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史视角下的纽约图像记忆:《纽约客》漫画的第一个十年

2024-01-31 14:50杨若男
大众文艺 2023年23期
关键词:二十世纪纽约漫画

杨若男

(中国建设报社,北京 100835)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口的迁移与人类欲望的膨胀。十七世纪七十年代到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世纪,作为英国殖民地的纽约在海盗活动与英西、英法多次战争中获得了城市财富的积累。十九世纪初,美国“黑球”轮船公司开辟的纽约到利物浦间的定期邮船航线与连通美国东海岸和西部内陆的伊利运河确定了纽约在美国商业贸易与通信上的重要地位。1898年,纽约实现合并,地理上划分为5个区,正式成了现代的纽约市。1925年,纽约人口数量超越伦敦,登鼎世界第一大城市。同年,一战期间担任《星条旗报》主编的报界奇才哈罗德·罗斯创办了《纽约客》。杂志创刊时每周一期,后改为每年47期,包括42期周刊,5期双周刊。

《纽约客》创始人哈罗德·罗斯起初将上流社会的精英作为读者群,因无法盈利又将读者定位改为伴随纽约城市化与自由经济成长起来的对上层阶级渴慕并且自觉聪慧的新中产阶级[1]。编辑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纽约客》在市场化的美国始终坚持编辑导向,对内容的“精耕细作”也让杂志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保持优雅品位与上层格调[2、3]。《纽约客》作为一份在美国极具影响力的杂志从创刊号开始,每期都会刊载幽默讽刺、配语简洁的漫画。1925年至1951年,担任杂志编辑哈罗德·罗斯每周二下午都会亲自主持会议,挑选上百幅投稿漫画。但即使其中最好的漫画在追求完美的编辑面前也需要经过多次的修改打磨才能够刊登。哈罗德·罗斯曾说过:“一幅好的漫画是我们观察世界的一扇窗户。”无论《纽约客》漫画的风格如何变化,它总是蕴藏着一颗现实主义的种子,用思想的棱镜折射出流逝时光中的真实[4]。

由于最初的定位,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已经在全美发行的《纽约客》仍然将选题集中在纽约本地。这一时期,无论是漫画中的建筑、街道还是人物都以夸张与写实、讽刺与滑稽并存的方式承载了许多关于纽约的城市记忆。本文通过对《纽约客》第一个十年(1925年至1934年)的部分漫画进行分析,观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纽约、呈现杂志编辑思路,对纽约城市史、外国新闻史及当代新闻业研究做出另一个向度的补充。

一、纽约高层建筑与廉价公寓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现代企业出现。为实现更好的发展,各大企业争相在经济中心——纽约设立办公地点。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位于曼哈顿区南端的华尔街地区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摩天大楼又在曼哈顿中城依次排列开来,使得大中央车站附近成为继华尔街地区之后的第二片商务中心。摩天大楼在解决企业涌入带来的办公楼数量紧缺问题的同时,成为企业展示财富及地位的手段。

高层建筑作为二十世纪初纽约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大量出现在同时期的《纽约客》漫画中。漫画展现出当时人们普遍关注的城市绿地面积减少、住房紧缺、住宅分化等问题,通过漫画的讽刺性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揭露与评论,使漫画具有新闻性与人情味的同时把握住城市的脉搏。

1885年到1940年是摩天大楼的早期发展阶段,由于建筑设计与结构力学等知识技术的限制,美国早期大楼几乎如出一辙,都是呆板的盒式建筑[5]。1926年《纽约客》中题为“华尔街高位”的漫画也反映出当时的这一现象。漫画从一位高空玻璃清洁工的视角俯视华尔街,沿着十字路口盖起的四栋摩天大楼有如复制粘贴的四个豆腐块,毫无建筑美感。俯视视角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展现编辑在吸引用户注意力上的思考。如雨后春笋般竖立起来的摩天大楼除了给城市市容美化带来影响,还存在着其他问题。1926年一幅漫画中,一个人指着冒着黑烟的建筑工地对另一个人说:“它建成之后将会有55层高,在曼哈顿的天空下映着阳光熠熠生辉——这将是我的巅峰之作。”另一个人则质问道:“那谁来做管道施工呢?”管道如同建筑物的血脉,而在当时却成为盲目追求楼高的建筑师所忽略的问题。配语中,巅峰之作与管道施工一大一小两个词汇使漫画充满张力。1927年的漫画中,一位男士对阳台上的盆栽感叹道:“噢,我的天——秋天来了。”花盆中的小树苗与窗外密密麻麻的建筑形成强烈的对比,展现出高楼大厦侵占城市土地造成的对城市绿化面积的挤压。

