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初中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以音乐欣赏教学为例

2024-01-31 14:50
大众文艺 2023年23期
关键词:乐器意境情感

温 昕

(厦门市逸夫中学,福建厦门 361000)

音乐具有古老的历史,在语言文字产生之前,人与人的交流就是通过简单的音乐和肢体动作、面部表情来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和文字成为交流手段。但最初的音乐和肢体语言却演变成表达思想情感的音乐和舞蹈艺术,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欣赏音乐,需要了解音乐表达的内涵,通过音乐欣赏,也能提高审美能力。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教育是培养人审美情操与审美能力的艺术教育,通过艺术教育,来塑造人们健全的人格。生活包罗万象,有美好的部分,也有落后丑陋的部分,如生活中,整齐干净的街道、家庭,容易使人心情愉悦,这就是美;相反脏乱拥堵的街道,东西乱放、家中积满灰尘的生活环境让人不适,这就是丑陋;在人格方面,真诚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是美好的象征,奸诈,喜欢欺骗别人的品格就是丑陋;同样是声音,切割机、搅拌机发出的声音刺耳,施工现场两种金属撞击的声音让人忍无可忍,但优美的提琴、琵琶发出的声音却让人心旷神怡。这就是生活中的美与丑的对比,只有具备审美能力,才能在生活中分辨善恶美丑,才能发现美,追求美。审美教育在提高分辩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基础上,通过音乐表现的意境,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发现美。

音乐审美是通过音乐欣赏、音乐表演和创作,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分辨能力,了解音乐表现的意境,以及传达的情感。

音乐欣赏主要包括音乐音响的辨别能力,感受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辨别能力包括音乐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要素的辨别能力;音乐音响的感受能力包括节奏感、旋律感、多声部的音乐感悟、对乐曲的结构感;对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是因为音乐属于时间艺术,音响材料在时间中转瞬即逝,只有对音乐有充分理解,才能在音乐流逝中对音乐节奏的每一部分都能关注并能留下深刻记忆。

音乐表演分为声乐、器乐两大类,是音乐的再次创作。表演者根据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表演中,用演唱或者演奏的方式呈现出来。

音乐创作是作曲家创造乐曲时,复杂的精神生产劳动,也是艺术实践。在创作中声乐需要将歌词的形式规律加以定型,使歌曲所表现的情感相对固定,将各种思想内涵转化为自己的体验和解释。也就是用音乐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并且能使更多的人产生共鸣[1]。

在教学中,音乐审美教育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方式。

(二)音乐审美教育的价值

传统的音乐教育,主要是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但素质教育时代的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让每一个学生都具备音乐鉴赏能力,能体会音乐表现的情感,感受音乐带来的美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健全学生的人格。音乐审美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陶冶学生情操,音乐是情感艺术,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学生情操。音乐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影响人的情感,例如古代军队中,激昂的鼓点可以振奋人心,战士们听到鼓点充满激情去迎战;婴幼儿在妈妈充满柔情的低声吟唱中进入甜蜜梦乡;低沉凄凉的音乐演奏,会让人不由自主心生悲伤。音乐就是利用曲调旋律的变化来表现情感,让人随着音乐旋律去联想,进入到特定情感中。音乐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去体会不同音乐产生的不同情感,来陶冶学生情操。例如节奏轻快的舞曲可以激发学生的活力,学生在音乐中运动,不仅在运动中舒展活力,还能在情绪上奋发向上。而轻柔舒缓的轻音乐,可以使学生忘却疲劳,身心放松,让学生的天性能够释放。

第二,启迪学生智慧,科学实验证明,人的大脑具有分工,逻辑思维由左脑控制,形象思维由右脑控制。正常情况下,人的大脑分工不能同时开发,常常形成要么左脑发达,要么右脑发达。但每个人都愿意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同步发展,音乐可以做到这一点,例如演唱歌曲可以锻炼学生情绪处理能力,舞蹈表演可以锻炼学生的肢体表达能力,而演奏乐器可以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和联想力。欣赏音乐可以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如听到乐器模仿的风声雨声,联想到暴雨来临时的天空乌云密布,阳台上衣服被风吹得飘拂起来。

第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分辨能力,从而进行正确取舍,追求美好,摒弃丑恶。音乐审美则是通过音乐欣赏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来感受音乐中的美好情怀,提高他们发现美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利用音乐来调节身心,在疲劳时用音乐放松,在痛苦时,用美好的音乐来转移情绪,使心理更加健康。

