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青年积极网络社会心态对策建议

2024-01-22 11:15王双丽郭翠翠
兵团党校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青年培育

王双丽 郭翠翠

[摘要]塑造积极网络社会心态是提高网络治理能力、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议题,同时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青年作为网络使用主体,是网络社会心态的重点研究对象。培育青年群体积极网络社会心态迫在眉睫,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健全网络监管制度机制,保障青年网络社会需求;发挥网络媒体作用,提高青年网络社会认知;融合線上线下心理教育,调适青年网络社会情绪;把握网络舆情发展态势,引导青年实施网络利他社会行为;着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青年网络社会价值观和认同感。综合施策,全方位、多角度地培育青年积极向上的网络社会心态。

[关键词]培育;青年;网络社会心态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6—0065—07

[作者简介]王双丽,女,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领导心理与社会心态;郭翠翠,女,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2]建设网络强国,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战略性问题。

网络社会心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于网络社会或网络社会群体之中的网络社会需求、网络社会认知、网络社会情绪、网络社会价值观以及网络社会行为倾向的总和”[3],其本质上是建立在网络社会中使用者之间共享的心理现实性,属于内在的心理状态,形成之后又会影响人们的网络使用行为。网络社会心态是提高网络治理能力、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议题,同时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通过网络社会心态不仅可以深入了解网络社会发展,还可以折射现实社会现实发展状况,所以网络社会心态对网络社会现实起着能动的反作用:团结或者分化人心,推进正向的价值取向或者传输负向的价值观念,凝聚或者割裂群体关系等等,这是加强网络社会治理不可忽视的关键着力点之一。[4]

2023年8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5]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较上年增长了2个百分点,30岁以下的青年网民占比仍然较高。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进步和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促进青年更好地茁壮成长、更快地向上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青年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就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当前网络社会心态研究的主要群体是青年,他们是网络社会的主体,容易受到不同思潮影响,其网络社会心态是否积极向上,事关国家整体社会心态是否良好,甚至会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培育青年积极网络社会心态至关重要。下面从网络社会需要、网络社会认知、网络社会情绪、网络社会行为以及网络价值观和认同感五个角度出发,为培育青年积极网络社会心态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健全网络监管制度机制,保障青年网络社会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和信息安全牵涉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我们面临的新的综合性挑战。”[6]青年群体处于一个自我意识觉醒、价值观趋向成熟的重要阶段,渴望增强自己的吸引力,获得外界的注意力和关注。研究发现,青年在网络上从事的活动主要有网络交往、信息获取、网络娱乐和商务交易四类,其中网络交往属于普及率最高的网络行为之一。[7][8]青年群体使用网络的最主要目的是和他人进行沟通交往,而网络交往的基础是网络信任感和网络安全感,这是满足网络社会需要的基础,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满足青年网络社会需求。

(一)加强网络监管的法治化建设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年3月16日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从坚定不移走依法治网之路、夯实网络空间法制基础、保障网络空间规范有序、捍卫网络空间公平正义、提升全社会网络法治意识和素养以及加强网络法治国际交流合作六个方面,全面介绍了中国网络法治建设情况。[9]一方面,提高青年网络媒体素养的前提是加强网络监管的法治化建设,强化合规性检查,从源头控制,线上线下紧密结合;同时可运用多种形式,加大网络普法,例如可以拓展“互联网+普法”新模式,积极运用各类青年高频使用的网络新媒体开展网上普法活动,采用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全面增强青年网民法治意识和网络安全素养。另一方面,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威慑网络失范行为,加大惩罚力度,特别是对青年群体认为排名较前的问题重点治理:网络骚扰行为、违法有害信息、侵犯个人信息、网络入侵攻击以及利用网络实施违法犯罪等。此外,还应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加强网络正面报道宣传,弘扬正能量,将网络文化培育为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将网络空间营造出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10]引导青年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实践证明,法治是互联网治理的基本方式。

