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百姓视角书写北京生活

2024-01-31 05:39韩芳
北京纪事 2024年2期
关键词:胡同故宫书写

韩芳

学者孙郁说:“老北京属于平民的那部分气息最为难得,京味儿的价值在于切掉了帝京贵族的赘肉,炊烟与吆喝里尽是百姓神采。”在有关北京的散文作品中,要说最热闹有趣、最具百姓神采的,是那些老北京人写北京普通生活的散文。与借古都的边边角角讲述自己的外来人不同,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往往能从幽微之处品味出真意,捕捉到潜藏在旧时光里的灵魂。而《北京往事:渐行渐远的老北京》(简称《北京往事》)正是这样一本回忆性散文集。

《北京往事》分“风情旧忆”“人文旧忆”“往事旧忆”三卷,用亲切有趣的京味儿语言,具体再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胡同里、街面上的风情、人文和往事,表达了作者内心真实的感悟、对北京及其文化的认识与热爱,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情怀。跟大多数文人学者书写北京的方式不同,《北京往事》没有旁征博引,也不刻意雕琢词句,而是以一个北京普通市民阶层的视角,书写作者自己经历的生活往事,透着一股憨厚朴实劲儿。“不写大家熟的地方,只拣我的记忆里好玩的地方落笔。”这样的创作主张,使《北京往事》更接地气儿,更具亲和力,也更适合老百姓阅读。

“当我走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我的心似乎从来都不能平静。”阅读这本书,我仿佛随着一位老北京逛故宫、颐和园、王府井、隆福寺……走街串巷细细寻找,然后回到家中慢慢体会,在不起眼的消遣中品味真正的北京生活。

书的开篇即“故宫”。“故宫东北边百十米的地方,就是我的家,只要一出门,往西走百十步就看见故宫的角楼和护城河的灰色矮墙。”文章在质朴的叙述中开始了回忆,其中特意描写了“我”小时候扛着捉蜻蜓的网子漫步在护城河与故宫城墙中间的小路上的情景,流露出“恐怕连导游都不知道这个去处”的小得意,让人忍俊不禁。书中还有许多类似的乐事或趣事,如动物园里瞧麝牛的好奇与失落、筒子河边看人扔金簪子的稀奇、玉渊潭里钓鱼的意外、北新桥二条豆汁店的红火等,热闹有趣中蕴含人生杂味。

生活和工作在宣南的我,特意反复阅读了书中涉及宣南文化的部分文章,如《厂甸庙会》《大栅栏》《菜市口》等。在《厂甸庙会》这篇文章里,作者详细叙述了1963年春节他逛庙会时的见闻和感受:他买了个粉脸大娃娃面具,听了猜谜时有人相声似的对话,逛了小吃摊、书画摊等具有文化氛围的摊位。“那年月,北京城里加郊区县农民兄弟也就千八百万吧,一下子拥去四百万,了不得!”赶庙会的路上,“滚滚人潮喧嚣着”,人群拥挤,却人人脸上带笑。1963年的厂甸庙会,也许正是因为集中了北京城近一半的人,才让作者印象特别深刻吧。

作者在书中不仅描绘了自己熟悉的、好玩的地方,还提出了自己对北京文化、民俗、人情味的看法,表达了应该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的殷切期望。或者可以说,《北京往事》的明线是作者个体在街巷胡同的足迹,暗线则是老北京的文化氛围与人情味兒。例如,在《大栅栏》这篇文章里,作者写他买了布料,穿上新鞋,看了电影,在小胡同里溜达,认为小胡同的价值是“旅馆业的博物馆”。文章结尾,作者感叹道:“人会身不由己地全身心地沉浸在久远的文化氛围里,而且上瘾,越裹越深。”

读罢,合上书。淡蓝色的封面上,是用素描绘制的亭台楼阁,平淡简洁却古朴凝重。这正契合了本书的主题:老北京浓郁的生活味儿正渐渐淡化,我们既要顺应时代潮流,又要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北京,北京,多少人热爱着北京,多少人书写着北京,又有多少人阅读着北京!这是源自血脉的文化传承,也是自然喷发的生命激情,张征同样如此。从《北京往事》的字里行间,我大致梳理了作者张征的人生轨迹:1952年生于西城毛家湾,住过东城沙滩,后住西城月坛;在北京景山学校读过七年书;15岁当兵,复员后到北京第一机床厂当工人;2012年《北京往事》出版时,他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当编辑……作为地道的北京人,张征经历了北京城五六十年来的发展变化,既有往事可以回忆,又有现在可以表达,还有文献资料的考据与老辈儿的讲述(他姥姥的父辈是工部尚书)可以佐证。因此,对北京的回忆和书写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是作者对自己普通日常生活的记录、思考与提升,也是对北京传统文化的继承、践行与弘扬。

散文自由、日常、随性,强调情感、事件、人物的真实,能和时代生活产生密切关系。散文这种“形散神聚”的特点,才能真实地保存久远而切近的北京记忆,也才能引起我们的共情。

作为回忆性散文集,《北京往事》清楚地交代了人物、事件,细致地描写了人物对话、活动场景、心理感受等,着重于叙述与口语化表达,贯穿其中的是生动活泼的京味儿语言。对于一些知识性较强的话题,不作学术式的探究,而是采用老人“说古”的方式,或融入作者真实的感受,或插入契合内容的照片,让人读得轻松有趣。就像夏日里坐在胡同树阴下的北京大爷,轻摇蒲扇,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时光就这样缓慢悠闲地渐行渐远了。

在这座“大而深”的北京城里,千万人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书写着北京。读《北京往事》时,可以读读其他写老北京日常生活的散文,在比较拓展中加深认识。往前看,有金受申先生30年代末40年代初发表的作品集《老北京的生活》。该书仿佛清明上河图,又似“东京梦华录”,展示了一幅独属于清末民初的老北京的世俗图,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与《北京往事》的口语化不同,《老北京的生活》以介绍说明为主,文白间杂,语言典雅,人物不动声色地隐藏在文字背后。往后看,有2022年新出版的回忆性散文集《北京烟树》(侯磊著)。该书描绘了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初的北京市井烟火,从老北京写到新北京,从胡同人家家务的变化中力求探寻、审视北京的气质、性格与命运。跟《北京往事》百姓视角相比,《北京烟树》的文学意味更浓些,思考和探究的文字更多些。

此外,萧乾的《老北京的小胡同》、老舍的《老舍的北京》、罗孚的《北京的十年》等,“炊烟与吆喝里尽是百姓神采”,都值得读一读。读得越多,越会产生这样的感触:北京的历史文化仿佛汹涌不息的长河,千万朵浪花前呼后拥,共同描绘出一幅辉煌、一幅灿烂、一幅春秋。

《老北京的生活》是哪朵?《北京往事》是哪朵?《北京烟树》是哪朵?《老北京的小胡同》又是哪朵?……

而我,只不过是北京城里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市民,可以尽情地徜徉在大街小巷、宽窄胡同里,参观,玩赏,消费,聆听,寻觅,思索,甚至也可以用老百姓的视角书写北京。就像小店里豆浆散发的热气,简单而幸福。

猜你喜欢
胡同故宫书写
Unwritten 尚未书写
用什么书写呢?
雪中故宫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光阴,在胡同中流逝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书写春天的“草”
故宫大探索
宝岛上的故宫