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探索*

2024-01-31 14:50张成琳
大众文艺 2023年23期
关键词:师德师师德师生

张成琳

(海南大学学生工作部,海南海口 570228)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将“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作为改革教师评价的首要任务[1],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又将其列为教育重点工作之一,可见师德师风建设受到全国上下深刻关注,对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有些涉及教师行为的敏感事件被网友关注、传播、探讨、放大,在互联网传播中快速发酵,造成的后果远超事件本身,严重损害教师群体的形象。这类事件高校必须引起警示,在自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借助网络快速传播,教师的言行举止受到网络监督,“好德”和“失范”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走向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各高校加快探索如何在媒体环境中做好师德师风建设迫在眉睫。

一、师德师风的时代内涵

媒体时代各种信息流交错传播,网络思潮与高校思想文化碰撞,师德建设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深化内涵。新时期的执教者,不仅应该成为师德与师才兼备的执教者,而且更应成为国家社会所期待的文明薪火的传承者与传递者[2]。也就是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师德建设承担的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修身立德化人,还要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有担当有使命的青年建设者。

(一)业务精湛,创新发展

专业知识丰富,业务精湛是教师素养中要求的最基本的部分,也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作为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在新媒体时代下,教师的“业”务精湛不仅体现在所学专业上,还需要根据信息化的发展,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借助网络媒体不断延伸和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创新和发展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以此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的快速更新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二)修身立德,正己化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3]。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思想观念和言行风范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及其传递出来的观念价值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成长。教师在遵循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规范的基础上,更要不断提升品德修养。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形成的“五常”道德原则和“八德”道德规范,以及师德师范要求的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等品质都需要传承和发扬。道德修养是根植于个体内心的精神品质,教师需要加强自身修炼,营造良好师德师风。

(三)根植理想信念,传递时代精神

大学是要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这就决定了新时代的好老师必须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4]。因此,建设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和方式方法,处理好言论自由和政治纪律的关系,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师德建设新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并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事关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文件和指导意见[5],明确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行为准则,指明了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和建设意见,提出了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为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搭建好了顶层设计。各高校紧跟指挥加快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校园师德师风建设氛围浓厚。

但是新媒体时代主要借助新型媒介,以其数字化、交互性、高技术支持等所构筑起来的一个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的信息空间[6]。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都离不开手机、电脑等网络设备的使用,每时每刻都会受到网络上海量信息的冲击,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知识获取、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师德师风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一)信息繁杂,师德建设甄别力需加强

传统社会中信息渠道来源有限,学生主要是通过在学校听教师讲课获取知识,身心思想的发展主要受到教师影响。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能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且信息质量良莠不齐,潜移默化中会对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中,国际社会上思想、文化、政治等交流频繁,各种思潮泛滥碰撞,身心都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其思想道德和三观发展极易受到负面影响。甚至部分教师关于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不足,理想信念匮乏,未跟随党的思想引领,自身意志力和甄别力不够,在网络信息冲击的影响下自身思想行为产生异化,思想意识偏移严重,片面了解国内外信息就急于凸显自己的“知识内涵”和“独特见解”,从而发表错误言论,传播消极思想。

(二)公众监督,师德建设标准被提高

由于新媒体时代社交平台的多样性和信息发布的便捷性,促成信息交流的开放性以及信息传播的活跃性,各类事件能快速在网上传播、讨论。一方面但凡有教师出现虐待、受贿等失德事件发生,会快速在网上发酵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也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有力的公众监督。另一方面,教师的言行举止在互联网的高度曝光下被广大民众关注和评价,师德标准容易被圣人化,认为教师的高尚品德和无私奉献精神是理所应当的。有时候教学过程的行为被人恶意上传网络,会被片面了解,过度解读或恶意批判,从而对当事人产生严重困扰甚至衍生到对教师群体的攻击。在复杂多元的网络主体的舆论诉求之下,舆情极易裹胁大众情绪,绕过教育自身的规定性,而使师德直接暴露于非理性的网络舆论中[7]。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网络过度关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群体的职业压力,师德建设的基本标准被抬高。

(三)学生特点,师德引领作用被减弱

“00后”是一群在信息摇篮中成长起来的新时代青年,自身素质较高,主体意识较强,为高校教育奠定良好基础。但是这个群体中最突出的新现象是过度理性和过度务实,这种情况会严重削弱思政教育对“00后”群体的思想引领、价值观塑造和人生导向等方面起到作用[8]。受信息时代发展的影响,“00后”群体思维观念多元化,但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9],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想给学生传递的思想观念等不容易被吸收,学生对各类观点除了接收教师传授的内容外还会从各种网络渠道多方面查询探索,对此会有自己更理性的判断和实际性的考量,师德发挥的引领效果被减弱。

(四)技术应用,师生社会联系被削弱

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构建真实有效的社会交往和联系。因为人们需要在共同的学习与交往中,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等共同体历史、文化的感受[10]。但是丰富的媒体应用,学生有多种可选的学习渠道,如观看直播课、学习视频等,且因为其便捷性,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线上课程,尤其是经过新冠疫情特殊时期的推动,线上课程已经发展成为常态。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很多时候可以在网络上搜索答案,学生求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愈来愈强。这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距离逐渐偏移,课后师生之间关于知识点讨论的情形和生活学习中沟通交流的机会慢慢变少,师生交往产生的情感联结愈来愈弱,教师沦为专业知识传播的渠道之一,而思想行为上的影响力逐渐弱化。