(二)加大重点人群网络安全保护措施

青少年网民在中国网民中的占比逐步增长,尤其是青年网民作为网络世界的“原住民”,网络使用程度高,是网络世界中活跃的参与者、实践者。作为重点对象,应综合施策,构建网络信任链,提高青年在网络社会交往当中的人际信任水平,避免出现网络不安全感和网络信任危机。尤其应重点关注沉迷网络游戏、网络不良社交的青年,将其作为重点人群采取网络安全保护措施,在积极完善数据保护法律法规的同时增大网络安全意识宣传力度,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降低网络风险及其不确定感。加强网络安全感建设可以正向提高网络人际信任感,因此要加强青年群体正确使用社交网络的方法以及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增强青年网络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才能避免网络安全感越高则网络信任越低的现状继续发展,从根本上降低网络风险和不确定感,真正提高青年的网络人际信任感和网络安全感,提升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三)提供建言献策网络平台连接现实

青年是网络热点的追随者,参与讨论热情较高,也更易激起思想碰撞、情绪冲动,畅通建言献策渠道,可以引导青年理性思考、有序参与,鼓励提出可行性意见,化抱怨为思考,从“提出问题”转变为“解决问题”,强化网络利他行为和线下利他行为相互结合,连接虚拟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线上线下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以点带面,以被动变为主动,让青年从旁观者变为支持者、参与者、宣传者。可将优秀建议在主流网络平台公布,鼓励青年发挥主体责任意识,做理性的建议者,而不是盲目的批判者。通过加强其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和理性满足表达的需求,增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可以降低网络风险,增加网络信任感与安全感。

二、发挥网络媒体作用,提高青年网络社会认知

网络社会心态的“机制”是网络社会认同,而网络社会认知的核心是网络社会思维,所以增强青年网络社会认同的关键之处在于提高其网络社会理性思维,达成社会共识,这也是青年群体成长和成熟的重要标志。可以从政治上着眼、从思想上入手、从青年群体特点出发,端正其历史文化认知,充分利用各类社交媒体平台,在网络空间中突出中华文化特征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

(一)加强网络媒体舆论引导,做好正面宣传

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宣传主渠道作用,增强网络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心态氛围。大力培育青年群体不断利用网络资源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从中汲取养分,弘扬中国精神、民族精神以及时代精神。[11]一是在网络媒体开展有利于维护国家形象的正面宣传,充分激发青年的国家归属感、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彰显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致力于实现富强国家、振兴民族、为人民谋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二是在网络上开展有利于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宣传,激发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三是在网络上开展有利于提升个人思想文化素养的宣传,搜集青年相关的典型事迹,让榜样更加鲜活具体、贴近生活,用榜样的力量触动情感,促进知行合一。

(二)树立官方媒体平台权威,回应热点关注

网络信息来源极其复杂,同一问题会被多面解读,价值取向多元,青年因辨别能力有限、过度概括的思维方式可能出现价值迷茫问题。社会热点包括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对于正面信息的回应要做到有理有据、客观理性,避免过度煽情、空喊口号。而负面信息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一个负面新闻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摧毁多个正面新闻带来的积极性影响,因此对于负面信息的应对,要做到及时有效、直面回应、负中寻正、化负为正。一方面官方媒体针对负面舆论必须做到及时主动回应,而非被动等待热点弱化,避免一味逃避回应而导致负面谣言真假难辨;另一方面负面信息和正面信息可以相互转化,在客观评论事件的基础上相关媒体还应重点回应问题解决途径并出台相关政策,让青年看到有关部门“做了什么”而不是“没做什么”,通过及时采取对应措施消除错误观点和思潮。

(三)发挥非官方媒体平台作用,提供信息支持

青年的认知水平差异较大,可能存在没有支持性根据就做出结论、仅根据事件片段就形成结论的固有认知思维模式,所以自媒体平台在做好宣传知识、通报权威信息之外,更应做好信息来源审核、网络安全监管以及对一些负面信息及时解疑释惑的工作,减少各种非正式渠道信息的干扰。一方面,要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构建积极的网络社会心态,准确传达党中央、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决策,进行科学宣传和解读,结合时态、考虑传达对象的认知困惑,对政策进行科学解读,避免因认知水平不一而误解相关政策,影响政府形象。另一方面,非官方媒体也应及时对各类谣言进行澄清,同时也要警惕以正面信息包装的谣言,可参考在微博、微信平台开通辟谣专栏,引导青年关注官方权威网络平台,增强自我辨别能力,不信谣、不传谣。

