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生态林业建设浅析

2024-01-28 08:04
甘肃林业 2023年6期
关键词:甘肃甘肃省造林

马 强

甘肃省作为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林业建设不仅对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深远意义,也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格局中的关键。当前,甘肃省在推进生态林业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如森林覆盖率的提高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但同时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主要问题包括质量总体不高、分布不均,生态环境整体趋好,但成效并不稳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气候干旱和水资源缺乏的制约、林草生态产业体系不完善和政策、资金支持不足。本文旨在了解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设对策,为甘肃林业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甘肃生态林业建设现状

(一)甘肃生态林业建设措施

甘肃省作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已经成为该省提升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省内积极开展国土绿化空间调查评估,确保造林绿化、种草改良等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在甘南、陇中、祁连山等关键区域,通过水源涵养、增绿治沙等工程项目,加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国土绿化质量和水平。

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甘肃省强化了生态用地管理,并加大执法监管巡查力度,保障生态环境法规的落实。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对祁连山、若尔盖等区域的国家公园进行建设和规划,加强黄河源头湿地保护修复工作,以及草原和水土流失区域的治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功能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绿色发展方面,甘肃正在探索生态价值的实现机制,积极探索林业碳汇产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实现途径,研究建立林草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同时,核桃、花椒、油橄榄等优势产业倍增行动计划的规划实施,这些都是甘肃省在促进生态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

甘肃省深化林长制改革,全面推行林长制,确立林长制的保护发展目标和考核实施方案,力争建成林业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一举措有助于实现长期的森林资源管理,确保生态林业建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现区域林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甘肃生态林业建设成效

甘肃省作为西北地区生态建设的重点省份,近年来在生态林业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实施“三北、双重”等重点生态工程,该省成功将多个市县纳入重点工程区域,并启动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首批项目投资逾七十亿元,规划建设面积超千万亩,这些工作不仅阻挡了沙漠的扩张,为区域林业生态建设打基础,以更大担当、更大作为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甘肃省依托天然林保护、三北工程建设、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积极创新造林形式,全面推进区域国土绿化。通过这样的努力,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活立木总蓄积和林地面积稳中有增,这一切都有力地促进了区域林业绿色发展。

“十三五”期间,甘肃累计争取各类林草建设资金347 亿元,完成造林2605 万亩,退化草原治理7873 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1030 万亩。省内着力加速林业特色产业和生物质能源建设,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更多途径。甘肃省累计完成的植树造林、草原改良及沙化土地治理规模巨大,生态环境改善显著,为构建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甘肃生态林业建设问题分析

(一)森林资源数量少、质量低、分布不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甘肃的森林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3.42%,这一比例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林地面积虽然占到了全省面积的23.18%,但有林地仅占林地面积的26.08%,反映出甘肃省森林资源的稀缺性。

在森林质量方面,甘肃的林木主要以天然林为主,其中天然起源林地占比达到48.14%,而人工林地占比较低,仅为16.53%。在人工林中,以幼龄林占比最高,达到67%,这表明甘肃省的森林正处于成长期,森林整体质量尚未达到理想状态,趋于减弱型,这不利于林业生态建设的长期稳定,生态、旅游、康养服务功能的发挥。

林木的分布不均也是甘肃省森林资源存在的问题。河东地区国土面积占全省区域国土面积的40%,却拥有全省超一半的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这种极度集中的分布状况导致河西地区尽管占60%的国土面积,森林资源和蓄积却远远落后。此外,阔叶、针叶混交林的比例仅占2.1%,表明生态多样性相对较低,这限制了生态系统的复原力和稳定性。

(二)生态脆弱、林木退化、生态防护衰减

甘肃省的生态脆弱性是由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所决定的,70%以上的山地和高原地形以及约15%的戈壁和沙漠环境,使得其生态环境极为敏感,特别是极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尤其是黄土高原及甘南、陇南的高原山地,长期的不合理区域规划和资源开发,以及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林业生态系统功能的失衡。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及“三化”(沙化、荒漠化、盐碱化)现象严重,加之频繁的自然灾害,极大地威胁着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导致生态防护功能的显著衰退,为甘肃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的生态代价。

