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导演妈妈:我想要有感受力的孩子!

2024-01-28 13:16冯雪吴颖
父母必读 2024年1期
关键词:感受力养育戏剧

冯雪 吴颖

抓马教育的少年剧场《三宝》,是一出通过探索历史事件的真相,反思我们该如何看待现实生活中事物的真假的戏剧。所有看过这部戏的人的感受应该都是:这些孩子可真幸运啊,他们在这个年纪,就已经有了如此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辨力。同时,我们也对这场戏的导演、引导者冯雪产生好奇—在真实的生活中,她是一位什么样的妈妈呢?她的养育理念又是什么样的呢?

我来帮你们扛住“卷”的压力

我的两个孩子是同卵双胞胎,从基因上来说,他们的相似度非常高,但他俩的个性却完全不一样。

他们进入小学一年级之后,我是明显地感觉到了压力的。因为上学前没有太“卷”,所以现在他们在识字、写字方面确实比别人慢了一些,我也经常受到老师的“敲打”。说实话,在这样的处境下,父母都会焦虑。但好在长期从事教育戏剧工作的我,经常能跳脱出当时的情境思考:究竟什么才是我最看重的养育重点,或者,我想养育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前一阵,我带领少年剧场的孩子们完成了他们的年度大戏《三宝》。这部戏看起来是因为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了《郑和远航》这篇课文,引发了对郑和这个历史人物的一系列的探索,但实际上,这是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们,对于如何分辨真相的思考和讨论,以及他们是如何在重重的关系迷雾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的探索。抓马教育排演的戏剧,是剧作家、导演和孩子们一起创作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是表演者,而是表达者。他们要根据戏剧的主题,把在两个学期中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延展的所有内容浓缩到剧目中去表达出来,这要求其实非常高,需要孩子们充分调动他们的感官、情感、创意。

演出结束,我和孩子们开总结会的时候,每个孩子都说了很多话,有的孩子在说自己是如何体验在戏中的成长的,有的孩子在说自己和团队一起合作的感受,有的孩子则说自己3岁就来到抓马教育,这可能是他在少年剧场排演的最后一场戏了……他们有哭有笑,让我的内心也一直保持汹涌澎湃,后来我意识到,那是我对这群少年能有如此强烈感受力的一种莫名的感动—他们的生命力是如此的蓬勃、他们对体验和经历的感受是如此的热情饱满,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阳光少年?!

在如此思考之后,我想我对刚才问题的答案是,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没有什么比他永远拥有感受力更重要的了!所以我现在也在用妈妈的方式,帮孩子们扛住一些“卷”的压力,不想让他们被沉重的学业压得沉闷迟钝,希望在更多的自由和空间中,他们保持着对于这个世界点点滴滴的敏锐感受,总能体会到生命的波动,生活的多彩。

其实,我想我们还要意识到,孩子的感受不仅都是快乐的,挫折、痛苦、离别,都是非常好的感受,因为他每一步的成长可能都要经历痛苦。比如上幼儿园,没有早晨撕心裂肺和妈妈分离的感受,他可能就体会不到放学时和妈妈拥抱在一起的甜蜜与安全感,所以,感受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好坏,只要孩子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热情、好奇,就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他们的样子。

工作和养育,互相滋养

养育孩子和我做教育戏剧工作这两件事是相辅相成的。我感觉从我生了孩子之后,在做教育戏剧老师的角度上,视角有了非常大的提升;反过来,教育戏剧的工作对于我养育孩子,包括我们的亲子关系的支持和滋养也是非常大的。

分离焦虑,

一个复杂的关系体系

到抓马教育工作后,我一直是带3岁孩子的班,那时候我还没有孩子,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喜欢我。关于分离焦虑这件事,我其实一直不是特别理解。或者说,我理解孩子为什么离开妈妈会难过,但是我对家长怎么处理分离焦虑或过渡期应该做什么,并没有思考过。

直到我的孩子上幼儿园,我突然对这件事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我意识到,分离焦虑不是一个单向的情感问题,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关系,是两方面的感受,是双向作用力的结果。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他在慢慢地向前发展和探索,对新的环境带来的新鲜感是好奇和向往的。但是,如果只是让他自己独立完成这种“向前一步”,是很难的。同样的道理,此时父母也处在一种矛盾关系里,一方面希望孩子能积极主动地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另一方面内心深处其实是不舍的,是希望被依恋、被依赖的。

所以,如此复杂的矛盾叠加在一起的时候,处理也是相对困难的,是需要双方不断探索、尝试和平衡的。

成为母亲的切身感受,让我在之后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相处的时候,包括帮他们做一些家庭咨询的时候,我其实是能看到更深入的问题的。比如有时候我会意识到,某个孩子,他的能力很强,但是他必须在他的妈妈面前扮演一个更低幼的孩子,因为这样他的妈妈更有安全感。

这些观察和思考,让我能更积极地去和父母们沟通,也时刻提醒着我自己,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妈妈,该做哪些事情,该和孩子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才对他们的发展是最有帮助的。

如何看待儿童,

一个动态的视角

在教育戏剧的教学法里面,包括我经常做的教师培训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学习和思考“你是如何看待孩子的”。这是英国的教育戏剧鼻祖桃乐丝·西斯考特最早提出,他的学生做出的整理—关于看待儿童的9种范式。当我第一次接触这个教育理念的时候,很受触动,这里面记录了成年人和孩子相处的过程当中通常会有的几种模式,比如视孩子为鲜花,视孩子为黏土,视孩子为回音,视孩子为容器,视孩子为蜡烛……在这一教育理念中,并没有对错之分,但是它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视角,无论是我在教学中,还是在和自己孩子的相处中,都在不断地提醒我经常审视自己是如何看待孩子的。

就像我最开始当老师的时候,孩子特别喜欢我,但是我会发现一般三四个月过后,我的课堂秩序就会变成非常棘手的问题,这里可能就存在一个“如何看待儿童”的角度,如果我习惯性地视儿童为朋友,总想建立平等关系,那么实际上我作为老师、成人的权威位置,就会丧失。

父母其实特别需要跳出和孩子相处的任何一种固定模式,因为任何固定模式,都有一些优势,但也会有一些劣势,如果我们能有意識地去调整模式,才能在孩子的不断成长中架得起重要的依恋关系,帮助孩子成长得更好。

猜你喜欢
感受力养育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天下有“完美的养育风格”吗
养育宝宝 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宝宝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孩子 只需温和助推
桑塔格的“新感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