二、初中音乐审美教育现状

初中音乐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欣赏音乐曲目,来感受音乐表达的思想情感、产生的意境,能够听辨音乐特征,以及音乐表现情感的方向。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青少年对传统音乐了解不足,因此教学中介绍我国传统音乐曲目,如根据古诗词创作的民乐《阳关三叠》《春江花月夜》,以及在江南地区流传的江南丝竹乐、在广东地区盛行的广东音乐、不同风格的各地民歌以及民族乐器等。使学生在接受审美教育的同时,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但在实际教学中,初中音乐教学却存在诸多不足,影响了传统文化传承和审美教育的提高,主要问题有以下几部分。

(一)社会层面对民族音乐重视不足

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有丰富的内容,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都有自己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一直是人们主要的精神食粮,随着音乐文化的发展,单纯的民歌民乐演奏逐渐发展成地方戏曲,地方戏曲用民歌小调配合民间乐器演奏,来表现故事情节,深受大众欢迎。但随着多媒体的兴起,地方戏曲音乐被取代,民族音乐也失去了传承市场。

除了不重视民族音乐传承之外,在音乐教育方面,很长一段时间,还存在崇洋现象。导致很多家长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都是从学习钢琴、小号开始,用来熏陶孩子的也是世界名曲、交响乐、小夜曲等,忽视了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乐曲和民族乐器[2]。

(二)教学理念和方式存在的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都处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之下,教学具有功利性,课程围绕高考内容来设置。美学教育中的美术、音乐不在中高考范围之内,因此很多学校忽略美育课程。目前很多初中学校,在教学理念上仍然具有旧观念,音乐教学不受重视,课时较少,日常教学中,音乐课常常被其他课程挤占;很学初中学校对音乐教学理解偏差,没有将音乐教学与审美能力培养相结合。

在教学方式方面也存在不足,例如将音乐教学理解成教学生唱歌,并且不是从音乐表演的角度去进行,而是以模仿为主。将重点放在声乐表演方面,忽视了音乐鉴赏,音乐与传统文化的教学,也忽视了音乐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和促进身心发展的作用。

(三)音乐教师培养存在的不足

初中音乐教材中,有丰富的教学内容,例如人音版的初中音乐教材,内容包括歌曲演唱、音乐欣赏和乐器演奏三大板块,每一个板块又包含着丰富内容,例如歌曲演唱,不仅有振奋人心的《歌唱祖国》,也有委婉的草原风情和外国民歌,在音乐欣赏方面,有中外民歌,也有影响较大的影视名曲,有世界著名的交响乐,也有民族乐器演奏的传统名曲、戏曲选段。

音乐欣赏教学,需要教师有丰富的音乐素养,不仅理解音乐内涵,还需要有丰富的文学知识,才能在欣赏音乐时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去感悟音乐表达的内容,去联想音乐意境,来理解音乐内涵。

但目前我国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将音乐教师培养等同于音乐人才培养,注重专业能力,如演唱、演奏方面的技巧,忽视了教师应该掌握的学生心理学,以及和传统音乐相关的历史人文教育。因为我国很多传统音乐,和古典诗词相关,还和诗词格律、平仄韵相关,传统音乐和诗词是融会贯通的,如果人文素养不足,不了解古典诗词,就无法利用音乐鉴赏来启迪学生。这样也容易将音乐教学当成歌曲演唱教学,在音乐欣赏中,脱离旋律去分析歌词。

三、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由于我国音乐教学存在地域差异,很多中小城市在小学没有开展音乐教学,因此初中音乐教学不能完全按照教材步骤来进行,因为音乐教材是建立在小学音乐教材基础之上的,具有衔接性。需要教师先补充基础内容,然后和初中教材进行衔接。利用初中音乐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通过聆听、思考、赏析等方式,来一步步引导学生。

(一)学会聆听,来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

音乐素养需要从聆听开始,对于音乐素养薄弱的初中生,首先要养成他们聆听音乐的习惯,初中生缺少音乐素养,将音乐和流行歌曲混为一谈,不知道音乐具有情感表达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影视音乐欣赏,来引导学生进入到音乐意境中,例如电视剧《西游记》的片头音乐《云宫迅音》,配上画面,容易使人产生天马行空的感觉;《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听来让人感觉沉重,联想到历史的沧桑。熟悉音乐之后,不看画面,听着音乐能联想到画面,也能回忆起音乐旋律,这就是音乐产生的情感。让学生学会聆听,要从他们熟悉的音乐开始,如影视配乐,乐器演奏的流行歌曲都能让学生产生共鸣。