(三)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不够健全完善

甘肃省的林业技术创新体系面临着严峻挑战,软硬件环境相对落后,缺乏有力的创新支撑条件。省级以上的高端创新人才占比极低,反映出人才结构不合理,尤其是林业科技复合型人才的严重短缺,这与省内生态林业的发展需求相悖。这种人才配置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难以有效推动甘肃省林业科研、农业研究、种苗服务、林业技术推广、产业开发以及林业管理等领域的进步,削弱了林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影响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甘肃生态林业建设对策

(一)因地制宜,科学绿化

为了提升甘肃省的生态林业建设,实施因地制宜、科学绿化策略至关重要。根据甘肃省不同地域的气候、土壤和地形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植被恢复和林业建设。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可选用既能固土又能防风的树种;在高寒地区,应选择耐寒、生长周期短的树种;而在沙漠边缘,适宜种植耐旱和抗风沙的植物。此外,推动树种多样化,形成混交林,以增强林木的抗逆性。通过以上综合策略,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巩固造林绿化成效。

(二)合理规划布局,突出重点建设

根据生态需求和地区特点,科学规划林业资源的配置和重点林业工程的布局。包括在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风沙防治等生态敏感区域优先开展林业建设,同时,将生态恢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突出对生态脆弱区和退化严重区的治理。通过重点项目的实施,可以集中力量、资源,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推动甘肃省林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乡土树种为主,观赏树种为辅

乡土树种的利用与保护,意在借助本土树种天然的适应性和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推动生态平衡的实现。乡土树种由于其对当地自然条件的适应性更强,能更好地在生态系统中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如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此外,在城乡绿化方面,突出以观赏价值为主的原则,意在通过绿化提升城乡生态景观和居民生活环境。通过种植观赏性强、维护成本低的植物,既美化了城乡周边环境,又提供了林业生态效益,同时也能促进城乡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生态功能。

(四)封造结合,造管并重

“封造结合,造管并重”的策略,意在通过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相结合的方式来恢复和提升森林资源。强调在关键区域实施封山禁牧,恢复自然植被,同时,在适宜的地区推行人工造林,增加森林覆盖面积。此外,“造管并重”则意味着在增加森林面积的同时,还需加强对现有林地的管理和保护,确保林木成活率和生态效益。通过这种综合措施的实施,既能有效促进森林资源的增长,又能保障林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持续提供,对于生态修复和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

(五)科技创新,机制创新

依靠科技进步与改革创新,并坚持工程造林。这要求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以提高林业生产力和生态修复效率,比如利用抗旱、速生的树种进行造林,采用现代林业技术提升造林质量。同时,改革林业管理和经营机制,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林业工程项目,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林业建设。工程造林作为这一策略的核心,意在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的林业工程实践,促进生态功能的恢复与提升,以及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效能。

(六)政府主导,多渠道融资,多主体建设

政府主导的角色至关重要,旨在整合和动员各方资源,推动林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吸引社会资本、鼓励民间投资,实现多渠道融资,这样不仅能够增加生态林业建设的资金来源,还能提高项目的可持续性和效益。这种综合性的策略有助于促进林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与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甘肃省生态林业面临着资源少、质量低和分布不均等问题。生态脆弱性及其退化正威胁着林业的发展和生态防护功能。有害生物的侵害、不完善的生态保障体系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进一步凸显了生态建设的紧迫性。结合生态林业建设对策,共同构建一个多元化融资、技术驱动和社会各界参与的生态林业建设新模式,推动生态建设全民参与,生态产品全民共享,全面推进甘肃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猜你喜欢
甘肃甘肃省造林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