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

2024-01-31 14:33
行政与法 2023年11期
关键词:人口素质东北辽宁

秦 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口是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支撑之一。东北全面振兴的宏图伟业,说到底为的是人,靠的也是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解决好人口这个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廓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一、准确把握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人口高质量发展”这一命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其内涵的理解应重点把握好四点:

一是人口数量适度发展。适度人口主要考虑人口数量,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利益的人口规模。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我国人口出生率从2000年的14‰下降到2022年6.8‰,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除三年自然灾害外首次出现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东北地区出生率更低,2022年黑龙江为3.3‰、辽宁为4.1‰、吉林为4.3‰,分列全国倒数第1、第2和第3位,形势极为严峻。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保持适度生育率和人口规模”,这是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二是人口素质全面提升。人口素质包括人口的身体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大对东北高校办学支持力度,提升全民特别是年轻人受教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这一方面辽宁有着较为扎实的基础,辽宁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6.38岁,位列全国第8,吉林和黑龙江分别为76.18岁、75.98岁,分列第10、第11位;辽宁是全国率先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省份之一,每10万人中就有1.8万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高于全国的1.5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位居全国前列;具有高级职称和研究生学历的人才约为31万人,位居全国前列。只有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升级,才能强化东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三是人口结构均衡发展。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变化既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也存在新的调整优化机遇。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只有吉林和辽宁两省女性人口多于男性,出现性别比例失衡。另外从年龄结构看,2022年我国60岁以上、65岁以上人口占比分别为19.8%、14.9%,但辽宁分别为27.6%、17.4%,均位列全国第一,是老龄化最严重的省份。因此,今后要同时做好鼓励生育和老有所养两个方面的工作,不断优化人口结构,提升生育水平,应对人口老龄化浪潮,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四是人口分布协调发展。人口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区域均衡发展。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乡人口结构失衡的问题得到缓解,但区域分布不尽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这在东北地区尤为明显,整体呈人口净流出态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2020年十年间东北三省常住人口减少了1101万人,其中黑龙江减少了约646万人、吉林减少了约339万人、辽宁减少了约116万人,东北36个地级以上城市中33个人口负增长,其中哈尔滨作为东北唯一人口超千万的城市十年间减少了62.6万人,下降了5.9%。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 “努力留住现有人口”“帮助县城和小城镇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区域人口规划,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引导人口有序流动。

二、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的对策

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人口问题,以改革创新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一是优化人口发展战略,树立人口高质量发展基本理念。人口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口工作的重要论述,科学把握新时代人口发展规律,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推进社会生产、消费、分配、投资、社会保障、城乡规划等方面的联动改革,加快完善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县城和小城镇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

二是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要制定出台普惠性政策措施,释放生育政策潜力,推动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切实解决家庭生养子女的后顾之忧,保持适度生育率和人口规模;完善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等政策制度,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提供普惠托育服务。

三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在“留住人”上下功夫。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制定出台精准性、便利度、含金量更高的人才政策,立足优势产业、优势领域引育人才,创新人才管理、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打造更多创业创新平台,千方百计留住并用好东北振兴发展离不开的关键人才;把“就业优先”政策作为重要导向,把提高就业弹性系数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考量。既要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让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就业创业;又要处理好“轻”与“重”的关系,在巩固重工业支撑地位的同时,更大力度发挥轻型产业就业“蓄水池”的作用;还要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在抓好大企业、大项目的同时,更好发挥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小投资、小创业项目对就业的吸纳效应。

四是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实施“积极的老龄化战略”。要继续深化教育卫生事业改革创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加快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猜你喜欢
人口素质东北辽宁
辽宁之光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大东北的春节
辽宁舰
民国时期山西人口素质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