当学生对聆听音乐产生兴趣后,可以通过教材中的视唱歌曲,来感受音乐意境,如《七子之歌》中,不看歌词,听旋律也能感受到游子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真挚情感;草原牧歌能联想到一望无际的草原景色等。再让学生听一些表现大自然的乐曲,如《百鸟朝凤》中模仿的各种鸟叫声,以及表现人们劳动生活的戏曲音乐,去联想音乐表现的画面。

培养学生的聆听,需要从独奏乐器开始,然后聆听合奏,去分辨不同乐器的音质特征,去感悟节奏旋律。这时候,教师要将不同的民族乐器、西洋乐器向学生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不同乐器音色传达的情感,如民族乐器中的唢呐、鼓点、快板、笛子善于表现欢快的旋律,而琵琶、二胡、洞箫和小提琴善于表现低沉、悲伤的情怀。让学生去听这些乐器演奏的名曲,如唢呐曲《抬花轿》《好日子》,琵琶曲《十面埋伏》、二胡曲《二泉映月》,小提琴曲《梁祝》,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3]。

(二)结合诗词,来思考音乐意境的表现方式

八年级音乐教材中,有个单元《国乐飘香》,介绍中国不同风格的乐曲,如《彩云追月》《雨打芭蕉》《小放牛》《春江花月夜》《老鼠娶亲》。

《春江花月夜》源自我国唐朝张若虚的诗歌《春江花月夜》,从春江花、春江月联想到月亮常在,人生短暂,继而又联想到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诗歌从实景到联想,从景观到人物情怀,具有起伏跌宕的变化。我国有不同乐器演奏的《春江花月夜》,如琵琶曲,管弦合奏曲等。乐曲通过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快时而慢的节奏,表现了诗歌意境。在欣赏这首曲子时,应该先学习诗歌内容,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情怀,然后去聆听,可以从琵琶曲开始,然后进一步欣赏管弦合奏,去思考音乐表现意境的方式。

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应该通过大屏幕,让学生观看整个演奏场面,让学生了解这首乐曲的演奏是由哪几种乐器组成,然后在聆听中,去分辨不同乐器产生的音乐效果,联系诗歌内容,来感受不同乐器配合后,形成的动与静、远与近、景与情的融合。正因为不同乐器的配置,才产生了春天、江水、月、花、夜与人错落重叠的效果,具有幽美恬静的意境。

(三)通过赏析,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去欣赏更多的民族音乐。例如在学习《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告诉学生,这首曲来源于中国十大琵琶古曲《夕阳箫鼓》《夕阳箫鼓》为一套曲,共有十段,第一段为《江楼钟鼓》,第九段为《渔舟唱晚》,表现的是江面夕阳映照,江天一色,然后月出东山,江面微风习习,花草摇曳的场景,这些意境和《春江花月夜》所描绘的意境一致。

教师讲解后,还要为学生播放《江楼钟鼓》和《渔舟唱晚》,让学生感受音乐意境和诗歌意境的关联,让学生分辨《江楼钟鼓》中的乐器,每种乐器的音色,说说旋律特征,来进一步深化学生所掌握的音乐知识。

赏析《江楼钟鼓》之后,让学生欣赏《渔舟唱晚》,让学生表达一下,听到乐曲联想到什么?音乐旋律是怎样变化的?让学生了解通过节奏旋律的变化,来表现渔翁的心情放松过程[4]。

欣赏完音乐之后,还要让学生思考和总结,我国传统音乐和诗歌的关系,都是表达意境和联想,诗歌用文字,音乐用不同乐器的音质特征来表现,让学生感受民族传统音乐的特色。

(四)音乐审美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利用音乐进行审美教育,对音乐教师有极高的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有音乐专业修养,还需要具备文学修养,无论是中国传统音乐,还是世界名曲,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只有了解文化背景,才能了解音乐表现的情感。尤其是我国传统民族音乐,和古典诗歌具有极深的渊源,很多乐曲来自诗词、地方戏曲、文学作品,只有了解传统文化,才能了解音乐表现的意境和情感,因此音乐教师要通过自我提升的方式,来丰富人文知识。

音乐教师还要具备创新意识,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由浅入深,采用视听结合、聆听、引导学生思考,将学生带入音乐世界,去发现美,探索美。音乐教师还要具备综合能力,会演奏乐器,会编舞,用自身的魅力来影响学生,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音乐潜能。

四、结语

初中音乐教学要结合初中生的身心特征,从学会聆听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选择的乐曲也要从通俗向高雅过渡,结合古诗词,来欣赏民族音乐,采用循序渐进、由浅而深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猜你喜欢
乐器意境情感
学乐器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乐器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情感移植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