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患者走得更稳、活得更好

2024-01-22 09:13万宏蕾
瞭望东方周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刘琦肋软骨自体

万宏蕾

张长青教授团队正在进行手术(上海六院供图)

“车祸,失血休克!”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六院”)急诊室一片忙碌,患者到六院时已出现休克失代偿,情况非常危险,急诊当场为患者开通抢救绿色通道,补液、抗休克、抗感染同步跟进……这样的场景是六院的日常。

“伤筋动骨找六院”,上海六院在全国骨科患者中享有特殊的口碑。

2022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了年度中国医院/医学院校科技量值(STEM)以及中国医院/医学院校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排名。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同时位列中国医院科技量值-骨外科学榜首、中国医院五年总科技量值-骨外科学榜首。

“上海骨科可以说是中国骨科的发源地,在其历史进程中,成就了一批又一批专家,产生了许多原创性成果,比如断指再植术,让中国在外科,特别是显微外科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而显外科的发展又推动了骨科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学科带头人张长青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骨头”是张长青的微信名,也是他一辈子的事业所在。“这些年,我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临床难题,我们研制出新技术产品,摸索出新治疗方案,不只是为了发表文章或申请专利,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临床上遇到的实际问题,一切都是为了让千万人走得更稳、活得更好。”

张长青

“伸直腿抬高。对,就这样,再往上来一点,这个高度正好!”

“虽然短期内不能下地,但这组抬腿动作要坚持每天完成300下,只有这些动作坚持做好,后期关节功能才好、下地走路腿才有力量。”

近日,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病房,骨科杜大江主任医师正耐心地为小袁(化名)讲解术后康复要领,帮助她尽快重返健康生活。

16歲的小袁患的是过敏性紫癜,在治病的一年内,由于大量使用激素进行治疗,她开始出现关节疼痛,随着病情发展,膝关节和髋关节疼痛越发剧烈,行走都十分困难。爱女心切的父母带着步履艰难的小袁来到上海六院骨科。经检查,医生发现她的双膝双髋关节骨坏死。

人体的关节会因自然老化、遗传、运动等原因导致损伤,但由于关节软骨无血管、淋巴和神经分布,缺乏自身修复能力,往往需借助手术进行人工修复。

“受制于材料使用寿命等问题,即便是在关节置换技术相对成熟的今天,对于60岁以下的患者,特别是青年患者而言,接受二次手术的可能性很高。”张长青说,“我们能修复骨头,但骨头表面的软骨是无法修复的。如何重建关节软骨面,长期以来都是骨科领域绝症性的问题。”

不少青少年患者需要进行骨关节修复,却被医生告知“只能再等等”“还没到20岁,换人工关节太早,能保守治疗还是先拖一拖”“孩子太小,要做手术也要等到成年”……

骨科手术对所选材料的依赖度非常高,如果没有适当的材料做支撑,单凭技术无法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于是,张长青带领团队将目光投向了与骨密切相关的部位——关节软骨,并于2018年首创性地提出采用自体肋软骨移植技术,修复重建股骨头坏死病变软骨面,并用实践证明了该项技术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张长青团队的这一发现具有历史性突破意义,利用自体肋软骨移植进行大关节修复重建更是世界首创。几年实践下来,自体肋软骨移植术在六院有了较强的技术支撑和丰富经验。

“大面积的骨软骨损伤由于缺乏软骨供体来源,尤其是小袁这种多个关节的大面积软骨损伤,在过去基本是无解难题。而且患者年龄太小,关节置换也不适合。”于是,在综合评估小袁情况后,张长青教授、杜大江主任医师为她实施了自体肋软骨移植术,成功修复双膝关节软骨;几个月后,小袁又接受了左侧髋关节修复;再之后,小袁接受了第三次手术,进行右侧髋关节修复……

“肋软骨在移植入软骨缺损后,可以和骨床之间重新形成可靠的生物性结合界面。无论是整体移植,还是结合马赛克成形技术,一段5厘米左右的肋软骨就可修复大面积骨软骨缺损,重建股骨头表面形态。”张长青介绍,由于肋软骨厚度较大,使用手术刀即可简单修整外形,使重建修复后的软骨表面与原始外形及周围软骨面形态相匹配,从而实现个体化重建坏死股骨头的软骨表面。