在摩天大楼早期发展阶段,纽约也产生了不少独具匠心的建筑物作品,《纽约客》也在漫画中将它们捕捉了下来。例如,1930年华尔街商人拉斯科布(John J.Raskob)邀请建筑师威廉·兰姆(William F.Lamb)设计建造的102层的帝国大厦。同年《纽约客》的一幅漫画中,两个人从地面仰视帝国大厦,漫画配语为:“给人一种有高度的感觉不是吗?”配语中反问的修辞手法符合《纽约客》漫画一贯幽默风趣的风格,同时也起到加强语气,激发读者共鸣的作用。1955年,这栋381米高的大楼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也是迄今为止保持世界最高建筑地位最久的摩天大楼。1931年,中国清政府直隶总督李鸿章曾下榻过的纽约华尔道夫酒店在公园大道新址上重新建成,42层的楼高的它成为世界上第一家高层酒店。1931年的漫画中三名越狱逃犯对出租车司机叫嚷着“去华尔道夫酒店!”展现了当时的纽约人纷纷出门,一睹华尔道夫酒店风采的场景。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美国纽约出现最早的高层居住建筑,其垂直退台的形体、折衷主义和装饰艺术风格,形成了鲜明的“纽约学派”特征[6]。纽约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市区住宅紧缺,推动着城市居住区位郊区化与高层住宅的出现。1926年的一幅漫画中,售楼人员指着照片中细尖的退台式高层住宅楼对一对夫妻说:“噢,太好了!你们想要住在城郊是吗?36楼怎么样?”漫画展现了当时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在纽约郊区进行土地投机买卖。住宅向天空发展带来了大量居住空间,同时也使得住宅周围的人均公共面积少得可怜。1927年的漫画中一对居住在高层住宅顶层的夫妻望着楼下渺小的道路说道:“什么破服务!清洁工又忘记扫人行道了。”在纽约住宅紧缺的情况下,大量的纽约人依旧保有对别墅类住宅的热爱。介于公寓和别墅中间形态的连栋房屋——Townhouse便成为中产阶级的主流居住形式。1926年的一幅漫画中一对夫妻在一排Townhouse前交流道:“但是,哈伯特,亲爱的,怎么才能知道哪一栋房子是我们的呢?”“耐心点,亲爱的,我们得在门口种一棵树”漫画反映着当时房地产开发商在利益的驱动下建造了大量没有建筑美学与特色的房屋。

纽约快速的城市化与移民潮,打破了城市原有的平衡。大量的低收入人群租住在城市中心区的廉价出租房里,使得住宅领域产生了严重的贫富分化。那些怀揣着对城市美好憧憬与致富愿望的移民,因为刚踏入城市承担不起独立住宅,便少则几户多则十几户地挤在原本只住一户的房屋内[7]。这些房屋常为多层建筑,房间和走廊狭小、缺少采光与通风,洗手间和厨房每层共用。虽然纽约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环境,例如在1879年与1901年出台住宅法令,但廉价公寓问题始终存在。1927年的一幅漫画中13个大人小孩挤在一栋楼房的露天阳台上,配语为:“天哪!困在里面一整天之后出来透透气真好。”生动地展现出纽约低收入人群在廉价住宅中的蜗居生活。因为漫画讽刺性的需要与杂志定位,《纽约客》漫画中描绘的人物集中在上流社会与中产阶级,都市中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仅偶尔会出现在漫画中,但也展现出杂志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

