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感知的培养策略

2024-01-31 05:39连妍华
山西教育·教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音乐课美的教学内容

连妍华

音乐是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情达意最准确和深刻的形态之一,而想要拥有对音乐的表达、感受、欣赏能力就需要从小培养,以美育人,润物无声。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音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用日益显现。因此,音乐在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同时,课程改革背景下,对音乐教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小学音乐教学不仅要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核心素养指的是“审美感知、艺术表现与文化理解。审美感知是指对音乐艺术听觉特征、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独特美感的体验、感悟、理解和把握”。音乐审美能力源于感知经验总结,音乐美的感受和创造最终形成音乐审美。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培养良好的听觉,有助于构建音乐基础的感知,如对音高、音强、音色和时值的感知。

音乐也是直觉的艺术,当人们听到一段旋律或者乐曲时就会产生自己的情感想法,这与了解有关音乐知识和背景无关。因为音乐首先是一门感性艺术,通过直觉取得感性认识,是听懂音乐的前提与基础。引导学生对相关音乐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从动听到动心,长期听音乐是提高音乐鉴赏力的根本条件。

音乐审美感知的培养基础建立在听觉艺术与直觉艺术的基础之上,因此,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也是音乐教学中的首要任务,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更好地领悟音乐情感和思想,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现阶段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设计环节看上去丰富,但实际教学中时常出现因各种情况而影响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师讲授的内容缩减且教学形式单一。

1.教学中形式大于内容

音乐感知能力培养的基础是恰当的教学内容辅之以适当的形式。当教学内容脱离音乐本身时,无论在形式上如何创新,都不能称其为一堂优秀的音乐课。当下,一部分教师为了达到自己预期的课堂效果,自身主观的活动较多,不考虑是否是本节课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活动,课程标准理念模式化。导致的结果是形式大于内容,将音乐课上成了语文课、美术课、政治课,无法完成音乐课教学最基本的目标,教学内容无法与之后的内容相连贯,致使学生上完音乐课后对音乐基础知识还是一无所知。

2.教学内容缺乏审美训练

审美自觉是音乐感知的基础,后天培养是审美自觉的重要因素。缺乏艺术感知的学生对“美”与“丑”的辨析意识较弱,不利于其形成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学业。教师虽然无法干预与改变先天的基因,消弥个体之间审美感知存在的差异,但后天科学有序的训练与培养能让学生的个体音乐感知能力得到提升。

感知能力是音乐审美的基础。对音乐的节奏感、音色、力度等基本要素的感知与理解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音乐感知的基础上提高审美能力呢?

1.律动教学,感知音乐之美

基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小学阶段的学生仍处于儿童期。学生年龄在6~12岁,处于活泼好动、好奇心较重的时期。教师应抓住学生好动、喜欢游戏的天性,结合游戏进行教学。根据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开始学习音乐时,可以从朗诵入手,结合拍手、拍腿、跺脚做节奏游戏,并唱儿童的歌谣、民歌。所奏的乐器也不需要有任何技术含量,只需选取平时课堂教学中学生使用过的乐器,如木鱼、小钹、三角铁、响板等,发出音高不固定的节奏声响即可。需要注意的是,不应是纯粹的“为玩而玩”的游戏,不可忽略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2.衔接繪画,提升审美体验

艺术源于自然、源于生活。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离不开对所处社会的深刻感悟和洞察,经典的艺术作品,都可为学生提供美与丑、善与恶的参照,用耳朵聆听世界、用心灵感悟世界,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当学生学习音乐基本要素后,就可以在聆听不同的音乐作品时,通过音乐作品的基本要素中音响、音高、音色的不同,在纸上形成不同的点、线、面,从而以真切而饱满的感情把乐曲的艺术性形象再现出来。

例如,在聆听格里格的作品《在山魔王的宫殿里》这首乐曲时,根据乐曲的速度、力度、音高、音色的不同,学生在白纸上描绘出不同的山魔王宫殿。再次聆听用彩笔勾勒出颜色各异的宫殿样式,不同的音色用不同的色彩代替。需要注意的是,在掌握了基本的音乐要素之后,需经过长期的不同的短小的音乐乐句、乐段、乐曲的训练,方能为聆听各种音乐作品打下基础,否则学生会过分关注手里的画笔从而使听觉受到影响。

3.精选歌曲,丰富音乐感受

艺术教育是全面提升个体素质与能力的主要路径,在培养人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健全人格形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选取适合本学段学生歌唱、欣赏的歌曲就是培养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因素之一,除了课本上的曲目外,教师还应从本民族的歌曲中选取一些值得学习歌唱的歌曲以及优秀的文学类题材改编的音乐作品。

例如,《诗经》《唐诗》等内容在语文书中都有编排,也有相应的歌曲改编版本。诗词均为相对短小精悍的文字,学生在学习歌曲的同时,演唱较为轻松,不需要为记住诗词而死记硬背,在反复演唱中对诗词的熟练程度会逐步加深,这比语文课堂上纯粹去记忆背诵更容易。同时,在无形中也将我国优秀的诗词歌赋根植于心。

此外,教师在聆听歌曲的选择上也较为难,经常会出现选择了好的聆听作品却不知道通过哪种方式去给学生讲授,而学生对于纯粹的聆听课也会有枯燥无味的感觉,对聆听歌曲的音乐课没有兴趣。课程标准中针对这样的情况提出,学生应当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学活动应关注学生的艺术学习过程,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情境,形成生动、活泼、互动的学习氛围,注重感知、发现、欣赏、表现、创作,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表达情感、展现个性。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优秀的歌剧、歌曲进行拆分,先从短小的片段为学生讲解故事背景,到了解歌曲,在提升学生想要了解的兴趣后,演绎优秀的歌剧片段。同时,用现有的小型打击乐器编创歌曲,随着聆听的歌曲进行配乐、创作,以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变为课堂的主角,自由编组、自行设计,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课堂。通过特色化教育,有效引导学生感受、感知、领悟音乐的艺术魅力。

“审美感知是对于美的事物与样态的准确认知及敏锐反应,以及对于美与丑、善与恶的基本辨识与感知能力。”因此,具有良好审美素质的人会对美的物象产生积极和浓厚的兴趣,逐渐造就自身敏锐的反应与感知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提升学生鉴别高雅音乐与低俗音乐的能力,强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美的元素的欣赏与辨别,通过辨别其艺术品位、艺术格调、艺术价值,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与美的作品的审美判断与评价能力,使其能把握实质和丰富的内涵,激发审美意识与审美情感的相互交融,提升实现对美的形象或意象的创新能力,最终将这种创新能力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得以转化,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

(责任编辑金灿)

猜你喜欢
音乐课美的教学内容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音乐课的“乐”要大于“讲”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我的成长之路——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上好音乐课的三点思考
观“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