三、融合线上线下心理教育,调适青年网络社会情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12]的要求,结合当前青年在心理健康和网络使用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网络社会心态亟须得到有效调节和改善。网络情绪是网络社会心态的核心要素,网络情绪表达是网络社会心态最普遍的“表达”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相互叠加影响,产生强大的社会力量。它不仅构成了网络社会心态的动力机制,同时也构成了网络社会运行的凝聚和调控机制,具有网络社会信号、联结动力、调节行为、团结水平等重要功能。[13]因此要融合线上线下心理教育和心理支持,打造全方位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及时调节负面网络情绪,改善不良网络使用方式。

(一)定期测评及时把握网络心理动态

应对青年网络情绪、情感和网络心理状况等动态变化展开系统化、常态化调研,可借助网络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作为辅助工具,充分了解青年群体的心理动态。[14]一是建立权威的心理服务网站,免费提供心理状况网络测试,并定期通过不同渠道调查青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在政府部门、企业、村镇等固定单位工作生活,以及在大中小学工作学习的青年,定期进行网络心理状况普查;同时对其他散落的青年以给予小额红包回报的网络调查方式进行普查,为有心理援助需求的对象及时提供帮助。二是搭建网络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全方位及时掌握青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充分利用大数据网络心理平台,及时把握青年心理动态,进行心理预警。三是要重视网络心理建设与心理疏导,根据青年个体差异性和群体特点,灵活运用多种心理技术,可以以个体、团体和家庭为单位进行网络成瘾等行为的危机干预和预防,尝试多角度、多方法的有效整合,规范正确的网络使用行为。

(二)建立完善网络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建立网络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完善网络社会心态调适、疏导以及与现实社会心态平衡等工作体系,满足社会情绪在网络空间中的表达交流通道规范,避免不良心态通过网络传播蔓延,从而引导网络社会心态全方位良性发展。此外還要兼顾主观和客观,通过增强青年的心理调控功能,推动其主观心理世界的和谐建设,为网络社会心态的培育提供丰厚的心灵滋养。青年网络使用行为能够对其网络社会情感支持产生较大的影响,从网络上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越强,青年就越倾向于在网络空间实施利他行为,更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友爱、互助的良好网络氛围,促进生成积极网络社会心态。所以应当构建网络社会心理服务系统,由政府主导推进,形成主动性、广覆盖、多层次特点的全方位线上线下结合的社会支持系统。建构心理知识网络科普宣传、推广网络心理测评、线上心理服务培训、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网络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心理保障和评估六大网络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三)提升主观幸福感和积极情感教育

网络情感支持和现实情感支持一样,有利于提升青年主观幸福感,网络信息支持有助于减弱消极情感。只有拥有高水平主观幸福感和积极情感才能使青年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心,更有信心地去探索周围的环境,接受新鲜的事物,接近新的目标,拥有平和、向上的积极心态,增强社会归属感、实现社会接受、社会整合、社会贡献和社会一致性等。[15]“幸福智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即获取幸福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去培养和习得的。应当以人为本,加强对青年的网络人文关怀,通过各种形式的网络教育,如加强线上幸福感和积极情感教育,尤其是心理教育,帮助青年保持心理健康,促进积极情绪,提升幸福感。

四、把握网络舆情发展态势,引导青年网络社会行为

网络舆论是社会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直观的体现,社会心态是网络舆论生成的前提,而网络语言或者网络行为又是网络社会心态外化的表达。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网络社会心态内含着网络社会主流话语体系的主张;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网络社会心态又凸显着现实世界社会舆论的整体诉求。网络舆情发展态势的引导要实现现实世界和网络虚拟空间的良性互动,重视青年群体的网络传播力量意义深远。因此必须得适应网络媒介多样变化的形势,去引导青年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善于辩证思维,运用全面而又发展、区别而又联系的观点去看待、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着重培养青年的网络辩证思维能力、分析网络信息思考能力、判断网络行为抉择能力。[16]

(一)发挥网络监管疏导功能

要在加强对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电视等媒介的监管和引导的基础上,强化媒介从业人员尤其青年的行业自律意识和媒介责任意识[17]。加强网络等新型融媒体建设,训练舆论引导的网络化思维,及时关注社会心态变化,做好网络舆情的监察、研判和疏导。对网络舆情的干预以疏导为主,重视民意,但网民宣泄心态传播具有急速性等特点,不能禁止也不能放任。因此要关注青年在网络世界中对现实事态的态度和网络情绪发展态势,避免发生网络舆情事件。在网络舆情的应对过程中,对已出现的非理性言论采取必要的监控和应对措施,将矛盾化解在基层。通过大数据加强对青年群体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及时分析和研判舆情发展态势,通过反馈来引导网络宣传工作,加强网络防范意识等途径,同时还可将参与线上志愿服务作为引导青年群体参与舆情疏通的一个重要渠道,增强青年社会团结和社会凝聚的力量,避免出现“社会疏离感”或“孤独无力感”。