二、纽约女性、家庭与孩童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伴随着新中产阶级进入历史舞台,美国白领阶层应运而生。科技的发展、一战的爆发与思想的解放也让原本只局限于家庭的女性广泛就业并在二十世纪初产生了白领职业女性[8]。律师、建筑师、大学老师等非典型女性职业中开始出现女性的身影。此外,美国从事家政服务的女性从1900年占总劳动力的29.4%减少到1920年的16.2%[9]。这一数据展现出随着洗衣机、冰箱和真空吸尘器等家用电器的发明与使用,女性逐渐从主要从事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1925年的一幅漫画中,一位女性理发师在为另一位女性理发。1926年,两位穿着芭蕾舞裙的女性舞蹈演员在化妆间攀谈。1928年,一位穿着元宝领衬衫的女性美甲师在为另一位女性修剪指甲。漫画中的女性理发师、芭蕾舞演员与美甲师反映着当时的女性劳动力仍然集中在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典型女性职业部门。

虽然当时的美国女性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但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妻子照顾家庭、丈夫工作挣钱的传统家庭观念仍是主流,工作的女性大多单身、年龄在25岁以下,并且这些女性绝大多数会在结婚后放弃工作。在这一时期的《纽约客》漫画中,女性常以消费者的身份出现在商场、宴会等休闲场所;或是以女友、妻子的角色与男性一同出现;再或是以母亲的身份与孩子一同出现,但其中还是出现了一些职业女性形象。此外,女性在工作中还面临着地位低、待遇低、工作累等许多职业性别歧视[10]。1930年,一位女性售货员手里拿着多条裙子给一位坐在沙发上的女性顾客展示,旁边两位女性售货员抱怨道:“我受够了每天都说‘不行’。”漫画中女性售货员的抱怨与瘫坐在沙发上总是说“这条不行,下一条”的女性顾客形成对比,生动地反映了当时职业女性艰难的工作状态。

在1920年的调查中,15岁以上的美国女性60%已婚,而30岁左右则80%已婚,可见当时的美国女性有着显著的结婚倾向[11]。1930的漫画中,两位女士坐在沙发上攀谈,配语为“亲爱的孩子,现在别离婚,等到合适的男人出现之后再离。”反映了在当时婚姻关系中,无法获得经济独立的女性对男性的依赖。1920年,历经81年的斗争美国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终于将女性的投票选举权确定了下来,女性的政治权利与地位得到了提升。此外,电影、羽毛球等在公开场所的娱乐活动与汽车、电话的普及扩大了女性活动范围,使得她们不再局限于家庭,开始进入就业市场与公共领域[12]。与此同时,传统的婚姻观念也有了些微的改变。1926的漫画中,两位女士坐在酒吧的高脚凳上攀谈,配语为:“当然了,我确实说过我永远都不会结婚——但是,不知为什么,我却一直想做一个寡妇。”虽然,1933年美国宪法第21条修正案才正式取消禁酒令,但不愿被束缚的纽约人常常出现在地下酒庄与非法酒吧里。漫画中的两位违反禁令喝酒的女士反映了当时的女性开始想要从婚姻与家庭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但迫于传统观念与社会压力又不得不选择结婚。1929年的漫画中,两位女性在家中的壁炉前攀谈道:“度蜜月愉快吗?”“太美妙了,而且我遇见了我的真命天子。”揭示了当时在女性追求爱情的背景下婚姻的不稳定性。