“人体肋软骨共有12对,具有大量软骨储备。这次为小袁4个关节进行自体肋软骨移植修复的手术,仅用了6-7肋的3小段肋软骨。”张长青补充说,“在骨膜缝合后,肋软骨还会自行生长。”

对于年轻患者而言,自体肋软骨移植修复毫无疑问是一个革命性治疗方案:不仅解除了患者的伤痛,提升了当前的生活质量,且这一手术方案不会对后续髋关节重建手术造成任何不利影响。自体肋软骨移植新术式,目前已授权国际专利1项,相关研究成果在骨关节领域权威杂志《JBJS》发表,是迄今为止文献报道的最大面积的临床透明软骨重建方法。

“遭不幸,单腿独立三十载;遇救星,两足畅行下半生”。重新站起来的刘琦,一步步走到张长青面前,将这副对联送给他。

上海六院骨科医生正拍摄骨科手术机器人的测算过程(上海六院供图)

坐着轮椅、穿着军装、戴着墨镜,这是刘琦最常见的形象。多年前,还在兰州军区部队当兵的刘琦为救人冲入火海,导致全身严重烧伤,失去了双眼、双耳、鼻子、双手和一条腿,被定位“特等残疾”。

“这么重的伤,隔了这么多年,根本不可能治好。”刘琦辗转多家医院,得到的答复几乎都是如此。

要“复活”他这条伤残了30年的腿,难度超乎想象:尽管刘琦左腿的膝关节动力还好,但早已失去全部肌肉结构且疤痕密布;左脚掌中部异常弯曲几成直角,还严重内翻,根本无法着地。

“难难难……”张长青为刘琦做了两次检查,看着患者的腿思考着:“打开了,缺损的皮用什么补?”

“可以取好腿上的皮呀?”刘琦妻子急急地说,生怕张长青打退堂鼓,此前辗转多家医院都没人接这种病例,这是最后的希望。

“做矫正手术,必然要切开皮肤。正常情况下皮肤切开后有皮下组织、有血液供应;而刘琦仅脚底和小腿后侧残存着极少量的正常皮肤,大部分皮肉早在他救人时被烧干,现在是移植的皮肤,如果切开,很有可能就此坏死,左腿因此彻底保不住。”这是张长青对手术曾经作出的“最坏打算”。

最终,张长青为刘琦制定了“两步走”的手术方案:先是将左腿切开腘窝(膝后区的菱形凹陷)处牵连腿部的树袋状瘢痕,把弯曲的左腿重新拉直;再从足弓弯曲处取出一块楔形截骨,使伤骨合拢后用三根钢钉固定,再回填部分骨组织填补缝隙,足弓的正常形态就得以成功恢复。

两个手术相隔数月,但这之前,刘琦已在轮椅上坐了30年。

“遭不幸,单腿独立三十载;遇救星,两足畅行下半生”。重新站起来的刘琦,一步步走到张长青面前,将这副对联送给他。

张长青所在的上海六院骨科被公认为“中国断肢再植的摇篮”。自1959年正式独立建科后,六院骨科常有一条条重磅消息轰动世界:1963年,这里成功实施世界首例“断肢再植”,1985年又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手”发源地,在肢体创伤修复、骨和关节重建领域极具特色。

“无论是‘断肢再植’还是‘中国手’,都是找准群众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去设计和探索,即使面对无数次失败也不气馁、不屈服,以孜孜不倦的精神让创新最终应用于临床,这是一种持之以恒的使命感,也是上海六院骨科的创新基因和传承精神。”张长青说。

“每台手术都可能影响患者一生的幸福,这推动着医生不断追求技术的进步。从最初修复重建患者的劳动功能,到从‘整体’理念出发,关注患者外观形象的修复,再到如今从‘身心一体’出发,我们希望修复重建的是患者对于生活的希望。”张长青说。

张长青创新研究的步伐从未停止,关注医疗的瓶颈、患者的痛点,从临床诊疗中所发现的疑难问题出发,通过科研与应用相结合,不断推进技术的发展,最终将临床研究惠及广大患者。

比如,股骨头坏死是骨科临床常见的疑难疾病之一,為了达到更好的疗效,张长青精益求精,不断地创新和改进手术术式,带领团队建立以血供重建为核心的游离腓骨移植修复系列新术式,该术式对早中期股骨头坏死保髋率达86%,并发症率小于5%,显著高于国际水平。