(二)引导舆情朝向积极理性方向

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在一些社会事件中表现出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奉献精神让大学生感到自豪、感动、温暖;小部分道德意识淡薄、自私自利的行为在网络平台被放大利用,个别负面情绪宣泄,如抱怨、愤怒、失望情绪伴随产生。青年处于价值观塑造阶段,看待事物易理想化、片面化,在网络舆论大潮中一些人缺乏独立思考,他们的热情、善良、同情、正义感容易被利用。可通过网络名人效应,借助有影响力的网络平台上的权威代表、意见领袖对网络舆情进行正向引导,及时辟谣,引导青年网民在面对网络负面事件时,能够及时鉴别真伪,防止出现过激话语和负面情绪,提出建设性意见,而非盲目批判以显示自我见解独到。

应该鼓励青年在网络中更多地去关注正面而积极向上的事件,引导他们通过正确使用网络,对自我有清晰而正确的认知,学会用自我改变而影响他人,形成人人自我监督的良好的网络氛围。这样即使在面对网络负面事件时,青年也能因为拥有的良好自尊水平,更倾向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去解决问题或主动向他人求助,避免陷入自怨自艾、消极退避等负面情绪,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者短视频等虚拟社交平台中无法自拔。从根本上有效引导青年群体对网络舆情讨论的情感倾向性并避免出现认知偏差,使舆情朝向积极方向发展。促使青年积极探索自我价值,发挥主观能动性,规范网络社会行为,勇担时代责任,促进思想成熟成长,实现自我全面发展。

五、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升华青年网络价值观和认同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8]通过网络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全新的途径,它不仅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能消除面对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能存在的心理戒备,这也是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一项重要性的基础工作。因此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反馈的即时性,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牢牢把握青年教育对象的所思所想,使思想价值引导无处不在。全方位利用网络形式对青年群体进行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道德修养、文化素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教育,加强青年的网络认同感和价值观,尤其是着力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年积极社会心态培育中的主导作用,帮助青年早立志、立大志,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9]

(一)网络爱国主义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20]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21]青年网民的情绪多变、情感丰富,但大多只停留于感动等浅层感受,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升华青年爱国情感、坚定信仰,将青年网民在网络空间中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心理认同上升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认同,建构在网络虚拟空间和现实真实世界中具有普遍认同的价值共识和一致的基本行为准则。引导青年通过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深刻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的根本保障和必由之路,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二)网络社会责任感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提出殷切希望:“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22]青年群体心理容易产生思想波动和观念动摇,是塑造价值观的良好时机,所以要利用好丰富的网络教育資源,培养青年社会责任感,鼓励青年勇担时代重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一是鼓励青年积极参与网络公益慈善;二是鼓励青年积极参与网络志愿服务,例如提供线上心理疏导、救援知识咨询、网络谣言澄清等网络志愿服务;三是鼓励青年积极参与网络文化传播等网络社会事务,宣传祖国自然风光、人文风貌、风土人情等,提升社会责任感与时代担当感。虚拟社会和真实社会的交往可以相依共存,并且网络活动会影响现实活动,因此引导青年在网络空间多采取网络利他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价值观混乱、心态失衡状况出现的概率,使得青年在现实世界中更倾向于通过奋斗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国家、民族、人民作出贡献,推动向积极社会心态的根本转变。