在《纽约客》漫画的第一个十年中,夫妻关系是它的一大主题。漫画通过对夫妻间常常出现的拌嘴与互相不理解进行描绘,塑造出乱发脾气、无理取闹的妻子形象与受气包的丈夫形象。1925年的漫画中,丈夫跌倒在地,屋中窗户玻璃打碎,桌椅打翻,乱作一团,妻子抚摸下巴站立着说道:“我没有生气,我只是感受到了深深的伤害。”妻子推倒丈夫,把家中弄得翻天覆地却说自己没有生气,反映了在两性关系中女性的难以捉摸与口是心非。1933年的漫画中,同样是屋中一片狼藉,丈夫手中拿着书准备砸向跪倒在地的妻子,此时妻子说道:“为什么,霍巴特?我们只是在吵架而已。”屋中倒地的台灯与桌椅,以及妻子手中的花瓶都在暗示妻子已经发了很大的火,但当丈夫开始发火并准备与妻子武力相向时,妻子却责怪丈夫不应该生这么大的气,反映了妻子在吵架时的情绪化与不讲道理。1932年的漫画中,夫妻二人躺在床上争吵,“好吧,随便你怎么说——是有海豹在叫,行了吧!”在妻子的争吵声中丈夫把头转向另一侧,这时一只海豹从床下探出头来。漫画反映了在夫妻争吵中,即使丈夫是对的,也总是能说会道的妻子占上风。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1982)中写到,十五世纪产生的高阅读门槛的印刷媒介将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隔离开来进而发明了童年。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童年概念已被视为一种天生的权利,一种超越社会和经济阶层的理想[13]。1930年的漫画中,父亲专注地弹着钢琴,男孩玩弄着儿童自行车说道:“爸爸,在你弹第二章节之前看看我好吗?”漫画反映了父亲在陪伴孩子成长中的缺位,同时男孩穿着的儿童服装与玩耍的儿童自行车展现着由儿童商品建立出的成人与儿童间的分界线。1931年的漫画中,两个小女孩坐在沙发上交谈:“你还会说什么脏话?”1934年的漫画中,小女孩站在椅子上对着梳妆镜画口红,父亲说道:“是不是太早了点?”漫画将说脏话、化妆这种带有成人符号的行为安放在孩童身上,这种混合使其产生一种滑稽好笑的化学反应。同时也展现出区别于成人、具有的特殊社会地位、在日常生活中被视为天真与纯洁的儿童不被允许做一些成人化的行为。

三、文化艺术下的纽约城市之光

文化艺术是决定一个城市是否伟大的重要因素。现今绝大多数的人将纽约视为金融投资中心,但纽约受到世界的认可还因为它在艺术文化领域的权威地位[14]。诞生于“爵士时代”的《纽约客》,一反奢靡喧嚣的时代气氛,用充满艺术性的漫画精致柔和的描绘出城市中涌动的思潮。作为一种时效性较弱的新闻题材,漫画通过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带给读者快乐,同时传达出极具力量的思想。穿男装的帅气女人、裸体晒日光浴的大叔、坐在报纸堆里看报的妻子,《纽约客》漫画中简单的人物形象带给读者启发与反思的同时,获得了长久的艺术生命。

1872年首次开放,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与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初,美国戏剧和音乐剧的发扬地,代表西方戏剧业巅峰的纽约街道——百老汇展现着纽约在文化艺术中散发出的城市之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与百老汇作为纽约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常出现在《纽约客》的漫画中。例如,1925年展现纽约人反对禁酒法案题为“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为走私者规划的展厅”的漫画。1927年展现百老汇鼎盛时期题为“纽约百老汇蝴蝶地图向你展示享乐之路”的漫画。

纽约是美国服装制造业的领头城市,同时成衣制作也是纽约的核心产业。服装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展现出人们观念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男人们奔赴战场,妇女成为战时的主要劳动力;同时,以美国为中心的女权运动使女性从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女装因而产生了划时代的大变革。流行于整个20年代的宽腰身管状(Tubular style)连衣短裙,一改凸显女性特征的传统收腰长裙,遮蔽了女性的身形轮廓。当时的时髦女性也常是留着齐耳短发、乳房扁平的瘦弱模样[15]。在这一时期,《纽约客》漫画中所出现的女性也多是留着短发、穿着宽腰身管状连衣短裙的杰尔逊奴(garconne,假小子)。在爵士舞与却尔斯登舞流行的“疯狂的20年代”,宴会中常常出现穿着男童式女装(School boyi type)的“帅气年轻人”(Bright young Things),女性通过男性化的服装反抗一战后充满矛盾的社会体制与传统[16]。1926的漫画中,两位穿着西服套装的男士攀谈道:“昨天晚上我看见和你在一起的那位绅士是谁?”“那可不是绅士,那是我的妻子。”在这两位男士的身后,站着和他们穿着一样西服套装的两位短发女士。漫画通过风趣的语言展现出在当时纽约女装中流行的男性化服装对女性的性别特征削减。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纽约人对女性裙子长短展开争论,这场争论展现出一战后人们价值观与审美观的变化。1929年12月13日《纽约时报》一篇题为“谈判未能解决裙子的长度问题”(TALKS FAIL TO FIX LENGTH OF SKIRTS)的报道中写到关于裙长的第一场辩论在纽约联邦妇女俱乐部举行;第二场由两位女商人组织在佐茨俱乐部的晚餐上举行。辩论中有人认为短裙代表着干练与健康;有人则认为长裙造就女人,体现出女性气质。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1928年的漫画中,一位女士坐在沙发上拉动着裙子,旁边穿着蝴蝶结管状短裙的女孩说道:“洛婶婶,别一直把裙子拉到膝盖上了,这会让你更显老。”反映出在日常生活中纽约女性对裙子长度的关注与讨论。

