功能互补的规模性优势产业集群,促进产村融合。并通过延长产业链条、与其他产业结合融合形成复合业态,形成新型“农业+”的综合发展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三是发展共富产业,探索乡村共富机制。挖掘乡村内部资源,积极引入外部资本,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共富产业,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激发乡村经济内生动力,推进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建立乡村利益联结机制,推行“订单式”“股份式”“托管式”联结机制,让农民深度参与产业链。打造产业化联合体,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方式联结各经营主体利益,提升抗风险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一是注重乡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打造宜居宜业乡村。包括划定不同功能区域,满足居民的日常居住、邻里交往、休闲娱乐以及公共服务需求。通过建设相关的生活建筑和设施,我们可以提升居住空间的质量,创造更好的邻里交往环境,提供更多休闲娱乐场所,改善公共服务设施,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在农业生产领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配套设施的投入也是至关重要的,以提高农村农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二是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升村民居住环境质量。包括加快推进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卫生厕所建设,提高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整治水平,全方位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确保农村居民有清洁、卫生、美丽的居住环境,提高农村的整体生活质量。三是推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这包括引导数字经济和地方特色农业产业的融合,完善电信普遍服务的补偿机制,建立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以不断提升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同时,我们还需要推动城乡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促进城市的人才、技术和信息等资源向农村流动,推动城乡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以加速形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这将有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發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效率,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的成就。

(三)补齐乡村服务短板,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一是积极推动公共服务的普惠化,着力提高公共服务的便捷性和质量。特别关注农村劳动就业和便民服务两大领域。在农村劳动就业方面,应积极拓展职业培训和创业指导,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广泛的就业机会和职业技能培训,以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同时,在便民服务领域,应构建更便捷的服务体系,例如建设农村服务站点、提供在线政务办理等方式,以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便利度。二是着力聚焦基础性和兜底性公共服务,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城市和乡村居民能够平等享有基本的公共服务。推动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探索城乡医疗资源均衡配置机制,保障乡村居民能够方便地获得医疗服务。同时,应着力发展高质量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方式,以满足乡村居民养老需求。三是深入挖掘乡村居民的需求,积极响应村民诉求。为更好地了解乡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可以采取线下走访的方式,逐户搜集群众需求,建立民情信息数据库,以实现对乡村居民的常态化、精准化服务。同时,应鼓励乡村居民参与公共服务的规划和管理,确保公共服务真正贴近乡村居民的实际需求,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四)强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打造乡风文明体系

一是坚守并弘扬卓越乡土文化,铸就“和而不同”的乡村风貌。我们必须怀着崇敬之情传承和继承卓越的传统乡土文化,珍惜红色历史,传承农耕智慧,保护民族文化的珍贵宝藏,深度挖掘乡村多元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乡村自然资源的增值提供全新动力,推动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展现乡村的独特魅力和与时俱进的时代风采。二是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大力提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水平,结合农民的需求和兴趣,提供更丰富多样、具有浓厚农耕特色、鼓舞人心的文化产品。这有助于丰富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促使农民群众更积极地投身于文化活动,增进文化认同感。三是铸造和谐宜人的乡村精神风貌。通过深刻的农民思想教育和有针对性地引导,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和家教家风的引领作用,培养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朴实民风。要将“和”文化融入乡风民风,使之成为文明乡风的基石和核心。这将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凝聚乡村居民的共识,推动社会稳定发展。四是弘扬互助共享的价值观念。传承互帮互助、和谐共处的行为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冷漠无情、攀比虚荣等不良风气。弘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培育淳朴民风,摒弃“坐享其成”“等待政府扶贫”等消极思维,点燃农民群众建设美好生活的内在激情、增进社会和谐,推动农村发展。

(五)推进乡村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乡村有效治理

一是完善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首先,通过村民集体协商制定并集体监督实施村规乡约,明确村民行为规范,以规范和引导村民的行为。此外,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村级综合信息平台,实现村务信息的实时发布和信息的互通共享,从而提高村民对乡村治理的参与度和认同感。还应建立群众治理评价机制,以推动乡村治理的有效运行。二是创新村民自治实施方式激发村民自我治理动力。为此,可以创新村民自治的实施形式,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会议制度,以促进社会治理和服务的下沉到基层。此外,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村级事务议事规则,以确保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有效运行,从而激发村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村民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农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三是推进平安法治乡村建设,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稳定。需注重普法宣传引导,将普法工作重心放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如婚姻、家庭、继承、劳动纠纷等。同时,积极建设各类司法便民平台,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以确保法治资源的充分利用。建立健全村级矛盾调解机制,旨在在司法程序之前解决矛盾纠纷。充分发挥乡村网格员的作用,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将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基层一线,确保乡村社会秩序的平稳。

参考文献:

[1]吕捷,赵丽茹.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J].学习与探索,2023(08):132-140+2.

[2]黄祖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在“和”字上做文章[J].农村工作通讯,2023(05):40-42.

[3]张熙,杨冬江.从“乡村美化”到“和美乡村”——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内涵变化、建设路径及价值探析[J].艺术设计研究,2023(03):69-74.

[4]魏纪芳.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策略研究[J].山西农经,2021(6):36-37.

[5]刘锐.农村产业结构与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9(02): 189-198.

[6]林炳坤.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2,13(16):23- 26.DOI: 10.19345/j.cnki.1674-7909.2022.16.006.

[7]杨彬,高冰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意义、内涵和路径[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3(09):44-46.

[8]刘建生,郝柯锦.共同富裕目标下和美乡村建设机制与路径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54(04):91- 99.DOI:10.13764/j.cnki. ncds.2023.04.007.

[9]黎洁,王维博,吴俣.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践探索——基于陕西省扶风县的调研与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23(05):123-127.

[10]胡乃元,苏丫秋,朱玉春.精细化治理会提高村庄公共服务供给效果吗?[J].西北農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5):21- 31.DOI: 10.13968/j.cnki.1009-9107.2023.05.03.

[11]万成伟,杨贵庆.式微的山地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需求意愿特征、问题、趋势与规划响应[J].城市规划,2020,44(12):77-86+102.

[12]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J].旗帜,2023(07): 75-76.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李丽君

猜你喜欢
推进路径
推进“三区同建”的路径探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路径探析
浅析泰州广电网络光纤入户改造
“逆全球化”思潮缘何暗流涌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豫南山区特色农业推进路径研究
天津市家庭农场现状调查及推进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