(三)网络道德修养教育

网络不仅从时空上改变着人们的认知与思维模式,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传统的道德信息交流方式、道德评价标准,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道德心理与行为方式。网络道德作为现实社会道德现象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特殊形态,具有开放性、自律性和多元性的特点。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征,使得青年网络道德意识较为淡薄,道德观念趋于弱化,对网络社会中违反道德规范的网络行为也较为宽容,亟需加强青年网络道德教育、制定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和维护网络秩序。加强青年网络道德修养,对净化网络道德环境、提升青年对网络的信任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形成和维护网络空间中人与人之间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而且还能减少网络欺负、网络诈骗等行为的出现,增加网络利他、网络援助、共享信息、线上合作等亲社会行为。一是提高青年的网络道德自律能力,和现实社会中道德行为更多地带有被动、他律的特征不同,网络具备虚拟性特征,使得在网络空间中道德的约束力具有模糊性,道德舆论的影响力明显降低,所以网络道德行为动力更多地依赖于道德自律能力。可以通过提高青年的责任感、尊重、诚实、信任和感情移入来激发网络空间道德行为。二是开设计算机、人工智能、网络伦理道德等相关课程,加强青年网络道德建设,促进网络道德行为。三是加大对青年网络道德心理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力度,从根本上去构建适用于网络环境的道德行为规范,为网络道德环境净化和健康网络社会心态的建构提供支持。

(四)网络文化素養教育

网络文化素养是一个人在网络空间中所体现的文化水平、身心状态、价值取向、审美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考量指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2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中华民族独有的文明和强大的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情感归因[24]。提升青年网络文化素养是增强国家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重要途径。在网络空间中,可以将线上资源作为有效载体,把握网络话语体系方向,多角度全方位构建并展现中华文化共同性,鼓励青年利用线上教育资源公开、网络学术资源免费开放、广电节目公益展播等机会丰富学识,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实事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避免青年因沉溺网络而长久追剧、打游戏和被低俗文化影响而导致内心无聊空虚、浮躁不安,在复杂的信息中迷失方向;为青年如何正确使用互联网,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指引,将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和媒介,来提升青年自我文化水平、调整身心状态、实现自我价值、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引导青年将牢固的理想信念、健康的价值认知、坚定的网络文化自信转化为良好的网络社会心态。

综上所述,我们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网络文化培育为基础,以网络实践养成为关键,以综合治网为保障,以网络共建共享为目标,在网络空间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文明理念,培育文明风尚,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更好涵育广大青年爱国情怀、道德情操和网络素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凝聚强大精神力量[25],培育青年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网络社会心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20-122.

[3]余建华. 网络社会心态何以可能[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6-21.

[4]刘璐,谢耘耕. 当前网络社会心态的新态势与引导研究[J]. 新闻界,2018(10):75-81+100.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2023-08-28]. 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828/c199-10830.html.

[6]周甄武,王倩茹. 论习近平的网络安全观[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6):14-20.

[7]Tsitsika, A.K. , Tzavela, E.C. , Janikian, M., Olafsson, K. Iordache, A., ... Richardson, C.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in Adolescence:Patterns of Use in Six European Countries and Links With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 2004(1),141-147.

[8]Vignavic,J.A.,& Thompson, L.F.Computer-mediated cross-cultural collaboration: attributing communication errors to the person versus the situation[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 2010(2), 265-276.

[9]新华社. 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EB/OL].[2023-03-06]. http://www.cac.gov.cn/2023-03/16/c_1680605020289829.htm.

[10]胡伯项. 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文化底蕴[J]. 理论导报,2018(2):37-38.

[11]袁北星,李元嘉. 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探索实践与理论创新[J]. 政策,2016(7):29-32.

[12]习近平. 全面深入做好新时代政法各项工作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N] .人民日报,2019-01-17(001).

[13]邓志强. 青年网络信任现状与发生机制[J]. 青年发展论坛,2020(2):65-74.

[14]莫青平. 网络社会心态调适与引导策略[J]. 人民论坛,2020(19):114-115.

[15]李宏利,张雷. 进化观点下的幸福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2010(7):1046-1051.

[16]冯刚,孙贝. 青年理性平和社会心态培育的逻辑与实践进路[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7.

[17]刘建华. 从“失衡”到“怨恨”:转型时期边疆民族地区民众社会心态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1-56.

[18]《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9):12.

[19]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 中国共青团,2022(10):1-5.

[20]刘跃进. 从“七一”讲话“两个结合”看经典阅读的当代意义[J]. 新阅读,2022(1):29-33.

[20]钟启东. 習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22]习近平. 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3-05-05(002).

[23]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 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N] . 人民日报,2022-07-16.

[24]叶莹. 云南各民族共同性的历史形成与强化路径[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4):69-77.

[25]广泛汇聚向上向善力量 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N]. 人民日报,2021-11-20(001).

责任编辑:张洋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调研课题“促进兵团干部担当作为的心理激励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3DXXTZDDYKT101)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青年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