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转型发展的路径探析与研究

2024-01-27 18:08杨仁朋
中国市场 2024年3期
关键词:中小城市转型发展城市规划

杨仁朋

摘 要:中小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是沟通城乡、疏解大城市压力、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节点。文章在新时代新常态下,围绕中小城市转型发展进行探讨研究,根据《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绿皮书》阐释了中小城市的定义,研究分析了中小城市的发展现状,深入思考了促进中小城市发展的举措,探讨了中小城市应如何走出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在此基础上,以东營市河口区为例,分析了河口区转型发展具备的优势,对今后的转型发展从区域定位、产业发展、城市建管、生态建设、智慧城市等方面提出思路和建议,致力于打造全国中小城市转型发展的样板市。

关键词:中小城市;转型发展;城市规划;城市业态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3-0028-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3.007  中小城市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幅员辽阔,中小城市数量众多,聚集了庞大的人口、资源、产业、环境等发展要素,其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发展质量的提升对于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全局性、决定性的重大意义。

1 中小城市的定义

中小城市是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支点。2018年《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绿皮书》披露,中小城市界定范围为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人以下的城市,其中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为中等城市。广义上看,中小城市不仅包括全国县级行政单位,还包括部分城区常住人口较少的地级市。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设置建制市685个(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下同),其中直辖市4个,地级市293个,县级市388个。全国有93个建制市属于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其余591个建制市属于中小城市。在这591个建制市中,地级市有204个,即地级市城区有七成以上属于中小城市,县级市城区则全部属于中小城市(13个县级市城区人口低于10万,应属于小城镇),其中有11个中等城市。

2 中小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2021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显示,2021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为70.8,与2019年相比提高了0.3。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先发优势明显,高质量发展指数仍然处于领先位置。东部地区为77.1,提高了0.3;中部地区为70.8,提高了0.2;西部地区为65.6,提高了0.4;东北地区为65.6,提高了0.2。中小城市绿色发展指数为62.2,资源节约、污染治理成效显著;投资潜力指数为82.7,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贡献较大。百强县市、百强区经济实力增强,分别创造了全国经济总量的9.42%和11.38%。中小城市经济总量大、发展增速快、环境生态优、民生事业强、发展质量好,它们走在了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最前沿。

3 促进我国中小城市发展的举措

(1)抓好城市规划,打牢发展基础。中小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兼顾科学性和前瞻性,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作用。首先,在规划过程中,应明晰各项建设标准、城市发展规模等因素,确保与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协调;其次,应处理好城市整体建设和局部建设的关系,运用科学的方法合理规划城市中各个区域,进而达到城市规划的整体性;最后,应充分考虑城市近期建设与未来发展的关系,并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失衡问题。

(2)发掘资源优势,做强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中小城市,城市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应注重发掘城市现实和潜在的资源优势,构筑以地区专业化为基础的特色产业链条,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优势。中小城市要在立足于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抓住既有发展基础,又有地方特色,更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给予重点倾斜,逐步形成上下游一体的产业链条,打造成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并带动辐射城市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等共同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3)丰富城市业态,迸发创新活力。中小城市要把经济发展的主载体,围绕城市发展定位,大力发展流量经济、金融经济、休闲经济、教育经济、夜间经济等业态产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逐步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城市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型经济产业,多维度激活发展新动能,推动中小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坚持集团总部与区域总部兼顾,做大做强一批本地企业总部,通过总部经济“产业乘数”效应扩大经济总量、提升产业层次、增加税收收入,抢占新一轮区域竞争制高点。要把服务业作为城市产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创新业态模式,壮大优势产业,并注重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质量,培育形成经济增长新引擎。

(4)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对外吸引力。按照生活、生产、生态“三生”融合发展理念,加快完善交通、环境、水电等城市基本服务功能,统筹建设城市经济综合体和夜间经济街区的周边配套设施,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便利。要组建专业化运营团队,建立专人保姆式、全天候的服务机制,在园区品牌打造、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方面,提供专业的管理服务支撑,为加快推进城市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要强化财政税收扶持,从地方财政、税收优惠、金融助力、争取上级政策等方面,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重点产业项目、民生实事项目,让城市具备越来越强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对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4 东营市河口区转型发展的优势分析

河口区位于渤海之滨、黄河尾闾,是国家实施“黄蓝”战略的主战场,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宜居城市、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市)等称号,被评为首批“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国家第三批发展改革试点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河口区在转型发展上具有以下优势:

(1)临近港口优势。河口区境内驻有东营港,北距天津港90海里,东距大连港122海里,三个港口在渤海湾相互连通,一是临港产业发展可以互为补充,形成临港产业链条,发展成为新区临港产业的集聚基地;二是可以大力促进港口运输、集装箱物流等产业发展,缓解公路和铁路运输压力,降低物流成本;三是东营港和天津港的客轮一旦开通,两地的经济、旅游等方面联系将更加緊密。