围绕微创、精准、快速康复的骨科发展理念,张长青建立了新型硬组织病理切片的整体解决方案,将成片率由10%-20%提高至85%,硬组织病理诊断时间由原来2周缩短至2-3天。“我们想搞清楚股骨头坏死的形态学特点,但传统技术不能解决,我们研发出来的病理切片刀,可以将骨组织样本切成2微米和50微米进行病理测试。价格比进口刀片低很多,切片质量更好。”张长青说。

自体肋软骨移植新术式,目前已授权国际专利1项,相关研究成果在骨关节领域权威杂志《JBJS》发表,是迄今为止文献报道的最大面积的临床透明软骨重建方法。

2022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发布《关于设置国家骨科医学中心的通知》,决定以上海六院为主体设置国家骨科医学中心。这标志着“六院骨科”正迎来发展新阶段。

作为六院骨科这样一个拥有辉煌历史科室的学科带头人,张长青还担任世界重建显微外科常委及亚太重建显微外科主席(中国首位)、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主委、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委。

“近50年骨科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创新性的技术跟传统治疗完全不同。要瞄准国际一流,这一点是不变的。我们要带领整个团队,为这个学科带来一个光明的未来。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瞄准骨科终极难题,建立融早期预防、精准治疗、快速康复于一体的世界一流“大骨科”,是张长青的梦想,也是这些年他竭力推动的事。

“临床上总是这个问题解决了,下个问题又会产生,不同的历史时期,疾病谱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而上海六院骨科医护人员的发展所遵循的路线其实就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张长青说,六院骨科正是在解决一个又一个临床技术难题,回应一个又一个病人诊疗需求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

同时,“由于数智医学,骨科手术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机器人辅助手术和手术导航构成了智能医学的主要部分。手术通常取决于医生的判断和经验,现在对医生来说,最好的帮助是3D成像、电脑计算和导航。”张长青说,“比如,我们与国内工业和计算机专家们合作创建了一个导航系统,该系统使用CT扫描,在术前将所有患者的信息和数据数字化,并将其输入计算机系统。骨骼和髋关节各自安装信号发送和接收装置,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可以看到屏幕上的所有信息以及骨骼的运动。计算机可以指导和协助外科医生在正确的位置和正确的深度进行切割,确保不会出错。”张长青说。

“上海骨科的发展氛围就是传承,一代代传承让上海的骨科处于中国骨科的领先地位。未来,我们必须关注青年医生的成长,努力创造人才‘冒尖’环境,让人才成长在临床工作的一线。”张长青说,“要认清人才培养的真正目标是什么。人才培养并不是‘空中楼阁’,应该像培养士兵一样,在战场中磨砺出来,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持续提升。”

“比如,我们关注一些高端、拔尖人才的成长,以‘领跑者’的理念建立拔尖人才培养试验区,让拔尖人才为科室其他医生领跑,带动各类创新人才培养,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围绕着科研技术创新、科室临床特色的形成,对于综合创新能力较强的人才,他们会不断提出新发明、新技术,在完成人才孵化后,人才将反哺于学科平台,回归到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临床转化研究领域。”张长青说。

历经半个多世纪,如今在学科带头人张长青的带领下,上海六院骨科不断发展壮大,以学科齐全、综合实力见长,已经形成航母级大骨科。作为国家骨科医学中心的主体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针对骨科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各专业方向建立了一系列完整的诊疗技术规范及体系。其中,7项技术达国际水平;近5年,开展的手术技术覆盖骨科核心手术技术清单所列项目的97.9%。

“骨科医生要积极参与到保障人民健康的工作中,通过技术服务于老百姓,通过知识与科普提升大家的健康水平。未来,上海的骨科应该也能够保持在世界骨科中的领先地位。”张长青说。

猜你喜欢
刘琦肋软骨自体
咕咕叫的肚皮
初心引航,构建“双减”新样态
大战章鱼博士
肋软骨炎该怎么治疗呢?
GLOBAL EXISTENCE OF CLASSICAL SOLUTIONS TO THE HYPERBOLIC GEOMETRY FLOW WITH TIME-DEPENDENT DISSIPATION∗
闽南地区汉族成年人肋软骨钙化程度与年龄、性别关系分析
低损伤自体脂肪移植技术与应用
肋软骨三维CT重建技术在成人耳廓再造中的应用
自体骨髓移植联合外固定治疗骨折不愈合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治疗面部凹陷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