三、新媒体时代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探索

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应充分借助网络媒体的力量,发挥技术优势,从教育提升、宣传引导、制度保障三个方面着手,构建由培育机制、动力机制和支持机制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一)加强师德教育提升,构建长效培育机制

在信息化浪潮中,高校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提高其思想认知,树立起新时代的师德观,可从理论教育、实践活动、技术素养提升三方面着重构建培育良好师德师风的长效培育机制。

一是用理论教育坚定教师的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高校开通“线上+线下”多渠道学习路径,健全教师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制度。利用自媒体、新闻网等平台及时分享新内容,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和理论知识。线下定期组织学习会、分享会等活动促进教师间沟通交流,学习探讨,促使理论学懂弄通、教育入脑入心。只有帮助教师坚定自身理想信念,提高对教师职业的使命的认识,才能在面对网络世界中海量数据时,有自己的辨别力和抵抗力;才能冲破多方信息诱导,坚定筛选真实正确的信息资源;才能指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二是用实践活动提升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师生情感联结,促进师生交流互动。因为师德建设是要在具体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以及思想观念[11]。高校可借助课程安排和课外实践的契机,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通过调查、走访、实习等方式走进企业,走进乡村,联系社会,联系人民群众,增强心系国家、教育为民的责任担当;健全师生志愿服务制度,鼓励广大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通过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教师以身作则,以德育人。三是用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顺应时代发展,紧跟学生需求。各高校建立健全新媒体技术培训制度,定期组织教师们进行技术培训和交流学习,促进教师职业素养顺应时代发展。只有学习了解媒体时代的新技术应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与他们沟通交流,教学内容才能入耳入脑,师德影响才能润心泽形,避免因“时代鸿沟”造成的“教育代沟”。

(二)加强师德宣传引导,构建长效动力机制

新媒体时代公众对教育的关注,媒体的不断聚焦,助推了执教者由“学者之实”向“师者之范”更上层楼带来更大的动力[2]。所以高校要充分发挥新媒体辐射范围广、引导力强的作用,借助媒体平台从正反两方面出发找寻师德传播的着力点,一方面要积极传播正能量师德师风示例,另一方面要做好舆论监管处理好师德失范问题,构建宣扬良好师德师风的长效动力机制。

在建设优良师德师风方面,高校要积极营造校园正能量氛围,组织开展“教学名师”“金课”“名师工作室”“优秀教师”“最受学生欢迎导师”等一系列评选活动,通过多媒体宣传、事迹报道、师生投票等手段,营造“向善向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典型带动优良师德师风建设,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利用特殊时间点开展向“荣休”教师学习,新入职教师宣誓等活动,养成对教师身份尊重的意识,以此提高对自身行为的规范要求。通过宣传报道系列活动、事迹,搭建优秀教师与青年教师的交流平台,引领优良师德师风发展。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监管机制,做好线上舆情的关注和处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面对师德失范行为问题,为避免网络舆论的恶意发酵,防止引起网络舆论走向不可控的局面,高校或涉事教师管理单位要借助网络媒体及时发声、表态与处理。在师德无亏的争议事件中,高校应当坚决维护当事人的清白,配合事件澄清和引导,维护教师形象,捍卫高校声誉。官方回应是代表着主流渠道的发声,及时回应还能抓住舆论的风向,防止有恶意媒体为了引流故意带偏方向。

(三)完善师德制度保障,构建长效支持机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各高校要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管理制度,强化监管机制,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教职工职业发展全过程,用制度规范优良师德师风,用制度保障教师提升师德,从人员管理、职业发展和教师成长等方面构建长效的支持机制。

在人员管理方面,从学校到学院到系,层层设立关口,明确书记、院长、主任是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师德师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结合各高校实际,全面实行师德师风承诺制;做好全员动员,提高师生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客观公正地反映“失范”问题;搭建开放式的师资云平台,开发“学校-院系-教师-学生”多级匿名反馈渠道,高校和教师能及时获知师生的建议和反馈,不断完善和提升师德建设方法,及时发现教师的失范行为给予处理;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制度,引导教师自省自律,坚守师德底线。在职业发展方面,高校要把师德建设落实到教师管理具体工作中,严格思想政治和师德考核,贯穿教职工管理和职业发展全过程,与教师的招聘、引进、年度考核、职称评聘、推优评先、表彰奖励等工作挂钩,对失范行为“零容忍”,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在教师成长方面,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以“老”帮“青”,充分发挥“老”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科研等多方面工作,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教学环境,感受到高校的人文关怀,滋养品性,推动教师提高自身品行涵养。以上通过系统化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体系,搭建反馈机制,丰富成长机制,以此来规范、约束和引领教师推动师德建设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师德师师德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做好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答卷人
以“四个回归”为本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如何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