裸体主义作为一种对传统观念的叛离的文化与政治活动,倡导人们通过脱去衣物夺回人体生理机能,从虚伪的社会人向天然的自然人回归。裸体运动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文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们用艺术形式讴歌人体美。二十世纪初,德国兴起了裸体主义。同一时期,进入工业化社会的欧洲各国开始在海滨浴场与体育活动中将裸体主义付诸实践。后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传入北美[17]。1931的漫画中,两位女士透过家中的阳台,看对面房顶裸体晒日光浴的男士,配语为:“那不是父亲的朋友吗?”展现了裸体主义传入纽约的早期,人们开始在较为私人的场合进行个人裸体活动。1933年一副题为“裸体主义殖民地的写生课”的漫画中,同学全部裸着身体在画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士。漫画一反常态地让人体课上的裸体模特衣冠齐楚,让画室中的同学天然示人,带有一种滑稽的讽刺感。《纽约客》灵敏地捕捉到裸体运动大范围开展的同时主流价值观对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的不认可,并且将这种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通过一堂写生课生动形象的具象出来。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伴随着男性化服装与短发的流行,以及裸体运动的兴起,美国人在追求性别平等的同时开始了早期的性解放运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随处都是《婚姻指南》手册,不仅提倡妇女体验性快乐,而且还教授各种性爱技巧;1925年后,避孕知识和设施基本普及全美[18]。1928的漫画中,穿西服的男士与手拿一本书的女士在性与社会学书架前攀谈,配语为:“夫人,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没事,我就是去买宗教书顺道路过这里。”漫画中的女士虽然手中拿着关于性知识的书籍,但面对店员的问询却顾左右而言他。展现出面对性知识的大范围宣传,纽约市民在十九世纪主流的维多利亚价值的影响下,仍然对性讳莫如深。1931的漫画中,两位女士在书摊前挑选书籍,配语为:“我并不反对激情,只要处理的高雅得体。”展现出在自由派媒体与女权主义者的努力下,30年代初的纽约人性意识被唤醒,谈论性的禁忌已经逐渐解除。

纽约在美国新闻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十世纪初,这里聚集着《纽约时报》《纽约世界报》、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的美国联合通讯社等众多报社、通讯社。在这一时期,包括《时代》《读者文摘》在内的各类杂志周刊纷纷创刊。伴随着报业的繁荣,报纸也在当时成为纽约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1927年的漫画中,两个男人坐在长椅上看报纸,配语为:“库利奇的问题就是,他似乎并不会去读社论。”男人口中的库利奇是当时的美国总统卡尔文·库利奇。漫画话语中影射着总统低下的理政能力,同时对针砭时弊的报纸社论高度赞扬。1929的漫画中,妻子坐在客厅看着堆满全屋的报纸,丈夫穿着睡衣走过来问道:“《纽约时报》里有什么新闻吗?”同年的一幅漫画中,两个男人坐在餐桌上看着报纸,其中一个男人问道:“南汉普敦新闻去哪里了——汤姆,你屁股下坐着的社会版吗?”上述两幅漫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纽约人读报的日常生活,展现出报纸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与娱乐的重要工具。

