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2024-01-31 05:39许婷婷
山西教育·教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教师应心理健康

许婷婷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在学校现行课程体系中,语文课程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息息相關。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引领学生通过阅读语文教材开展阅读实践,加强心理辅导,规范学生行为,切实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努力培养阳光乐观、朝气蓬勃的新时代好少年。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师德教育活动,时时处处警示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在日常学习工作中,语文教师应该用自己的德行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语文教材中不乏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促进意义的文本,教师要用一双慧眼与一颗真心去发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源头活水,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教师应结合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学习实践,不断提高在语文教材中提炼心理健康元素的实际水平,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和健康人格培养,从而规范学生行为,调节学生的不良情绪及心理疾患。

例如,教学《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熟识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语句,深入体会主人公敢于挑战困难、战胜挫折、不轻言放弃的坚强信念,培养学生坚强执着且勇于追求理想的可贵品质。教学《绿》《观潮》等课文时,教师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课件内容中增加色彩明艳、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图片视频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景观,培养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审美意识和能力。教学《清贫》一课时,教师通过分析作者对主人公方志敏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感受一个共产党员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崇高美德。教学《在天晴了的时候》一课时,教师可辅导学生结合自己喜欢的诗句,互相交流阅读感受,感悟大自然与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当下使用的语文教材中,虽然每个单元的主题思想和语文要素不尽相同,每篇课文的体裁和风格也不尽相同,但是只要语文教师真正地关爱学生、呵护学生,就一定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发掘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元素。教师要全面通读教材文本、解读文本,扎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语文教师应结合课程标准中的新概念、新思想的学习实践,不断创新阅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成效。

1.沉浸式体验。指在活动过程中,参与者全身心融入情境中,获得较为理想的活动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教学时,必须基于学生的学龄及文本特点,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阅读实践活动,最终取得较为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例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在课文学习到一定阶段,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请你们回顾一下自己与父母的交往经历,回忆因为什么事,让父母对你发了脾气?”问题一经抛出,学生思绪即刻打开,开始回忆往事。接着,竞相打开了话匣子,畅说起自己曾经因为哪件事让父母对自己发了脾气。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分享,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父母对子女的爱,并借此排解父母对自己施加学习压力时所带来的不快,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学生内心深处对父母的抵触情绪。再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陶罐”和“铁罐”的优缺点进行思辨,勇于表达自己对“陶罐”和“铁罐”的认同感,并让学生对自己表达的观点进行现场互评,学生沉浸在这样的思辨情境中,智慧的火花竞相迸发,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具身式体验。指参与者通过有意识的身体活动全方位获得信息,对认知发挥积极作用的体验。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积极尝试运用新方式,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阅读实践活动,通过“编列图表理脉络、制作小报拓视野、配音表演促理解、仿写续写练表达、阅读短评来思辨”的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具身式体验,把阅读内容、自身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进行有机统整,实现对阅读行为的具身认知,推动阅读素养和心理健康的同构共生。

例如,教学《大象的耳朵》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道理,可以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由于小兔子、小羊、小鹿、小马和小老鼠对大象耷拉着的耳朵不断地提出疑问,导致大象的心理也随着问题不断发生着变化。课文中没有详细描写它们的对话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代入情境,自己设计它们之间的对话,通过问答让学生逐渐明白它们之间都有哪些不同。同时延伸到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自己也要学会坦然面对自己和别人的不同,减少自卑消极的心理,相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通过表演,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再如,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时,对于巨人挂出“禁止入内,违者重惩”的布告牌这一行为,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自私的行为,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这是一种保护隐私的方式,巨人的做法合情合理。教师要尊重学生发出的不同声音,并让他们在课后写出理由并在课上进行讨论交流,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中,让学生逐渐明白分享的快乐远远大于独自快乐。

面对日新月异的国内外形势和与时俱进的教育使命,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切实完成自己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响应科技和社会飞速发展的势头而采取的教育变革举措。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方案》和《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阅读教学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应该聚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积极承担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责任担当。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语文教师应在保障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同时,适时适度地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汉语词典》对“渗透”一词是这样诠释的:“两种气体或两种可以互相混合的液体,彼此通过多孔性的薄膜而混合。”这里的“渗透”应该是有机混合、有效融合,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当主动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让心理健康教育呈现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态势,这是一种教育的坚守,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更是一种教育的智慧。

总而言之,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入人心。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媒介,它既是素质教育目标的一种具体外显,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应立足语文课程,充分认识阅读教学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努力发掘语文教材中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持续创新阅读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准确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为培养人格健全、素质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懈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大公镇北凌小学)

(责任编辑来静)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教师应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