(2)辐射带动优势。雄安新区作为国家意义上的新区,随着不断发展建设,尤其是远期控制区建成后,辐射面积达到2000平方千米,势必推动整个黄三角地带飞速发展。河口作为黄河三角洲的前沿城市,地处黄三角经济发展带,受新区辐射带动的作用将逐渐增强,跨越发展的优势将更加明显,后发态势也将更加迅猛。

(3)资源禀赋优势。河口具有未利用地、生态湿地等自然优势,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坚实,三大国家级临港石化产业基地全部临近河口,这些优势将进一步增值,使河口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更加明显,从而有利于河口成为资源要素的富集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区,进一步增强河口的区域竞争力。

(4) 区位枢纽优势。依托环渤海高铁、环渤海高等级公路、东营港口等,河口将成为山东东部城市、南部城市、江苏等地与雄安新区连接的交通枢纽,建立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5) 三产突破发展优势。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河口作为一个重要的中转站,每年将迎来较大的旅游客源资源,对于加快河口旅游商贸发展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能够更加有效地宣传和提升河口的知名度和旅游形象。特别是河口对于大型地产开发商、旅游开发公司、商贸龙头企业等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全面激发河口第三产业发展活力。

5 东营市河口区城市转型发展的思考

面临城市转型发展大潮,河口城市转型的大方向基本为: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突出战略承接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宜居宜业城市、智慧智能城市等理念,推动城市走向区域协同、内涵提升、特色塑造、智慧智能的发展道路,全力打造全国中小城市转型发展的样板市。

5.1 深度对接雄安新区,构筑城市发展全新动力

雄安新区的设立,对于河口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战略机遇,积极对接、主动融入、借势崛起,从容实现转型发展的华丽转身。重点发挥好以下几方面对接融入优势:

一是交通便捷优势。河口区距离雄安新区370多千米,荣乌高速贯穿两地,从河口到雄安新区只需要5个多小时的时间;加之目前环渤海高铁已获得批复,环渤海高等级公路正在积极推进中,届时河口到雄安新区的交通路网将更加完善畅通,与新区对接将更加高效便捷,将有力推动新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向河口集聚,促进交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于河口招商引资和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产生重要影响。

二是资源禀赋优势。河口具有未利用地、生态湿地等自然优势,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坚实,三大国家级临港石化产业基地全部临近河口,随着新区的逐步建设,这些优势将进一步增值,使河口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更加明显,从而有利于河口成为资源要素的富集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区,进一步增强河口的区域竞争力。

三是区位枢纽优势。依托环渤海高铁、环渤海高等级公路、东营港口等,河口将成为山东东部城市、南部城市、江苏等地与雄安新区连接的交通枢纽,建立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四是三产突破发展。随着新区的建设发展,河口作为一个重要的中转站,每年将迎来较大的旅游客源资源,对于加快河口旅游商贸发展具有强大促进作用,能够更加有效地宣传和提升河口的知名度和旅游形象。特别是河口对于大型地产开发商、旅游开发公司、商贸龙头企业等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将全面激发河口第三产业发展活力。

5.2 立足区位优势资源,打造东营北部区域中心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加快新旧发展动能转换,全面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成为东营北部重要的区域中心。重点打造“两区一城一地”:

一是打造绿色油化强区。立足工业强区不动摇,全面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壮大石油化工、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等主导产业,积极引进生态绿色型的大型石化企业、龙头企业,在推动石化产业扩规模、上档次的同时,着力延伸化工产业上下游链条,形成从原料到精细加工的长链发展,走出一条产业链条完整、工艺装备先进、绿色循环发展的生态化工之路,做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级石化基地。

二是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结合我区区情特点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按照区域特色、特定功能等因素,编制完善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晰生态旅游、商贸物流、电商金融等集聚板块的空间布局,不断加大对湖滨新区商住一体、万亩槐林休闲旅游中心等规划区的扶持力度,打造高端品质综合体,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层次、规模和能级,为全市乃至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本经验。

三是打造生态食品名城。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遵循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高端精致农业,狠抓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创建,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生态渔业和绿色种植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优化生产布局,增强创新能力,走出富有河口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建成具有黄河口特色的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示范样板,打造成为全市独一无二的典型农业引领区,山东省重要的生态食品名城。

四是打造临港产业高地。紧紧抓住全市打造国家级临港石化产业基地的机遇,实施“以港兴区、港区联动”的发展战略,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和蓝色经济产业园为主载体,围绕化工、能源、现代物流等方面,统筹产业布局,加快发展临港产业集群,力争把河口建成对外开放的先导区、新型工业化项目的集聚区、港口城市经济的示范区。