电影最初只是纽约、巴黎、伦敦少数几个大城市中的新奇玩意儿,单独为电影放映而建立的场所直到1905年才出现在美国。但到了20年代,电影放映场便演变为与戏院和歌剧院旗鼓相当的娱乐殿堂[19]。二十世纪初,纽约拥有数百家电影院,有面积很小的“五分影厅”;也有能容纳成百上千人,仿佛大型宫殿的瑞奥托影院、派拉蒙影院、阿斯托尔影院[20]。1933年3月在美国上映了一部100分钟的哥特式黑白恐怖电影《金刚》。这部影片运用停格技术将动画、真人与模型融为一体,开创了特技片的先河。此外,女主角充满情欲的尖叫声让观众感受到男女间在压抑与疯狂的情感,实现了对女性角色的深入刻画[21]。电影在当年取得了巨大成功,轰动一时。片尾里,金刚与战斗机周旋于帝国大厦顶端的镜头也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画面。1933的漫画中,一只巨大的黑猩猩站在一位男士的办公桌前问道:“你是这部电影的影评人吗?”漫画通过电影角色金刚质问对影片做出差评的影评人,表达出纽约人对电影《金刚》的喜爱。1934年的漫画中,一匹马昂首挺胸地向前奔驰,后面两匹马耳语道:“她一整天都这样。有人说她长得像凯瑟琳·赫本。”凯瑟琳·赫本是好莱坞传奇影星,被美国电影协会誉为“美国百年影史最伟大的女演员之首”。1934年她凭借影片《清晨的荣誉》荣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漫画中两匹马在讨论另一匹马,隐喻着英语中的talk house,字面意思为谈论马,实际意为说大话,隐喻着凯瑟琳·赫本的美貌无人能及,表达出纽约人对她的喜爱。

四、柯立芝繁荣与经济危机中的纽约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发战争财的美国在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这一时期,恰巧在总统柯立芝任期之内,因而又被称为“柯立芝繁荣”。1929年6月的一幅漫画中,工业巨头的儿子不顾经济的下滑,仍然拒绝工作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纽约客》的画家们在经济繁荣的美好时期,便先于市场意识到了经济繁荣与现实的脱节4。新闻漫画除了描绘社会现象、问题以及新进发生的事实,还应具有超前的思维,跳脱出时代,用新奇的思想把握社会趋势与走向。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汽车工业的发展伴随着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体现着美国社会的繁荣与发展。福特汽车公司采用流水线作业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了产品价格,使汽车成为生活必需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纽约拥有汽车的数量超过了欧洲各国的总和[22]。家家户户都有车也给纽约带来了新的烦恼。1926年题为“解决交通问题”的漫画中,几何形状的汽车像拼图一样相互交错的行驶在马路上。同年一幅题为“解决停车问题”的漫画中,大吊车把私家车一个个的吊到高层住宅的阳台上。两幅漫画反映出当时的纽约存在着严重的交通堵塞与缺少停车位的问题。为了刺激人们购买需要大量开支的汽车,厂商与经销商除了在广告词上下功夫外,还推动着分期付款与银行信贷的发展。1928年的漫画中,妻子拿着账单对看报纸的丈夫说:“亲爱的,这是医院寄来的账单。再完成一次分期付款,这个孩子就是我们的了。”漫画反映出分期付款已经成为纽约人重要的交易方式。

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让纽约人对宠物表现出高涨的热情。1929年的漫画中,一位女士向一位男士展示她的宠物狗,男士说道:“是的,威瑟比夫人,这真是一只神圣而华丽的动物!”展现出二十年代末,出于审美或寄托情感的需要,纽约人开始饲养宠物狗。1930年的漫画中,商店门口一位女士牵着一条狗与一位男士争执道:“先停下来想一想,我咬你了吗?”漫画暗示女士的宠物狗咬了过路的男士,反映出宠物狗给纽约带来的社会问题。此外,纽约人在日常生活中丰富的体育运动也展现出当时经济的繁荣。1930年的漫画中,纽约市民为正在中场休息的拳击手加油“噢嚯,我站在你这边!”漫画反映着纽约人对表现个人力量与冒险精神的拳击运动的喜爱。1931年的漫画中,一位男士从乒乓球室走出来弯腰拾起滚落在沙发下的乒乓球。乒乓球运动作为一种茶余饭后的休闲活动在十九世纪末期起源于英国,随后传到美国。漫画中乒乓球室外男人女人们围坐在一起,交谈甚欢,展现了纽约人愉悦的生活状态。1932年的漫画中,一位戴着发带男士对穿着网球裙、戴着网球帽正在击球的女士说道:“嘿,马尔基,不要再往她反手打了。不然她就再也不喊我们我们出来玩了。”漫画反映着网球已经成为纽约人社交与休闲的重要活动。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开始从德国大学转向美国大学[23]。1920年,美国大学培养的博士数量增至之前的3倍,到三十年代末,美国学者与科学家几乎走在所有研究领域的前沿[24]。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或许是美国公共教育事业取得最大成就的一个时期[25]。1927年的漫画中,一群人奋力向前奔跑,跑在前面的两个人交谈道:“伙计,我年纪越大越想要一个大学文凭。”漫画通过一群奋力奔跑的人描述出当时纽约人才市场严峻的竞争态势,同时借助漫画人物的嘴巴反映出大学教育作为知识能力的证明越来越受到纽约人的重视。1927年的漫画中,一男一女在沙发上交谈着:“你是在哪是上的大学来着?”“牛津。”“噢,你就是在那儿沾染上的哈佛口音。”漫画隐喻着即使在大西洋对面的英国牛津大学也有很多哈佛口语的学者,反映出当时极具学术影响力的美国与欧洲各国间的学术交流与人才流动。一战后,美国公立学校中流行起战争期间用于筛选士兵的智力测试。1934年的漫画中,三名男医生观察着两个婴儿床中分别玩着积木的两对婴儿,谈论到:“当然现在还很难下定论。哈佛的入学考试会揭晓最终答案。”漫画中,拿着笔记本与放大镜的医生郑重其事地观察着连话都不会说的婴儿,反映了人们对于用成绩给孩子贴标签、划等级的智力测试的反对与批评。

1929年,纽约华尔街的股票价格跌至冰点,世界范围的经济大萧条随之而来。大萧条使大量的学生辍学、工人失业,给美国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1930年的漫画中,穿连衣裙的女士在挑选报童手中的两份报纸,大标题分别为谋杀与膨胀,配语为:“我还是要关于谋杀的那份好了。”1933年的漫画中,人们围绕着刚从总统办公室走出来的一位男士,配语为:“他指出这是大家的萧条,不仅仅是你和我的。”两幅漫画讽刺着在大萧条中对经济衰退满不在乎的人与无能为力的总统。1933年的漫画中,扫地工和小摊贩谈论到:“马上会涨的,马上会的,不会一直这样下去的。”正如漫画的配语所言,1934年初,美国迎来了盼望已久的经济复苏。1934年的漫画中,一位女士坐在丈夫的腿上向旁边同样来观看戏剧的女士解释道:“我们预算有限。”反映出在大萧条中经济受挫的纽约市民逐渐恢复了往常的娱乐生活。

五、结语

《纽约客》的读者们翻开杂志,总是最先去看漫画。漫画的诙谐幽默以及艺术性、新闻性与评论性的结合构成贯穿整本杂志的基调。传媒如何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如何在保持新闻性的同时具有艺术美感与文化品位?如何在反映真实的同时对现实抱有关怀?《纽约客》漫画都能做出很好的回答。目前《纽约客》的研究集中于杂志风格、历史转型与编辑思路,缺少对漫画的系统性研究,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猜你喜欢
二十世纪纽约漫画
成为纽约人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密码破译
浅谈二十世纪新具象艺术与洛佩斯
我把纽约搬走了
二十世纪之散曲创作与研究
纽约往事
知识漫画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纽约双管齐下防治拥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