5.3 统筹城市管理建设,提升城市整体品质内涵

一是注重坚持规划引领作用。新常态下的城市转型发展,必须在规划上打破传统思想,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线理念,坚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稳定性、人性化,既注重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注重城市的人性化管理,引领城市转型发展、科学发展。

二是注重提升城市建设内涵。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按照传统产业绿色化、新兴产业高端化的思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支柱产业,培育壮大产业实力,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和人口的集聚效应。高标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和环境设计,在城市主要道路沿路与街头构建网络化绿色系统,建成城市主干路雨污分流排水体制,全面推进环城水系和绿化体系建设,实现地上设施建设、地下管廊建设“双轮驱动”,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坚持以河口独具的黄河、湿地、石油、生态优势为依托,以湖滨新区为核心,结合黄河广场、城市游园等,打造丰富多样的城市特质文化空间,加快形成高端服务集聚、综合承载能力强的现代化城区,形成极具影响力的城市品牌形象,从根本上提升城市发展的内涵品质。

三是注重创新城市管理模式。以“四供一业”移交工作为契机,全面整合城市管理资源,统一城市管理职能,综合推进拆违治乱、老旧小区改造等重点工程,全面提高城市宜居生活水平。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管理,制定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供热、环卫、排水、燃气、广告、路桥、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加快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以行业管理为骨架和市政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管理数据信息库,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实现城市全天候、全方位动态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整体水平。

四是注重完善城市交通网络。立足城区发展实际,以逐步形成区域方格网络状公路网结构为目标,着力打造“八横十纵”公路网新格局,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港区城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交通保障。突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发挥综合交通引领作用,重点推进S231河辛路改线、河民路改造、河广大道(河口段)、济东高速连接线、东子线G340拓宽改造等道路交通工程,构建与周边市区连通互动的立体化大交通格局,不断增强河口在京津冀都市圈、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交通影响力。

5.4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彰显园林城市独特魅力

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契机,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将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一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堅持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联合国人居奖为抓手,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城市建设,切实改善城市生产生活环境,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生活舒适度,把河口建设成为东营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加快建设海绵城市,依托河口区现有水系资源,大力推进中心城区水系连通,推动城市建设与海绵生态一体化构建,规划形成“山水环绕、绿底蓝脉”的生态格局,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支撑城市良性发展。

二是发展全域旅游。立足河口旅游产业实际,突出“五线五核心”全域发展理念,以万亩槐林、湖滨新区、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锦绣河口·黄河故道”现代农业示范区、油田大厂房大院落等为载体,将生态文明、城镇体系、道路网络、社会服务深度融合,实现全域资源联动发力。找准旅游发展定位,形成“以低密度建筑、大绿地、大空间、大水面为主导的湿地田园城市”“以垂钓、自助自驾游、宿营、运动健身为主的户外活动”和“以全域慢行绿道为特色的出行方式”三大特色,努力打造成为东营城市生活有吸引力的第三空间。同时,打造政府融资平台,成立旅游投资公司,发展旅游产业基金,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旅游业,真正实现旅游业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三是城市文化建设。大力传承文脉,弘扬黄河口文化,让河口的历史渊源、风土人情、文化遗产等文化要素深入人心,内化为独特的城市精神品格。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在城建、旅游等工作中充分彰显黄河文化、湿地文化、石油文化,打造独具河口特色的文化名片。积极推进文化创意融入居民生活,赋予城市居民更多的人文关怀,满足城市居民的深层精神文化需求,形成强大吸引力和凝聚力,全面增强城市发展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编委会.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2] 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编委会.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3] 辜胜阻,郑超,曹誉波.大力发展中小城市推进均衡城镇化的战略思考[J].人口研究,2014,38(4):19-26

[4] 沈昊婧.当代中小城市发展的路径选择[J].区域治理,2019(44):3.

[5] 邓翔.江苏省昆山市发展举措及经验[J].福建质量管理,2018(14):24.

[6] 牛明.我国中小城市发展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J].中国物价,2015(4): 75-77.

[7] 王越,曾坚.城镇群视角下中小城市借势发展模式——定州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1-10.

[8] 张杰.中小城市规划管理现状与改进建议[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9):65.

[9] 王建栋,李晶,周黎明.关于中小城市规划管理的几点思考[J].城市建筑, 2013(14):14.

[10] 任致远.新常态下城市转型发展路径[J].城市,2016(3):12-16.

[11] 李娜.关于中小城市发展城市综合体的思考[J].商业时代,2012(28):26-27.

猜你喜欢
中小城市转型发展城市规划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消费视角下的高铁经济给中小城市带来的产业变革
浅析城市规划中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